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供養。觀想五方佛部的佛土就在我們上方的高空之處。中央是大日如來的“密嚴淨土”(Densely Arraved Buddhafield);東方是不動佛的“淨喜淨土”;南方是寶生佛的“純美淨土”(Utterly Beautiful Buddhafield):西方是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 (Blissful Buddhafield);北方是不空成就佛的“圓滿事業淨土”(Buddhafield of Perfectly Fulfilled Action)。
法身曼達
第叁,供養遍入一切的法身曼達,此乃我們對究竟自性的了悟,無論是修持供養的做者、獻予供養的受者或供養的行爲本身,我們都絲毫不起概念。爲了象征性地對應于其他曼達的結構,我們做此思量:這個普遍共有的空性乃是曼達的地基,而成佛的各種功德,例如四無畏80、十力81、十八正辨82等,則相應于所供養一般曼達中各種宇宙的不同元素。
80 佛之四無畏:一切智無所畏、漏盡無所畏、說障道無所畏、說盡苦道無所畏。
81 如來十力:知覺處非處智力、知叁世業報智力、知諸禅解脫叁昧智力、知諸根勝劣智力、知種種解智力、知種種界智力、知一切至所道智力、知天眼無礙智力、知宿命無漏智力、知永斷習氣智力。
82十八正辨的英文是the eighteen correct discriminations,中文查不到對等的詞彙,僅能初步翻譯如下:諸佛具有十八種與凡夫區辨的功德,心不迷、聲不躁、憶不忘、定不失、認知不分別、平等妙觀察、發心不退轉、精進不退轉、觀照不退轉、叁摩地不退轉、般若不退轉、全然解脫不退轉、解脫智慧不退轉、舉止依智慧、言語依智慧、心意依智慧、無著無礙知過去、無著無礙知現在。
在修持叁身曼達的供養時,配合念誦十萬次的供養文,以及十萬次的七墩供養。依照行者的喜好,或念誦上述的供養文,或念誦四句供養文。後者經常用于領法時來祈請法教與表達感恩。這段供養文可在蓮師的《密咒道次第》83與阿底峽尊者的《道次第》中找到:
香塗地基妙花敷,
須彌四洲日月嚴,
觀爲佛土以奉獻,
衆生鹹受清淨刹。
83 gSang ngags lam rim,《密咒道次第》(Stages of the Path of the Secret Mantras)可見于《大寶伏藏》(Rin chen gter mdzod chen mo)第六十冊第一部。《大寶伏藏》(The Great Treasury of Rediscovered Teachings)爲蔣貢康楚仁波切將蔣揚欽哲旺波上師所取伏藏搜集成冊的名著。《大寶伏藏》是第一世蔣揚欽哲仁波切和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于十九世紀推動“不分教派運動”時,將十二世紀伏藏師桑吉林巴(Sangye Lingpa)至十九世紀伏藏師秋吉德欽林巴(Chogyur Dechen Lingpa)之間共百位伏藏師所取藏的法門彙編,共有六十叁函,藏文稱爲《仁欽德佐》(Rinchen Terzer)法要大全集。
行者也可念誦較爲詳盡、由偉大的薩迦派祖師、衆生的尊貴護佑尊八思巴(Drogon Phakpa)上師所造的叁十七支供養文。供養文的選擇,端看行者想要如何詳盡地修持供養而定。
在每座結尾,思量虛空中的十方諸佛菩薩接受了供養,並賜予我們達到究竟了悟的次第法門。
上師相應
在前行法或加行法中,最殊勝的莫過于上師相應法(上師瑜伽),或稱“上師的自性雙運”。透過這個修持,能令我們的本初智慧于瞬間生起。
修持上師相應法能夠讓我們向一位真正的上師祈願,並表達深切不變的虔誠信心。由于我們的信心,我們的心與上師的心合而爲一。何以這個修持是必要的呢
這是因爲無論是過去、現在或未來的叁世諸佛,都曾經或必須依止一位上師,才能達到證悟。不管我們修持的是佛陀法教“九乘”84當中的任何一個法門,都必須依止一位上師,領受法教並根據所傳來修持。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84 紅教(甯瑪派)將佛法分爲九乘:聲聞乘與緣覺乘,屬于小乘;菩薩乘;叁“外”密(作密、行密、瑜伽密)與叁“內”密(瑪哈瑜伽或大瑜伽、阿努瑜伽或無比瑜伽、阿底瑜伽或無上瑜伽),後六者屬于金剛乘。前叁者稱爲叁“共”密。
