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P37

  ..續本文上一頁 of India)分別是精通阿毘達磨(abhidharma)的世親和無著;精通因明學的陳那(Dignaga)和法稱(Dharmakirti);以及精通中觀的龍樹(Nagarjuna)和聖天(Aryadeva)。在這六者之中,龍樹和無著被一些法典視爲“二勝”(Two Supreme Ones),而其他法典則把兩位精通律藏的大師釋迦光(Sakyaprabha)和功德光(Gunaprabha)尊爲“二勝”。

  《菩薩叁十七種修行之道》是關于獲致證悟最直接、最甚深的大乘教法。嘉瑟•戊初•東美撰寫《菩薩叁十七種修行之道》,不是因爲他希求名聲或賞識,而是出于純粹的慈悲。這是爲什麼從數個世紀以來,這些教法已經幫助了無數衆生的原因。這些教法是觀世音菩薩化現爲人之身相的話語。如果你根據這些教法來修行,對自己的所有關注將會消散,並發現,把所有的努力轉而用于利益他人是輕而易舉的。

  願望帶來它們自己的果實。一個足夠強烈、去成就某個目標的願望可能會實現。如果你把所有的努力用于致富或成名,你或許能夠達成目標——相反的,如果你努力精進,透過研習和禅修來了解、成就修道的無上目標,你終將成功。如同一個掌舵的船夫,你要運用你的心,去帶領你的人生朝自己選擇的方向前進。

  

  

  

  2.這些修行法門的無謬本質

  

  對你而言,任何發揮作用、配得上你的證量層次的教法,即是最佳的教法。中觀、大手印和阿底瑜伽的教法確實非常深奧,而根據這些教法所解釋的教導來觀修空性,能夠使人在一個生世之內成佛。但這些教法超乎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所及的範圍。不用母奶來哺喂一個新生嬰兒,反而給他米飯和肉類,是毫無意義的。剛開始,他無法咀嚼這種食物,之後即使他能夠吞咽一點食物,卻完全缺乏消化這些食物的能力。

  你最需要的教法,是能夠爲你的修行帶來利益和啓發的教法。你可能領受如天高的教法——但只用尋常的雙手,天空是難以觸及的。另一方面,你先從你真正能夠吸收理解的修行法門開始著手,生起愈來愈多的慈悲,放下凡庸、世俗的關注,你將逐漸獲得穩定力,到了最後,你也將能夠精通更高深的教法。

  絕對不要認爲修心只是下等的修行。修心是佛陀親自爲了我們的心而裁製的教法。從擁有一顆善良的心開始,然後用慈悲來強化它。生起相對菩提心,也就是爲了能夠利益無量之有情衆生而達到證悟的決心。相對菩提心將使你生起究竟菩提心,也就是認清和證得究竟之本初明覺。

  菩提心爲你所從事的任何修行開放了大門。菩提心是善巧方便;藉由菩提心,你能夠在解脫道上前進。它也是能夠讓你收割果實的必要因素。菩提心應該是你修行的核心和生命力。

  當你修行時,也要使用蔣貢•康楚仁波切針對“修心七要”所做的論釋。這些論釋敘述了一個適合所有人(不論其能力、根器爲何)的修行法門。不像密咒乘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修行法門,可能讓你屢屢犯錯,這本著作所陳述的修心法門沒有任何風險。

  

  這是爲什麼嘉瑟•東美補充說道:

  

  由于我的了解淺薄,幾乎沒有學養,

   這本著作不會受到博學者的青睐;

   但它是以經典和聖者的教法爲基礎,

   所以我認爲它真的是菩薩的修行。

  

  

  

  3.請求寬恕的謙卑祈願文

  

  偉大的菩薩總是隱藏自己的無量功德,贊美他人的品質,無論它們多麼微不足道。他們絕對不會驕傲地想,自己擁有多麼大的學問或證量,相反的,他們隱藏自己傑出之處,如同把一個寶藏埋藏在地底下。如同結實累累的樹枝向下低垂,充滿美好功德和知識的聖哲總是保持最謙卑的姿態。這種態度的範例可以在寂天大師《入菩薩行論》的開頭找到:

  

  我所要說的,前人都己說過,

  我才疏學淺,言語拙劣,

  因此,我不認爲這本著作能夠利益他人,

  我撰寫這本著作,

  只是爲了證明我的理解。

  

  因此,嘉瑟•東美也表達了他的謙遜,忏悔他可能犯下的任何錯誤:

  

  對于像我這麼愚笨的人來說,

  要去理解菩薩偉大的事業是困難的,

  于是恭請聖者原諒我的錯誤與矛盾之處。

  

