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所有的佛都是这样,如果你能够念佛,你将来也会有这五种香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种法身之香。“念佛之人,心念与佛接近,久而久之,或业微薄”,就是你的罪业呀越来越淡薄了,智德渐生,于是香味渐生,真正念佛的人会有一种香味,这个不是故弄玄虚,你也不要渴望,哎呀我怎么没有香味?你慢慢的就会念出香味来,你不要着急,着急就不会有,着急是什么、是贪心呀,所以我们是以贪心来念佛,还是以智慧来念佛,你要自己考量、那么,正如古人告诉我们的;“与善人交,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鲍鱼之翅,久而不闻其臭”,就是你跟诸上善人在一起,你自己念出香味来你就是不知道,别人闻到了,哎呦你有味、当然了是香味啦,不是臭味啦。如果有的人有臭味,那你的业就很重,确实是这样。佛是大善知士是大医王,那么各位善男子善女人,如果念佛的正如经中所说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大家过念佛功德的清净生活,在佛的无量不可思议的智慧所集成的言语音声中,互相熏陶,就像我们早殿中说的;“大众熏修希胜进,十地顿超无难事”这个种子相互影响、相互传染、相互提高、相互增长;你一个人在家,要不你就睡觉,要不你就懒惰,可别人在场时你就不行呀、别人看你就跟着干,所以你就精进了、当然了也有一些在一起,扯闲捣蛋的、但这样人少啊、毕竟我们知道佛法了。那么正如 “经书涵养心如镜,福德熏陶语似兰”一点一点你就于那种特殊的境界相融合为一体,念佛之念,要时时的照顾每一个人的心 。所谓“都摄六根,念兹在兹”,就是让眼耳鼻色心意 ,跟自己的心照应着。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 ,不向外驰骋 。你的人多你会听着这,一会听着那,这不是念佛,那是不正常。要真的凝神一体在一心, “都摄六根,念兹在兹”,佛号在心这,于是日久见功夫,外边也被转化了,因为你这个转化,外边的一切声音也随之而转化,风声雨声乃至读书声,乃至嘈杂的噪音声,都会因为你的这种改变而改变, 整个就变成了声声佛号,完全可以 。用心念佛不仅仅是嘴的问题,完全是心的问题。心口要相应要一致,不然的话“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徒然”没有用的,用心念佛。所以千万不要把佛菩萨当傻瓜来耍,你以为那个佛菩萨傻呀,他是大智慧!你要是糊弄他,实质上他早就看得见,他就觉得你非常可怜,你自己在糊弄你自己,你能糊弄佛吗?他已经成佛了,你说你糊弄他不就是糊弄你自己吗,你认为那佛菩萨看不见你,那你搞错了,佛是全知全觉,他怎么能看不见呢?只是你看不见他就是了。
一、念佛的智慧:智者有世俗和出世两种。智慧有入世和出世两种。那么俗世只是知识“世智变聪”而已,上大学、当教授有没有知识,有智慧,聪明,博闻强识。能出书这么厚一叠,“世智变聪”而已。文学既希贤希圣。写文章的人可以希贤希圣,可以宣传美好的社会道德风气,同时也可以诲淫诲盗。就像我们现在的所谓的网络呀!还有一些书籍呀纯粹是污染。事实上是这样的,因为免疫力不够的人看了这本书就干坏事了。免疫力好的人他不需要看,他不看,他知道这个没有价值。但是现在只要是众生,你看有几个免疫力特别好的,大家都很脆弱!很脆弱!随境所转,为什么那天居士跟我讲,我就看出家人不顺眼。就那个出家人让你失望了,于是你才看他不顺眼。如果都让你升起希望,那你怎么会让你不顺眼呢?对吧,所以出家人要反省,不反省自己的行为,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不对自己的身份负责任,迟早有一天那,我可以这么讲,大家都会远离我们,那佛法就变成末法了。什么是末法:是法末。是法末吗?不是。是人末。完全是人的问题,因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说身份的定位非常重要。实在不是定法,即是有漏无常的智慧,佛菩萨则是因戒定的修养,从内在发出的,称为“无漏的智慧”,是清净的、是无漏的。是平等的大慈大悲。他看到所有的众生都是平等的,他不会认为张三更好,李四不行。他平等,只是张三和李四的因缘不一样,所有张三和李四走进佛道的因缘和他受业的因缘有差异了。是张三和李四的,不是佛的。如经中说:如大火炬,四面皆不可触。智慧就是这样。像火一样,你去摸火就被烧了。所以呢,所有的障碍和烦恼接触不了智慧之火。它被融化了。智慧之火可以烧去烦恼。触之即焦头烂额,甚或丧身失命。即世智学问到了广大无涯的佛智大海,却不堪一击。所以,以他的身份来证明,他是专家,他是教授,他未必是真正的修行人。那是没有用的,两者之间不可相提并论。如大冶洪炉熔雪一般。雪泥放在大冶洪炉里马上就消失了,念佛的人,时时想念到佛是具足这种大智慧的人,时时与这种大智慧薰陶,那么念佛之心就恳切起来,见效一定神速明显。因为一心一意脚踏实地。你所有的烦恼因为念佛而改变,因为念佛而融化。因为念佛所以变得自在,因为什么?你有智慧。因为无量光和无量寿代表无量的光明,无量的智慧。在佛教的光明就是智慧。你跟智慧相应,还有烦恼吗?没有了,念得质量不够自然有烦恼。所以我能要反省自己,要改变自己。
