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因緣,能夠招感我臨命中是就有善念,要不然不容易,太難了,所以這個真正的是修來的,沒有修來的這個因緣那就隨境所轉,看什麼來了隨什麼去了。只能是這樣。那麼我們前面已經講過了臨終往生差別因緣,所以說對于善的,對于于惡的怎麼樣的因緣我們都有了一個探討和定位。從生做善臨終惡念,便生惡道。從生作惡臨終善念,便生善道。這個太難了!
所以呢往生與否,真正的得度與否,其實還在于臨命終時境界,是怪異的、還是非怪異的、非變異的複雜的那種情景。那麼這是一個情況,我們探討第二點。
第二點臨終處理好壞的情況,臨終你要處理好壞的得失,你要能駕馭自己,沒有能力駕馭也不行!這應該說是經驗,比如說彌勒菩薩、龍樹菩薩他們都是非常有境界,非常有修持的法身的大士。所以他們說的話是非常可信,我們在探討佛法的時候提出了四個標准。四個標准是什麼?
四個標准是;第一個是依法不依人,法的標准,不能依靠人說什麼你就信什麼。希臘哲學家說“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真理是什麼?法的標准,符合叁法印的,符合實相印的。所以說依法不依人。人是輪回的,輪回的他怎麼能說出解脫的法呢?沒有權威性。
第二個是依智不依識,智慧啊!你的分別心和你的智慧是不同,分別心是煩惱的,智慧是自在的。這個就是差別。
第叁個依了義不依不了,了義是什麼?是解脫的。不了義就是輪回的。 有人老找出家人算卦說“你看看我能不能升官,我能不能發財”我也沒有辦法,我沒有辦法告訴別人,我說“這個是不定法,你可以升官,你可以不升官。你可以發財,你可以不發財,但是無論是你升官發財也好究竟是不了義的,終究有一天是要退休的,這個沒有辦法”但是我作爲佛教徒來講,首先我要明確一點,不是不可升官,不是不可發財。但是你不要把他當作生命的唯一。因爲還有別的內容,你可以升你可以發,所以不是拒絕你可以隨緣。但是你要知道他不了義,所以依了義不依不了一。
第四點依義不依語,語言文字是工具,他是讓你到彼岸的,就像我們說,所有的佛法是指頭,我們的目的是要明白月亮在天上,是讓你去看月亮,所有的努力是讓你去看那個月亮。而你就把那個指頭抓住不放你還有意義嗎?沒有意義,所以就像有人說;念叁遍《無量壽經》可以往生西方,有人確實念了,可能是找不到那位法師,找到我了說;“法師我怎麼沒往生呢?”但是你記住緊緊抓住了那個手指頭,你並沒有消化他,你並沒有受用他,那你又怎麼能往生呢?你能怪你念的不對嗎?你只能說你沒有消化,這個是你的錯誤。所以依義不依語。法師只是想讓你精進,想讓你通過念那多的《無量壽經》之後你能夠消化能過去改變自己。于是你的自在了,那個時候你感謝還來不及,你那裏會抱著種種的疑惑去問法師呢?這個過程是一個誤會。請大家要消化,就像佛菩薩要哄衆生,他手裏面拿一塊糖,她哭了,他說“我這有糖啊”于是那個小孩不哭了,于是乎有糖沒糖已經不重要。那你拼命地喊“那塊糖呐!”糖還重要嗎?那個糖不重要了,就像我們已經到了彼岸,說“那個船呐!”要船幹什麼?還要背著船幹什麼?所以你必須清楚作爲工具是重要的,但是當你已經到彼岸的時後你因該放下,當然你不應該否定他,就像有人說“我不著相”于是把佛像拿跑了,不著相不意味著你不敢面對相。你面對他不執著他,才是真境界。應該是這樣吧,否者的話你把佛像藏起來或者給人了,你說我不著相,那沒有價值,因爲你不敢面對他。所以這個很重要。
臨終處理好壞的得失,臨終一關,最爲要緊。 我們因該說准備了一生,可能是在臨命終時,那一刹那顯現我們功夫的重要。顯見我們功夫的證明。那個時候你要善加把握。
世有愚人,就是世上有些很傻的人愚昧的人,學佛的人都要做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和愚人是對立的,我們必須的清楚這一點。那麼愚到什麼程度呢?與父母眷屬臨終時,愚人很傻那麼對于父母還有六親眷屬,臨命終是他怎麼做呢?辄爲悲痛哭泣,就是總是在那悲痛呀,哭泣呀,如喪好比痛苦不堪,是呀,再也見不到了。沒有錯,痛苦是情裏的,但是你的痛苦有副作用,確實有副作用。洗身換衣。哎呀!給他洗洗澡吧!換換衣服吧!情理之中嗎 ?你要是不給洗澡、不給換衣服說自己不孝心,是不是,心理壓力重嗎,硬著頭皮幹吧對不對,有時也不考慮這老太太、這老頭上哪去了。你也沒時間考慮,因爲心裏壓力重嗎,只想做人那,沒考慮做佛的事。只圖世人好看,大家看著漂亮、大家看著覺得很光彩,所以只圖世人好看。不計贻害亡人。不考慮呀,怎麼樣呢,遺留後患于亡人,這是誰說的,這句話是印光法師說的,我覺得也非常重要。印光大師說的,我們要舉例子,都舉權威性的例子。不要把自己的思維觀念,自己的一些想法加上去,那是不對的。