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你的心間或頭頂之上,並把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所有功德回向,來圓滿上師的智慧發心,以及相對與究竟兩種菩提心的生起。
上師相應法有無數種共與不共的利益。在此列舉幾種:你將不會受到人與非人的傷害;你將證得所有世俗的和超越世俗的成就;你將實現所有的教導和教法。
上師相應法的兩個次第能夠把心識遷至大明光之中,因此被當成死亡時所需的必要教導。如果你持之以恒地修持上師相應法,就能夠獲得你所向往的任何證量。
除了上師相應法之外,你沒有必要去尋求任何其他的修法。薩仁波切支布巴針對上師相應法說道:“如果我把心髒從胸膛中取出,那麼我也只有一個心髒可以給大家看,同樣的,這個修行法門是所有法門的精髓。”
此附錄的內容寫自世尊佛陀的話語。它由佛陀傳授給彌勒菩薩(Maitreya),再從彌勒菩薩傳給無著、世親、大庫蘇魯(Elder Kusulu)、小庫蘇魯(Younger Kusulu)、色林巴、阿底峽、種敦巴、波托巴、夏雷瓦、切卡瓦、洛奔拉(Lopon Lha)、拉登•彭(Lhading Pon)、達瑪•悉昙(Dharma Siddha)、嘉登•強秋•嘉岑(Gyaton Changchup Gyaltsen)、堪布修努•強秋(Khenpo Shonnu Changchup)、仁千•炯涅•帕•桑波(Rinchen Jungne Pal Sangpo,1187-1254)、寶佛桑傑•仁千(Buddha Ratna, Sangye Rinchen)、劄巴•竹千(Trakpa Tsultrim)、嘉雅•巴達(Jaya Bhadra),以及蘇南•仁千(Sonam Rinchen,1214-1286)。願一切吉祥!
, 附錄二:關于貪欲的增補論釋<偈頌二十一>
肉類、酒精和性的危害
節略譯自紮楚•阿旺•丹增之《甘霧寶瓶》第二函
佛陀說,酒精是斬斷修行生命的斧頭。有些人認爲,經典禁止飲酒,密續卻容許飲酒。但《清淨惡趣密續》 (Tantra of the Purification of the Lower Realms)指出:
切勿飲用使人醺醉興奮的飲料,切勿食肉。
《金剛頂密續》(Adamantine Peak Tantra)也說:
酒精是所有災禍的根源,放棄它!
有些人認爲,經典指出,荟供輪(ganachakra)的荟供一定要有啤酒和肉類。對于此,《時輪金剛密續》說道:
酒精被當做語部(Speech Family)的加持物來供養,但大乘的修行者不可飲酒。
種敦巴尊者說:
讓人喝到醉醺醺的酒類,不能拿來當作叁昧耶供養或修法的物品。
過去一些飲酒的大成就者不再有凡俗的念頭,並把一切現象視爲本尊。他們完全了悟世俗、勝義二谛,能夠把一般的水轉化成啤酒,把毒藥轉化成良藥。試著去模仿他們,將如同狐狸模仿老虎。
密勒日巴說道:
酒精助長貪戀,斬斷解脫的生命。
蓮師也說:
西藏啤酒是叁界痛苦的主要根源之一。放棄它。
同樣的,吃肉也有嚴重的負面結果。經典說道:
爲了牟利,你取走生物的生命。
爲了吃肉,你送出你的財富。
這兩者是錯誤的行爲,
是投生地獄的主因。
在大乘佛教的傳統之中,修行者立下承諾要保護無量之有情衆生。如果修行者沒有保護一切有情衆生,反而殘酷無情地殺害應該要受到保護的衆生,還吃進肚子裏,豈不是違反誓戒?這是完全不被接受的。
同樣的,一個修行者應該明白,男人與女人之間的性吸引力,是巨大困難的起源。爲了博取美麗女子的微笑,男人不但忘了他在來生會遭遇什麼樣的事情,甚至也可能忘了眼前的禮度,不顧上師和父母的忠告,像狗一樣追著她跑,脫離證悟道,如同一顆石頭沈入輪回下叁道之洋。
簡而言之,如岡波巴所說的:
罪孽深重的肉,
使人醺醉的酒,
蒙騙人的年輕伴侶:
這些是修行者的致命毒藥。
如果你想要真正地修行,
抛棄這些毒藥。
成就者之主卡登•嘉措99,說道
貪戀美食之味,
柔軟衣物之滑順觸感,
美人之迷人之色,