即使我們遇見一位上師,並領受了法教,若我們對上師與法教缺乏熱切的虔誠與全然的信心,便無法得到上師的加持。沒有了上師的加持,修行使無法進展。因此,首要之務便是生起虔誠心。
一開始,虔誠心極少會自然出現。我們必須生起之而滋養之。例如,首先,當我們聽到上師的名號與生平時,思量他的驚人證悟事業。接著,當我們得見上師之時,我們看到那些功德的真實無誤,我們的信心與虔誠便不斷增強。我們的祈願愈來愈深切,上師的加持便開始更加深入我們的內在。
一切成就皆來自上師的加持。這裏所指的不是像健康、長壽或財富那樣的微小成就,而是對上師證悟自性的無上了悟,因爲上師的證悟自性與我們的佛性無二無別。
觀想
爲了幫助我們生起虔誠心,儀軌中的偈頌說:
前空廣大虹光中,
根本上師蓮師現85,
如海叁傳持明繞,
尊爲皈依衆總集。
85 此處所用的蓮師名稱爲他的密名“貝瑪通趁雜”(Pema Thotrengtsal”),又稱“顱鬘力”上師(以顱鬘爲莊嚴,具有大力)。
觀想根本上師以蓮師的身形出現。此處稱蓮師爲“貝瑪通趁雜”(Pema Thotrengtsal),此乃他的名號之一。你也可以觀想上師爲金剛持86的身形,或你平常所見的樣子。重點在于,所要觀想的是那位能令你生起最強烈、最自然之虔誠心的上師。
86 金剛持,持有金剛者,“新譯派”認爲其乃所有密續的來源,亦即本初佛;“舊譯派”則用來稱呼持有金剛乘法教的證悟上師。
觀想自己所在之處不再是凡俗之地,而是蓮師的淨土“尊聖銅色山”87。在這個一切皆由珠寶與珍物所組成的淨土中央,有一個無可計量的“蓮花光”宮殿,由清淨光明所造——透明而充滿虹彩。你也不再是凡夫之相,而是金剛瑜伽女的身形,站立在宮殿中央,其下爲蓮花、日輪與屍體;身色亮紅,猶如紅寶石,閃耀如陽光;寂靜而安詳,左腿直立而右腿上彎,以舞蹈姿勢而站。身著絲衣、珠寶與骨飾等報身本尊之莊嚴。右手持一彎刀,象征著我執的斷除,左手持一只盛滿不死甘露的顱器。左手的臂彎之間,有一叁叉戟“卡杖嘎”(Khatvanga)靠在肩上,代表蓮師的秘密身形。她優雅而安詳地舞蹈著;面容極爲慈悲,又稍帶怒容地微笑,露出尖銳的獠牙,象征戰勝了妄念。她在外相上爲金剛瑜伽女,本質上則是“智慧海後”,亦即蓮師的無上佛母依喜措嘉。
87 蓮師淨土(Zangdopelri,the Glorious Copper-colored Mountain)位于南瞻部洲南方及西方的小洲“拂洲”內。
在你的頭頂上方,于一團虹彩的光明之中,有一個八尊無畏獅所擡的寶座,上方爲蓮花、日輪與月輪,其上坐著蓮師“貝瑪通趁雜”(蓮華顱鬘力)。我們對蓮師的觀想應極爲清楚,不像雕塑那般由粗濁物質製成,也不像一幅唐卡那般平坦,而是透明、生動而清晰。我們甚至應該觀想到最細微的細節,例如眼睛的黑瞳與眼白,僧袍上錦緞的金黃裝飾等。(有關這些不同的觀想部分,可參考蓮師畫像或塑像,或許有所幫助。)我們觀想的蓮師猶如彩虹一般透明,卻又不僅止于視覺上的形象,因爲他全身充滿了虛空中十方叁世一切如來的智慧、慈悲與大力。
蓮師曾承諾:“對我的禅觀,便是對諸佛的禅觀。”透過蓮師,我們便能得到諸佛菩薩的所有加持。更特別的是,當我們向無別于根本上師的蓮師祈求,必然能夠領受無量無盡的加持。僅僅向根本上師祈求,我們便像溝渠聚集所有落在屋頂上的雨水那般,得到諸佛、文殊菩薩、觀音菩薩、金剛手菩薩等聖衆的加持。上師本人乃是一切壇城的主尊,總集一切之尊,外在爲叁寶(佛、法、僧),內在爲叁根本(上師、本尊、空行),秘密爲叁身(法身、報身、化身)。
虔誠
蓮師曾經說:“任誰對我具信心,我便出現在其面前。”只要具足信心的力量,無論是蓮師、我們的根本上師和一切如來的加持與現前,便會恒時與我們同在。因此,虔誠相當重要。
向蓮師祈求、觀想蓮師在頭頂上方時,不應認爲由于我們的祈請,蓮師會在未來某個時刻出現,給予加持,而是由于我們的虔誠,他于此時此刻真實地來到,具足一切智慧與慈悲。蓮師也曾說:“把你的心交給我。我會隨時在你身旁”。如果你認爲蓮師無別于你的根本上師,你便能領受無量如浪的加持。
在許多有助于增長虔誠的祈願文中,我們在此念誦“蓮師七句頌”。這個願文乃是空行母祈請蓮師從究竟廣空的法界來到娑婆世界利益衆生時所念誦的。在所有蓮師的修持儀軌中,都有這段願文,而它也是蓮師爲了利益後世衆生所藏的伏藏之一。正如母親一定回應孩兒的呼喚,蓮師對任何念誦七句頌的人,也一定會從銅色山淨土降臨。
吽!
烏金淨土西北隅,
降生蓮花胚莖上,
勝妙悉地成就尊。
稱揚聖名蓮花生,
圍繞如海空行眷,
我今發心如尊行。
…
《成佛之道--殊勝證悟道前行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