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了,对吧,有的是帮忙?不是帮忙是添乱。各以己物,都把自己的想法、做法加给你。令其担负。加给你的时候,这个跟你说两句,那个跟你说两句,最后的你就懵了,确实,人都是这样的。担负过多,力竭身疲,大家把所有的想法呀!做法呀建议来摆布你,最后你的负担过重。负担过重怎么样!力竭身疲,你的身体没有力气了,也很疲倦,身心疲倦疲惫不堪,所以望崖而退,很高,然后你上不去了,因为你的力气已经不够了,也就好像受到了一种外来的干扰。所以这个生离死别一定要善加注意。此之得失,虽由他起,这个里面的得失,虽是由你身边的道友亲属,虽是由别人而起,实属自己往昔劫中,成全破坏人之善业所致。虽然是有别人而起的,事实上还是由你自己招感的,你不能去怪别人。若你老去怪别人,你的情绪老(在)是变化,老是觉得很委屈很受伤,觉得别人破坏了你的道念,于是你的嗔恨心一起,你等于恶性循环。所以要意识到,虽由他起,实属自己往昔劫终,就是我过去世中有意或者没有意,善恶业力所招感的结果。所导致的目前的状态。所以你能怪别人吗?不能怪。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都是有原因的,不信你仔细推敲,仔细想来,哪里有人无缘无故的会惹你。你肯定是先惹了别人,你肯定是,你生存的让别人烦你,于是人家也烦恼(你),你去找根,于是你找到。找到了你就能解决,找不到解决不了。
凡修净业者,当成全人之正念,所以真正修净土的人,你应该怎么样啊?成就人家的正念,不要在那打闲差,不要给人家增加别的负担,不要去扰乱人家正常的思维,帮忙不要添乱。你不要认为,你的就是唯一的,但是这个尺度非常难以把住。及欲为眷属,示其厉害。就是如果你已经意识到了帮忙不添乱,所以怎样呀?早做准备。若是眷属有病;若是同参道友有病;若是临命终时怎么样,提前就给他打预防针,跟他讲法呀!跟他讲;人生没有不散的宴席,怎么样呢?我们之间好离好散,龙华相会,或者是西方净土再会,哎!他就觉得他能放下,不然的话,你就哭哭啼啼的,“哎呀,你可别走啊!你若走了我怎么办啊”他还走得了吗?对吧!他最终的还得走,但恐怕方向有变,所以不可不谨慎。
俾各知所重在神识得所,不在世情场面好看,庶可无虞矣。什么意思?就是是那个要往生的亡人,是那个要离开娑婆世界的人,怎么样呢?让他都知道我们将来往生的方向,能够把握在这个方向,这才是最重要。否者的话你只图场面好看,大吹大擂的,然后到火葬场又弄一个高干炉,据说那火葬场有高干炉有普通炉,临走还要潇洒一次。对吧。作为佛教徒我个人认为,(我们无权干涉别人如何选择),作为佛教徒来讲怎样呢 ?淡然处之、坦然处之,不要有那种攀比,不要那种图世人好看,你看我很了不起、很体面,那个麻烦了,确实很麻烦,那人来人、往闹闹吵吵的,还是淡然处之的好。
正是因为这样的考量,这样的选择。我们最后才说;这是印光大师他得出的一个结论说;“庶可无虞矣”差不多啊这个时候,我们才不用担忧了,不用担忧我们往生的方向。没有保证,就是有保证了,因为你该做的都做了。
所以,作为佛教徒来讲,希望能够把这样临终的事情处理得更好一点。否者,那就是个遗憾,因为你准备了一生,临终那一刹那没有把握好,那因该是一种天大的遗憾。
那么让我们探讨第二个问题,如何做好临终关怀,怎么样做好临终关怀?《临终三要》说的;其有父母兄弟,及诸眷属,”谁都有父母兄弟,还有我们的六亲眷属,若得重病,势难痊愈,得了重病了,势难痊愈者,实在是治不了,不是说佛教徒有病之后不治了,那是错误的,要治。实在治不了了怎么办哪?宜发孝顺慈悲之心,一般往生的都是年纪老的先走,当然也有年纪小的先走,无常啊!这世界无常。所以说大家都应该勇猛精进,所以应该升起孝顺慈悲之心。慈悲你要去救度他,让他有一个更好的归宿。劝彼念佛求生西方,你要劝他生西方啊!不要在这个世界来转了,不要再到这个娑婆世界了,即使你升官发财,将来还会无常,所以,总是有缺陷和遗憾。总是有痛苦缠绕,所以要去西方不再来了!并为助念,就是说你劝还不可以,但你还要助念哪!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净土,这病的人由于这样的原因死了一定能生净土,即使没有病,也应该升起一种无常的感受。
唐代的时候有一位善导大师是净土宗祖师,他写了这样的诗偈,他说;渐渐鸡皮鹤发,人老了那个皮肤会发皱,鸡皮鹤发。头发会白呀。这个一点、一点的就到了,年轻的人不用愁,年老的人感受很深。堪堪行步龙钟。眼看着你自己走路就不行了,不像你原来那几年了,走道就画龙了,这就老了吗,老的征兆。假若金玉满堂,即使你家里到处是金子,到处是玉石翡翠,什么白金,什么都有。怎么样啊?难免衰残老病。也难免你自己衰老,难免会有老会有病啊!会有这样的痛苦,谁都难免。任汝千般快乐,说我很快乐,我什么都有,会怎么样?无常终是到来。什么叫无常啊?生离死别不会永远这样,所以说,要从你拥有的东西感觉之中走出来,但是很少有人能放得下的,放不下,放不下的只是一种执著和感觉。而事实上无论你放得下、放不下你都得再见,这就是人生的真相。
