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又橫渠說四時改火。饒魯五行說極精。《易》分章斷句程、朱不同。又《書》、《詩》、《論語》、《孟子》分章斷句之訂正亦數處。楊誠齋解否君子以儉德辟難。卷二:晦庵雲性命之說四十歲方悟。伊川論天德。倪文節雲司馬疑《孟》亦爲安石而發。《鄉黨》朝服拖紳,說文作柁,東漢本如此。康節不爲訓解之學。徐複不著書。象山曰六經有幾個不分不曉底子曰。
(59)*(孔、陸)明·方鵬《責備余談》卷上雲:人不善我,我不善之,蠻貊之言等,諸子之論而夫子折衷之也。按此人見識卑穢。卷下:宋一時諸賢信佛者晦叔、閱道、彥國、介甫、子瞻、魯直是也。不信佛者溫公、魏公、邵康節、歐陽子是也。不喜佛而不出乎佛者,範蜀公、景仁是也。其言曰……魯直以爲學佛作家。子瞻假玩,伊川出于媚嫉之心。伊川遍覆丹心存誠敬,尹和靖迎佛誦經。
(60)*(孟)唐·林慎思《續孟子》二卷,雲:“孟子書先自其徒記言而著,予所以複著者蓋以《孟子》久行軟化,言不在其徒盡矣,故演作《續子》。”按共十四篇,其妄可想。然亦應細考以存一說。又《伸蒙子》叁卷,其自序雲:“上卷敘天地人之事,中卷敘君臣人之事,下卷敘文武之事。予所學周公、仲尼之道,所言堯舜禹湯文武之行事也。”則亦以道統自居者也。後有萬曆徐焯跋,亦謂《續孟》十四篇無甚高論,而不爲黃巢以遇害則亦有可取者。
(61)*(孔)宋·謝枋得有《詩傳注疏》叁卷,乃說詩見志之作。應考。
(62)*(孔、莊、孟)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己一雲:“魏晉以來諸子,理重事複,遞相模敩,猶屋下架屋,床上施床爾。”卷叁雲:洛陽亦向崔浩、張偉、劉芳,邺下又見邢子才,此四儒雖好經術,亦以才博擅名。老、莊之書蓋全真養性,不肯以物累己。何晏、王弼祖述元宗遞相詩尚,而平叔以黨曹爽見誅……直取其清談娛心悅耳,非濟世成俗之要也。洎于梁世茲風複闡《莊》、《老》、《周易》總謂叁元。武皇、簡文躬自講論。周宏正奉贊大猷學徒千余。卷四雲:楊雄並以曉算術陰陽,故著《太元》,其言行孫慶、屈原之不及,安敢望大聖之清塵,且《太元》今竟何用。袁亮以勝老子,葛洪之方仲尼使人歎息。又其雲立名教在勸人,則古人之常談也。卷六雲:《易》有蜀才注。王儉、謝靈、夏侯俊皆不知其爲何人,實即範長生也。後附考證有“孟子曰圖案失形,未詳,或恐足外書。”
(63)*(孔)宋·段子武《詩義指南》乃解《詩經》大義,如解關雎謂:“物之和者以類相處。”雲雲。竹坨跋謂舉業發題之作。又有《叢桂毛詩集解》叁十卷。
(64)*(陸)宋《慶元黨禁》乃敘韓倔胄、劉德秀、胡紡構誣朱熹、趙汝愚等五十九人之事迹始末也,與《四朝聞見錄》同一重要。
(65)*(莊)、宋人撰《鬼董》卷叁雲:秦漢言神仙者,未嘗老子,況于叁清十極之說。寇謙之始托于老以以神其書。老子實亦聖人且有子。
(66)*(莊)唐·張志和《元真子》叁卷,純乎道士之言。而取莊生寓言之法。顔真卿碑雲:其父遊朝著《南華象說》十卷,《沖虛白馬非馬證》八卷。張子和之書論道縱橫謂之造化鼓吹。韋誼爲作內解。元真又述《大易》十五卷,凡二百六十五卦,以有無爲宗。按此人品節實甚高,且豪放似康節而甯靜不及。