甚深之佛法將被遠遠抛諸身後。
99.卡登•嘉措(Jetsun Kalden Gyatso,1607-1677),一個備受敬重的上師,薩雷布托(Sariputra)的化身,他的生平和教法對安多雷貢(Rekong)這個地區有廣大的影響力。他撰寫了許多關于禅修的優美詩歌。
附錄叁:關于禅定波羅密的增補論釋<偈頌二十九>
A.止與觀
摘錄自劄楚•阿旺•丹增之《甘露寶瓶》第二函
如何修止
(A)修止的預備條件
你要深深地厭倦輪回,生起強烈的出離感。你或許身處偏僻的閉關所,遠離所有令人分心的事物,但除非心也進入閉關,遠離所有的念頭和感受,不再受到俗務的擾動,否則你無異于一頭在山腰上的老犛牛。不論哪一種煩惱占了上風,你都要施以正確的對治解藥:強烈的貪欲生起時,你要思量貪欲對境可惡的面向;強烈的嗔恨生起時,試著去感受更多的慈愛;迷惑愚癡生起時,你要思量輪回的緣起;忌妒生起時,你要觀修自我和他人的平等;驕慢生起時,你要在心理上設身處地。
(B)如何修止
首先,懷著要帶領一切有情衆生獲致證悟的願望來生起菩提心。接著從事大禮拜、供養、忏悔等七支供養,並正確地采取大日如來的七支坐姿:
1)雙腿采取金剛跏趺座,右腿盤在左腿之上。
2)雙手握拳,拇指碰觸無名指的根部,置于大腿靠近鼠蹊部之處,手肘應該緊靠身體兩側。(另外兩種做法是:雙手掌心朝上,右手放在左手之上置于大腿,手肘朝外。或雙手掌心向下,放松地置于膝上。)
3)肩膀擡起,微微向前。
4)脊柱保持挺直,“如同一堆疊在一起的金幣”。
5)下巴微微向喉嚨的方向內收。
6)舌尖輕觸上颚。
7)眼睛定定注視鼻尖前方十二指寬之處,且不眨眼。
如此坐著,不落入昏沈或掉舉。如果能夠穩定你的心,使它足夠靈活,能夠專注于任何對境,那麼你行善的能力將更巨大。
(C)修止的叁種類型:
a)專注于特定的對境
觀修釋迦牟尼佛的身相,專注于他的功德。最後,看清那個專注于釋迦牟尼佛身相的心是無處可尋或無法指認的;它的本質是空虛。
b)專注于對治解藥
爲了對治在禅修期間,因爲不同的心之狀態生起而引發的煩惱騷亂,你必須去認識五種主要的過失:
(1)懈怠;(2)忘了教法(失念);(3)昏沈掉舉;(4)不作行(不采取對治),以及(5)作行(采取不必要的對治)。
用以下的八種對治解藥來治療這五種過失:用(1)希求(欲),(2)精進(勤),(3)信心(信),以及(4)輕安(安)來對治懈怠。用(5)觀照和記憶教法的文字和意義(正念,念)來對治失念。(6)對這些心的狀態保持警覺(正知,知)來對治昏沈掉舉。
在禅修期間,當任何這些過失出現時,用(7)努力應用正確的對治解藥來對治不作行。當這些過失消失,不再需要對治解藥時,你應該(8)讓心安住在沒有對治解藥的自然狀態之中,來對治作行。
c)專注于讓心安頓的九種方法
有九種方法可以使心安頓下來,獲得穩定力。
(1)內住,運用已經領受教法的力量,把心住于專注的對境之上。
(2)續住,透過思考教法、記憶教法意義的力量,持續地把心住于專注的對境之上。
(3)安住,透過觀照的力量― 每當心偏離專注的對境,轉移到外在事物上的時候,迅速地加以認請——再度把心住于專注的對境之上。
(4)近住,心因爲過度觀照而擴張的時候,藉由一再地收心,把心密切地住于專注的對境之上。
(5)調伏,心陷入昏沈時,透過源自思考修止之利益的警覺力來調伏心。
(6)寂靜,心産生掉舉,失去禅修的喜悅時,思考掉舉的過患來使心平靜下來。
(7)最極寂靜,透過精進的力量,放棄所有對禅修狀態、愉悅的覺受的執著,以及放棄昏沈。
(8)專注一境,再次透過精進的力量來消除昏沈掉舉,盡可能專注一境而達一座修法的時間。
(9)平等住,透過熟悉于專注一境的力量,讓心自然而然、毫不造作地住于平等舍之中。
修止時,你將體驗到你的心逐漸地平靜。這個過程分爲五個步驟,可以用五種比喻來說明:
(1)禅修如同一道從懸崖傾泄而下的瀑布。念頭一個接一個出現。剛開始,生起的念…
《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