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我打算讓你來幫我簽名。”
“簽名幹什麼?”
“這個北京要打狗,我家裏面養了一些狗。佛教不是慈悲嗎!對吧!讓你來簽上字,我們反對打狗吧!”
“對不起,我沒有這個膽量.我跟政府對著幹。當你需要我的時候,你來讓我簽字,那我讓你不吃肉。你能做到嗎?”
“那做不到。”
“做不到,你玩兒去吧!對吧!”
那就這麼簡單嗎.根本需要我的時候,你就跑來找我。你不需要我的時候,你就跑掉了。對吧!不是這樣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們必須清楚,不然的話就麻煩了。
所以無人無我觀自在,你的有人有我,和觀世音菩薩的無人、無我不相應不相應。天上有個月亮,地上有一汪水,什麼是感應?天上有月亮、佛,是在的,假使哪是佛,地上有一汪水,這個水也是在的,這個水比喻我們的信仰,什麼是感應?那個月亮能夠映到水裏,就是感應。如果你沒有信,沒有辦法映到水裏,不能感應,這就是感應。那麼就是說你如果念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時候,那麼你一定要去掉人我。你就能夠感應,但是,現在有幾個人沒有人我啊!我們發現,當然了,從北京到哈爾濱,我相信所有的廟都是相同的,最忙的菩薩是誰?觀世音菩薩,幾乎所有的人來到這兒,都找觀世音菩薩,找他辦事,知道他好求。于是呢,都找他,最終呢,給他挂點錦旗,你一看到他,那麼受歡迎的時候,你就發現,人們的欲望是多麼重!人們總是在跟佛菩薩討價還價。你來幫我吧!我給你獻錦旗、我給你披袍、我給你貼金。好像這個觀世音菩薩,就是爲了大家那點兒什麼袍啊!什麼旗子啊!爲這點東西活著,是這樣嗎?不是,觀世音菩薩,真的需要你轉變觀念,他是怎麼樣啊!他是先以欲勾牽.後另入佛智。先滿足你的願望,最終的,不斷的滿足、滿足,滿足來滿足去最終還會無常 你會發現哎呀我什麼都不要了。這是目的,因爲你最終的發現,你只能要一百年,你說我想活一千歲,能嗎?曾經有一個人,也是個佛教徒,他自己犯傻,自己要活五百歲,我說“五百歲太少了對吧!”他說“那要活多大歲數 ”我說“無量壽,無量壽你就念阿彌陀佛就完了”但是你要不轉變觀念,你根本就不能無量壽。你在這個圈子裏轉啊!有人有我,你怎得自在啊!所以走不出來這樣一個圈子、我們思維就是輪回、我們這樣認識的,我們注定就是這樣輪回的。
如果你改變,改變就有希望。我說了,能不能往生問自己。對吧!可不可以往生,你去看佛經,可以。能不能問自己。可不可以那你們接著看佛經吧,看法師去講,聽法師去講,明明白白的就是能。但是你爲什麼不能?因爲你沒有耕耘嘛!你沒有改變什麼,其實是這樣。自以爲是 ,于是呢?貢高我慢啊!人自以爲是,他自以爲是,我認爲如何如何的,甚至他學佛之後還拉幫結夥,他拉一個小圈子,他當一個學佛組長,他原來也沒當過官,他忽然間想當官。對不對!其實,這個我覺得都很累。對不對,你總想管幾個人,那種我慢與我執,給你帶來那種 ,我跟你說後果你不知道,潛移默化的你不知道。有的人學佛,我們知道學佛要去掉我執,我慢。對不對,還有我癡和我見。但是你這些東西都沒有去掉。一個更大的我慢膨脹了,越來越大,長大了,原來很小,忽然間你長這麼大,那你說你還能走嗎?因爲你的重量重了,你就升華不了。于是你就下降了,下降就是墮落。其實很簡單啊!所以在佛經裏面說“甯可破戒都不可破見”這就是佛法的知見。我們今天探討的就是轉變觀念,就是佛法的知見。你若不可以破見啊!很多莫名其妙的觀念,什麼《楞嚴咒》不能上午念啦!什麼不能下午念啦…《地藏經》不能在家裏念啦!誰告訴你的,沒人告訴你啊!還弄一些什麼《玉曆寶鈔》《天地八陽神咒經》對不起那不是佛法,那我必須告訴大家,符合叁法印的是佛法。我有棱角,但是我沒有辦法,我是法師啊!那你說你讓我不說真話,難道你讓我說假話嗎?這我沒有辦法,我什麼都不圖,我就圖什麼,大家都能正常學佛。這個很重要啊,不然的話我們辦班的目的也就失去了。辦班就是爲了讓大家受益.能夠改變對佛法的認識。原來佛法是這樣的,而不是那樣的。人們爲什麼說我們是迷信,就是因爲我們的所作所爲,讓人家感覺到那就是迷信。而自己很不好意,它(指以上的看非佛經的行爲)就是迷信嗎?你怎麼說你也不能脫離迷信的那樣的嫌疑。于是你怎麼樣啊!你應該好好想一想,是不是應該不要再迷信了。這是佛教徒啊!