二、念佛的福德:佛有无量福德,所谓百劫修相好, 三祗修福 慧”,如无量光无量寿,乃至一切声闻菩萨 ,都是无量劫功德所聚,这是净土众生身相的庄严。如【阿弥陀经】里边 ,有声闻缘觉者,都是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那么他的福德因缘就不可思量,所以说大家应该想一想,当你去选择念佛去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你就有了最好的因缘。你就不能自卑呀,老是说自己不行,你不行谁行!但是你也不能骄傲就我行,对不对,就你行还是不行,低调,要用心。
三、 念佛的愿力:十方诸佛因地 修行菩萨时,为成就众生,净佛国土,确有庄严的愿力。都有庄严的愿力,如《维摩经》所说:“ 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净土,”什么意思 ?你跟张三接触,跟李四接触,你若能不执著张三,不执著李四你就是净土。所以众生之类是菩萨净土,这一点你必须清楚,包括你在接触张三和李四的时候你心里没有痕迹,你不挂碍不执著就是净土,当然你要愿意上西方净土,就可以做为西方净土的资粮而积聚。这就是路费,完全可以的。“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啊,随哪一类众生而取国土,随娑婆世界的而取净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你心里调伏他了 ,你让他和你一同的来念佛。娑婆世界的众生,恰恰是与西方世界有缘的。所以我们所去的佛土,基本上都是西方净土 。那么也有去药师净土的,也有去弥勒兜乐净土的,但是更多的还是选择西方极乐世界。因为他们对我们是最有缘的,“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菩萨之所以选择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让更多的众生能够受益於西方极乐世界。能够让众生改变他自己目前业力状况束缚。这是悲心,可见是菩萨为了众生而求净土,愿力如此伟大,我们应当观想诸佛菩萨的愿力,念佛一定被诸佛菩萨所摄受,感应道交,你念佛,佛也念你。我念佛陀,佛陀念我。阿弥陀佛在接引众生,众生都是他的子女,他在念我们就像母亲念他儿子的声音。然后你自己听到了,于是你自己念你自己母亲。于是感应道交,母子相聚。应该是这样的。如弥陀的四十八愿 在第十九愿中说众生只要十念, 亦可往生,则使人念佛求生净土之目的,得到了根本不的保证。你一心一意地念就一定能够往生,这个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有希望。
四,念佛的神力:佛之威德神力,不可思议。念佛行者至诚所感,必得佛力加被,助成往生资粮。就自力和他力而言,念佛是自他二力。我曾经到过日本,日本人讲究纯他力。佛不接我们,我们就没有办法,所以都靠阿弥陀佛你帮帮忙吧!中国的净土和韩国的净土都是你自己要努力,佛也要努力,佛也在努力两者之间感应道交。这就像一个比喻《那先比丘经》说的,如果说阿弥陀佛的愿力是船,你要借助这条船。如果没有这条船,一个小石子扔下河后,会沉下去 ,就是我们有一点点罪业我们都会沉下去,但是因为有了这条大船之后呢,我们有更大的业力把它放到船上,他也能够载动,所以这叫自他二力。当然一个韩国的法师说“在过海的时候自力被鱼给吃掉,到了日本就这有他力了。” 这是开玩笑,但是如果我们紧紧凭借他力,而不提倡自立的话,我告诉诸位的是,你就懒惰了,你就懈怠了,你自己就不努力了。所以自他二力更符合佛法的缘起法。自己要努力,佛也在努力。就像我们刚才所探讨的,前面牵着,后面推着,两面架着。你说这因缘具足吧!确实这挺好啊,否则的话,他要混呀,反正佛要接我,就不努力了,佛接你,你往哪儿去呀?对吧、你得努力,所以呢,正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正宗唯净土,觉海有慈航”, 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更何况我们要清楚,时日已过,命已随减,就是说一天马上就过去了,我们的生命又损减了,如少水鱼是有何乐。就像鱼没有水了它有什么乐趣呢、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慎勿放逸.确实如此,所以我们必须抓紧时间,珍惜生命,如果不抓紧时间,不珍惜生命,是没有希望的。
曾经无著菩萨,为了要见弥勒菩萨,去探讨关于唯识方面的东西,他前后闭关九年来修持,通过一种禅定想要和弥勒菩萨来交流,但他九年都失败了,头三年的时候,闭了三年关,什么都没有得到,连做个好梦的都没有,于是他从洞里走出来,走出来之后他心灰意冷,往前走,忽然间看着一个人用一只柔软的棉布磨一根大铁棒,其实学佛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这样寂寞。于是他又出来了,又是心灰意泠,他心在想;弥勒菩萨不慈悲,不是不慈悲,是你没有缘分,他走啊走啊,突然间看…
《转变观念与临终关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