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明代太監與佛教關系考述——尤其以明代北京地區佛教爲中心的考察▪P2

  ..續本文上一頁故。賜金印、诰命。十七年,中官楊叁保往使。……宣德二年,中官侯顯往使。” “闡敦王者,必力工瓦僧也。……十一年,乃加號灌頂慈慧淨戒大國師,又封其僧領真巴兒吉監藏爲閩教王。……楊叁保、戴興、侯顯之使,皆裔金幣、佛像、法器賜焉。” “輔敦王者,思達藏僧也。其地視烏斯藏尤遠。………永樂十一年封其僧南渴烈思巴爲輔敦王,楊叁保、侯顯皆往賜其國,與諸法王等。”

  從永樂朝到宣德朝,朝廷在烏斯藏地區共封八王,即:DBFW、大乘法王、大慈法王、闱化王、贊善王、護教王、闡教王、輔敦王。八王之宣召、往賜、護送、撫問等諸事,大都皆由太監主持之。參與其事的太監,除侯顯、劉允以外,尚有喬來喜、楊叁保、戴興等人。明初宣召烏斯藏僧,就朝廷而言,乃是一項重要的政治舉措。侯顯、楊叁保等太監之努力,于斯事之成甚有功焉。至武宗所遣太監劉允從西藏鍛羽而還,此固與劉允個人之不善其事甚有關系,但內中之主因,實由于宣德、正德問國勢之隆替矣。

  ㈡太監與漢地名僧的宣召、撫問

  烏斯藏僧以外,又有漢地名僧的宣召。明初監于元代佛教之冒濫,致力建立與專製集權相適應的僧官製度,對僧團之發展,僧人之行爲,出家之規定等等,都作出了較爲嚴格的限定,但總的說來,在對佛教之發展施以節製及管束的基礎上,注意發揮佛教對于翊助王化的作用及職能,仍是明代佛教政策的基點。明代帝王常常征召各地高僧大德,既備咨詢、顧問,又示對佛教之珍重禮遇。而帝王宣召名僧,及與其酬答、問訊等任務,自然也就交給太監來完成。

  這裏稽舉數例。如明初名僧智光之例:“師性行純簡,朝廷凡命修建大齋,惟誠惟恪,每人對,惟以利濟萬有爲說。仁宗所賜儀仗出入,屏不用。上知之,遺中貴人問故,對以平生但持經戒,非有汗馬之勞,寵錫所臨,謹受藏之足矣,用之豈不過耶。”智光曾奉高祖之命,兩使“西域”。永樂初年內官侯顯出使烏斯藏,智光亦與其事。因其勞績,仁宗曾特賜以“儀仗”。這裏明仁宗遣使“問故”的“中貴人”,即是一位太監。

  再如高僧慧進之例:“慧進:…:志慕出家,禮邑元大雲寺漸公落發執經,由洪武新恩得度,入汴,依古峰究通《華嚴》宗旨,傍達《唯識》、《百法》諸論,意解心融,衆所欽服,遂得法主之稱。太宗皇帝知之,遣中宮馳驿召至南京,備問《楞嚴》大義,應對稱旨,賜紫衣,命住天界寺,選俊秀僧徒從學。”慧進是元末明初一位義解高僧,精于《華嚴》、《唯識》、《百法》、《楞嚴》等經論。成祖遣“中官”將他召至南京,以備顧問。後來這位慧進法師隨成祖至北京,被诏“領袖天下僧衆”。慧進還是最早向成祖建議刊行藏經的人之一。

  再如高僧能義之例:“能義字無言,別號損庵:…:仁宗皇帝在青宮,凝師補其處,令入朝,上見師道容,喜甚,除僧錄左覺義,賜錦衣一襲,貉裘、暖帽、靴襪,並鈔二百錠,遣中宮送回南京,于鍾山第一禅林舉唱宗乘,缁素悅服。未幾複入朝,升左講經,寓慶壽寺。疾作,上聞,賜醫藥,中使相望于道。”能義也是元末明初的義學高僧,以精于《楞嚴經》著稱。能義去逝之前,仁宗皇帝不斷派出“中使”,探望能義的病情。這些“中使”,也即是太監。

