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所有的佛都是這樣,如果你能夠念佛,你將來也會有這五種香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種法身之香。“念佛之人,心念與佛接近,久而久之,或業微薄”,就是你的罪業呀越來越淡薄了,智德漸生,于是香味漸生,真正念佛的人會有一種香味,這個不是故弄玄虛,你也不要渴望,哎呀我怎麼沒有香味?你慢慢的就會念出香味來,你不要著急,著急就不會有,著急是什麼、是貪心呀,所以我們是以貪心來念佛,還是以智慧來念佛,你要自己考量、那麼,正如古人告訴我們的;“與善人交,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交,如鮑魚之翅,久而不聞其臭”,就是你跟諸上善人在一起,你自己念出香味來你就是不知道,別人聞到了,哎呦你有味、當然了是香味啦,不是臭味啦。如果有的人有臭味,那你的業就很重,確實是這樣。佛是大善知士是大醫王,那麼各位善男子善女人,如果念佛的正如經中所說的“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大家過念佛功德的清淨生活,在佛的無量不可思議的智慧所集成的言語音聲中,互相熏陶,就像我們早殿中說的;“大衆熏修希勝進,十地頓超無難事”這個種子相互影響、相互傳染、相互提高、相互增長;你一個人在家,要不你就睡覺,要不你就懶惰,可別人在場時你就不行呀、別人看你就跟著幹,所以你就精進了、當然了也有一些在一起,扯閑搗蛋的、但這樣人少啊、畢竟我們知道佛法了。那麼正如 “經書涵養心如鏡,福德熏陶語似蘭”一點一點你就于那種特殊的境界相融合爲一體,念佛之念,要時時的照顧每一個人的心 。所謂“都攝六根,念茲在茲”,就是讓眼耳鼻色心意 ,跟自己的心照應著。眼觀鼻、鼻觀口、口問心 ,不向外馳騁 。你的人多你會聽著這,一會聽著那,這不是念佛,那是不正常。要真的凝神一體在一心, “都攝六根,念茲在茲”,佛號在心這,于是日久見功夫,外邊也被轉化了,因爲你這個轉化,外邊的一切聲音也隨之而轉化,風聲雨聲乃至讀書聲,乃至嘈雜的噪音聲,都會因爲你的這種改變而改變, 整個就變成了聲聲佛號,完全可以 。用心念佛不僅僅是嘴的問題,完全是心的問題。心口要相應要一致,不然的話“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徒然”沒有用的,用心念佛。所以千萬不要把佛菩薩當傻瓜來耍,你以爲那個佛菩薩傻呀,他是大智慧!你要是糊弄他,實質上他早就看得見,他就覺得你非常可憐,你自己在糊弄你自己,你能糊弄佛嗎?他已經成佛了,你說你糊弄他不就是糊弄你自己嗎,你認爲那佛菩薩看不見你,那你搞錯了,佛是全知全覺,他怎麼能看不見呢?只是你看不見他就是了。
一、念佛的智慧:智者有世俗和出世兩種。智慧有入世和出世兩種。那麼俗世只是知識“世智變聰”而已,上大學、當教授有沒有知識,有智慧,聰明,博聞強識。能出書這麼厚一疊,“世智變聰”而已。文學既希賢希聖。寫文章的人可以希賢希聖,可以宣傳美好的社會道德風氣,同時也可以誨淫誨盜。就像我們現在的所謂的網絡呀!還有一些書籍呀純粹是汙染。事實上是這樣的,因爲免疫力不夠的人看了這本書就幹壞事了。免疫力好的人他不需要看,他不看,他知道這個沒有價值。但是現在只要是衆生,你看有幾個免疫力特別好的,大家都很脆弱!很脆弱!隨境所轉,爲什麼那天居士跟我講,我就看出家人不順眼。就那個出家人讓你失望了,于是你才看他不順眼。如果都讓你升起希望,那你怎麼會讓你不順眼呢?對吧,所以出家人要反省,不反省自己的行爲,不對自己的行爲負責任,不對自己的身份負責任,遲早有一天那,我可以這麼講,大家都會遠離我們,那佛法就變成末法了。什麼是末法:是法末。是法末嗎?不是。是人末。完全是人的問題,因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說身份的定位非常重要。實在不是定法,即是有漏無常的智慧,佛菩薩則是因戒定的修養,從內在發出的,稱爲“無漏的智慧”,是清淨的、是無漏的。是平等的大慈大悲。他看到所有的衆生都是平等的,他不會認爲張叁更好,李四不行。他平等,只是張叁和李四的因緣不一樣,所有張叁和李四走進佛道的因緣和他受業的因緣有差異了。是張叁和李四的,不是佛的。如經中說:如大火炬,四面皆不可觸。智慧就是這樣。像火一樣,你去摸火就被燒了。所以呢,所有的障礙和煩惱接觸不了智慧之火。它被融化了。智慧之火可以燒去煩惱。觸之即焦頭爛額,甚或喪身失命。即世智學問到了廣大無涯的佛智大海,卻不堪一擊。所以,以他的身份來證明,他是專家,他是教授,他未必是真正的修行人。那是沒有用的,兩者之間不可相提並論。如大冶洪爐熔雪一般。雪泥放在大冶洪爐裏馬上就消失了,念佛的人,時時想念到佛是具足這種大智慧的人,時時與這種大智慧薰陶,那麼念佛之心就懇切起來,見效一定神速明顯。因爲一心一意腳踏實地。你所有的煩惱因爲念佛而改變,因爲念佛而融化。因爲念佛所以變得自在,因爲什麼?你有智慧。因爲無量光和無量壽代表無量的光明,無量的智慧。在佛教的光明就是智慧。你跟智慧相應,還有煩惱嗎?沒有了,念得質量不夠自然有煩惱。所以我能要反省自己,要改變自己。
