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太虚、星云的人间佛教与中国佛教的现代化(张华)▪P4

  ..续本文上一页的事业,和人间的实际生活脱了节,假如天天高呼出世的口号,国家不爱,父母不孝、族友不亲,这样就能存在于天地社会之间吗?耶教虽有天国的思想,但它们对人间的事业非常热心,学校医院赚了大家的钱,大家还要说他好。佛教提到世间就认为娑婆似苦海,三界如火宅,把人间比得像牢狱一般的可怕,但谁又不在三界娑婆的人间讨生活呢?就因为这思想的偏差,可怜的佛教自隋唐以后出现了数百年日渐衰微的现象”。(注释:《星云大师讲演集》第二册。)

  太虚、星云大师一片禅心悯众生,一片苦心悲佛教,竭尽所能鼓励信徒中兴佛教,要去利他,去为社会作贡献,去为大地生产创造,发展经济,赚钱。他们认为唯有这样,佛教才得以生存和发展。星云大师首先提出“凡建设性的就是悟,破坏性的就是迷”,迷悟的分界线即在于是否能够为社会为人生,为教为道作贡献,对社会人生贡献的大小成为衡量道行深浅的尺度,贡献乃是无量的功德。这与传禅宗那种把迷悟系于内心灵明和一念自觉的思想比,已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和实际内容的进展,星云大师把这些信条和思想用来指导人们的经济行为,则经济生活中的贪污舞弊首先遭到深恶痛绝,而对诈欺背信的行为也是绝对禁止,因为其中出现了自私自利和欺骗现象,有违出世精神。

  于是星云大师又提出一种“知足感恩”的经济生活,所谓感恩的经济生活,“是每个人对生活上的一粥一饭要有当思来处不易的感恩……,今天的社会知足感恩的心情很少人培养,所以我们的经济就算如何的丰富成长,许多人仍然不会感到幸福”。星云大师所谓知足感恩,并不是教人们满足于现状,停滞在已有的生活水平,星云大师的态度一方面号召信徒要极大地生产,为社会作贡献,创造巨大的财富,另方面又要尊重人家的劳动成果,珍惜社会财富。为社会创造出来的巨大财富,倘为了满足一己的私欲,成了贪求的对象,则人生就不会获得超越的幸福。一者它和“服务精神”相左,二来因欲海难填,“心为物役”,心灵成为会物役的囚犯,人生也就不能超然洒脱。所以星云大师主张:一、要感恩,思想人家的服务和辛劳。“滴水之恩,涌泉以报”;二、又要知足,只有以一种淡泊物欲的心情过生活,才能超然物外,自在逍遥,而这实实在在就是“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事业”的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讲,太虚、星云大师这种经济生活思想还没有脱出传统宗教伦理的窠臼,可是它又似乎并不与现代工业文明发生龃龉。历史证明,抑制和阻碍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是那种仇视现代的物质文明,拒绝享受社会的物质财富,把金钱视作“洪水猛兽”的思想和人物。而通过上面的剖析,我们明白,对于现代的物质文明,社会的物质财富(包括金钱),星云大师的意思并不像保守的佛教徒们“矫情不加以运用”,或者根本拒之门外,甚至于把金钱斥为“毒蛇”,当作污染和伤害人们纯洁灵魂的东西。星云大师只不过是教人们不要贪恋执着于这些东西,为它所囚,被它牵着牛鼻子。星云大师其实主张极大地为我所用,充分的享受生活,只要用得合理,享受得适当。星云大师说,“只要能使佛教发扬光大,造福众生”,“毒蛇”完全可以化为“净财”,成为“学道的资粮”。从这一点上看,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经济伦理是突破了传统保守佛教徒思想的,显示出他的现代性。即使说星云大师的思想并不因此就刺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可它是和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一定程度上也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星云大师众多精彩通俗的演讲中有几段话有关我们现在讨论的问题,很值得佛教界人士反省和深思;其一是一九八二年在一次谈佛教现代化问题时提到的,“二十世纪是科技文明进步的时代,佛教不但要随着时代社会进步,并且要走在时代的前端领导着现代的人心思潮向前迈进……。其实一切物质的文明都是为了使人们的生活更幸福、更舒适,如果透过现代文明的种种产物,能够使现代人很容易地了解佛教的道理,自然地接受佛教,为什么佛教要开时代的倒车,矫情不加以运用,而退到蛮荒不便的时代呢(注释:《星云大师讲演集》第二册。)?

