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察。我們發現太虛、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入世宗教倫理”的人文性至少有下面幾點:
1、重現實,完全站在以人爲中心的立場設想,以人爲本位,充分地享受現實人生,現代的物質文明能使人們的生活更幸福更舒適,人們沒有理由也沒有必要矯情不加以接受和運用。這一點對批判保守的佛教徒和佛教的現代化有重大的積極意義。
2、重人格,人之偉大不在于你是百萬富翁還是乞丐似的窮光蛋,人的生命高貴在于有崇高的道德和堂堂正正的人格。人有賴自己設立安身立命之所,靠自己力量,自己負責,不靠天不靠地,也不怨天不尤人。
3、重實踐,入世宗教倫理貴在親體力行,不然一切都是空話,自己過著不流庸俗的生活,卻又在宣揚什麼高尚的道德。這種道德與生活的不一致,是最可惡而遭人痛恨的了。
五、通俗化的文化考察
臺灣殷海光在《中國文化展望》一書裏談到現代化的問題,認爲現代化至少在兩種程序裏進行:一是俗世化(sceularization),另是革新。從聖化的社會變遷到一俗世的社會,這一過程叫俗世化……。太虛、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作爲一種文化,它的現代化必也有一種由聖化的宗教文化滲透至民間的世俗文化的現象,這一文化轉移現象我們稱作“通俗化”,我們現在考察這文化現象一方面和上面大量篇幅討論的“革新”配套,另外也希圖從中獲取一些文化弘揚的啓示。
人間佛教要通俗化,其教義本身的革新、因應時代和衆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這應該說是無疑的,沒有這個做基礎,從有其形骸而失其精神,則仍然不能領導新人心,達到真正的通俗化,爲廣大的人民群衆歡喜接受,樂行不疲。但是除了革新這先決條件外,尚有一些傳教的方法和機巧則也是必要而充分的,不可等閑視之。
下面就談談太虛、星雲大師弘法所運用的一些方法和機巧。
(一)契理機和觀機逗教
所謂契理契機,就是“上契諸佛之理,下契衆生之機”,而“觀機逗教”即對方是什麼根器就施予什麼教化。它們的共同意思皆是說廣大浩瀚的佛法或真理,要使人們歡喜接受,則必須根據人們的“根機”,施予相應的教化,把佛教和他們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說到他們的心坎裏,深入其骨髓。比如星雲大師對工商界講話,就會談服務的意義,工作的神聖;對美容人士則講心裏的美容,人格的莊嚴;對醫學界談治病當從根拔除,心病還得心藥醫;對文藝界談神師與禅詩,佛教與文學等等,無一不是與他們的生活有聯系的佛法。應機施教的目的是爲了深入人心,而要做到深入人心這一點,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星雲大師的弟子們認爲,如果沒有將佛法奧義作正確而深刻的體悟,如果沒有將世法與出世法作圓融的貫通,就不能將佛法說到衆生的切身問題上,尤其更重要的,如果心胸不能時時的涵蘊著無限的慈心悲願,是不能具有攝受力和感動力的。這也正是星雲大師生活佛教在臺灣得到推廣的重要原因之一。(注釋:《星雲大師講演集——出版說明》。)
(二)恒順衆生和方便多門
“恒順衆生”來源于《華嚴經》中普賢菩薩所發的十大願心之一,意思是說菩薩要順著衆生的意願,滿足他們的希求,“方便多門”說的是佛教陀爲了接引衆生契入涅槃妙心而開演八萬四千種法門,雖然法門千差萬別,但最終目的無非希望衆生能證悟自家“清淨本性”。
星雲大師認爲芸芸衆生的智慧皆爲無明所蔽,而凡夫俗子又都浸淫在七情六欲裏,而“我們的七情六俗好比流水,可以灌溉田園,也可能淹沒屋舍,而對這一股載舟覆舟的欲流,如果一味加以堵塞,恐怕弄巧成拙,反而泛濫成災,只有用疏導的辦法,引入于溝渠,才能收到水利之益”。這樣,星雲大師恒順衆生,因應衆生的需要,開設了種種方便的法門,將之引導于正途,而不是像舊佛教那樣不分青紅皂白的加以排斥。譬如一般人所需要的是升官發財、夫唱婦隨和兒孫滿堂,而舊佛教認爲“黃金是毒蛇,金錢是罪惡”、“兒女是討債鬼”、“愛是苦啊,夫妻是冤家聚頭”,把親情倫理錢財官位說得十分可怕,讓一般人裹足生畏,不敢信仰佛教;可是現在星雲大師卻說:“其實金錢本沒有罪惡,如果善于運用,金錢往往是推動各種事業的淨財。愛情也不是可怕的東西,只要處理得當,愛情也不失爲生命力的泉源……拳頭固然會打傷人,但腰酸背痛的時候,拳頭也是止痛的良劑。其實拳頭本身無善惡,持之行善則善,握之作惡則惡。如何趨善祛惡,系于是否能夠巧妙運用。”(注釋:《星雲大師講演集》第叁冊。)
