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P38

  ..續本文上一頁是永久的——將逐漸消失。揚貢巴說:

  

  多年惡習持續複發,

  如同一卷紙不斷地卷繞,

  而嶄新的覺受卻輕易地被機緣摧毀。

  你無法在短時間內斬斷迷妄——

  你們所有這些“偉大的禅修者”,

  要持續禅修很長一段時間!

  

  如果你修持佛法,那麼從始至終,絕對不能放棄。你應該下定決心修行,直到死亡爲止。密勒日巴說:

  

  不要希冀任何結果,

  認真地修行,

  直到死亡降臨。

  

  把你自己全心全意托付給修行,盡量離棄輪回的活動。當你開始看見佛法的正面品質在心中萌芽,你從事修行的努力與決心將如火一般燃燒。

  你應該要了解,佛法出現在這個宇宙之中是多麼稀有難得。而有機會去聞、思佛法是多麼殊勝。甚至僅僅聽聞教法的一個字眼,或聽聞召集僧伽的鑼聲,都能夠使你免于墮入輪回的下叁道。偉大的聖哲巴楚仁波切說:

  

  在這個末法時代,僅僅聽聞、理解或解釋四句佛法,就能夠被稱爲“教法”;僅僅修止修觀一天,就能夠被稱爲“證法”99

  

  99.在佛法的兩個面向中,“教法”(Dharma of transmission)是指佛陀的話語和經典本身;“證法”(Dharma of realization)則是指修行者透過內在的覺受,而實際了悟這些教法,最後獲致證悟。

  

  把所有這些教法呈獻給你,如同把一片覆滿花朵的草地呈獻給蜜蜂。現在,你的手中握有一切。你擁有修行和獲致證悟所需的一切。即使連一天也不要浪費。如果你修行,依止一位上師,如實地遵循他的話語,你對教法真谛的信心將與日俱增,能夠在你的這個生世之中,證得金剛持的果位。

  所有偉大的證悟者都曾經是凡夫俗子;他們透過自身的精進努力而成佛。精進是你最需要的品質。如佛陀所說:“我已經顯示那條道路。獲致解脫取決于你。”

  佛陀不會像扔擲一顆石頭一樣,把你推至成佛。他不會像清洗一塊髒布一樣地去清淨你。他也不會像一個醫師開藥給一個消極被動的病患那樣地來治愈你的無明。佛陀已經獲致全然的證悟,他正在顯示你那條道路,你遵循這條道路與否,則取決于你。現在,就看你是否要修持這些教法,並且體驗它們的成果。

  願這本著作爲一切有情衆生帶來巨大的利益,並指出佛陀所有教法的精要合一!

  

  

  

  

  

  附錄一:關于上師的增補論釋(偈頌六)

  

  

  A.正確和錯誤的上師

  摘錄自劄楚•阿旺•丹增(Dzatrul Ngawang Tendzin Norbu)之《甘露寶瓶》(The Vase of Amrita)第二函。

  

  錯誤的上師

  

  《內密續》(Inner Tantra)說道:

  

  無明和驕慢,欠缺智識,

  他教導的只不過是語言文字;

  他用毀謗的言詞來貶低他人;

  學問淺薄,驕傲自大,

  對于沒有看清這種上師的弟子而言

  他是一個真正的惡魔。

  

  這種上師甚至連一個正面美好的品質都沒有——這些衆多的美好品質乃源自聞與修。然而,由于他出身美好的家庭,因此他聲稱:“我是某某人的兒子。”並像婆羅門一般,自負地把自己包裹在貴族的世系血統之中。雖然他無異于尋常人,但他的行爲舉止卻仿佛他等同于過去的大成就者。當他完成些微的研習與修行之後,一旦其他人對他略顯敬重,他就自戀地吹噓。他充滿驕慢、愚蠢自大,無法看見偉大人物的品質。他暴躁易怒、充滿忌妒,心中的慈悲之繩斷裂。

  如果具信的你遇見、追隨這種錯誤的上師,就像一個瘋狂的向導替你指點方向。你充滿善行的整個人生將白白被浪費。尋求他的保護,如同想在清涼的樹蔭下休息,結果那樹蔭卻是條巨大的毒蛇。

  

  正確的上師

  

  正確的上師對經典、密續和論著有著廣博的學識,並明缭叁誓戒的重點。他已抛棄所有無明的障礙,了悟一切。他能夠用敏銳的智慧斬斷疑慮和誤解。他的心充滿了對其他衆生的慈悲,如同母親對唯一的孩子充滿慈悲。因此,人們可以追隨他,依止他。他明瞭並且能夠教導人們輪回如何從迷惑的情緒中生起,以及涅槃如何從全然的清淨中獲得。

  他用四種方式來聚集具有福德的弟子:贈禮,言語柔和,根據弟子的根器來教導,以及行爲舉止符合他自己的教導。

  親近這樣的上師,你將獲得他的美好品質,如同普通的木頭留在檀香樹林中多年之後,也會擁有美妙的香氣。

  