  世尊釋迦牟尼佛分叁個階段來轉*輪。他在鹿野苑初轉*輪,教導四聖谛;在靈鴛山二轉*輪,教導萬法之空性;在幾個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叁轉*輪,教導勝義谛。因此,釋迦牟尼佛用不可思議地深廣的方式,展現了證悟道。

  在此,嘉瑟•東美有意要呈現所有這些教法的精髓。但他謙遜地認爲,他尚未達到一切聞、思、修的究竟境界。因此他懇請八大修道車乘97所有博學多聞、有成就的大師,和支持論注傳承(Explanatory Lineages)的“十支柱”98等大師,原諒他在《菩薩叁十七種修行之道》這本論著中所出現的任何瑕疵、文不對題或錯誤。

  

  97.參見注解24.八大修道車乘的主要上師,幾十支持實修傳承(Accomplishment Lineages)的“八支柱”(Eight Great Pillars)。他們分別是:(1)帕果•毘盧遮那(Pagor Vairocana),舊譯甯瑪派;(2)種敦巴,噶當派;(3)瑪爾巴,噶舉派;(4)那久巴(Khyungpo Naljorpa), 香巴噶舉;(5)卓米•洛擦瓦(Dorkmi Lotsawa), 道果傳承或薩迦派;(6)帕當巴•桑傑(Phadampa Sangye), 施身法暨希解派;(7)碁久•洛擦瓦(kyijo Lotsawa),時輪金剛;以及(8)烏金巴(Orgyenpa),烏金念竹派。

  

  98.支持論注傳承(Explanatory Lineages)的“十支柱”(Ten Great Pillars)分別是:東米•桑波塔(Thonmi Sambhota)、毘盧遮那(Vairocana)、卡瓦•帕策(Kawa Paltsek)、卻果•盧•嘉岑(Chokro Lu”i Gyaltsen)、丈•耶喜•德(Zhang Yeshe De)、仁千•桑波(Rinchen Sangpo)、種敦巴、大譯師羅登•謝洛(Ngok Lotsawa Loden Sherab)、薩迦•班智達和果•庫巴•雷策(Go Khukpa Lhetse)。

  

  

  

  4.回向撰寫這本著作的功德

  

  透過從此生起的功德,

  以及透過相對與究竟之無上菩提心的力量,

  願一切衆生變得如同觀世音菩薩,

  超越輪回與涅兩個極端。

  

  現在,嘉瑟•戊初•東美懷著充滿慈悲的清淨心,把撰寫這本著作所生起的任何功德回向給一切衆生,願相對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在一切衆生的心意與行爲中茁壯。

  他希望一切有情衆生爲了自己和他人而達成證悟。他希望一切衆生能夠透過智慧,爲自己獲得證悟,而免于落入輪回的極端;他希望一切衆生能夠透過慈悲,爲他人獲致證悟,而免于落入涅槃的極端。他希望衆生能夠化現爲任何能夠利益每一個生命的身相——凡俗衆生、阿羅漢、菩薩和佛,孜孜不倦地爲了一切生命的利益而努力。

  這個回向是一個誠懇真摯的祈願,希望一切有情衆生能夠達到觀世音菩薩的層次,並且如觀世音菩薩一般地利益衆生。觀世音菩薩是一個源頭,或是此賢劫諸佛之“父”。從觀世音菩薩的一千零二個眼睛之中,化現出此賢劫的一幹零二個佛;從觀世音菩薩的一千零二條手臂之中,化現出一千零二個轉輪聖王。在他身體的每一個毛細孔之中,是無數個淨土;在每一個淨土之中,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教導無數個菩薩大乘佛教的教法,帶領衆生走上解脫道。在究竟的層次,觀世音菩薩是一切諸佛之金剛語的本質,擁有一個完全證悟之佛的五身與五智。在相對的層次,他對在他慈悲事業領域中的衆生,示現爲一個十地菩薩。

  

  

  

  5.

  

  爲了自身和他人的利益,

  東美,一位教導經典與因明學的老師,

  在戊初的珍寶窟,

  作此《菩薩叁十七種修行之道》。

  

  《菩薩叁十七種修行之道》是由偉大的聖哲嘉瑟•戊初•東美,在位于西藏中部戊初的隱居所“珍寶窟”(Rinchen Phug, the Jewel Vace)所撰寫。他的名字“東美”意指“暢通無礙”。的確,他的學識,以及對佛法理淪和修行的深刻理解,沒有界限或障礙。

  

  

  

  6.最後的忠告

  

  深刻地思考這些偈頌。在你每天的行爲、語言和念頭之中,把它們付諸實修。剛開始,你或許無法把這些偈頌真正融入心中,但加果你堅持不懈,自從無數個生世以來所擁有的頑固執著——執著于表面看似堅實的現象世界,以及執著于事物…

《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