一般說,佛教哲理大都抽象難解,如何以方便的法門,簡易的事物道理,新奇微妙的诠釋移傳給未受教育的鄉土百姓或者有知識的文化人士,並影響支配其心靈世界與社會行爲,這是每個弘法者普遍關心的主要問題。但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唯有深入民間文化底層,體會鄉土百姓和知識分子心靈秩序與心理情緒,方能構架出具體的論說系統,受到民間百姓熱情的接納,投入並發揚宗教的情操。在這方面,應該說太虛、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做的還是比較成功的,我們泛泛地還可以舉如下例來說明之。
1、一般的人也總希望他們的生活幸福,可總覺得佛教講究受苦受難,悲悲切切;或者一片愁雲慘霧,或者到處虛假空幻,根本沒有人生的幸福可言。可是現在你從星雲大師生活佛教知道:“佛教裏並不是每個人都像枯木死灰,每次都正襟危坐,嚴嚴肅肅地講說這世間百孔千瘡的苦,佛教是幸福的教,佛教希望人人都能追求到至高無上的安穩快樂。”佛教之所以強調苦,生命的苦,是因爲你若不知道苦,就不懂得快樂,也無從真正發心來學道。受苦不是目的,至艱至苦的磨煉是爲了至深至久的幸福,偉大的心胸最容易把苦難當作道行,痛苦成爲修道的“逆增上緣”,它會洗去人們心靈的塵埃,淨化人們的精神境界,使人精進不止,不斷升華人格和生命。
2、一般的人也總願自己的人格剛強,有骨氣,可是佛教對什麼都講忍耐或逆來順受,對那怕罪惡滔天的劊子手都講慈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那裏有正氣,又何談骨氣呢?但星雲大師對忍耐作出新注解,“忍耐並不只是平常生活的忍受能力,而是指災難來臨時能夠忍受耐煩的自製力”,“佛教裏的忍耐不僅要能忍受悖情逆理的誤解,把忍耐當作諸佛菩薩教誨,福報修持,在其中肯定自我道德人格,肯定真理正義必水落石出的信念”。(注釋:《星雲大師講演集》第叁冊。)
由此可見,星雲大師並不主張一味的忍耐,星雲大師的忍耐是有前提的,那忍耐裏面首先蘊含著堅強的道德人格和堅貞不屈的崇高信念,它和凡夫俗子的苟且偷生,逆來順受的奴才並不是沒原則區分的。面對巨大的不增和沈重災難的打擊,需要強韌忍耐的意志力和铮铮鐵骨,佛教的慈悲是廣泛的同情和赤誠的表現,它也需要非凡的無比寬廣的心胸和毅力。
僧肇大師說:“道不孤運,弘之在人。”弘道者不僅道的內容要革新,而且運用的方法也要巧妙。然而星雲大師通俗弘法不僅止于內容的革新、方法的巧妙,它的“流播四海,深入人心和家喻戶曉,還在于它充分利用了現代的科學技術、電訊設備,通過電視、電影新聞媒介等立體式的進軍于現代人的生活,那一些慈善機構,文化教育事業也增加了人們對它的親近感,逐漸澄清一些陳舊的誤解”。
我們從上邊的敘述裏大致可以獲得這樣一些文化弘揚的深刻啓示:
1、弘法在人,人能弘道。在追溯宗教和文化之發展時,我們發現總是與某個強有力的叡智人物相聯系的,他能夠闡明一個民族或集團之難以言傳的熱望與欲求,表達出他們的心聲和深情,並使他們得到一系列思想的指導和行爲規範的製約。一個民族文化慧命的輝煌有賴于每一個時代中創造新傳統的偉大人格和一群接受革新觀念的創導人物。
2、深入人心。另方面,要想弘法的深入民心,普被到廣泛的人群中,則又不能忽視民衆的實際生活以及民衆的心理秩序和心靈習慣,必須深入民間文化底層。首先,教義或思想本身要革新,不能泥古不化,固循守舊。其次,所追求的理想不能境界過高,華而不實。另外,設定的規範也要合乎人性和人情,和人民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總之,一定要掌握民衆的心理情緒和行爲習慣才能切中要害,行之有效。
3、開放系統。弘法要普遍且深入有效,還必須有一個富于彈性的社會系統,這個系統不僅富于適應力,而且較能收攝這一高度技術化的世界之必要的知識和技巧,這樣的系統首先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
4、文化的弘揚和傳播,經濟實力得力最多。這是最讓人感慨的一點,我們中國的知識分子幾千年來受了
“輕商主義”的毒,羞于談錢,把錢視爲不潔而且有害之物,都不重視錢財的力量,不知道龐大的財力對文化思想的貢獻,在某些人的心靈裏,文化與金錢總是絕緣的,知識與金錢也成反比例,可我深覺思想的傳布有賴于經濟的基礎,且不說遠的,如孔丘之學的暢行,富商子貢的功勞實在很大。又如法國伏爾泰之多財及善理財,于其生活安靜與學說之廣被,實在也要不少助力。就拿星雲大師來說,他的佛法弘興,若沒有“淨財”,便難以推動佛教事業。因此,文化和經濟是相輔相成的,道德和金錢並不是絕對沖突的,其關鍵在于取之有道,用之適當,在于有星雲大師所說的那份“出世的精神”,對金錢不貪求,不執著,“超脫”、“服務”。
六、簡單的比較與評價
在人類思想史上,生活意義的問題一直是最引人注目,最激動人心的問題之一,許多思想家都曾試圖解答這個問題,提出了各種各樣極其不同的觀點和意見。宗教神學家們一般認爲人們的生活意義不在現實生活本身,而在生活之外的超現實的彼岸世界,人在塵世的一生只是奔向天國的旅程,除了最後引人進入永恒幸福的堅貞德行外,塵世間就不可能有什麼有價值的東西…
《太虛、星雲的人間佛教與中國佛教的現代化(張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