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也。又横渠说四时改火。饶鲁五行说极精。《易》分章断句程、朱不同。又《书》、《诗》、《论语》、《孟子》分章断句之订正亦数处。杨诚斋解否君子以俭德辟难。卷二:晦庵云性命之说四十岁方悟。伊川论天德。倪文节云司马疑《孟》亦为安石而发。《乡党》朝服拖绅,说文作柁,东汉本如此。康节不为训解之学。徐复不着书。象山曰六经有几个不分不晓底子曰。
(59)*(孔、陆)明·方鹏《责备余谈》卷上云:人不善我,我不善之,蛮貊之言等,诸子之论而夫子折衷之也。按此人见识卑秽。卷下:宋一时诸贤信佛者晦叔、阅道、彦国、介甫、子瞻、鲁直是也。不信佛者温公、魏公、邵康节、欧阳子是也。不喜佛而不出乎佛者,范蜀公、景仁是也。其言曰……鲁直以为学佛作家。子瞻假玩,伊川出于媚嫉之心。伊川遍覆丹心存诚敬,尹和靖迎佛诵经。
(60)*(孟)唐·林慎思《续孟子》二卷,云:“孟子书先自其徒记言而着,予所以复着者盖以《孟子》久行软化,言不在其徒尽矣,故演作《续子》。”按共十四篇,其妄可想。然亦应细考以存一说。又《伸蒙子》三卷,其自序云:“上卷叙天地人之事,中卷叙君臣人之事,下卷叙文武之事。予所学周公、仲尼之道,所言尧舜禹汤文武之行事也。”则亦以道统自居者也。后有万历徐焯跋,亦谓《续孟》十四篇无甚高论,而不为黄巢以遇害则亦有可取者。
(61)*(孔)宋·谢枋得有《诗传注疏》三卷,乃说诗见志之作。应考。
(62)*(孔、庄、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己一云:“魏晋以来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敩,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尔。”卷三云:洛阳亦向崔浩、张伟、刘芳,邺下又见邢子才,此四儒虽好经术,亦以才博擅名。老、庄之书盖全真养性,不肯以物累己。何晏、王弼祖述元宗递相诗尚,而平叔以党曹爽见诛……直取其清谈娱心悦耳,非济世成俗之要也。洎于梁世兹风复阐《庄》、《老》、《周易》总谓三元。武皇、简文躬自讲论。周宏正奉赞大猷学徒千余。卷四云:杨雄并以晓算术阴阳,故着《太元》,其言行孙庆、屈原之不及,安敢望大圣之清尘,且《太元》今竟何用。袁亮以胜老子,葛洪之方仲尼使人叹息。又其云立名教在劝人,则古人之常谈也。卷六云:《易》有蜀才注。王俭、谢灵、夏侯俊皆不知其为何人,实即范长生也。后附考证有“孟子曰图案失形,未详,或恐足外书。”
(63)*(孔)宋·段子武《诗义指南》乃解《诗经》大义,如解关雎谓:“物之和者以类相处。”云云。竹坨跋谓举业发题之作。又有《丛桂毛诗集解》三十卷。
(64)*(陆)宋《庆元党禁》乃叙韩倔胄、刘德秀、胡纺构诬朱熹、赵汝愚等五十九人之事迹始末也,与《四朝闻见录》同一重要。
(65)*(庄)、宋人撰《鬼董》卷三云:秦汉言神仙者,未尝老子,况于三清十极之说。寇谦之始托于老以以神其书。老子实亦圣人且有子。
(66)*(庄)唐·张志和《元真子》三卷,纯乎道士之言。而取庄生寓言之法。颜真卿碑云:其父游朝着《南华象说》十卷,《冲虚白马非马证》八卷。张子和之书论道纵横谓之造化鼓吹。韦谊为作内解。元真又述《大易》十五卷,凡二百六十五卦,以有无为宗。按此人品节实甚高,且豪放似康节而宁静不及。
(67)*(王)明·黄煜《碧血录》卷下,记高攀龙临终别友柬云:“一生学力到此亦得少力,心如太虚本无生死,何幻质之足恋乎
”其前漫翁序亦颇厘然当理。
(68)*(陆)宋·连文夙《百正集》卷下云:朱文公早年洞究释氏之旨,故其言佛说皆出老、庄。慧疑此足虚言。
(69)*(陆)司马光《潜虚》云:虚者物之府,气者生之户,体者质之具,性者神之赋,名者事之分,行者人之务,命者时之遇。即准此而排比成书。后云《玄》以准《易》,《虚》以拟《玄》,则诚司马牛耳。后附张敦实《潜虚发微论》,皆道士之言。《潜虚》伪作乎
恐非。
(70)*(孔、陆)清·周石林《天水冰山录》记严嵩藏书除道书十种,术数书四种,及习见之书外,有《累朝实录》、《南宫秘录》、《潜虚衍义》、《春秋或问》、《内传图语》、《礼记篡言》、〈礼书》、《乐书》、《通鉴发明》、《史书》、《西山读书记》、〈心政二经》、《续文章正宗》、《朱子成书》、《中庸聚说》、《宝晋英光集》、《史子朴语》、《三子口义》、《贤良进卷》、《杜陵诗史》,皆宋、元古版。
(71)*(孔)宋·黄唏《声隅子》十篇,言人情治乱而非大方,如云:“夫子特立独行,非颜子不能广之,则后者何述
在陋巷而不忧,则后之困者弥激,贪者不息,非颜子之功伺也
”然亦可为闲中消遣之物。
