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轉變觀念與臨終關懷▪P10

  ..續本文上一頁了,對吧,有的是幫忙?不是幫忙是添亂。各以己物,都把自己的想法、做法加給你。令其擔負。加給你的時候,這個跟你說兩句,那個跟你說兩句,最後的你就懵了,確實,人都是這樣的。擔負過多,力竭身疲,大家把所有的想法呀!做法呀建議來擺布你,最後你的負擔過重。負擔過重怎麼樣!力竭身疲,你的身體沒有力氣了,也很疲倦,身心疲倦疲憊不堪,所以望崖而退,很高,然後你上不去了,因爲你的力氣已經不夠了,也就好像受到了一種外來的幹擾。所以這個生離死別一定要善加注意。此之得失,雖由他起,這個裏面的得失,雖是由你身邊的道友親屬,雖是由別人而起,實屬自己往昔劫中,成全破壞人之善業所致。雖然是有別人而起的,事實上還是由你自己招感的,你不能去怪別人。若你老去怪別人,你的情緒老(在)是變化,老是覺得很委屈很受傷,覺得別人破壞了你的道念,于是你的嗔恨心一起,你等于惡性循環。所以要意識到,雖由他起,實屬自己往昔劫終,就是我過去世中有意或者沒有意,善惡業力所招感的結果。所導致的目前的狀態。所以你能怪別人嗎?不能怪。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都是有原因的,不信你仔細推敲,仔細想來,哪裏有人無緣無故的會惹你。你肯定是先惹了別人,你肯定是,你生存的讓別人煩你,于是人家也煩惱(你),你去找根,于是你找到。找到了你就能解決,找不到解決不了。

  凡修淨業者,當成全人之正念,所以真正修淨土的人,你應該怎麼樣啊?成就人家的正念,不要在那打閑差,不要給人家增加別的負擔,不要去擾亂人家正常的思維,幫忙不要添亂。你不要認爲,你的就是唯一的,但是這個尺度非常難以把住。及欲爲眷屬,示其厲害。就是如果你已經意識到了幫忙不添亂,所以怎樣呀?早做准備。若是眷屬有病;若是同參道友有病;若是臨命終時怎麼樣,提前就給他打預防針,跟他講法呀!跟他講;人生沒有不散的宴席,怎麼樣呢?我們之間好離好散,龍華相會,或者是西方淨土再會,哎!他就覺得他能放下,不然的話,你就哭哭啼啼的,“哎呀,你可別走啊!你若走了我怎麼辦啊”他還走得了嗎?對吧!他最終的還得走,但恐怕方向有變,所以不可不謹慎。

  俾各知所重在神識得所,不在世情場面好看,庶可無虞矣。什麼意思?就是是那個要往生的亡人,是那個要離開娑婆世界的人,怎麼樣呢?讓他都知道我們將來往生的方向,能夠把握在這個方向,這才是最重要。否者的話你只圖場面好看,大吹大擂的,然後到火葬場又弄一個高幹爐,據說那火葬場有高幹爐有普通爐,臨走還要潇灑一次。對吧。作爲佛教徒我個人認爲,(我們無權幹涉別人如何選擇),作爲佛教徒來講怎樣呢 ?淡然處之、坦然處之,不要有那種攀比,不要那種圖世人好看,你看我很了不起、很體面,那個麻煩了,確實很麻煩,那人來人、往鬧鬧吵吵的,還是淡然處之的好。

  正是因爲這樣的考量,這樣的選擇。我們最後才說;這是印光大師他得出的一個結論說;“庶可無虞矣”差不多啊這個時候,我們才不用擔憂了,不用擔憂我們往生的方向。沒有保證,就是有保證了,因爲你該做的都做了。

  所以,作爲佛教徒來講,希望能夠把這樣臨終的事情處理得更好一點。否者,那就是個遺憾,因爲你准備了一生,臨終那一刹那沒有把握好,那因該是一種天大的遺憾。

  那麼讓我們探討第二個問題,如何做好臨終關懷,怎麼樣做好臨終關懷?《臨終叁要》說的;其有父母兄弟,及諸眷屬,”誰都有父母兄弟,還有我們的六親眷屬,若得重病,勢難痊愈,得了重病了,勢難痊愈者,實在是治不了,不是說佛教徒有病之後不治了,那是錯誤的,要治。實在治不了了怎麼辦哪?宜發孝順慈悲之心,一般往生的都是年紀老的先走,當然也有年紀小的先走,無常啊!這世界無常。所以說大家都應該勇猛精進,所以應該升起孝順慈悲之心。慈悲你要去救度他,讓他有一個更好的歸宿。勸彼念佛求生西方,你要勸他生西方啊!不要在這個世界來轉了,不要再到這個娑婆世界了,即使你升官發財,將來還會無常,所以,總是有缺陷和遺憾。總是有痛苦纏繞,所以要去西方不再來了!並爲助念,就是說你勸還不可以,但你還要助念哪!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淨土,這病的人由于這樣的原因死了一定能生淨土,即使沒有病,也應該升起一種無常的感受。

  唐代的時候有一位善導大師是淨土宗祖師,他寫了這樣的詩偈,他說;漸漸雞皮鶴發,人老了那個皮膚會發皺,雞皮鶴發。頭發會白呀。這個一點、一點的就到了,年輕的人不用愁,年老的人感受很深。堪堪行步龍鍾。眼看著你自己走路就不行了,不像你原來那幾年了,走道就畫龍了,這就老了嗎,老的征兆。假若金玉滿堂,即使你家裏到處是金子,到處是玉石翡翠,什麼白金,什麼都有。怎麼樣啊?難免衰殘老病。也難免你自己衰老,難免會有老會有病啊!會有這樣的痛苦,誰都難免。任汝千般快樂,說我很快樂,我什麼都有,會怎麼樣?無常終是到來。什麼叫無常啊?生離死別不會永遠這樣,所以說,要從你擁有的東西感覺之中走出來,但是很少有人能放得下的,放不下,放不下的只是一種執著和感覺。而事實上無論你放得下、放不下你都得再見,這就是人生的真相。