  其二是在一次谈到佛教教育问题时,星云大师大发感慨,“今日中国佛教界待我们去兴办的事业有多少?如果没有钱,能够办成事业吗?先看急需提倡的佛教教育事业,要使佛教接棒有人,须要有青年后才,要人才,就需要有教育机构培植,……处处都要钱。只要有钱,可以建成最好的校舍,聘请最贤明的老师,甚至可给学生发放奖学金,大家安心求学,自然学有成就,一批批人才出来,自然能为佛教创办各种事业,弘法度众,慈善救济,教育文化。只要佛教的事业兴盛,大家学道的资粮丰富,何愁佛教不能发扬光大,造福众生呢?所以将毒蛇化为净财,相信对佛教益处很大”。(注释:《星云大师讲演集》第一册。)

  以我们世俗人的眼光,作为佛门高僧的星云大师竟在这里大谈钱的用处,特论生活的享受,这实在令人瞠目结舌,惊讶不已,犹如许多观光者看到佛光山上冷气空调和红毯铺地,僧侣开汽车,比丘尼唱歌一样不可思议,匪夷所思。然而从佛教历史的发展眼光看,太虚、星云大师的生活佛教的确和旧佛教大相径庭了,的确散发着浓浓的现代化生活气息,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现代化生活化的佛教,不仅是外表上的和现代化生活一致,更重要的是其内在的生活要和现代精神协调,唯如此,方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推动社会前进,以期达到指导人生的目的。

  任何社会意识形态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为社会存在所决定,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经济伦理某种意义上也正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在宗教里的投影。星云大师从宗教的角度认识到了现代社会弘法利生的入世事业经济保障的重要,洞察了在一个唯物的时代里金钱所具有的重大的魔鬼般的意义,但他也深知在物欲横流的时候,人心最需要和最缺乏的是什么。星云大师教人们一方面充分享受现代的物质文明,另方面又不要忽视人格的提升,道德的培养。

  2、宗教道德

  星云大师认为,“一个人伟大不伟大,不在于钱财的多少,主要在于人格和道德的有无”。宗教道德的目的就在于塑造一种理想人格追求一种道德境界,那么星云大师为人们塑造了什么样的理想人格,标榜了什么样的崇高道德呢?

  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追求的理想人格基本上是下面两种类型的糅合:一种是清淡超脱型,另种是慈悲救世型。前者以颜回和禅师们做代表,后者以佛陀和菩萨为典型,颜回虽然是孔夫子的得竟门生,孔门贤良,但星云大师却经常把他当作佛门弟子学习的楷模和榜样。在演讲中星云大师经常提到“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欣赏那份清高淡泊,不计名利,那份超尘脱俗,不计是非。禅师们宗自然而返真我,以人间世为注释戏道场,内适性而放旷,像蓝天上的云飘流四方,外任运而逍遥,一世才智之士皆趋之若骛而莫能自拔。而佛陀,慈悲庄严,以普度众生为己任;而菩萨则救苦救难,大慈大悲,不求自己进涅槃,先让众生得离苦。“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呢”?总而言之一句话,星云大师新人格的诞生既出世逍遥又入世救人,既淡泊宁静,又豪情满怀,毫不偏废,两头不落空。

  关于道德,星云大师认为有“究竟的道德”和“不究竟道德”之分,出发点是慈悲的便是究竟道德,所谓慈悲就是给予人欢乐,拔除人痛苦。其余的皆为不究竟,不究竟道德有如:虚伪的道德,不平等不尊重人格人权的“对待的道德”,模棱两可的道德,以及像歌颂贫穷、摒弃欢乐,以自我个人逃避众生为清高,这样是“非净的道德”,如此种种道德中,星云大师所追求的当然是究竟的道德。他虽然出家,但也非常注重人伦道德,尤其是眷属之间的和谐相处,人际之间的互相尊敬。“佛教并不是说出了家就不要父母,不重视人间的伦理关系,而是要由孝顺自己的父母扩而孝顺众生的父母,从今生的父母而推及过去多生的父母”,可见星云大师特别提倡的是大乘愿行的菩萨道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以众生为父母,这就是佛教广泛的同情和赤诚的表现。

  星云大师认为现代工业社会只是解决了我们物质方面的生活,而精神领域的增长,道德观念的精进,他则呼唤“道业社会”的来临,星云大师一凭他的慈悲心,“为了自己,进步再进步;为了真理,奉献再奉献;为了世间,服务再服务”,他把他的道德内容建立在自尊、如法、利生的基础上,受崇高的理想和忘我精神的指导,自觉去实践自利利他的德行。星云大师把一己的幸福同他人的幸福联系起来,把一己的解脱同拯救人类联系起来,把自尊和尊重他人联系起来,应该说这种道德里边蕴含着不少的人道因素。但星云大师是希望以道德的力量来感召人心,拯救现代人精神的失落,他并且乐观的坚信:“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光明终会驱散黑暗,真理总能战胜恶邪,这种善良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心颇使人默然点头而心中感叹。

  通过上面关于人格和道德的叙述,我们发现在星云大师生活佛教那里,人格和道德是一致的。星云大师的理想人格是那种能在人间的社会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为时代和人生作出巨大贡献而又不执著于这一切的人物,而他所宣扬的道德也正是教你利生济世,而又不居功自傲。道德修养的目的即在于完善自己的人格,星云大师认识到了道德和人格的一致性,但进一步认为,它们其实指一个东西,有道德就有人格,人格即道德。最后,星云大师的这样理想人格和崇高道德又是通过信仰佛教实现的。而信仰,星云大师说,其实就是信自己,把命运操纵在自己手里,自作自受,幸福和欢乐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人类的不幸和痛苦也只能靠人类自己去救治。

  从上面经济伦理、宗教道德的考…

《太虚、星云的人间佛教与中国佛教的现代化(张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