那麼,貪嗔癡的根源,其實無非就是我。你要是沒我了,你絕不會貪,也不會恨,也不會說你想不明白。有我對吧!有我,你才琢磨你要當官兒。有我,你才會琢麼我要掙的多一點兒。你要什麼都沒有我了,沒我了,沒我了,我什麼都給別人。對吧!我們在學校的時候,開玩笑,領生活費的時候,我跟別人講,我說;“我真希望你能夠像《金剛經》的破四相,人相.我相.衆生相.壽者相沒了,我就把你那生活費給領了!”(大家笑)那沒辦法啊!對不對!就是開玩笑了。事實上,我們也知道根本也做不到,對吧!所以我們一方面是想學的更好一點,一方面我們有執著我們的既得利益。這不就是矛盾嗎!所以剛才就像我們剛才所探討的,帕斯卡爾說的那段話一樣,所以我們就是矛盾的,但是我們還要突破它,所以正是因爲這樣的話,我才是貪嗔癡的根源。說是人輪回是因爲貪嗔癡,那貪嗔癡的根源是誰啊?我啊!沒有這個身體,誰貪,沒有這個身體,誰享受?誰要發財幹什麼?那不發了,給你發吧!對吧!所以這就是根,那麼自己(的)“自”是什麼?就是我執,就是我執。“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我們也念過《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怎麼樣啊!照見五蘊皆空啊。(師父拍拍自己的身體)假的,假的就是空的,對吧!假的,不然的話你怎麼長的了,不然的話你怎麼變老了,不然的話你怎麼消失了。(師父拍拍自己的身體)真的是空的.假的是空的,你不要認爲佛教所說的空,什麼都沒有,這.(指水瓶)就是空,這(指水瓶)就是有。所以有人說“西方極樂世界是有的還是無。”那我就問你,你說這個桌子是有還是無?“桌子有啊”西方極樂世界比這還真實!因爲《阿彌陀佛經》已經告訴我們,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十劫,一劫就要成住壞空,而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壞,那你說他是妙有,不可思議的有啊。他比這真實,一定有。那你說,這桌子是空的,那西方極樂世界是空的,空的也有,妙有不一樣的!不是我們製造出來的那種東西. 是空性.那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去探討,《無量壽經》第五 阿彌陀佛因地的時候,是法藏比丘,他五劫思維空性,爲什麼五劫思維空性啊?定自在如來,就給他展現二百一十億諸佛刹土,說你願意去那個佛土!二百一十億,那無量的佛土給他展現.。說你看看,你跟那個佛土有緣,他看來看去的,跟那個佛土也沒緣,他說,我要成就一個極樂世界,專門接引最苦的娑婆世界衆生,于是他就五劫思維空性,所以你不空行嗎?你老是用定法、用那種固定的眼光去看問題,不行!絕對不行、我不是說,需要讓你醒來!你從夢中醒來,那就是空了。對吧!所以說五劫思維空性,最終的,空。妙有、還有願力、緣起法、清淨的緣起。于是成就了西方樂世界,所以他永遠不知疲倦的在拿著金臺幹什麼?接引娑婆世界的衆生。可是他也很辛苦啊!大家都不往那個方向去啊!還有很多人哪假借著阿彌陀佛的旗號。怎麼樣!都跑到別的方向去了,哪一方啊!下方。毫無疑問,對不對!現在江湖上,據說,我這人很直率,有個犟牛居士,他說現在分工了,出家人呐!歸淨空法師接引西方去。在家人啊!就由我犟牛來負責了!這個話說得太可怕了,不怕下地獄,膽子非常大。“我非常佩服”因爲拿人生賭博,這個非常可怕!對不對!你可以自己下地獄,你絕對不可以壞了衆生的法身慧命。這個責任,我可以這麼講,無間地獄啊!你自己下地獄,可能還會有時間跑出來,你要真的讓所有的人跟著你下地獄,你就真的出不來了,所以我是說了,你甯可破戒你都不可破見。這就是見,知見你都錯啦!對不對!明明上西方,你往下方,往地獄裏跑,也是西方?無非這裏有兩個字,“名和利”,名和利而已!名利啊!名缰利鎖,學佛最大的障礙,誰都突破不了。對吧!
你看你用那個公安局給你發一個手镯,你不愛戴,對不對!給你弄個金的,你就愛戴了。你看都愛帶金的,你看還在哪到處炫耀哪!他絕對愛帶啊,哪鐵的他不戴。事實上就這樣,非常喜歡,所以,這個自覺不自覺的,這就是人性,人性,所以突破不了。很難突破。不是突破不了,太難了!
那麼.這樣的一個觀念就像坐井觀天一樣,坐井觀天這是來自于佛教。什麼是坐井觀天哪?佛教有個比喻,他說這個蛤蟆坐在井裏,他就看那個天哪!就這麼大,就這麼大,因爲那個井很深,他跟別人說,天就這麼大,天真的是這麼大嗎?不是,因爲他做在井裏,他被拴住了,我們也是一樣,我們認識的佛法就是這樣的,對不對!就像人們說坐大法船走了,什麼是法船啊!法船無疑是空的,是空性。對吧!那真正能坐大法船走的人,還不炫耀嗎?都非常冷靜的。我們很多人給別人說,說這個人往生了!那我問,你怎麼看的,你那眼神怎麼那麼好使?我怎麼使勁看都看不明白呢?你憑什麼說他往生了呢?我覺得這都非常理性,因爲我們今天學佛,應該要深入的思考,對信仰要負責任,這不負責任是不行的。那麼同時就像我們傳統的《逍遙遊》裏莊子,有那麼一段,它說這個河伯遇到大海,他跟大海說:“我跟大海誰大?哪一個更大?”你說哪個更大,他自以爲是。還有中國漢朝的時侯,有夜郎國,沒有個小縣城大,他問大漢國的使者,“我這個國家跟漢國哪個大?”夜郎自大,對吧!他自己覺得很大,所以你就狹隘了,你就必定…
《轉變觀念與臨終關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