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帶著此熱烈的虔誠心,除對此生的引誘感到厭離外,別無其他,如此就不會爲世間事所分心。了解到行爲所帶來的果報,我們就不會造惡的行爲。所有求取個人解脫的心願都已了結,我們不會落入下道。看待一切現象爲本尊及大樂,我們不會落入凡夫的覺知。將一切視爲上師,將自己全部的心念都彙聚于對上師的熱烈虔誠心中,我們就不會落入邪見。這樣一來,自然就會有出離心及心不散亂,一切所應舍棄的都會自動消失,禅定及禅定後合而爲一,而究竟本性即自身的智慧覺性就會顯現。
我們應該持續修行淨見,直到我們自然地看到宇宙及一切有情衆生都完全純淨及圓滿。特別是不論心意活動是向著外在現象,還是內在的印象,我們都應該認出它們的本性,然後令它們自然解脫。我們應避免沈溺于回憶過去的事,當這些念頭生起時應即刻看穿它。如果我們不檢查念頭,那麼像是戰勝敵人的記憶,或是沈醉于賺錢的企圖,又或是一直想著要重複過去的成功,這將引發許多念頭,就像風吹湖水創造了無盡的漣漪。如果讓自己迷失在貪、嗔、癡、慢、疑的記憶中,就會讓自己更牢固的被迷惑所捆綁;就因爲這些狀況的挂礙,所以會造業以及持續受苦。
當念頭生起時,只要知道它生起了,同時要記得它沒有來處、住處及去處,不會留下任何痕迹,就像一只鳥飛過天空不留下任何痕迹。就是這樣,當念頭生起,我們可以令它在究竟的遼闊中解脫;當念頭不生起時,我們應當在自然狀態的開放單純中歇息。
簡而言之,不論我們做什麼事,永遠不要與蓮師的鮮明記憶分離,由此可以得到大利益;除此以外,我們一切的行爲都應爲利益天下廣大衆生而回向。心中懷抱他人,是修行的第一點,也是生起珍貴菩提心的基本准備。
在正行中,一切所做都應伴隨著空性的領悟,而我們的心應專注于修行上,這是第二點。如果我們在此修行的初期無法生起對空性的了悟,那我們應努力地專注于蓮師,絲毫不令自己的心落入負面情緒。
最後也就是第叁點,在結行時應做功德回向,將自己在修行時以及所累積的一切功德,爲利益所有衆生而回向。
這就是大乘無上叁要點:1.前行的預備,可以讓自己的修行有最究竟的成就;2.正行的主修,可以保護我們的修行不入歧途且無障礙;3.結行的回向,可以保證自己修行的利益無量增長。
倘若我們已有專注的能力,那麼修行上師相應法的困難並不大或沒有困難。但,如果對于心沒有正確的訓練,或是沒有培養大乘的功德,卻堅持只願修持大圓滿,這對我們是無助益的。大圓滿的見解頗高,而此時我們的心續頗低,就像一個兩叁歲的小孩缺乏成年人的經驗、能力及理解。倘若在我們所有的生命中都能記得上師的指導,那麼上師將不會放棄我們,然後我們的內心會逐漸對不同階段的修行道路,發展出正確的了解。
爲了確保上師永遠與我們同在,我們必須持續修行。如果認爲修行幾個月或一年,就足以成就,這對我們沒有幫助;我們應該從此刻起一直修行到最後一口氣。如果我們希望在面對死亡的恐怖及困難時刻能保持信心,這樣的精進修行是有必要的。我們應該問自己,當死亡來臨時,我們是否能記得上師所有的指示;就算記得,可能也很難在受著死亡之苦時修行這些指示,除非我們一生都在持續的修行。
一位佛法修行者,應該能夠面對任何情境,不應在好的時候趾高氣昂得意,或壞的時候心情沮喪。無論好或壞,都能超越期望及懷疑,我們應憶起上師。快樂和悲傷、喜悅和痛苦,它們本身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成爲修行道上的助益或障礙,我們如何看待這些經驗,才是自己修行真正的見證;這就是此上師相應法的真實要義,也是它主要的修行。如果我們盡全力如此去修行,也就沒有所謂的“更深”開示了。
如果是以繁複的常軌來修,生起次第的觀想有四種,它們與四種投生的淨化有關(胎生、卵生、濕生及化生),而本上師相應法是這一切的精華,所以不需要這些繁瑣的細節。生起次第的其他方面都包含在上師相應法中,雖然沒有一一分開來說明。譬如“清晰的顯現”就是本尊的清楚觀想;“純淨的正念”指的是了解到本尊的所有象征意義(如:一面象征究竟本性是同一個,二臂象征方法及智慧);“佛慢堅固”指的是完全的信心及信念,從無始以來我們即是本尊。
僅只清晰鮮明地觀想自己根本上師一刹那,利益即遠大于對其他百千本尊的觀想。本上師相應法也是圓滿次第的精華,在圓滿次第中有六瑜伽:1.“拙火”即內熱,也就是修行道路的根本;2.“幻化身”是修行道路的基礎;3.“夢瑜伽”是修行道路上進步的測量;4.“光明”是修行道路的要義;5.“中陰”是在修行道路上持續修行的邀請;6.“頗瓦”即轉識,這允許我們穿越修行道上所殘留的部分。