不念佛者,且置勿論。你不念佛、你不學佛咱就不說這件事了,不說這件事了。你圖好看也罷,你圖光彩也罷,不說,即志切往生,如果你自己或者你的家人發心往生淨土的話,那就不是另當別論了,你要認真對待。臨終遇此眷屬,多皆破壞正念,遇到了愛面子的人、愛虛榮的人怎麼樣呢?都把正念給破壞了。沒有正念了,因爲你這一折騰、你在哭哭泣泣的,你在給他洗澡、再換衣服,你不知道哪招給他弄的那根神經不高興了,他就嗔恨心起來了,或者他該留戀了、他該不想走了。他不願走呀,那生離死別是很痛苦的。對于活著的人,突然間他貪戀死亡,貪戀人生的人,你要是讓他走呀,他確實難、太難!所以,中國人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瞎活著也比死好呀,但是,當你明白如果說好死不如賴活著,那麼真正的咱們還活著,活得更好,那你還怕死嗎。那就不怕了,佛教徒可以這樣。視死如歸呀!這句話來自于佛教,當你回家了,回家還不高興呀,那是家呀,西方極樂世界,你說我不願意回去,那我們就沒有辦法了。如果你是佛教徒,我覺得應該往這方面努力。
多皆破壞正念,仍留此界。什麼叫仍留此界,還得繼續輪回呀,還的在那留著,貪戀嗎。臨終助念,講到臨終助念很重要,非常重要。譬如怯夫上山。什麼叫怯夫上山呀,力量很小力量不夠上山了,那很難呀,力氣不夠上山。上山怎麼樣呢?自力不足,自己沒有力氣呀。幸有前牽後推,前面牽著你,後面有人推著你,你不就上去了。那不是挺好點事嗎,阿彌陀佛接引,大家助念,那不前牽後推嗎。應該說很好,當然我希望人不要太多,人多了就鬧,人多了亂、人多了就麻煩,我跟你說鬧鬧哄哄的,我跟你說光圖場面,不計後果,也是麻煩,叁兩個有緣人就好。
(那麼有一點不好意思沒有講完,下次再講,今天就這樣。)
我們上一次講到臨終關懷之重要,那麼,在探討臨終關懷重要的時候,我們又探討了臨終往生的差別因緣,這種差別有兩種,第一個是隨業往生,隨自己的業習氣往生。第二個隨念往生,把握住自己的臨終一念。即使你一生造惡,但是臨終之際若能轉變觀念,一樣可以往生淨土。即使一生行善,臨命終時一念有差全盤皆輸,所以呢,不可不慎重。
講第二個問題臨終處理好好壞得失,臨終一關最爲重要,生離死別。佛教講四恩叁有盡沾恩,哪生有、死有和中有。中有這一段非常重要,所以一定要善加把握。世有愚人,就是有很愚昧的人,與父母眷屬臨終時,辄爲悲痛哭泣,總是悲痛哭泣,情理之中,若不哭泣的話他覺得不正常,所以認爲哭泣才是正常的,但是我們想想看,我們哭泣若是能把他換回的話,這哭泣總有價值有意義,若是哭泣喚不回他,甚至你把他中陰的感覺打亂了,那對他來講有害而無利,他眷顧啊,于是他就沒辦法把握住自己往生的方向,那麼這是一種極大的障礙。
洗身換衣。只圖世人好看,其實我們做很多事情,人都有心理障礙,都是給別人看的,不是給自己看的,有時候,我們可能根本不願意做這樣的事情,但是爲了別人只得這樣做。那麼臨終關懷,往往我們把握不住自己具有的佛教儀軌,不計贻害亡人。根本就不顧慮遺留後患于死去的人。這就是我們的缺陷。不念佛者,且置不論。不念佛的人我們姑且不說,即志切往生,就是真正發願往生的人,我們總得說。臨終遇此眷屬,多皆破壞正念,臨終的時侯,遇到這樣的眷屬只圖好看,大張旗鼓的吹啊!鬧啊!顯得是很熱鬧,事實上,對往生的人,是沒有意義的,破壞正念。仍留此界,所以還得輪回,此界,就是欲界。沒有辦法不輪回。
臨終助念,譬如怯夫上山,臨終時如果你能夠保持這個正念,就像你力氣很小而上山了。自力不足。你力氣不夠呀!力氣不夠怎麼樣。幸有前牽後推,前面在拉著你,後面有人在推著你,誰拉著你啊?阿彌陀佛,誰推著你呢?助念的,這是前牽後推。這就好多了,就像我們上樓,年紀大的人用兩個人攙,這這就好多了,沒關系!不然你讓他自己上去,他上不去。就是這樣的,左右扶掖之力,就是饞著,前牽後推兩邊還有攙著的。那你說這個力量是不是很大?力量非常之大。便可登峰造極。就是說你走多高都沒有問題。登峰造極這個詞是來源于佛教的,就來源這裏。大家要認識到這點。
臨終正念昭彰,臨終正念顯露無疑,被魔眷愛情搬動等破壞者,你正念有,確實能保持正念,但是沒辦法啊!什麼是魔眷哪!就是你被障礙,被你家人的意念,一種錯誤的觀念和思想行爲所纏繞。于是等于被魔眷愛情,那生離死別呀!大家不忍啊!于是要多看看你,要多幫你多做點事,所以就要搬動你,要給你洗身子,要給你穿衣服。然後還哭哭啼啼。往往是這樣的。于是你的正念就被破壞了。
譬如勇士上山,就是你很勇猛,身體很壯上山,自力充足。你完全有理由能夠上山,那有力氣呀有各種條件你能夠保證上山去,但是而親友知識各以己物,就是你親戚朋友還有同參道友都來…
《轉變觀念與臨終關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