  如何追隨一個具格的上師

  

  爲了善巧地訓練凡庸的人們,具格上師的外表和舉止可能會和他們一致,但他的心卻一直處于成佛的狀態,完全超越尋常衆生的心態。他的所作所爲,完全適合弟子的本質和需求。他能夠忍受所有的恩將仇報,以及所有令人感到悲痛的事件,如同母親滿懷耐心地對待唯一的孩子。

  因此,你要對這樣的上師時時具有信心,把他視爲佛陀本人,理解他所作所爲的圓滿無瑕,以及他一切話語的真谛。

  懷抱著熱情向他頂禮,繞行他的住所。用充滿虔誠的心對他說話,永不滿足地凝視著他——因爲這樣的上師是如此稀有,要遇見這樣的上師是如此難得。

  

  如何在他面前行爲舉止

  

  如果他進入房間或從座位上起身,你也應該要站起來,除非你生病或無法起身。會見他時,你要噓寒問暖,呈獻他所需要的一切。不要喧鬧,不要做手勢、蹙眉、定定地注視著他、說謊、造謠中傷、采取蓮花坐姿傲慢地坐著或兩條腿松散地伸展在面前、把關節弄得霹啪作響、戴帽、或手持武器或棍棒。絕對不要跨越他的座位或衣物,絕對不要使用他的個人物品,或騎乘他的座騎。如果你伴隨他,不要走在他的前方,除非有危險或你需要帶路;不要走在他的右側;不要走在他的正後方或踩到他的步伐和影子,而要稍稍地走在他的左後方。

  

  

  B.上師相應法

  

  上師相應法特別和菩提心的修持有所關聯,可見于蔣貫•康楚•羅卓•秦耶所彙編之《教誡藏》(The Treasury of Spiritual Instructons)第四函。

  一般來說,在小乘和較高層次的道乘之中,都強調追隨上師的必要性。《華嚴經入法界品》(Gandavyuha Sutra)說道:

  

  在無數的生世之中,

  我們無法渡過痛苦之汪洋。

  即使我們擁有衆多品質,

  若無一位上師,

  我們無法從輪回中解脫。

  

  你或許擁有美好的世俗品質,而身爲一個修行者,你或許具備許多修行的品質,例如圓滿的信心和精進,但除非你追隨一位加持你的上師,否則了悟將不會在你的心續中生起,也無法從輪回中解脫。

  因此,你需要追隨一位真正的上師,一個持有傳承、已經了悟的上師。一個真正的仁師,是已經從一個不間斷的傳承領受了菩提心教法的上師。這個不間斷的傳承從佛陀一直延續到他本身,如同從阿底峽尊者的追隨者噶當派上師延續下來的傳承。

  你也應該知道要如何服侍這樣一位上師。不論他說了什麼,你都要透過你的行爲、語言和念頭來真正地加以實現。懷著極大的熱情,不斷地向他祈請,觀想他在你的心間,或在你的頭頂上。關于這一點,有叁個部分:前行、正行和結行。

  生起慈悲及獲致證悟的心,乃是前行。然後觀想自己如鏡中的影像,看似真實,卻是空虛。你的心是一團明燦的光。

  至于正行,你要觀想你的頭頂上有一個蓮花月輪,其上端坐著上師。你對他具有最強烈的虔敬心。你可以觀想他是原本的大小,或拇指的大小——完全看哪一個你最容易觀想。

  憶念他的面容、表情,他坐和移動的方式,他的聲調,以及他心意的智慧。視他無別于上至佛陀的所有傳承上師,無別于傳授你教法的所有上師,以及無別于所有的本尊和諸佛菩薩。雙手合十地供養他你所能供養的一切,盡可能地皈依于他的身、語、意。你要記得,上師離于所有缺患,已經圓滿所有美好的品質。雖然就勝義谛的層面而言,他如天空般不具實體,卻爲了我們所有人而示顯于色界。如此向他祈請:

  

  “加持我,如此一來,相對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就會立刻在我的心中生起,如同它在殊勝的傳承上師心中生起一般,如同安住在諸佛菩薩的智慧心中一般,如同經典所描述的一般。”

   “加持我,如此一來,不論我繁榮或衰敗,德高望重或聲名狼籍,快樂或痛苦,不論我生病、垂死、輪回或轉世,我都會證得相對和究竟菩提心。加持我,如此一來,我會知道如何把這條道路上的所有困難與障礙當做朋友!”

  

  念誦這段祈願文叁次之後,把你的雙手一上一下地結定印置于大腿上,並且想象頭頂上的梵穴大開。你的上師像流星,快速地從梵穴下降,安住在你的心間深處。

  然後,懷著全然的信心和虔敬心,專注于一境、毫不散漫地觀修,想象上師即是佛陀。過了一會兒,上師的身、語、意完全融入你的身、語、意之中。然後你融入光中。安住在這種光燦明晰、如天空般的狀態中一段時間。

  至于結行,當你從這種狀態中升起時,如先前所描述地觀想上師…

《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