所以一代大帝亚历山大,曾经称霸过欧洲,他临死的时候,就告诉他手下的大臣,在他的棺材盖上凿了两个洞,他让他的臣子们,把他的两只手放在外面。他的大臣们不知何意问他;“什么意思呢?陛下,”他说;“我要告诉人们,我两手空空的来了”是啊!人生来的时候,什么也没有带来,“我又两手空空的去了”这个佛教讲“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什么都带不走,我们还折腾什么呢?如果一旦我们知道,所有的那种剧目,最终的结果是要谢幕的时候,中间的表演好与坏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你已经知道无常了。
唯有净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最好的路是什么?是修行。唯有这样一路光明的大路,那么最好的修行方法是什么?但念阿弥陀佛,一句能够摄制你的身心,若你专心致志一定有所受益,怕的是我们嘴上念佛,心里还在琢磨放不下。这就是善导大师告诉我们的,发自内心的对人生的感受。那么你想想看应该引起共鸣。因为对人生的感受可能会更强烈。现实生活的环境,应该说不比古代的时候更好,尽管科技在发展,事实上我们现在的环境很污染、很麻烦。所以我们现在要只争朝夕,应该努力做好充分准备,当然你做好充分准备的时候,也要对我们人生应该赋予的责任承当,不然的话,你闭着眼睛念佛,你也念不好。
其为利益,何能名焉。就是这样的大利益怎样能够去表达呢?没有办法表达,就是往生往生这样的因缘,能够指导我们往生西方净土,没有办法表达。所以今列三要,以为成就临终人往生之据,三个要点,来作为成就每一个有缘的众生,临命终时的依据。
语虽鄙俚,意本佛经,语言虽然可能很简单很粗俗,但是他的本意是来自于佛经的,来自于佛法的,他是有充足的说服力。不像我们今天,很多事听张三将听李四说,我们今天都来自于佛说,这是最有说服力的,遇此因缘,悉举行焉。如果我们能够遇见这样的因缘,然后大家都去实践,这是印光大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言三要者,第一、善巧开导安慰,善巧开导安慰,你面对你的六亲眷属,你面对同参道友临命终时,怎么呀?要善巧,你别像东北人说话直来直去,这个他听着不舒服,因为人生离死别的时候,他非常脆弱。怕死啊!他真的怕死,年轻人他不怕死,为什么?死离他很遥远。年老的人都怕死,包括很多佛教徒他也怕死,所以要善巧。开导他怎么能够认识生死,然后还要安慰他生死不可怕,你呢现在就能去,在善巧安慰的同时,要给他以信心,要安慰他,要让他回忆,说你曾经做了很多好事,譬如说这个人在不计,告诉他;你那年还往庙里舍了五斤大米呢,你那功德无量!他就很安慰呀!他就不会恐惧了,他就不会烦恼了!这个很重要。这一点点很重要,你就说这一点点非常大、非常重要。给他信心吗,所以,他就有足够的资粮。这点很重要的。令生正信。使他有信心吗,往生西方式一定能的,不然的话你跟他讲也许能也许去不能,那就麻烦了,那就蒙了,不能讲这种话,给人家信心吗,这是第一种。
第二、大家换班念佛,让他换班念佛,让他佛号声不断,当然了,在庙里比较容易,我在法源寺的时候,曾经送过一位老法师,大家三天轮班念佛,一般两小时,那么效果非常之好,我感觉到了,临命终时老和尚还很皱着眉头,最后舒展开来,这是很有功用,不一样的。以助净念。来帮助他,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前面牵着,后面推着,两边架着,你说你能去不成吗。那肯定去的成,是大家帮你去的你能去不成吗!重要的是看你配不配合对不对,你可能撒泼打滚我就是不愿去,那别人也没有办法,这是第二。
第三、切戒搬动哭泣,千万不要怎么样呀,把那死人给他翻来覆去在那折腾,然后在那嚎啕大哭,我再也见不着了!是呀,你哭也见不着了,如果你说你哭之后还能再见到,那我们大家就一起哭吧。问题没有办法,以防误事。目的是你不要误了人家的大事,往生是件大事呀,所以大家要引以为戒,假使你是佛教徒,临命终时或者在这之前做好准备,你告诉他真正的孝顺是顺者为孝。你顺我你就是孝心,你别最后折腾来折腾去没有什么意思,人生吗你在光彩你能怎么样,也不能怎么样。所以这个是重要的。
果能依次三法以行,上边所说的三条来去行事。决定可以消除宿业,没有问题,一定可以消除宿业。轻装上阵,自自在在的就走了。增长净因,蒙佛接引,那念佛的功德无量啊!所以净的因缘就成就。那么于是呢佛来接引,这是什么
这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这种努力的结果是就是因缘所生法,…
《转变观念与临终关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