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1 六祖大師在《壇經》上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一個真正修道人,他心貫注在道上,世間什麼事情他不關心,他沒有時間去過問,是非人我他統統都不曉得,他心專注在功夫上,這是一個真正的修道人。

  2 正如六祖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爲什麼不見他人過?因爲他只戒自己不戒別人。自己要守戒,不要求別人守戒,別人守戒也好,犯戒也好,與自己不相幹。自己守戒,每個人自己都守戒,這就“戒和同修”,佛法是這樣要求人的。“身和同住”,大家共住在一起。“口和無诤”,沒有爭論。“意和同悅”,每個人都歡歡喜喜,法喜充滿。“利和同均”,衣食住行,大家是平等的。

  3 你真的有定有慧,表現在外面、在行爲上,自自然然的就“善護口業,不譏他過”,見到一切人的過失,不會說。

  實在是不見別人過失。像六祖大師在《壇經》上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曉得,爲什麼不見世間過?觀法如化,哪來的過!沒有過,也沒有功;沒有惡,也沒有善;心境是平等的,因爲他根本沒有分別執著,哪來的善惡、是非、真假,統統都沒有。一切善惡是非真假,是你們世間人在虛妄分別;修道人再不搞這個東西,根本就見不到了,他當然不會說別人過失,不譏他過。

  4 我也見到有一些持戒很嚴的人,戒律持得很好,自己覺得很了不起,常常聽到他批評“這個人破戒,那個人犯戒”,氣得氣呼呼的。我就想到他永遠不會得定,爲什麼?常常生煩惱,看到這個破戒,那個不持戒,他就生煩惱了,他心就不平,心不清淨,他怎麼能得定?六祖大師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自己境界清淨,別人清淨不清淨,一概都不理會,他心清淨,他就得定。他不曉得這個道理,天天看到別人毛病,那就是自己的大毛病,所以他的修行不能成就。

  5,“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因爲見世間過是什麼?就是前面所講的他六根著外面的境界相,著相!著色聲香味觸法,裏面生貪嗔癡欲諸想,他才見到。否則的話,他怎麼見到?自己照顧自己都來不及,哪裏還能有時間去管別人?

  6 六祖給我們說破了“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而我們今天是專門看世間過,不見自己過是專見別人過,這在菩提道上沒有指望,念佛都不能往生,一定要曉得。

  7 這就是說明佛眼睛裏頭看一切衆生都是佛,凡夫眼裏頭看一切諸佛都是凡夫。所以你要是真正想知道自己是個什麼境界,不要問別人;你修行,你覺得你有沒有證得菩薩果位?你看看這一切衆生是不是菩薩?如果全都是菩薩,你自己明白你已經是菩薩了。如果哪一天睜著眼睛一看,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諸佛,那恭喜你,你成佛了。如果你修行,修了不少年了,看看衆生還是凡夫,那你一定是凡夫,不必問人。你知道你自己是個好人、還是壞人?如果眼睛一看全世界的人個個都是好人,你是好人;如果你看到他都是壞人,自己是壞人,這是真理。

  你看六祖大師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還看到世間這些過失,那不是修道人,一點功夫也沒有,凡夫一個。爲什麼說看一切世間人都是善人?所有一切萬法都是自心變現的。我們的心好了,變現的境界全是好的。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禮敬諸佛。但是一切衆生裏面的確有順法性的,有違背法性的。順法性的我們稱之爲善,不順法性的我們稱之爲惡;善我們贊歎,惡不贊歎,差別就在此地,除這一點之外,沒有絲毫差別。善人是佛,惡人也是佛;那個行善我們贊歎,造惡不贊歎,但是恭敬心是完全一樣的。

  8 正如同六祖所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世間有沒有過?過太多了,什麼叫不見?不是你眼睛沒看見,不是耳朵沒聽見。眼也見,耳也聽,眼見耳聽爲何不見?心清淨,沒有放在心上,這個見和就同解了,同諸佛菩薩,不是叫你同一切人。同諸佛菩薩,同真心法性,叫你在這裏同。不是叫衆生在妄想上同、在分別執著上同,那個同不了的,那是妄。我們要跟真同,跟真心同,跟本性同,這就同了。只要這個一同,下面五個就迎刃而解,一絲毫的困難都沒有了。

  9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見自己過失,不見別人過失,這個人開悟了,再能把自己的過失修正過來,這叫真修行,這就是忏除業障,這是自己修行基本的態度。凡是修行功夫不得力都是不知道修忏悔法。忏悔是大小乘行門裏面的總綱領。

