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焚而蔡卞不聽。陳璀進日錄辯表斥之。
(85)*(莊、孔)元·陳世隆Ci匕軒筆記》記:(<莊子>)逸篇蒲衣八歲爲舜師。考亭雲:西伯戡黎如曹操未取漢一樣,趙吱傳略。
(86)*(莊、陸)元·吳師道《吳禮部詩話》謂:魏、晉元虛之風開于仲長統述志詩,叛散五經滅棄風雅之說。朱子感興詩解之者莫衷一是。
(87)*(孔、陸)宋張舜民《畫墁集》卷四,哀王荊公詩有“人人諱道”足門生語。卷五有《易論》一篇,雖外老氏而實拾道家牙慧。《補遺》遊公墓志謂:遊雄從張載遊得其奧,又有政事才。
(88)*(孔)全祖望《讀易別錄》叁卷,列錄古來之以圖緯,陰陽災異及占驗體例,蔔筮林占、叁式占驗、律曆家、天文家、兵家、堪輿家、祿命家、醫家、相家、占夢家、射覆家、丹竈家、蓍書、龜書、言《易》之書名。又于每卷(叁卷)之前略論《易》學龐雜之源流,實屬治《易》之指南。
(89)*(孔、孟、莊)姚際恒《古今僞書考》引衆說出己意以考《易傳》、《子夏易傳》、《關朗易傳》、《正易心法》、《易林》、《乾鑿度》、《古文尚書》、《尚書漢孔氏傳》、《古叁墳書》、《詩序》、《子貢詩傳》、《申培詩說》、《周禮》、《大戴禮》、《孝經》、《忠經》、《家語》、《小爾疋》、《家禮儀節》、《竹書》、《周書》、《穆天子傳》、《晉史乘》、《楚禱杌》、《漢武故事》、《飛燕外傳》、《西京雜志》、《天祿閣外史》、《元經》、《十六國春秋》、《隆平集》、《致身錄》、《鬻子》、《關尹子》、《子華子》、《亢倉子》、《晏子春秋》、《鬼谷子》、《尹文子》、《公孫龍子》、《商子》、《鹖冠子》、《慎子》、《于陵子》、《孔叢子》、《中說》、《六韬》、《司馬法》、《吳子》《叁略》、《尉缭子》、《李衛公問答》、《李黃》、《心書》、《握壽經》、《周髀算經》、《石申星經》、《續葬書》、《撥沙經》、《黃帝素問》、《靈樞經》、《本草》、《難經》、《脈訣》、《神異經》、《十洲記》、《列仙傳》、《洞冥記》、《博物志》、《杜律虞注》諸書之僞。有真書雜以僞者,《叁禮考注》、《文子》、《莊子》、《列子》、《管子》、《賈誼新書》、《傷寒論》、《金匮玉函經》、《爾雅》、《詩韻》、《山海經》、《水經》、《陰符經》、《越絕書》、《吳越春秋》、《春秋繁露》、《東坡志林》、《國語》、《孫子》、《劉子新論》、《化書》以今日之事實視之,固未免于缺陋,然亦當時所謂集大成之作也。
(90)*(孔、孟、陸、莊)宋·王辟之《渑水燕談錄》卷一謂:賈公疏著《山東野錄》七篇類《孟子》,谥曰存道先生。卷二雲:孫明複著《春秋尊王發微》爲春秋學者未有過之,又高潔。卷四謂:蘇洵二十七發憤後舉進士不中,乃閉戶究六經而成名。王昭素作《易論》二十叁篇,品高逸,市人不忍欺。魏野高節,黃唏貧有守,溫公自稱齊物子。卷六謂:龍昌期注《禮論》,注《政書》、《帝王心鑒》、《八卦圖精義入神》、《絕筆書》、《河圖熠心寶鑒》、《春秋複道》、《叁教圖》、《通天保正名》等論。李畋著《孔子弟子傳贊》六十卷,《道德經疏》二十卷,《張乖崖語錄》二卷,《谷子》叁十卷。卷十謂:聶崇義著《叁禮圖》。貢父另鑿梁山泊之谑非對荊公。荊公博學而流爲穿鑿,後學者諱稱門生。
