五家學案
巨贊法師
——如是集之四
此書集稿始于民國二十四年夏,成于……
旨趣
五家學案者:孔子學案、孟子學案、莊子學案、象山學案、陽明學案也。
參考書目
津逮秘書
蘇轍道德經注(金陵本)
四部叢刊續編(商務本)
說鈴
寶顔堂秘笈(文明書局本)
涑水紀聞(武英殿聚珍版).
能改齋漫錄(同上)
雲谷雜記(同上)
唐語林(同上)
猗覺寮雜記(同上)
敬齋古今膠(同上)
意林(同上)
學林(同上)
九通(浙江書局本)
漢魏六朝百叁名家集(掃葉山房本)
明季稗史(留雲居士排字本)
續藏經(靖國本)
大藏經(縮印本、徑山本、碛砂本)
浩然齋雅談(武英殿聚珍本)
歸潛志(同上)
甕牖閑評(同上)
考古質疑(同上)
公足弟子記(同上)
項氏家說(同上)
澗泉日記(同上)
明本釋(同上)
四部叢刊(商務本)
四部備要(中華本)
守山閣叢書
知不足齋叢書(道光重刻本)
仇池筆記(商務本)
茶余客話(商務本)
南嶽總勝集(梁克山房本)
龍川志略(商務本)
曾文正公全集
五家學案(集稿)
(1)*(孔、孟)宋·羅源陳善所著《扪虱新語》卷一雲:“吾書中頗有贅訛處,便是禅宗公案,但今人未嘗窺究耳。孔子曰:二叁子以我爲隱乎
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叁子者足丘也。不知所隱者何事
顔回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不知所樂者何道。孟子曰:啐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不知所喻者何物。此豈區區口耳所能證也哉!《易》曰:精氣爲物,遊魂爲變,故知鬼神之情狀。原始要終故知死生之說。而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故子路問事鬼神,又問死。古之達者,類有以知此。至其得力處,曾子病革而易箦,子路臨死而結纓,蓋于死生之際,其嚴如此。顧口設教自有先後耳,豈如今之俗學,乃全不考究。以六經爲治世語言,至欲求道則以爲盡在浮屠氏。嗚呼!……”又雲:“予舊嘗爲《中庸說》,謂《中庸》者吾儒證道之書也。然至今疑自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以下一段,恐只是漢儒雜記。……”此外又有關于《易》、《詩》、《論語》、《孟子》等之考證,亦可參考。著者于性命之學似亦少有所見,然以歐陽修比馬祖未免頭巾氣耳。(津逮本)
(2)*(莊、孔)蘇子由《道德經注自敘》卷一雲:“有道全者,住黃檗山,南公之孫也。……《中庸》之言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此非佛法而何
顧所從言之異耳。……六祖有言:不思善不思惡,方是時也就是汝本來面目。自六祖以來人以此言悟入者大半矣。所謂不思善不思惡則喜怒哀樂之未發也。蓋中者佛性之異名,而和者六度萬行之總目也。致中極和而天地萬物生于其間。此非佛法何以當之。全驚喜曰:吾初不知也,今而後始知儒佛一法也!……是時余方解《老子》,每出一章辄以示全。全辄歎曰,皆佛說也。”
(3)*(孔)洪邁《容齋隨筆》卷五雲:“唐蘇州司戶郭京有《周易舉正》叁卷,雲曾得王輔嗣、韓康伯手寫注定傳授真本,此後而知今世流行本及國學鄉貢舉人等本,訛脫者凡一百叁節。……頃于福州《道藏》中見此書而傳之。及在後省見晁公武所進《易解》,多引用之。此罕有其書也。”該隨筆僅略取其明白者二十處載之,皆至有理。則此書乃爲他日研究《易經》之重要參考書也。(《四續》本)又宋·張端義《貴耳集》雲:“嘗聞老儒言,漢之《周易》不以乾坤爲首卦。然後知楊雄《太玄經》以中孚爲首卦,即漢之《易》。”(《津逮本》,(四)同)
(4)*(孔)宋·葉少蘊《避暑錄話》有論及《中庸》儒禅者五六處,其見解較陳善超脫,似嘗緊切用過功者,應考。
(5)*(孔)清·高士奇《天祿識余》上卷雲:劉宋散騎常侍戴頤撰《禮記中庸傳》二卷。梁武帝撰《中庸講疏》一卷,私記製旨《中庸義》五卷,《中庸》之單行久矣。宋儒以爲表章始于二程,非也。”(《說鈴》本)
(6)*(孟)又雲:“井田之廢,始于管仲作內政已漸壞矣,至秦乃盡壞矣。元陳孚題管仲井詩雲:畫野分民亂井田,百王禮樂散雲煙。平生一勺潢汙水,不信東溟浪沃天。可謂闡幽之論。”
(7)*(孔)王槂《野客叢談》末雲:“釋氏但知極高明而不能道中庸,原其學本于和順、于道德至理于義則違之,故治國不得。”(《寶顔》本,下至(十一)同)
(8)*(王、陸)明·劉元慶《賢奕》卷一記王陽明遺事二則,語錄四則。(耿楚侗語錄二則。)卷二記象山遺事二則。又明李豫亨《叁事溯真》後附王畿、陽明語錄數百字。又明耿定向《先進遺風》卷上記王文成遺事數則。又陳眉公《讀書鏡》卷八記陸象山事一則。《見聞錄》卷叁記陽明事一則;卷六記平宸濠秘事一則。
