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卷第叁十九
釋往生品第四之二
﹝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得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遊戲其中入初禅;從初禅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乃至入四禅,從四禅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入虛空處,從虛空處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乃至入非有想非無想處,從非有想非無想處起入滅盡定。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故入超越定。」
﹝論﹞問曰:若凡夫人不能入滅盡定,雲何菩薩從初禅起入滅盡定?答曰:阿毗昙鞞婆沙中小乘如是說,非佛叁藏說。又是菩薩,聖人尚不及,何況當是凡夫!譬如六牙白象,雖被毒箭,猶憐愍怨賊!如是慈悲心,阿羅漢所無。畜生中猶尚如是,何況作人身,離欲入禅而不得滅盡定!
問曰:若菩薩得滅盡定可爾,超越定法不能過二;若言從初禅起乃至入滅盡定,無有是法?答曰:余人雖有定法,力少故,不能遠超;菩薩無量福德智慧力,深入禅定,心亦不著,故能遠超。譬如人中力士,踔不過叁四丈,若天中力士,無複限數。小乘法中,超一者是定法;菩薩禅定力大,心無所著,故遠近隨意。
問曰:若爾者,超越者是大,次第定不應爲大?答曰:二俱爲大。所以者何?從初禅起至二禅,更無余心,一念得入,乃至滅盡定皆爾。超越者,從初禅起入第叁禅,亦不令余心雜,乃至滅盡定,逆順皆爾。有人言:超越定勝,所以者何?俱無余心雜而能超越故。譬如槃馬,回轉隨意。
﹝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修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取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以方便力,爲衆生故起八聖道分,以是八道,令得須陀洹果乃至辟支佛道。」佛告舍利弗:「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果及智,是菩薩摩诃薩無生法忍。舍利弗!當知是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在阿鞞跋致地中住。」
﹝論﹞問曰:何以不說是菩薩行六波羅蜜,而但說得四念處?答曰:若說若不說,當知菩薩皆行六波羅蜜;于叁十七品或行或不行。不證聲聞、辟支佛道者,有大慈大悲,深入方便力等,如先說。
問曰:自不得諸道果,雲何能以化人?答曰:佛自說因緣:所謂聲聞、辟支佛果及智,皆是菩薩法忍,但不受諸道果名字;果及智皆入無生法忍中。
複次,唯不取證,余者皆行。得菩薩道故,名爲阿鞞跋致。
﹝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诃薩住六波羅蜜,淨兜率天道,當知是賢劫中菩薩。」
﹝論﹞釋曰:菩薩有各各道,各各行,各各願。是菩薩修業因緣,生兜率天上,入千菩薩會中,次第作佛。如是相,當知是賢劫中菩薩。
﹝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诃薩,修四禅乃至十八不共法,未證四谛,當知是菩薩一生補處。」
﹝論﹞問曰:是一生補處菩薩,應生兜率天,雲何說得四禅等?答曰:是菩薩生兜率天上,離欲得四禅等。
複次,是補處菩薩,離欲來久具足佛法,以方便力,隨補處法,生兜率天。未證四谛者,故留不證。若取證者,成辟支佛,欲成佛故不證。
﹝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诃薩無量阿僧祇劫修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論﹞釋曰:是菩薩雖種善根,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鈍根雜行故,久乃得之。以深種善根,故必得。
﹝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诃薩住六波羅蜜,常勤精進,利益衆生,不說無益之事。
﹝論﹞釋曰:是菩薩先有惡口故,發菩薩心願言:我永離口四過,得是道。
複次,此菩薩知是般若波羅蜜中諸法,無有定相,不可著、不可說相故。如是知能利益者,皆是佛法;若不能利益,雖種種好語,非是佛法。譬如種種好藥,不能破病,不名爲藥;趣得土泥等能瘥病者,是名爲藥。以是故,恐其謬錯,故不說無益之事。
﹝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诃薩行六波羅蜜,常勤精進,利益衆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斷衆生叁惡道。
﹝論﹞釋曰:是菩薩住六神通,到十方世界,遮上、中、下叁種不善道。
﹝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诃薩住六波羅蜜,以檀爲首,安樂一切衆生:須飲食與飲食,衣服、臥具,纓絡、華香,房舍、燈燭,隨所須皆給與之。
﹝論﹞釋曰:菩薩有二種:一者、能令衆生離苦;二者、能與樂。複有二種:一者、憐愍叁惡道衆生;二者、憐愍人。是菩薩與衆生樂,憐愍人故,隨所須皆與之。﹝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變身如佛,爲地獄中衆生說法,爲畜生、餓鬼中衆生說法。
﹝論﹞問曰:是菩薩何以故變作佛身,似不尊重佛?答曰:有衆生見佛身得度者,或有見轉輪聖王等余身得度者,以是故變身作佛。
複次,世間稱佛名字是大悲,是世尊。若以佛身入地獄者,則閻羅王諸鬼神不遮礙,是我所尊者師,雲何可遮!