  所以一代大帝亞曆山大,曾經稱霸過歐洲,他臨死的時候,就告訴他手下的大臣,在他的棺材蓋上鑿了兩個洞,他讓他的臣子們,把他的兩只手放在外面。他的大臣們不知何意問他;“什麼意思呢?陛下,”他說;“我要告訴人們,我兩手空空的來了”是啊!人生來的時候,什麼也沒有帶來,“我又兩手空空的去了”這個佛教講“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什麼都帶不走,我們還折騰什麼呢?如果一旦我們知道,所有的那種劇目,最終的結果是要謝幕的時候,中間的表演好與壞已經不重要了,因爲你已經知道無常了。

  唯有淨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最好的路是什麼?是修行。唯有這樣一路光明的大路,那麼最好的修行方法是什麼?但念阿彌陀佛,一句能夠攝製你的身心,若你專心致志一定有所受益,怕的是我們嘴上念佛,心裏還在琢磨放不下。這就是善導大師告訴我們的,發自內心的對人生的感受。那麼你想想看應該引起共鳴。因爲對人生的感受可能會更強烈。現實生活的環境,應該說不比古代的時候更好,盡管科技在發展,事實上我們現在的環境很汙染、很麻煩。所以我們現在要只爭朝夕,應該努力做好充分准備,當然你做好充分准備的時候,也要對我們人生應該賦予的責任承當,不然的話,你閉著眼睛念佛,你也念不好。

  其爲利益,何能名焉。就是這樣的大利益怎樣能夠去表達呢?沒有辦法表達,就是往生往生這樣的因緣,能夠指導我們往生西方淨土,沒有辦法表達。所以今列叁要,以爲成就臨終人往生之據,叁個要點,來作爲成就每一個有緣的衆生,臨命終時的依據。

  語雖鄙俚,意本佛經,語言雖然可能很簡單很粗俗,但是他的本意是來自于佛經的,來自于佛法的,他是有充足的說服力。不像我們今天,很多事聽張叁將聽李四說,我們今天都來自于佛說,這是最有說服力的,遇此因緣,悉舉行焉。如果我們能夠遇見這樣的因緣,然後大家都去實踐,這是印光大師對我們的諄諄教誨。言叁要者,第一、善巧開導安慰,善巧開導安慰,你面對你的六親眷屬,你面對同參道友臨命終時,怎麼呀?要善巧,你別像東北人說話直來直去,這個他聽著不舒服,因爲人生離死別的時候,他非常脆弱。怕死啊!他真的怕死,年輕人他不怕死,爲什麼?死離他很遙遠。年老的人都怕死,包括很多佛教徒他也怕死,所以要善巧。開導他怎麼能夠認識生死,然後還要安慰他生死不可怕,你呢現在就能去,在善巧安慰的同時,要給他以信心,要安慰他,要讓他回憶,說你曾經做了很多好事,譬如說這個人在不計,告訴他;你那年還往廟裏舍了五斤大米呢,你那功德無量!他就很安慰呀!他就不會恐懼了,他就不會煩惱了!這個很重要。這一點點很重要,你就說這一點點非常大、非常重要。給他信心嗎,所以,他就有足夠的資糧。這點很重要的。令生正信。使他有信心嗎,往生西方式一定能的,不然的話你跟他講也許能也許去不能,那就麻煩了,那就蒙了,不能講這種話,給人家信心嗎,這是第一種。

  第二、大家換班念佛,讓他換班念佛,讓他佛號聲不斷,當然了,在廟裏比較容易,我在法源寺的時候,曾經送過一位老法師,大家叁天輪班念佛,一般兩小時,那麼效果非常之好,我感覺到了,臨命終時老和尚還很皺著眉頭,最後舒展開來,這是很有功用,不一樣的。以助淨念。來幫助他,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前面牽著,後面推著,兩邊架著,你說你能去不成嗎。那肯定去的成,是大家幫你去的你能去不成嗎!重要的是看你配不配合對不對,你可能撒潑打滾我就是不願去,那別人也沒有辦法,這是第二。

  第叁、切戒搬動哭泣,千萬不要怎麼樣呀,把那死人給他翻來覆去在那折騰,然後在那嚎啕大哭,我再也見不著了!是呀,你哭也見不著了,如果你說你哭之後還能再見到,那我們大家就一起哭吧。問題沒有辦法,以防誤事。目的是你不要誤了人家的大事,往生是件大事呀,所以大家要引以爲戒,假使你是佛教徒,臨命終時或者在這之前做好准備,你告訴他真正的孝順是順者爲孝。你順我你就是孝心,你別最後折騰來折騰去沒有什麼意思,人生嗎你在光彩你能怎麼樣,也不能怎麼樣。所以這個是重要的。

  果能依次叁法以行,上邊所說的叁條來去行事。決定可以消除宿業,沒有問題,一定可以消除宿業。輕裝上陣,自自在在的就走了。增長淨因,蒙佛接引,那念佛的功德無量啊!所以淨的因緣就成就。那麼于是呢佛來接引,這是什麼

  這是你自己努力的結果。這種努力的結果是就是因緣所生法,…

《轉變觀念與臨終關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輪回與解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