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意寶--上師相應法▪P7

  ..續本文上一頁,影子會突然顯現。在死亡後,當我們意識停留在中陰身34,我們負面行爲的力量會迫使我們往生下叁道的可怕痛苦中;我們日前仍然有機會,透過忏悔的練習,淨化這些負面行爲及其果報。

   負面行爲的唯一好處,就是能夠被淨化;事實上,沒有任何負面行爲嚴重到不能被淨化。透過四力,我們開始淨化這些負而行爲:

   第一種力量是支持的力量——爲了修補負面行爲所造成的傷害,我們需要一個適當的忏悔對象作爲支柱;在此,是以蓮花生大士爲對象,觀想自己在他的而前,向他忏悔。

   第二種力量是忏悔的力量——這是一種誠懇的後悔,忏悔我們的行爲,我們如此想,就會生起忏悔心,“多可惜!無始輪回以來,因爲我不斷犯下的負面行爲,會令我投生到畜生道、餓鬼道或地獄道。這所有負面行爲將阻礙我達到覺醒”。

   第叁種力量是對治的力量——這也就是實際的淨化方法,我們用最大的虔誠心向蓮花生大士祈請,同時向他忏悔。因著我們的虔誠,從蓮花生大士的心以及全身射出光芒和甘露,融入自身,將我們所有負面障蔽徹底清除。我們的身體淨化了,完全沒有雜質,透明如水晶,充滿智慧甘露。蓮花生大士對我們燦爛地微笑,說,“你所有的障蔽已經淨化了!”而後他化入光,融入我們,我們就禅定在與蓮花生大士心相融的狀態中。

   第四種力量是承諾的力量——在忏悔、後悔、淨化所有負面行爲之後,我們必須堅決地承諾,即使犧牲自己的性命,未來也不會犯下同樣的錯誤:如果不許下這樣的承諾,忏悔也沒有太多用處。如果我們心想“未來就算碰見同樣狀況,我還是沒有辦法克製自己,還會重蹈覆轍”,或者想“犯錯沒關系,因爲之後可以把它淨化”,這樣我們的進步就很有限。在沒有聽聞佛法之前,我們並不了解負面情緒和負面行爲的嚴重後果,現在我們已經清楚了解到,所以必須堅定地承諾,在未來避免犯下同樣的行爲。

   根據要義指示完成第叁支的練習:觀想一切由身語意所累積的負面行爲,以黑色物質的形式聚集在我們的舌尖;接著,蓮師從他的身體放光,光芒碰觸我們的舌頭,將舌尖上所有的垢染完全消滅,就如同早上的太陽光將前天晚上凝聚于草尖上的露水蒸發一樣。觀想一切被淨化,我們領悟到法身——究竟境界——的空性與清明。這境界完全脫離二元對立,沒有任何的負面情緒,只是因爲自己的障蔽,讓我們分別淨與不淨,于是讓我們無法領悟到現象的根本空性。所以說,在所有忏悔的形式中,究竟忏悔就是在法身廣大光明中的忏悔:在這裏,沒有主體、客體,或者行爲。

  

  

  

  

  

  四、隨喜功德

  

  第四支就是隨喜功德,這是專門對治嫉妒和仇恨的。對于兩種真理(二谛)所含攝的一切正面及善德的行爲,我們心中要培養出一種深沈的喜悅。在相對真理(俗義谛)的層面來說,要隨喜的善德包含物供、荟供,以及對僧團的獻供,同時也包含繞行聖地,或者在聖地做大禮拜等。在究竟真理(勝義谛)的層面來說,是對叁摩地甚深禅定的隨喜;任何在相對層面的善行,必須輔之以叁摩地的究竟覺性,否則效果不彰。

   培養善行的同時不能夠傲慢或自滿,我們也不應該鄙視善行不合自己標准的人;永遠不能想,自己的供養最偉大、最有深度,無人能相比。就算我們盡了全力完成了偉大的善行,好比持頌百萬遍六字真言咒或金剛上師咒語,但永遠不要認爲自己已做夠了。我們要像一只野生牦牛一樣,不管吃了多少草,還在到處尋找更多的草;同樣地,不論我們累積了多少正面行爲,永遠應當積極地累積更多善德。如果對于自己善行有任何驕傲或期望,希望能夠因此而得到名氣,這會讓我們的行爲和供養染上汙點,令它們無效。

   他人的善行應當成爲自己快樂的泉源。如果我們花很多錢,做出很大的供養,而後看到別人的供養更大,可能會心煩,心想別人所累積的功德超過自己的,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應該想,他做了這麼好的供養,誠懇的希望他能夠在未來做出更大的供養,同時對他的善行隨喜,沒有任何嫉妒心。如果能夠在他人累積功德時如此誠懇隨喜,心中沒有任何嫉妒和執著,我們將累積同樣的功德。舉例而言,帕桑納吉的國王曾經邀請佛陀以及整個僧團到皇宮來住,負責他們一個月的食宿。在同一個城市裏,有一位對佛陀非常虔誠的老婦,這位老婦非常貧窮,但是見到國王如此的布施,她每天心中充滿喜悅地想:“國王能夠累積這麼多功德,真是美妙啊!”因著自己的全知,佛陀知道老婦心中所想的,一個月結束了,當佛陀回向功德的時候,他回向給這一位虔誠的老婦,令全場所有人訝異。