(67)*(王)明·黃煜《碧血錄》卷下,記高攀龍臨終別友柬雲:“一生學力到此亦得少力,心如太虛本無生死,何幻質之足戀乎
”其前漫翁序亦頗厘然當理。
(68)*(陸)宋·連文夙《百正集》卷下雲:朱文公早年洞究釋氏之旨,故其言佛說皆出老、莊。慧疑此足虛言。
(69)*(陸)司馬光《潛虛》雲:虛者物之府,氣者生之戶,體者質之具,性者神之賦,名者事之分,行者人之務,命者時之遇。即准此而排比成書。後雲《玄》以准《易》,《虛》以擬《玄》,則誠司馬牛耳。後附張敦實《潛虛發微論》,皆道士之言。《潛虛》僞作乎
恐非。
(70)*(孔、陸)清·周石林《天水冰山錄》記嚴嵩藏書除道書十種,術數書四種,及習見之書外,有《累朝實錄》、《南宮秘錄》、《潛虛衍義》、《春秋或問》、《內傳圖語》、《禮記篡言》、〈禮書》、《樂書》、《通鑒發明》、《史書》、《西山讀書記》、〈心政二經》、《續文章正宗》、《朱子成書》、《中庸聚說》、《寶晉英光集》、《史子樸語》、《叁子口義》、《賢良進卷》、《杜陵詩史》,皆宋、元古版。
(71)*(孔)宋·黃唏《聲隅子》十篇,言人情治亂而非大方,如雲:“夫子特立獨行,非顔子不能廣之,則後者何述
在陋巷而不憂,則後之困者彌激,貪者不息,非顔子之功伺也
”然亦可爲閑中消遣之物。
(72)*(孔、陸、孟)明·宋濂《浦陽人物記》卷下雲:宋·于世封著《易》、《書》、《詩》傳四十卷。于正封著《春秋叁傳是非說》叁十卷。朱臨從胡瑗遊,瑷以明體適用之學教東南人士,而瑗之《春秋辨要》惟臨得之爲精。晚年好唐陸淳學。淳之師啖助、趙匡嘗會叁傳而取舍之。淳遂總其說爲《篡例》、《辨疑》二書。臨謂孔子沒千有余年,說《春秋》者皆膠于偏見無出淳右者。雖董仲舒爲兩漢通經第一,然猶拘于《谷梁》,不克別白。呂祖謙知朱有聞有守多聞而訪之。吳克己窮經博古尤邃于《易》,旁通釋氏書,多有著述。黃景昌作《春秋舉傳論》,又作《周正如傳考》,評陽恪《夏時考正》言叁代悉用夏時之非。又作《蔡氏傳正誤疏》。蔡沈《書傳》信師說者數十百條。朱栓師黃山薛大觀,大觀得平陽孫複《春秋》之學,恮悉傳之,著《春秋群疑辨》若幹卷。察慶宗亦著《春秋集解》若幹卷。陳讷升通《周易》,得先儒未發之秘,著《河圖易象》八卷。柳貫(以上諸人皆在宋代)有《近思錄廣輯》叁卷。元吳萊翻閱子書百余家辨其正邪,駁其僞真,皆的切可傳,又著《尚書標說》六卷,《春秋世變圖》二卷,《春秋傳授譜》一卷,《古職方錄》八卷,《孟子弟子列傳》二卷。後鄭濤序雲:景濂氏自幼以絕人之資無書不讀,比其長也又得柳貫、吳萊、黃晉慶叁先生爲之師,不敏嘗與景濂氏師事叁先生。此下又述宋濂家世甚簡要,當系實錄。