  還可舉出天泉祖淵的例子:“(祖淵死)太上皇聞之,遣太監吳弼賜以白金,香幣,鈔萬缙。”天泉祖淵是明宣德、正統年間的一位律學宗師。他在宣德年問曾住持京師大功德寺,正統中並擔任過萬壽戒壇的傳戒宗師。祖淵死時,明英宗遣太監吳弼訃問,上引材料中的“太上皇”,指英宗皇帝。

  宣召、撫問藏、漢名僧,從明初至正德年間,都是朝廷一項重要的國事活動。我們有理由相信,太監參與了這項活動的始終。這使得生活在內廷的太監,有機會深入接觸當時第一流的僧人。明代內廷太監群體普遍的佛教信仰,與太監承擔宣召藏、漢名僧的特殊任務,當不無關系。

  叁、太監與內廷佛事活動

  明代內廷又設有漢經、番經二廠,例設若千員內官,備皇室佛事活動的需要。

  劉若愚記漢經廠事如下:“皇城內舊設漢經廠,內臣若幹員。每遇收選宮人,則撥數十名念習釋氏經忏,其持戒與否,則聽人自便。如遇萬壽聖節,正旦、中元等節,于宮中啓建道場,遣內大臣瞻禮,揚幡挂榜,如外之應付僧一般。其僧伽帽、袈裟、缁衣,亦與僧人同。惟不落發耳。圓滿事畢,仍各易內臣服色。”又記番經廠事如下:“番經廠習念西方梵暝經咒,宮中英華殿所供西番佛像,皆陳設近侍司其香火。其隆德殿、欽安殿香火,亦各有司也。凡做好事,則懸挂幡榜。本廠內官皆戴番僧帽,穿紅袍,黃領黃護腰,一永日或叁晝夜圓滿。萬曆時,每遇八月中旬神廟萬壽聖節,番經廠雖在英華殿,然地方狹隘,須于隆德殿大門之內跳步叱。而執經誦念梵咀者十余人,妝韋陀像,合掌捧杵,向北立者一人,禦馬監等衙門牽活牛黑犬圍侍者十余人。而學番經、跳步叱者數十人,各戴方頂笠,穿五色大袖袍,身被纓絡。一人在前吹大法螺,一人在後執大鑼,余皆左持有柄圓鼓,右執彎椎,齊擊之。緩急疏密,各有節奏。按五色方位,魚貫而進,視五色傘蓋下誦經者以進退若舞焉。跳叁、四個時辰,方畢。”

  漢經廠內宮,平時習釋氏經忏。番經廠內官,平時習“西方梵暝經咒”。遇到帝王誕辰,正旦、中元等節,兩經廠內官則于內廷置辦道場,做法事,其儀規、作法與漢僧、番僧的專業佛事活動,幾無二致。由于大內除皇室成員、太監、宮女以外,一般嚴禁外人出入,而宮廷內慶壽、祝禳一類的佛事活動,在當時又事屬必須,這就使得番經廠、漢經廠的設置,成爲內廷必不可少之事。與此相應,一部分內官也就成爲專事內廷佛事活動的准職業僧侶。

  明代內廷中專事宗教活動的機構,番經廠、漢經廠以外,尚有“演習玄敦諸品經忏”的道經廠。劉若愚記萬曆時叁廠舉辦法事的具體程式如下:“凡做好事一晝夜,或七晝夜,各有欽賞錢錠爲榇,一總事畢,易服叩頭謝恩。凡叁經廠將做好事之前,須先頒旨意,傳各衙門答應錢糧。其所誦經卷,所費紙劄,司禮監也。桌凳、香爐等件,內宮監也。钤杵等件,禦用監也。旖、桌圍,針工局也。拜單,圍幞,傘,司設監也。香燭,油米,內府供用庫也。炭餅,柴炭,惜薪司也。齋供、飲食,尚膳監也。鍾磐,鑼鼓,铙钹,兵仗局也。凡遇癸亥,神廟景命叁經廠各做好事一永日,遣管事牌子瞻禮。凡做好事,則司禮監掌印,掌東廠秉筆、管事牌子各進素盒點茶。每廠掌廠太監:貝,貼廠、司房各數十員,于各衙門帶銜。”叁經廠內宮每作一次“法事”,均須內府各衙門提供物力,予以協助。法事舉行當中,皇帝會遣一管事牌子” (管事太監)前來瞻禮。法事完畢,則各有欽賞錢錠作爲酬勞。