二、念佛的福德:佛有無量福德,所謂百劫修相好, 叁祗修福 慧”,如無量光無量壽,乃至一切聲聞菩薩 ,都是無量劫功德所聚,這是淨土衆生身相的莊嚴。如【阿彌陀經】裏邊 ,有聲聞緣覺者,都是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那麼他的福德因緣就不可思量,所以說大家應該想一想,當你去選擇念佛去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你就有了最好的因緣。你就不能自卑呀,老是說自己不行,你不行誰行!但是你也不能驕傲就我行,對不對,就你行還是不行,低調,要用心。
叁、 念佛的願力:十方諸佛因地 修行菩薩時,爲成就衆生,淨佛國土,確有莊嚴的願力。都有莊嚴的願力,如《維摩經》所說:“ 佛言寶積,衆生之類是菩薩淨土,”什麼意思 ?你跟張叁接觸,跟李四接觸,你若能不執著張叁,不執著李四你就是淨土。所以衆生之類是菩薩淨土,這一點你必須清楚,包括你在接觸張叁和李四的時候你心裏沒有痕迹,你不挂礙不執著就是淨土,當然你要願意上西方淨土,就可以做爲西方淨土的資糧而積聚。這就是路費,完全可以的。“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衆生而取佛土,”菩薩隨所化衆生而取佛土啊,隨哪一類衆生而取國土,隨娑婆世界的而取淨土。“隨所調伏衆生而取佛土,”你心裏調伏他了 ,你讓他和你一同的來念佛。娑婆世界的衆生,恰恰是與西方世界有緣的。所以我們所去的佛土,基本上都是西方淨土 。那麼也有去藥師淨土的,也有去彌勒兜樂淨土的,但是更多的還是選擇西方極樂世界。因爲他們對我們是最有緣的,“所以者何,菩薩取于淨國,皆爲饒益諸衆生故。”菩薩之所以選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讓更多的衆生能夠受益於西方極樂世界。能夠讓衆生改變他自己目前業力狀況束縛。這是悲心,可見是菩薩爲了衆生而求淨土,願力如此偉大,我們應當觀想諸佛菩薩的願力,念佛一定被諸佛菩薩所攝受,感應道交,你念佛,佛也念你。我念佛陀,佛陀念我。阿彌陀佛在接引衆生,衆生都是他的子女,他在念我們就像母親念他兒子的聲音。然後你自己聽到了,于是你自己念你自己母親。于是感應道交,母子相聚。應該是這樣的。如彌陀的四十八願 在第十九願中說衆生只要十念, 亦可往生,則使人念佛求生淨土之目的,得到了根本不的保證。你一心一意地念就一定能夠往生,這個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有希望。
四,念佛的神力:佛之威德神力,不可思議。念佛行者至誠所感,必得佛力加被,助成往生資糧。就自力和他力而言,念佛是自他二力。我曾經到過日本,日本人講究純他力。佛不接我們,我們就沒有辦法,所以都靠阿彌陀佛你幫幫忙吧!中國的淨土和韓國的淨土都是你自己要努力,佛也要努力,佛也在努力兩者之間感應道交。這就像一個比喻《那先比丘經》說的,如果說阿彌陀佛的願力是船,你要借助這條船。如果沒有這條船,一個小石子扔下河後,會沈下去 ,就是我們有一點點罪業我們都會沈下去,但是因爲有了這條大船之後呢,我們有更大的業力把它放到船上,他也能夠載動,所以這叫自他二力。當然一個韓國的法師說“在過海的時候自力被魚給吃掉,到了日本就這有他力了。” 這是開玩笑,但是如果我們緊緊憑借他力,而不提倡自立的話,我告訴諸位的是,你就懶惰了,你就懈怠了,你自己就不努力了。所以自他二力更符合佛法的緣起法。自己要努力,佛也在努力。就像我們剛才所探討的,前面牽著,後面推著,兩面架著。你說這因緣具足吧!確實這挺好啊,否則的話,他要混呀,反正佛要接我,就不努力了,佛接你,你往哪兒去呀?對吧、你得努力,所以呢,正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正宗唯淨土,覺海有慈航”, 我們一定要堅定不移,更何況我們要清楚,時日已過,命已隨減,就是說一天馬上就過去了,我們的生命又損減了,如少水魚是有何樂。就像魚沒有水了它有什麼樂趣呢、大衆當勤精進,如救頭燃,慎勿放逸.確實如此,所以我們必須抓緊時間,珍惜生命,如果不抓緊時間,不珍惜生命,是沒有希望的。
曾經無著菩薩,爲了要見彌勒菩薩,去探討關于唯識方面的東西,他前後閉關九年來修持,通過一種禅定想要和彌勒菩薩來交流,但他九年都失敗了,頭叁年的時候,閉了叁年關,什麼都沒有得到,連做個好夢的都沒有,于是他從洞裏走出來,走出來之後他心灰意冷,往前走,忽然間看著一個人用一只柔軟的棉布磨一根大鐵棒,其實學佛就是這樣一個過程,這樣寂寞。于是他又出來了,又是心灰意泠,他心在想;彌勒菩薩不慈悲,不是不慈悲,是你沒有緣分,他走啊走啊,突然間看…
《轉變觀念與臨終關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