在上師相應法中,這一切修行都必然會開展。內熱及幻化身的修行是和上師的金剛身瑜伽相關;夢及光明修行則和上師金剛語瑜伽相關;中陰及頗瓦修行則是和上師金剛意瑜伽相關——這就是爲什麼上師相應法是圓滿次第的要義。
如果我們渴望能了悟到廣大的觀點及更深的內觀,那麼,
了悟到自己本有智慧,是因著功德累積、障礙淨化,
以及開悟上師加持的結果;除此外之一切方法皆無意義。
此外,
欲尋超越理性外之智慧,若不向上師祈請,
就如在洞中面向北方等待陽光照耀,
將永無法領悟現象及自心乃同一個。
上師相應法是了悟一切事物自然狀況的究竟方法,如同法本上所說“自然狀態之核心”。“核心”這個名詞指的是隱藏的精華,它不明顯,卻是一切的心髒。有無數關于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及大圓滿的開示,但它們全部以濃縮的形式存在于上師相應法中。上師相應法就像一個鏈環中最主要的連結,將所有的開示連結起來。一個很容易做的修行,沒有真正的困難或走上歧路的危險,同時能引領至最高的成果。就像一個精密設計的機器,可以在一小時內完成上百勞工的工作;這兒則是一個單一的開示,集結所有其他的開示;沒有任何一個開示,不論多深奧,不包含在上師相應法中。上師相應法是令我們修行進步,以及去除障礙最主要的方法,它是那個“能成就一切的法”。
技術上來說,上師相應法是前行預備法的一部分,事實上它是正行的核心。在佛法的不同傳承中,無論甯瑪、薩迦或格魯的修行,沒有一個不以上師相應法作爲最主要的基礎。
在薩迦的傳統中,著名“道果”的開示,也就是同時修行“道”與“果”,我們同樣會看到一開始先修行“上師相應的甚深道路”,其中我們接受上師身、語、意的加持或灌頂,然後再對上師修禅定。噶舉傳承,也因強烈虔誠心的修行而著名。修行佛法而沒有虔誠心,就像沒有頭的人。無論我們修行多少種不同的法門,如果缺乏虔誠心,也就是缺乏對上師尊敬的熱誠,無法讓我們看待他是一位真正的佛,那麼我們無法有內在的體驗及領悟。
偉大的噶當派老師賈瑟峨邱督美,除了觀想自己的老師阿底峽尊者爲真正的佛外,沒有任何的其他修行;他一生都以身、語、意來服侍上師。在噶當派最著名的開示“修心七要”中,第一步就是上師相應的修行。在所有不同的教傳41或是伏藏傳承,以及甯瑪派的傳統中,沒有一個法門或修行不以上師相應來開展。
與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修行不同,上師相應法可以隨時修行,比如在修行生起及圓滿次第時,有很多關于身姿、語言及心意的重點要注意。在做生起次第的閉關時,我們必須在一天中將修行分爲四個特定時段,同時必須設置壇城並做水、花、香等外供,以及食子、甘露等內供。但是,上師相應法可以在任何時間以及任何情境下修行,而且是經由上師相應法,才可能得到生起次第的所有成就。
在圓滿次第中,內熱的修行以及各種身體的運動練習,像是“大寶瓶”及“持氣”,有時會有著障礙及偏差的危險,特別是強化了“心氣”或“心能量”的危險,以及因著這種強化所帶來的“心”幹擾。而上師相應法,不會有這些危險,同時經由上師相應,各種“氣”將自然帶入中脈,就像吃飯自然立即驅除饑餓,修行上師相應法能讓我們悟到內在的本有智慧。
在睡覺時、醒時、走路及工作時,或做任何事都應該向上師祈請:“上師知,請慈悲地眷顧我!”如果我們一直保持這樣的渴求及虔誠心,那麼我們的心將變成適合接受上師加持的容器——“當心准備妥當,上師不再安住予外”。如果在聽聞上師的開示並且以他爲依止後,我們隨時能清楚記得該如何取舍,同時對自己的言行及念頭能保持警惕,這樣一來我們就算准備妥當。帶著這樣的知識,我們應該有決心,就算在夢中也不要做任何一點負面行爲;同時,就算最微不足道的正面行爲也應培養,這就像把一個大容器放在涓涓細水底下,它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裝滿水。如果在修行道上能多重視正面行爲,就可以迅速進步;如果無法有這樣的正念覺知或妥善的心,我們有可能會屈服于惡習以及負面傾向的力量,也因此忽略什麼是正面的。
我們同時必須建立一種“留心的內觀”,如此一來,我們從早到晚都能察覺自己的行爲。如果知道自己在做負面的行爲,應該想“看看我!我已經從慈愛的老師那兒接受如此多的法教,可是我仍然墜入負面的行爲,在上師的回前我應感到難爲情”。然後,我們應該做一個清楚而由衷的忏悔,接著生起一種不動搖的願望,從這一刻起只做正面行爲。如果一天中正在累積正面行爲,應該記住以叁要點來加強:1.前行或生起菩提心,此處指的是爲利益一切衆生而發…
《如意寶--上師相應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