(91)*(孔、孟、陸)元·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論》卷,上言:《易》解多不可曉。《童子問》欲釋學者之疑。劉炫僞造《連山》及《魯史記》見隋史。康節言孟子未言易而易道存,先儒謂學《易》當于羲皇心地上馳騁,毋于周、孔足迹下盤旋。康節日《春秋》,孔子之刑書。胡文定論春壬正月與朱熹不同。項平庵以左氏爲魏人,朱熹以爲楚人。葉石林謂左氏受學孔子門人。東萊論井田,百篇古《書》在日本。王魯齋《書疑》,易公《易舉隅》發明文字乖訛甚多。子由以太史公疏略不學。滹南《經史辨惑》,指摘史記瑕庇不少,以遷之罪不容誅。晦庵《語類》亦以爲粗率。南軒對禦從容不似小程,卷中記穎濱、葉水心、王十朋、康節、溫公、劉極齋、東萊、鄒道鄉、元城、南軒、項平庵、晦庵論學處世爲人語。晦庵、象山鵝湖偈和詩尤見旨趣。楊慈湖好議論而失言。卷下:呂正獻不識濂溪而力薦之。南軒待人慈厚有法。
(92)*(孔)元·白珽《湛淵遺稿》下有:《大易集說序》謂:俞玉吾于《易》不但能言又能行之,輯先儒善說爲足書。
(93)*(孔、孟、莊、陸)宋·俞文豹《吹劍錄外集》,《提要》雲:“吹劍錄持論多偏駁不中理,此則晚年之作。學問既深言多醇正,記道學黨禁始末甚詳,論伊川、晦庵召禍之自由于以道統白任,爲平心之論。”記:張無垢等仿佛聖門氣象。伊川對謝上蔡論子貢未始好貨殖固論安命。論乾坤,李子美論成王以天子禮賜周公,言道學黨禁始末。楊誠齋解喜怒未發恐子思之意未必然。誠齋解聖之清等。柳子與浮屠氏遊之故。荊公以學術壞人心,砌成靖康之禍,而反謂葉濤曰,博讀佛書,勿爲世間閑文字,安石枉費許多工夫。論盡心知性,明道、伊川論儒釋異同,《論語》可以覺叁教。靳穎昌語,黃黼《道者古今之正確論》句語警拔,次名乃象山文,文不及而理致過之。慈湖言性與天道全是禅家葛藤語。象山嘗經意內典,固嘗貫穿,觀其答王順第二書可見。道學禅學理性有余,世法不足。《論語》義理明切而未嘗絕人仕進之心。晦庵謂洪駒父于君臣大義非無所見,而乃忘君悖逆。龜山始末。英宗謂歐公性真,韓公謂歐公性偏。康節謂凡托伊川之說議吾數學者勿辨,蓋先生之學由數入理,性命之學耳。東萊論愛笃慮周。溫公謂誠自不妄語始。薛季常《伊洛源流譜》自孔子以下凡九十余傳。趙得全宗伊川之學。吳履齋次鄭安曉贊思無邪韻。東萊論福禍倚伏,象山論無恒産而有常心惟士能。王魏公客楊億。象山論社倉知其一未知其二。張揆、溫公注《太元》,瑩中元城稱之,老泉非之,然潛虛行狀墓志不載。康節經世書先天易欲授二程,答以無二功。瑩中目爲考數書。康節諱人言其數學,而實數學。伊川嘗修六禮。晦庵居喪爲家禮。其高弟黃勉齋惟從事香燭而已。溫公、伊川、李舟、俞文豹辟佛事。溫公、伊川、明道論蔔葬。康節垂殁語伊川眼前路迳放寬,伊川謂:釋氏知死生只一個不動心。洞賓語沈東老死知所住,則神知所往。論韓文公、孔必用墨。
(94)*(孔)明·程敏政《宋遺民錄》卷二記:謝鑰著《春秋衍義》十五卷。《左氏辯證》六卷。其子翺有《春秋左傳續辯》,卷六謂:吳思齊有《左氏傳阙疑》。(按上錄《浦陽人物志》所著,缺此)
