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它成爲你的第二天性爲止。
你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之下,運用這個殊勝而重要的修行法門,即使你在從事日常生活的事務,而且不論你是生病或健康安泰,都可加以運用。它也可以在座上修法和座下修法期間來修持。透過不斷修持自他交換法,你將觸及修持慈悲和菩提心法門的核心。
有時候,觀想你的心是一個明亮燦爛的光球。你呼氣時,它往每一個方向散放白色的光芒,把快樂帶給一切衆生。你吸氣時,一切衆生的痛苦、折磨和負面的事物,以濃密黑光的形式朝你的方向移動,收攝于你的心間,消失在它明亮燦爛的白光之中,不留痕迹,纾解了一切衆生的痛苦和悲傷。
有時候,觀想你轉化成爲一個如意寶,如同一顆藍寶石那般湛藍而光芒四射,比你的身體稍微大一點,位于一個尊勝幢的頂端。任何人向如意寶發出祈願,如意寶都毫不費力地實現他的需求和願望。
有時候,觀想你的身體繁殖增生爲無數個身體,前往地獄和六道輪回之中,立刻承擔每一個衆生的所有痛苦,並且把所有的快樂贈送給這些衆生。
有時候,觀想你的身體轉化成爲衣服,供給所有寒冷而需要衣物的人;轉化成爲食物,供給所有饑餓的人;轉化成爲住所,供給所有無家可歸的人。
有時候,觀想你正在呼喚以各種方式傷害衆生的所有鬼魂。你把自己的肉布施給他們吃,把自己的血布施給他們喝,把自己的骨頭布施給他們啃咬,把自己的皮膚布施給他們穿。懷著慈悲,想象他們快樂地沈醉在所有供養52之中時,菩提心在他們的心中生起。
52.施身法(Chod)把身體當做獻給叁寶的供養,致贈給護法和有情衆生的禮物,以及償還給冤親債主的業債。同時,也有水食子和火供兩種供養,以飽受永無止境的饑渴之苦的鬼魂爲供養對象。
如同寂天大師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願我是沒有怙主者的護衛,
旅行者在路上的指引;
爲了希望渡至彼岸的人,
願我是一艘船、一片木筏和一座橋梁。
願我是渴望陸地者的島嶼,
渴望光亮者的明燈,
願我是需要安息者的臥床,
所有需要仆役者的奴隸。
願我是如意寶、钜藏瓶,
威力語和聖療愈;
願我是如意樹,
以及每一個衆生之滿欲牛。
如大地和遍在之元素,
如天空般恒久,
爲了無數無量之有情衆生,
願我是他們的土地和食糧。
自他交換法也可以用來做爲處理負面情緒的法門。如果你讓負面情緒以一般的方式展現,就無法在修道上有所進展。如果你不善巧地處理負面情緒,不加以根除或調伏,它們將帶來下叁道無量無邊的痛苦。降服負面情緒,將使你在成佛之道向前邁進。經典裏有許多處理情緒的教導——透過棄絕情緒來處理情緒。在此,我們教導如何用慈悲來處理情緒,我們以貪欲做爲例子。
貪欲是我們對一個人或一個物品,所産生之無法克製的吸引力和執著。首先如此思量:如果你能夠調伏貪欲,你將能夠獲致證悟,幫助衆生,帶領衆生成佛。接著想一個你不喜歡的人。對那個人生起大悲心,把他所有的貪欲全部添加到你自己的貪欲之上,並且想象你承擔了所有的貪欲,他不再受到貪欲的束縛。你逐漸地承擔一切衆生的貪欲,不論是明顯的或潛在的貪欲。你這麼做時,想象一切有情衆生離于貪欲,獲致證悟。這是根據世俗谛來觀修承擔負面情緒的方法。
若是根據勝義谛來觀修,則是在你心中生起一種勢不可擋的貪欲感受。在其上添加一切衆生的貪欲,使其貪上加貪,製造大量的貪欲。然後檢視它,你將看清,貪欲除了是念頭之外無他;它顯現在你的心中,但貪欲本身甚至連一丁點的獨立存在都沒有。當你把心轉向內部來檢視心本身的時候,你會覺察到,心在過去、現在、未來都沒有任何本俱的存在。心的本質如天空般不具實體。
運用這些相同的法門,你可以觀修嗔恨(嗔)、驕慢(慢)、忌妒(疑)和無明(癡),以及任何其他障礙心的事物。
當你修持這個菩薩道的核心法門時,你應該栩栩如生地去觀想你所有的快樂延及其他衆生,衆生的所有痛苦都來到你的面前。想象它確實在發生。在所有菩薩的修行法門之中,它是最重要的,沒有任何障礙能夠阻撓。它不但能夠幫助其他衆生,也能夠帶領你獲致證悟。
有一個真正的菩薩叫做朗裏·塘巴53,不斷地觀修自他交換法。有許多次,他祈願死亡時投生地獄道,以幫助所有在地獄道經曆強烈痛苦的衆生。然而,他的祈願沒有實現。在他的生命快要結束時,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的禅觀在他心中生起,因此他明白他即將投生極樂淨土。他立即祈願能夠盡可能帶領許多衆生一起前往。他的願望是如此的強烈,因此有大量的衆生隨著他投生極樂淨土。