(73)*(陸)宋·周輝《清波雜志》卷二雲:荊公《日錄》盡出其婿蔡卞誣罔詳載陳了齋《四明尊口集》,晁子止銘,東坡謂其以賞罰不明罪元佑,以改法免役壞元豐。指溫公才智不足,而謂公斥逐出其遺意。稱蔡確謗讟可赦,而謂公進用由其選撰。章惇之賊害忠良,而雲公與之友善。林希之誣诋善類,而雲公嘗汲引之。輝謂非實錄,慧則以爲據考知皆實錄也。卷四雲:晏元獻語荊公能容于物,物亦容矣。蕭注以王安石爲牛形人任重道遠。卷七雲:黃魯直聞坡公死而喜,乃傳之過也。卷九:陳瑩中息毀《通鑒》版之議。徐積從胡瑷學,因莫安排之答而省悟。卷十:章子厚不滿荊公《叁經義》、《字說》,《別志》中記呂申公謂荊公無他但掏執。荊公答呂吉甫書見醇德。卷下記溫公宏度。
(74)*(王)清·阮葵生《茶余客話》卷十一雲:範椟爲陽明外戚,著書力D6王龍溪信師說。卷十二記:閻潛邱、黃梨洲遺書校刻事。
(75)*(莊)宋·陳田夫《南嶽總勝集》卷中雲:明皇令弟承棉诏司馬承祯校正《道德經》。唐·薛季昌在峨眉注《道德經》二卷,後隱南嶽著《玄微論》叁卷,《大道頌》一首及注。
(76)*(孔)唐·法盈《俱舍論頌疏序記》解引論語巧笑倩兮等一節,引馬注《論語》一大段。(《續藏本》)
(V)*(陸、莊)宋·陳鹄《西唐集耆舊續聞》卷—記:荊公謂歐公讀書未博。劉元城謂《通鑒》示勸成之意。又論守誠,民可使由之,皆平庸。卷二記呂居仁謂學問當以《孝經》、《論語》、《孟子》、《中庸》、《大學》爲主。馬子立年長始從伊川、張思叔諸人遊,而超出侪輩。卷叁引《溫氏雜志》說唐明皇注《道德經》辎作輔;(以下至(101)皆《知不足齋叢書》本。)
(78)*(陸)元·蔣焉《山房隨筆》記:許衡世尊爲夫子,養志不仕,有辭召命詩。
(79)*(孔)清·梅文鼎《勿庵曆算書目》前附毛際可《梅先生傳》雲:著《周易麟解》。
(80)*(五家)明·陳第《世善堂書.目》所載經史子集書目,頗應與《國史經籍志》對勘,實稽古之要圖也。
(81)*(孔、孟)宋·劉昌詩《蘆浦筆記》卷二論:武成次序,附胡洵直按語,記:謝氏藏孟子外書《性善辯》。
(82)*(孔)鄭注《今文孝經》前有岡田挺之序,述其真僞存佚之源流。又有錢侗重刊序,岡田挺之及鮑廷博跋。洪頤煊《孝經鄭注補證》,臧東序《孝經鄭氏解輯》,按此前有阮元序謂鄭注不類漢魏人語。臧東序治鄭氏學幾二十年,有手訂《周易》、《論語》注等所采皆唐以前書。此與上四十所記對勘則有趣味矣。
(83)*(陸、莊)《所南文集》、《叁教記序》之《早年遊學泮宮記》卷一:《名儒家大義》謂開道統明人倫成于夫子,續于儒者,儒者之事系于學校,教自正心始。學校乃禮義廉恥所自出,余亦卑卑無高論,實不足爲大義。又《十方道院雲堂記》卷一名《神仙金丹大旨》,謂道家之道正法也,不可身心外求道,心不真不純一,不空玄,有想有存盡是妄想雲。尚足以論道家。大約鄭所南乃有得于道家,故粗陋有氣,而于佛儒皆莫名其妙也。按此《論金丹大要》與《龍川志略》及《蘇沈良方》中所論者,則《寶顔堂叢書》之宋·夏元鼎《金丹詩訣》、張{白端《金丹四百字解》、明·李文燭《黃白鏡》、《續黃白鏡》、晉·葛洪《枕中書》亦應參考也。按鄭所南又有《太極煉祭》一卷。
(84)*(陸)宋·趙德麟《侯鲭錄》卷叁記:晁無咎雲,溫公言平生所爲未嘗有對人不可言。東坡守怕人知事莫萌心詩。荊公詭詐不通,罷後希用。《日錄》臨終戒…
《五家學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