  10 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裏面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真正持戒修行的人,不見世間過。世間人所犯的種種過失,假如他要真的不見,他不就變成白癡。那爲什麼叫不見?見如不見,絕不放在心上,是這個意思。修行人總比不修行人聰明,怎麼可能修成白癡?哪有這種道理。見如不見,不放在心上,這叫不見世間過。大師後頭又說得很明白:“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你要見到別人的過失,你把別人過失放在心上,挂在口上,常常說這個過失、說那個過失,大師說你“自非卻是左”,左是下降,你已經墮落、已經下降。在中國過去講,右面是升,左面是下降。我們上講臺,從右面升,從左面下降,左你就下來了,就這個意思。又說:“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他做的不是,我不跟他一樣,我不非,我不錯;我如果也要跟他一樣,自己戒律再嚴,還要批評別人、瞧不起別人,說別人過失,我自己就有過失。這個六祖說得好,真正是提醒我們,我們自己要修行,成就功德,要真正忏除業障,你不明白這個道理,你怎麼行。

  11 爲什麼有些人持戒能得定,有些人持戒不能得定?這個裏面就是如法跟不如法。如法的修學,有功;不如法的修學,沒有功。這一點諸位同修,無論在家、出家都要明白,一定要守法。守法才相應,不守法就不相應,那哪裏叫功夫?六祖惠能大師教人,特別教持戒的人,一再的囑咐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就有功夫了。我戒律持得很好,看到別人不持戒,生輕慢心,瞧不起他,自己貢高我慢。持戒,持戒後面得的什麼結果?得的貢高我慢。人家持戒是得定,從定開慧;他持戒,持出貢高我慢來了,這成什麼話,這哪裏是功夫?

  但是那個持戒好不好?是好事情。那個持戒是福德,他修了叁界、六道裏面有漏福報。我跟諸位同修說,我不說人天福報,我說六道裏的有漏福報,爲什麼?不見得他的福報在人間享,這個我們要懂。他要是得不到人身,他得畜生身、得餓鬼身都享福。

  12 我們在曆史記載裏面都曉得,舜的父母、舜的兄弟是極端的不善,甚至于時時刻刻要致他于死地,可是在舜的眼睛當中,他的父母、他的兄弟就是諸佛如來,純善無惡。這個觀念怎麼産生的?無分別心裏頭産生的,他沒有分別,純孝之心,純孝就是純是善心、純是愛心、純是服務的心。惠能大師在《壇經》裏面告訴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就是這個意思。

  一切衆生有沒有過失?沒有,確實沒有過失。你要認爲他有過失,我們自己看錯了,看走眼。所以你要真有智慧去觀察,他哪有過失?他的那些行爲,不是隨順法性,就是隨順煩惱,法性跟煩惱是一不是二。在經上大家常念,“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一念覺,煩惱就是菩提;一念迷,菩提就成了煩惱。他是覺、是迷,是示現給我看的,是幫助我、成就我來的,他有什麼過失?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在這個道上去行,這是真正的菩薩道。

  13 “六十而耳順”,耳順是什麼?是我們講的隨緣,能隨緣了。耳順的意思,也就是六祖能大師在《壇經》裏面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唯有不見世間過才耳順;還見世間過失,你這個耳怎麼順法?你看人家修行這個功夫境界,怎麼向上提升的?“

  14 六祖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今天修行之所以不能成就,原因在哪裏?天天看到別人的過失;眼睛看別人過失,耳朵聽別人過失,嘴裏頭說別人過失,這叫造業!天天不斷在造業,念佛還想往生,這不可能的事情!

  15 諸佛菩薩所以從凡夫修成佛菩薩,沒有別的,只是要求自己,而不要求別人。我們要求自己,自然就得到回報,回報決定不能求;“我對你好,你一定對我好”,不可以存這個心。我對你好是應該的,你至于怎麼對我,絕不放在心上,這樣才能成就,這樣才真正像惠能大師在《壇經》裏面所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的道業才能增長。

  16 《十善業道經》裏面,佛教菩薩,給龍王說的,就是給我們大家說的:“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我們看到這一句,很動人,非常受感動。一切世間苦,就是十法界。什麼法?“晝夜常念善法”,我們心善;“思惟善法”,我們思想善;“觀察善法”,我們行爲善。又勉勵我們,務必要令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這都是基本的教誨,我們從這個地方奠定基礎。如果我們生活在順境,所接觸的都是善知識、都是善人,這個不難。必須在逆境惡緣:逆境,生活的環境不好;惡緣,所遭遇的都不是善人,都是來給我們找麻煩,毀謗我們,嫉妒我們,傷害我們,侮辱我們;我們在這個環境當中怎麼辦?常念衆生善!記住,六祖能大師在《壇經》裏面教導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在逆增上緣裏面提升了自己境界,那也是善知識,都是幫助我們提升,我們怎麼可以埋怨別人?惡緣裏面,諸位要曉得,他本來不惡,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他怎麼會惡?中國古時候教學,《叁字經》頭一句就講:“人之初,性本善”。“人”是泛指一切人,性本來都是善的,他爲什麼變成不善?偶爾迷惑了。爲什麼以不善的行爲對我?他誤會了。決定不可以怪人,聖人跟凡夫不同的地方,凡夫念念都是別人錯,我對;聖人念念別人對,我不對。別人毀謗我,他爲什麼要毀謗我?是我做得不好;他爲什麼要侮辱我?是我…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