(95)*(孔、孟、莊)、宋孫奕《示兒編》卷一言經傳之文雖出古聖賢之手,然旁舉遠引必有所從始。如孔子文言引穆姜之筮等。卷二解《易》象數等凡十一條。按該書二十叁卷,以總說、經說、文說、詩說、正誤、雜記、字說、七類立言,而經說爲多,識見庸陋。盧文招校訂其乖訛處甚多,而稱其援引繁富,故其論之關于訓诂衍脫亦應參考。
(96)*(孔)隋·蕭吉《五行大義》五卷,釋五行支幹名,辨體性,論:起大衍論易動靜數,五行及生成數,支幹數,納音數,九宮數。論:相生,生死所,四時休王,配幹支,五行雜體,幹支雜,方位雜。論德,論合,論扶抑,論相克,論刑,論害,論沖破,論配五色,配音聲,配氣味,配藏府,配五常,配五事,論律呂,論七政,論八卦八風。論性情,論治政,論諸神,論五帝,論諸官,論人配五行,論人遊年年立,論五靈,論叁十六禽。其自序有雲:“五行者蓋造化之根源,人倫之資,始萬品,禀其變易,百靈因其感通,本乎陰陽,散乎精像。……中原喪亂,根本之書不足,占侯之術尚行,皆從左道之說。蔔筮之法,恒在爻象之理;莫分月令,靡依時製必爽。……故今博采經緯,略談大義。若能治心靜志研其微者,豈直怡神養性,亦可弼諧庶政。”則《易》學末流混沌于道家巢臼者也。
(97)*(陸)宋·李心傳《道命錄》十卷,編:薦劾伊川劄疏。伊川乞歸狀,授製詞,元佑黨籍碑,罷元佑學術政事及黨禁指揮,裒贈伊川製詞。朱內翰論孔孟之學傳于二程。陳公輔論伊川之學亂天下。呂安老論君子小人之中庸。尹和靖以久師程學辭經筵。汪勃、何若、曹筠、鄭仲熊、張震、劾論程學。葉伯益論程學不當一切摒棄。晦庵辭職狀。陳賈、林栗劾論晦庵。葉正則爲朱辨誣。劉德修論道學非程氏私言。劉德秀、胡紡、沈繼祖論僞學。晦庵落職謝表。劉叁傑、姚愈言者論僞黨變爲逆黨等。呂泰然論不當立僞學之禁。僞學逆黨籍。晦庵、南軒、東萊、濂溪、二程、橫渠谥議追封製詞等。
(98)*(陸)宋·朱弁《曲洧舊聞》卷二謂:本朝經術始于王轸,大慶著《五朝春秋》行于世,傳賈文元、介甫經術實文元發之。當時惟劉原父兄弟敢與荊公爭。康節精易數事叁段。卷叁記:濂溪知二程,崇甯以來非王氏經術皆禁止,而建安伊川學盛有譏評王氏語。卷四記:荊公謂歐公不識道理。卷五記:荊公晚年好勝而見窘于東坡。東坡在儋耳所書頗曠達。卷九記:安石以《禮記》駁雜不如《尚書0。卷十記:荊公簡率非僞。
(99),k(陸)宋程洵《尊德性齋小集》叁鍾山先生行狀。謂羅和向、廣向兄弟爲尹和靖高弟傳伊洛致知之學。又俞公靖其學出入坡、洛之間,李缯與滕公恺從之避。滕授李一編皆羅公所得河、洛遺言,戒勿輕以示人。時朝廷設學術之禁,非王氏書不讀。後附朱子《尊德性齋銘》,《祭內弟程允天文》、《贈內弟程允夫詩》叁首。汪幼夙《程知錄洵本傳》,程瞳《程克庵傳》,《婺源縣志儒林傳》,《徽州府志儒碩傳》,《曉湖尊德性齋記》,程君學行及其與朱子關系亦可以見大略矣。前有明劉節,又周必大、方直孺、王炎、程資序亦可考見其影響。
(1…
《五家學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