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殊勝證悟道前行法》(1)

  (共前行與皈依)

   爲了聽聞教法,我們首先要生起如同一切顯密經續上所說的正確發心。它最主要是強調我們要具足爲衆生而成佛的大願。在佛陀爲不同根器衆生所傳的一切法中,以下所教授的是所謂的加行法或基礎教法,它分爲外與內,亦即共與不共兩部分。

  共加行法

  剛剛開始時,要知道信心是我們在道上的主要原動力;在每一座開始時,我們應觀想對面的虛空中,或者在我們的頭頂上,有自己的根本上師現以蓮花生大士的身形,智慧絢爛、慈悲微笑,安住在一團巨大的虹光中。然後我們以強烈的虔信心連說叁次“喇嘛千諾!”意思是:“蓮師您了知一切!我在您的護佑中!”並請求他加持我們在此難得的一生中,能夠成就圓滿通路的完全證悟。隨後,光從蓮師散放出,遣除一切無明惡業,使我們充滿加持力。然後我們深思于外或共的加行法上,此外加行法共有六個主題。

  共加行法

  1)人身難得——思之能令我們轉心向法。

  2)死與無常——思之能令我們了解修持佛法的迫切性,並激發我們努力精進。

  3)業力因果——思之能令我們清楚的了解業力法則的運作方式。

  4)輪回是苦——此教授幫助我們了知輪回的染緣必定是苦。

  5)殊勝解脫——以使我們了知藉由教法的領受和修持, 我們能夠使自己解脫輪回,並究竟地達于無上的全知圓覺境界。

  6)追隨上師——以了知爲達上述境界,我們必須依止一位精神老師的加持與教授。

   在深思這六個主題後。隨之應修大家通說的“拿卓”NGONDRO)或“加行法”,但當我們說“加行”時,並非強調這些修法是較不重要的。基礎是建造一棟堅固房屋的首要條件,在佛法的修持上亦同。修加行法不僅是在累積數字,否則即使你已叩了十萬拜大禮拜,以及五前行法每一種都持滿了十萬遍,也無濟於事。

  加行的真正重點,是利用這個人身,使其成爲行者達到解脫的稀有機緣,並了解如此做的急迫性,對娑婆世間的環境所製造的只有痛苦這個事實,生起強烈的信心,且了解痛苦源自業力——惡行之效應。如果這四種思惟真正地植入行者的生命中,那麼加行的主要重點便已被了解。你不應僅是思考它們,而是要能在你的生命中去體驗。真正的基礎修法必須是在它成爲你自己的一部分時才算。

  不要以爲“加行”只是一種低階、初學者的修行法,或以爲它不如“大手印”、“大圓滿”深奧。事實上,因爲它是一切修法的地基,有決定性的重要,把它安排在剛起修時正是一點也不錯。假如我們直接去修所謂的“主修法”。而沒有加行的准備,那麼它將對我們一點幫助也沒有,因爲我們的心尚未被馴服而難以控製,且尚未准備好。它就像在一個冰湖上建造一所美麗的屋宇般——無法持久。

  生起對輪回的強烈出離感,是爲了導引行者逐漸步向佛的境界。佛法的修習在剛開始時是會有點困難,但只要行者堅定的走下去便會變得愈來愈容易。而世俗的活動在開始時,是相當容易且喜悅的,但長久下去便會帶來愈來愈多的痛苦。

   在一切修法的步驟中,我們必須在心中清楚的保持著――我們是爲一切衆生而修法。“一切”並不是特定數目的衆生,因爲衆生之數如虛空般的無限,如果我們回向我們每一個善行以利益一切生命,如此,這些善行的利益將會長久且增長,直到我們成佛爲止。爲一切衆生的緣故而修行之願,事實上是成佛的極重要根本。

   這個加行法包括了一些文句的持誦。以下便是第一部分:

  “喇嘛千諾!