   當我們看到一位上師開示法教、利益衆生、建造寺廟時,我們要隨喜。如果我們看到,甚至于聽說有瑜伽士隱居山中,精進地修行大圓滿而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我們要隨喜。如果看到有人受在家戒或出家的全戒,我們要隨喜,心想:“這是絕佳的善德,他們能夠如此,真是太好了!”同時許願,希望所有衆生也能夠一樣。

   在培養善德的同時,我們永遠不能忘記它的本質是夢幻的、本性是空的,這才是真正的正行。用這種方式涵蓋兩種真理,我們的善行將不受執著及攀附所束縛。

  

  

  五、請轉*輪

  

   七支之中的第五支是請轉*輪,這是對治無明的。在佛陀的所有事業之中,轉*輪是最珍貴,也是最根本的。請求轉*輪的祈請文說“請求轉叁乘之*輪”,雖然祈請文之中沒有,在此可以加一句“爲了叁種不同根器的衆生”。聲聞乘及緣覺乘的法教35是爲了利益下根器的衆生;大乘的法教是爲了利益中根器的衆生;密咒乘的法教是爲了利益上根器的衆生。我們要虔誠地請求轉這叁乘*輪。

   當佛陀在菩提樹下覺醒時,他徹底了悟到一切現象的本質是空的。在覺醒之後,他感到衆生因著無明的枷鎖,而無法體會,因此他說“我找到如甘露般的法,甚深、祥和、無造作、光明、無始,但如果將這份了悟向他人傳授,他們是無法體會的”。他在甚深叁摩地中停留了叁周,感到傳法給他人是無意義的,但天道的衆生看到釋迦牟尼已經證悟,如果不說服他向衆生說法,衆生就無法得到利益。于是,帝釋天向佛陀獻出右旋海螺,婆羅門供出千輻金輪,他們一起請求佛陀出叁摩地,轉*輪;佛陀接受他們的請求,透過這樣的請求,帝釋天和婆羅門累積了無量功德。

   同樣地,我們請求轉*輪,隨喜上師開示,也能夠累積很多功德,因爲透過這些,衆生能夠被指引走上佛法的道路,永遠摧毀無明。我們要觀想從自己化出各種不同衆生,王者、菩薩、天神,以及一般衆生,每一位都在向上師供出海螺、金輪,以及其他珍貴寶物,請求上師爲衆生轉*輪。

  

  

  六、請求上師住世

  

  七支之中的第六支是請求上師留住于世上,祈請文說:“請求上師在輪回未空之際,爲利益衆生而長久住世,勿入涅槃,直到衆生完全脫離輪回爲止”。在這個世界上如果沒有佛,沒有心靈導師和道上的夥伴,空有一個暇滿人身,也只能投入輪回的事業和詭計中。我們所有時間將花在保護親人、征服敵人,努力累積財富、名譽和權力,這是沒有利益的。我們無法了解下叁道的苦,以及苦之因,無法了解我們將面臨無數未來世的枷鎖,無法知道此生該努力培養什麼,該努力避免什麼。所以,我們要觀想自己是在家弟子純陀(純陀曾經祈請釋迦牟尼佛停留世上,結果釋迦牟尼佛的生命延續了叁個月),我們要祈請,願上師們長留世上,直到衆生完全脫離輪回爲止。

  

  

  七、回向功德

  

   七支之中的最後一支是回向功德:“回向叁世所累積的一切功德,願達成偉大的覺醒”。我們將所有透過前六支修行所累積的功德,所有過去以及未來一切善德,回向給一切衆生。回向時,我們祈請:“以此功德,願無量衆生奠下覺醒的基礎;願一切衆生經由此功德,得以由下叁道中解放出來,走向解脫之路”。要盡量用最廣大的胸懷做回向,這很重要,這樣我們能效法原始佛和文殊菩薩等偉大的菩薩,他們回向功德時是爲所有衆生的利益。回向時不應當有任何私心,希望得到任何回報,不要認爲有行動者、行動,以及行動的對象;盡可能從這樣的觀念中解脫出來,要了解,這叁者只不過是空的概念而已。

   如果我們修持前行法,最正規的做法就是大禮拜和上師相應法同時進行,同時念頌七支祈請文,這是因爲大禮拜、獻曼達,和忏悔如果能針對自己上師時,是更有效的修持。對自己上師做一次大禮拜的力量,遠超過對十方諸佛菩薩做十萬次大禮拜,這就是爲什麼七支獻供要直接針對自己的上師。這樣能夠消除我們所有的障礙,自己也能夠快速得到上師的加持,讓我們能快速完成智慧與功德的累積。如果我們把雨水收集到一個大漏鬥中,很快能夠裝滿一大桶水;同樣地,如果集中一切力量獻給上師,我們的進步會很迅速。

   每一次修行都要封上封印,將所累積的任何功德回向給所有衆生,利益他們走向解脫。回向的任何功德永遠不會失去,就像放在大海中的水滴是永遠不會消失的。功德如果沒有回向,只能産生暫時的效果,像水滴放在炙熱的石頭上,立刻會蒸發。

  

  

  

  

  第叁章 虔誠心與祈請

  

  上師相應法是一個善巧方式,讓我們培養強烈的虔誠心,這種虔誠心使我們不需費力就能將自己上師視爲佛陀本人。最開始,這樣的虔誠心可能不是很自然,所以我們要用許多不同的技巧來幫助自己;最主要,我們隨時要想起上師一切的功德,尤其是他對我…

《如意寶--上師相應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