(72)*(孔、陆、孟)明·宋濂《浦阳人物记》卷下云:宋·于世封着《易》、《书》、《诗》传四十卷。于正封着《春秋三传是非说》三十卷。朱临从胡瑗游,瑷以明体适用之学教东南人士,而瑗之《春秋辨要》惟临得之为精。晚年好唐陆淳学。淳之师啖助、赵匡尝会三传而取舍之。淳遂总其说为《篡例》、《辨疑》二书。临谓孔子没千有余年,说《春秋》者皆胶于偏见无出淳右者。虽董仲舒为两汉通经第一,然犹拘于《谷梁》,不克别白。吕祖谦知朱有闻有守多闻而访之。吴克己穷经博古尤邃于《易》,旁通释氏书,多有着述。黄景昌作《春秋举传论》,又作《周正如传考》,评阳恪《夏时考正》言三代悉用夏时之非。又作《蔡氏传正误疏》。蔡沈《书传》信师说者数十百条。朱栓师黄山薛大观,大观得平阳孙复《春秋》之学,恮悉传之,着《春秋群疑辨》若干卷。察庆宗亦着《春秋集解》若干卷。陈讷升通《周易》,得先儒未发之秘,着《河图易象》八卷。柳贯(以上诸人皆在宋代)有《近思录广辑》三卷。元吴莱翻阅子书百余家辨其正邪,驳其伪真,皆的切可传,又着《尚书标说》六卷,《春秋世变图》二卷,《春秋传授谱》一卷,《古职方录》八卷,《孟子弟子列传》二卷。后郑涛序云:景濂氏自幼以绝人之资无书不读,比其长也又得柳贯、吴莱、黄晋庆三先生为之师,不敏尝与景濂氏师事三先生。此下又述宋濂家世甚简要,当系实录。
(73)*(陆)宋·周辉《清波杂志》卷二云:荆公《日录》尽出其婿蔡卞诬罔详载陈了斋《四明尊口集》,晁子止铭,东坡谓其以赏罚不明罪元佑,以改法免役坏元丰。指温公才智不足,而谓公斥逐出其遗意。称蔡确谤讟可赦,而谓公进用由其选撰。章惇之贼害忠良,而云公与之友善。林希之诬诋善类,而云公尝汲引之。辉谓非实录,慧则以为据考知皆实录也。卷四云:晏元献语荆公能容于物,物亦容矣。萧注以王安石为牛形人任重道远。卷七云:黄鲁直闻坡公死而喜,乃传之过也。卷九:陈莹中息毁《通鉴》版之议。徐积从胡瑷学,因莫安排之答而省悟。卷十:章子厚不满荆公《三经义》、《字说》,《别志》中记吕申公谓荆公无他但掏执。荆公答吕吉甫书见醇德。卷下记温公宏度。
(74)*(王)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一云:范椟为阳明外戚,着书力D6王龙溪信师说。卷十二记:阎潜邱、黄梨洲遗书校刻事。
(75)*(庄)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卷中云:明皇令弟承棉诏司马承祯校正《道德经》。唐·薛季昌在峨眉注《道德经》二卷,后隐南岳着《玄微论》三卷,《大道颂》一首及注。
(76)*(孔)唐·法盈《俱舍论颂疏序记》解引论语巧笑倩兮等一节,引马注《论语》一大段。(《续藏本》)
(V)*(陆、庄)宋·陈鹄《西唐集耆旧续闻》卷—记:荆公谓欧公读书未博。刘元城谓《通鉴》示劝成之意。又论守诚,民可使由之,皆平庸。卷二记吕居仁谓学问当以《孝经》、《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为主。马子立年长始从伊川、张思叔诸人游,而超出侪辈。卷三引《温氏杂志》说唐明皇注《道德经》辎作辅;(以下至(101)皆《知不足斋丛书》本。)
(78)*(陆)元·蒋焉《山房随笔》记:许衡世尊为夫子,养志不仕,有辞召命诗。
(79)*(孔)清·梅文鼎《勿庵历算书目》前附毛际可《梅先生传》云:着《周易麟解》。
(80)*(五家)明·陈第《世善堂书.目》所载经史子集书目,颇应与《国史经籍志》对勘,实稽古之要图也。
(81)*(孔、孟)宋·刘昌诗《芦浦笔记》卷二论:武成次序,附胡洵直按语,记:谢氏藏孟子外书《性善辩》。
(82)*(孔)郑注《今文孝经》前有冈田挺之序,述其真伪存佚之源流。又有钱侗重刊序,冈田挺之及鲍廷博跋。洪颐煊《孝经郑注补证》,臧东序《孝经郑氏解辑》,按此前有阮元序谓郑注不类汉魏人语。臧东序治郑氏学几二十年,有手订《周易》、《论语》注等所采皆唐以前书。此与上四十所记对勘则有趣味矣。
(83)*(陆、庄)《所南文集》、《三教记序》之《早年游学泮宫记》卷一:《名儒家大义》谓开道统明人伦成于夫子,续于儒者,儒者之事系于学校,教自正心始。学校乃礼义廉耻所自出,余亦卑卑无高论,实不足为大义。又《十方道院云堂记》卷一名《神仙金丹大旨》,谓道家之道正法也,不可身心外求道,心不真不纯一,不空玄,有想有存尽是妄想云。尚足以论道家。大约郑所南乃有得于道家,故粗陋有气,而于佛儒皆莫名其妙也。按此《论金丹大要》与《龙川志略》及《苏沈良方》中所论者,则《宝颜堂丛书》之宋·夏元鼎《金丹诗诀》、张{白端《金丹四百字解》、明·李文烛《黄白镜》、《续黄白镜》、晋·葛洪《枕中书》亦应参考也。按郑所南又有《太极炼祭》一卷。
(84)*(陆)宋·赵德麟《侯鲭录》卷三记:晁无咎云,温公言平生所为未尝有对人不可言。东坡守怕人知事莫萌心诗。荆公诡诈不通,罢后希用。《日录》临终戒…
《五家学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