(9)*(陸)宋·車若水《腳氣集》應參考。
(10)*(孔)明·焦竑《支談》系參考要籍。尤要于《避暑錄》也。祝世祿《祝子小言》亦有一二道著處。又明·唐杞《雜象錄》亦可參考。又陳眉公《安得長者言》謂儒佛爭辯交淺言深。
(11)*(孟、莊)陳眉公《狂夫之言》卷叁,論井田,卷四論莊子,皆可參考。
*(自此以前之書,記此五家之說不備,又應重勘)
(12)*(孔、孟、莊)《漢魏六朝百叁名家集》、《劉中壘集(向)》之上、《關尹子》、《晏子》、《子華子》、《列子》、《於陵子序》、《孫卿子後序》及《洪範五行傳》,《劉子駿(歆)集》之《上鄧析子奏》及《洪範五行傳》,《馬季長(融)集》之《忠經》,《阮步兵(籍)集》之《樂論》、《通易論》、《達莊論》、《通老論》、《大人先生傳》,《嵇中散(康)集》之《釋私論》、《養生論》、《答疑養生論》、《聲無哀樂論》、《難宅無吉凶攝生論》、《答釋難宅無吉凶攝生論》、《難自然好學論》、《明膽論》,《王文憲(儉)集》之《答陸澄書》、《曲禮問答》、《周易問答》、《孝經問答》,《梁簡文帝集》之《請朱異奉述製旨易義表》、《請賀琛奉述毛詩義表》、《謝敕赉中庸講疏啓》,《梁元帝集》之《孝德傳序》,《沈隱侯集》之《修定樂書疏》、《辯聖論》,《牛奇章集(弘)》之《請開獻書表》、《定樂奏》、《樂定奏》、《定典禮奏》、《明堂議》、;《詳定樂議》、《又樂議》;《薛司隸集》之《老氏碑》,皆可參考。
(13)*(孔)唐李翰《通典序》論儒流之失頗當。杜佑《自序》亦佳。卷四十一略論製禮源流;九十九卷至卷一百四十凡百類論曆代禮製,卷一百四十一至一百四十七論樂;卷一百六十叁至一百七十論刑,皆可考。
(14)馬端臨《文獻通考自序》。
(15)《通志》卷一《叁皇記》前後按論叁《易》之肇始。
(16)*(王)明·夏允彜《幸存錄》卷下,謂高忠憲忽睹桃花有悟,從此
事事有異,並氣節之想亦*融矣雲雲。(按該書論東林黨始末及其矯激情形極爲詳盡正確。)
(《稗史》本)。
(17)*(陸)高麗·義天《圓宗文類》卷二十二,沙門淨源《策門叁道》之《儒釋言性》雲:“問,專習叁藏不見域內之文,偏學六經豈知方外之教
然則周、孔罕言性命而佛祖之訓詳矣。且皇唐李習之宗乎
孟轲謂人性善,杜紫微法乎荀子謂人性惡,皇甫浞稽諸楊雄謂人性善惡混,韓氏又曰上焉者善,下焉者惡,中焉者混。聖宋缙紳如歐陽永叔、章表民、王、陳而下其說非一,孰與吾教合焉
”(《續藏》本。)
(18)*(陸、王)清·彭際清《一乘決疑論》辟二程、張子、朱子、陸子、顧泾陽、胡敬齋、高梁賂八人妄論釋教之謬,說來頗中于理,應考。(本同上)。
(19)*((莊、孔)李肇《國史補》言《庚桑子》非聖賢書。大曆以後經術專家。(《津逮》本)
(20)*(陸)明·無相《法華大意》,口有雲:“萬物一焉,何假何真
天地一指,孰足孰非
《易》謂太極,《華嚴》謂法界,本教謂法身,世教謂道體,即所謂之喜怒哀樂未發之先,意必因我既忘之後時也。—.…又仁者千古聖賢之心也,以之教于萬物,則萬物活潑潑地,一太極也!以之領于一心,則一心真卓卓然。一毗盧也。……”余文尚多。考(遺珠集·丁)卷十六之評。(《續藏》本,下四項同)
(21)*(莊)考《绀珠集·甲》附錄《破叁玄義》。(此中亦有大藏本)
(22)*(莊)《山家緒余集》卷下《輔行普門子序略釋》雲:“後世宗尚老、莊之學者,因見老、莊有捶搓仁義滅絕禮樂之說,以謂周、孔名教之道可廢。曾不知老、莊豈直捶搓滅絕者。”
(23)*(孟)《性善惡論》卷一雲:“孔子、子思言性而未嘗以善惡斷。孟子言人性善,出于子思之書。子思之書皆孔聖微言笃論。孟子得之而不善用。而荀子好爲異論不得不言人性惡。而楊雄又兼二者而有之。而韓愈者又取夫叁子之說而折之于孔子之論,離性以爲叁。……要知四子之說唯楊子爲近理。子思固嘗發其端于《中庸》矣……。”
(24)*(陸)智圓《閑居編》中有《中庸子傳》其自傳也。陳寅恪謂其提倡《中庸》,更考。
(25)*(孔、孟、莊、陸)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二雲:“慶曆以前多守章句、注疏之學。劉原父爲《七經小傳》始異諸儒之說,荊公修經義蓋本于原父。”卷十雲“荊公不以退之爲是有詩譏之。宋代古文自柳開始,開幕王通續經以經籍有亡其辭者辄補之,自號補亡先生。東坡诋程頤爲鏖糟陂裏叔孫通等。宋景文言王弼注易直發胸臆不如鄭玄等師承有自。劉齊亦有難弼處。王弼傳易尊道。李畋著論推崇之。”卷十一:程正叔不欲爲閑言語。卷十二:…
《五家學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