53.朗裏·塘巴(Langri Thangpa,1054-1123),阿彌陀佛的化身,格西波托瓦(Geshe Potowa)如太陽般的弟子。
大班智達阿底峽的主要弟子種敦巴,是一個全心全意修持菩提心的修行者。阿底峽的手飽受一種強大疾病的折磨時,他對種敦巴說:“你有一顆善良的心。當把你的手放在我的手上,你慈悲的力量能夠移除痛苦。”
魔王摩羅(Mara)詢問佛陀:“如果一個人重複念誦我的名號,不會爲他們帶來利益或傷害,但如果他們念誦文殊師利的名號,即使只念誦一次,就能夠纾解他們的痛苦。爲什麼?”佛陀回答:“那種力量來自文殊師利等偉大菩薩所生起的慈悲。”
蓮花生大士是觀世音的一個化身,慈悲的具體展現。他爲其他衆生奉獻的力量是如此強大,因此即使在這個末法時代,僅僅憶念他或祈喚他的名號,就能夠立即斬斷障礙、逆緣和邪惡的勢力,使它們失去力量,帶來蓮師身、語、意的加持。蓮師抵達西藏時,他降服所有負面的力量,例如十二姊妹(Twelve Sisters)、二十一在家居士(Twenty-one Upasakas),以及許多其他阻礙佛法建立的障礙。他能夠這麼做,不是因爲他受到嗔恨的驅使,而是受到慈悲和菩提心的力量驅使。
有些人或許有這種想法:這些關于慈悲和自他交換的教法,是經典“漸法”(或稱“漸門派”,gradual path)教法的一部分,不像大圓滿或大手印等較高深的“頓法”(或稱“頓門派”,direet path)教法那般有效。這完全是誤解。唯有生起相對菩提心的慈悲,究竟菩提心——大圓滿和大手印的精髓——才可能在你的心中誕生。
龍欽·冉江和吉美·林巴54的教法如此廣播,利益衆人,乃是因爲這兩位偉大上師的心時時充滿慈悲和菩提心。吉美·林巴的偉大弟子多竹·吉美·聽列·宇色55前往西藏東部的省分康區傳授龍欽心髓56,幫助了數千人。他後來寫信告訴吉美·林巴:“因爲我在山間僻靜處觀修慈悲那麼長一段時間,才會有這樣的結果。”
54.吉美·林巴(Kunkhyen Jigme Lingpa,1729—1791),無垢友尊者、西藏國王赤松德贊、嘉瑟·哈傑(Gyalse Lharje)和噶裏·班禅·貝瑪·旺賈(Ngari Panchen Pema Wangyal)的化身。他擁有無數個蓮師、耶喜·措嘉和龍欽·冉江的禅觀。他的心意伏藏的集結《龍欽心髓》,以及其他著作,總共有九函。在他的弟子之中,最著名的是“四無畏”:吉美·聽列·宇色(Jigme Trinle Oser)、吉美·嘉瓦·玉谷(Jigme Gyalwai Nyugu)、吉美·昆卓(Jigme Kundrol),以及吉美·果恰(Jigme Gocha)。
55.多竹·吉美·聽列·宇色(Dodrup Jigme Trinley Ozer,1745—1821),第一世多竹·千仁波切(Dodrup Chen Rinpoche)。吉美·林巴最重要的弟子,龍飲心髓傳承的法嗣。
56.龍欽心髓(Longchen Nyingthig)是十八世紀由蓮師在禅觀中顯示給吉美·林巴的教法。它成爲甯瑪派的各種伏藏中,最常被修行者修持的伏藏之一。參見參考書目。
自他交換法可以按部就班地達成。第一個階段是把自己和他人視爲同等重要——他人和你一樣想要快樂,不要痛苦。因此,你應該希望別人快樂,如同你希望自己快樂,希望他們離于痛苦,如同希望自己離于痛苦。第二個階段是自他交換,你希望其他人擁有你的快樂,你承擔他們的痛若。第叁個階段是珍愛他人勝過自己,如同偉大的菩薩遇見一個盲人,會毫不猶豫地把眼睛布施出去。在這個階段,所有自私自利的想法完全消失了,你只關心其他人的福祉。持續修持這個法門,直到你真的能夠實行它爲止。
寂天大師在《入菩薩行論》中說:
世界包含的所有喜悅,
來自希望他人快樂。
世界包含的所有痛苦,
來自希望自己快樂。
需要長篇大論的解釋嗎?
幼稚的衆生爲自己設想,
諸佛爲他人的利益而努力:
看看區分兩者的差異!
一個佛之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佛長久之大樂與圓滿的顯現——乃是從不斷利益衆生的願望中生起。阿彌陀佛…
《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