  又據《酌中志》的記載,宮中每遇收選宮女時,例撥數十名于叁經廠下,由叁經廠內官負責敦習經忏、梵暝,故內官專司的這些佛事活動,有時亦可以專業訓練的宮女爲之。如載:“神廟曾選擇經典精熟、心行老成持齋者數員,敦習宮女數十人,亦能于佛前作法事,行香念經,若尼姑然。” “神廟初,欲選宮女數十人,令習玄教,爲女道士,而掌壇內臣李升、白忠、林朝執奏曰不可,佛教慈悲,凡些微簡亵尚或耽待,若玄教諸天神將,恐女子無知,惹咎不便,是以中止。”

  據此,神宗初年,似尚不可以宮女從事道經廠之職事。明人陳驚在《天啓宮詞注》中記:“天敔甲子歲,吳地大水,上命道經廠內官敦宮女數十人演習禳醮,氅服雲墩,與羽流無異。仍選軀體豐碩者一人,飾爲天神,仗劍登壇行法。不能勝介胄之重,結錦繡爲之。”又如:“番經廠內宮,遇萬壽、元旦等節,于英華殿作佛事。”據此,天啓年問,番經、道經廠的佛事活動,則似乎已改成由宮女來專司。

  萬曆初年張居正所撰《番經廠記》,謂番經廠“在禁內東偏,與漢經並列,歲久亦漸圮矣。穆宗莊皇帝嘗出帑金,命司禮監修葺。今上登大寶,複以慈聖皇太後之命,命終其事。經始隆慶壬申,至八月而告成事。因爲文饞于石,垂諸久遠焉”。番、漢經廠在穆宗時代已是“歲久漸圮”,由此可知,二經廠的建置淵源悠久,有可能自明初開始,內廷中即有其事。至于兩經廠之所以在嘉靖、隆慶之間圮壞,則當與明世宗一朝厲行排斥佛教的政策有關。

  又,兩經廠的執事內宮,雖規定持戒與否,由各人自便,做法事時僧服僧帽,法事畢即換回內臣服色,然而長久學習番、漢經咒,從事專門佛事活動之職業,其生活及信仰也自必要受到佛教的影響。如劉若愚所記韓長老、王定安二例:“惟番經廠韓長老,神廟極所信禮,稱長老而不名,又王定安清修能琴,爲先監器重雲。”這位受到明神宗“信禮”的番經廠內官“韓長老”,及受到司禮監掌印太監陳炬“器重”的道經廠內宮“王定安”,就是在其經廠內官職業中,生活及信仰受到佛教、道教深刻影響的顯例。因此,明代內廷太監群體的普遍佛教信仰,應當與番、漢二經廠的設置關系甚巨。

  四、太監與皇家寺廟的建築及管理

  這裏所說的皇家寺廟,指皇室以內帑建置或修複的寺廟。這些寺廟是明帝及皇室其他重要成員的祝厘之所。皇家寺廟的建築、修複及管理,往往由太監主持其事。

  這裏酌舉數例。如明代宗景泰年問,以太監尚義、陳祥、陳謹等,會同工部官員,督造大隆福寺:;尿泰叁年六月,命造大隆福寺,以太監尚義、陳祥、陳謹,工部左侍郎趙榮董之,凡役夫數萬人。”

  永樂初年,有西域梵僧貢金身諸佛之像、金剛寶座之式,成祖爲之建立真覺寺,憲宗時則督修殿宇,並創金剛寶座。新近出土太監錢義之墓志文記:“公嘗奉敕建真覺寺于都城西香山鄉,語潤、興曰:身後務痙我于斯,使體魄有依,爾等識之,至是,潤、興蔔以是歲八月十八日,扶柩葬于寺側,從夙願也。”據此,則憲…

《明代太監與佛教關系考述——尤其以明代北京地區佛教爲中心的考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