問曰:若地獄中火燒,常有苦痛,心常散亂,不得受法,雲何可化?答曰:是菩薩以不可思議神通力,破镬滅火,禁製獄卒;放光照之,衆生心樂,乃爲說法,聞則受持。
問曰:若爾者,地獄衆生,有得道者不?答曰:雖不得道,種得道善根因緣。所以者何?以重罪故,不應得道。畜生道中當分別:或得者,或不得者。如阿那婆達多龍王、娑竭龍王等,得菩薩道。鬼神道中,如夜叉、密迹金剛、鬼子母等,有得見道,是大菩薩。
﹝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诃薩行六波羅蜜時,變身如佛,遍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諸佛世界,爲衆生說法;亦供養諸佛及淨佛世界,聞諸佛說法;觀采十方淨妙佛國相,而以自起殊勝世界。其中菩薩摩诃薩,皆是一生補處。
﹝論﹞釋曰:是菩薩遍爲六道說法,以佛身爲十方衆生說法;若衆生聞弟子教者,不能信受;若聞佛獨尊自在者說法,信受其語。是菩薩二事因緣故,供養諸佛:莊嚴世界,聞莊嚴世界法。到十方佛國,取清淨世界相,行業因緣,轉複殊勝光明亦多。所以者何?此國中,皆一生補處菩薩。
問曰:若先已說兜率天上一生補處菩薩,今雲何說他方世界菩薩,皆一生補處?答曰:兜率天上一生補處者,是叁千世界常法,余處不定。所謂第一清淨者,轉身成佛道故。
﹝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诃薩行六波羅蜜時,成就叁十二相,諸根淨利。諸根淨利故,衆人愛敬;以愛敬故,漸以叁乘法而度脫之。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學身清淨、口清淨。」
﹝論﹞釋曰:是菩薩欲令衆生眼見其身得度,故以叁十二相莊嚴身。諸根淨利者,眼等諸根明利,出過余人;信、慧根諸心數根等,利淨第一;見者歎其希有,我無此事!愛敬是菩薩,信受其語,世世具足道法,以叁乘道入涅槃。是叁十二相眼等諸根,皆從身、口業因緣清淨得,以是故,佛說菩薩應當淨身、口業。
﹝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诃薩行六波羅蜜得諸根淨;以是淨根,而不自高,亦不下他。」
﹝論﹞釋曰:是菩薩常深淨行六波羅蜜,故得眼等諸根淨利,人皆愛敬;慧等諸心數法根,淨利無比,爲度衆生故。世間常法,若得殊異,心則自高,輕諸余人。作是念:汝無此事,我獨有此;以是因緣故,還失佛道。如經中說:菩薩輕余菩薩,念念一劫,遠于佛道,經爾所劫更修佛道。以是故,而不自高,亦不下他。
﹝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诃薩從初發心,住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乃至阿鞞跋致地,終不墮惡道。」
﹝論﹞釋曰:是菩薩從初已來,怖畏惡道,所作功德,願不墜墮。乃至阿鞞跋致地者,以未到中間,畏墮惡道故作願,菩薩作是念:若我墮叁惡道者,自不能度,何能度人?又受叁惡道苦惱時,以嗔惱故,結使增長,還起惡業,複受苦報;如是無窮,何時當得修行佛道?
問曰:若持戒果報不墮惡道者,何以複說布施?答曰:持戒是不墮惡道根本,布施亦能不墮。
複次,菩薩持戒,雖能不墮惡道中,生人中貧窮,不能自利,又不益人;以是故行布施。余波羅蜜,各有其事。
﹝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诃薩,從初發心,乃至阿鞞跋致地,常不舍十善行。」
﹝論﹞釋曰:佛說持戒故,不墮惡道,布施隨逐。今不知雲何行屍羅波羅蜜,乃至阿鞞跋致地;是故複說常行十善。
複次,先菩薩持戒不牢固,布施隨助;今說但持戒牢固,不舍十善,不墮叁惡道。
﹝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诃薩,住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中,作轉輪聖王,安立衆生于十善道;亦以財物布施衆生。」
﹝論﹞釋曰:是檀、屍波羅蜜因緣故,作轉輪聖王。行屍羅波羅蜜故,能令衆生信受十善。行檀波羅蜜故,以財寶給施衆生,亦不可盡。
問曰:一切菩薩,皆行是二波羅蜜,作轉輪聖王不?答曰:不必然也!何以故?如此品中,諸菩薩種種法入佛道;有菩薩聞轉輪聖王儀法,在此處能利益衆生,故作是願。或有菩薩種轉輪聖王因緣,雖不作願,亦得轉輪聖王報;自行二波羅蜜故,作轉輪聖王,亦教一切衆生行十善道,亦自行布施。聞者生疑,爲一世作,爲世世作?以是故:
﹝經﹞「佛告舍利弗:有菩薩摩诃薩,住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無量千萬世作轉輪聖王,值遇無量百千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贊歎。」
﹝論﹞釋曰:若菩薩知作轉輪聖王大益衆生者,便作轉輪聖王;若自知余身益大,亦作余身。
複次,欲以世間法大供養佛故,作轉輪聖王。
﹝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诃薩,常爲衆生以法照明,亦以自照;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終不離照明。舍利弗!是菩薩摩诃薩,于佛法中已得尊重。舍利弗!以是故,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身、口、意不淨,不令妄起。」
﹝論﹞釋曰:上菩薩行檀、屍波羅蜜,作轉輪聖王;是菩薩但分別諸經,讀誦、憶念、思…
《大智度論卷第叁十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