  如今我已擁有了難能獲得且如此重要的這些自由與天賦,

  願我籍著憶念宇宙與生命的無常而喚醒自心。

  令我真正地自叁界的苦海中解脫。

  沒有何者當爲何者當舍的迷惑,

  願我于道上堅忍不屈。”

  在例如“龍欽甯提加行”等其他加行修法中,法本上念誦的都比這要更爲詳細。但不管是哪一個法本,光是嘴巴念念都不會有太大幫助。在念誦時我們必須不斷地醒覺于法本的意義與目的。必須要改變的是我們感知外在世界的方式。我們要真正的相信,一般娑婆的境界除了痛苦外一無是處。我們必須不斷地將時間冷酷無情的變遷推移,與死亡的迫切――無常,置于心中。我們必須去留意我們的行爲,決不忘掉因果業力,而認爲那不重要。我們必須承認解脫的必要,與爲達解脫而依止精神導師的必要。然後此教法的真實意義,才能成爲我們自己的一部分。這是非常重要的。

  不共加行

  

  加行的內部分,是以皈依――入道之門開始。

  我們皈依的對象是“叁種稀有且殊勝者”,即佛、法、僧叁寶。承認這叁寶的價值是很重要的。

   佛寶的特質以“叁身”展露。其中“法身”或“絕對身”以法界體性智(絕對廣闊的智慧,the wisdom of the absolute expanse)、大圓鏡智(如鏡之智,the mirror-like wisdom)、平等性智(平等之智,the wisdom of equality)、妙觀察智(一切分別智,the all-distingushing wisdom)、成所作智(一切成就行動之智,the wisdom of all-accomplishing action)等五種智慧展露它自身。五種智慧現以報身佛的五部族――即五方佛,五方佛在其佛土持續地爲其菩薩眷屬們轉*輪;他們爲凡夫而示現成如釋迦牟尼佛等可見的化身佛。

  法寶是佛陀爲一切衆生所作之智慧表達。

  僧寶是由一切修持佛陀所示現之道路者所組成。

  內在的叁寶是指叁根本:上師是加持根本、本尊是成就根本、空行是圓覺事業的根本。雖然名相迥異,但叁根本與叁寶毫無分別。上師即佛、本尊即法、空行與護法即僧、就極內層而言,法身是佛、報身是法、化身是僧。

  作皈依時,我們觀想在自己前方是皈依的對象。我們不應認爲外在環境仍是普通或不淨的世界,而是要把它當成一處清淨的佛土。那兒一切圓滿,有著滿願樹、甘露湖、黃金大地與珠寶山;所有的聲音,即使鳥鳴、樹葉的沙沙聲都是諸佛的心咒與贊頌。單單嘗到如甘露之水、便能引生起甚深禅定的境界。

   在此淨土的中央,觀想一棵不可思議的滿願樹,充滿盛開的花朵,金樹由珍貴的物質所組成:珠寶的主杆和支杆、黃金之葉、果實和花朵由種種不同稀有珠寶所成。在支杆上吊著成串的珊瑚、珍珠、琥珀、土耳其石等等。還有些微小的鈴,它們清晰的音調發出佛法之聲。

  滿願樹有一主杆和四支杆。在中央主杆之上是一個由多種珠寶所組成的寶座,由八只無畏獅子所支持著。在寶座上是一朵多彩蓮花,其上爲日輪與月輪。月輪上有一圈光明廣闊的虹光,而我們那對他有強烈自然虔信心的根本上師,以稀有珍貴的蓮花生上師身形,笑容燦爛、充滿智慧與慈悲的安住其中。

   在虛空上方,是從原始佛普賢王如來直到蓮師他自己的叁種傳承一切上師,一個排在一個下面;旁邊則是一切行者感到有信心的甯瑪、噶舉、薩迦和格魯傳承的一切偉大上師。

  關于四個主要支杆方面,前面支杆上是釋迦牟尼佛,被此賢劫(the fortunate aeon)的一千零二佛所圍繞,諸佛均身著叁法衣,具足圓滿佛陀的叁十二相與八十種好,如頂上肉髻相、手掌幅輪相、足底千幅輪相等。

  在右邊的支杆上是佛的八位心子――文殊師利、觀世音、金剛手等八大菩薩,與其他大乘的所有菩薩。他們以五頭冠上的調挂飾帶(the ribbons hanging from the diadem)、舞用彩帶(the scarves of dance)、肩部背心(the shoulder shirt)、法裙(the shirt)和腰帶(the belt)等五種絲綢服飾與頭冠(diadem)、耳環(earing)、叁排項鏈(three rows of nechlaces)、臂環(armbrocelets)、手環(wrist bracelets)和踝飾(anklets)等八種報身的珠寶莊嚴美麗地裝飾著。八大菩薩是立姿、面向前方,准備去利益衆生。

   在左邊支杆上是最高貴的小乘僧團,有舍利弗(shariputra)與目健連(maudgalyayana)――尊貴佛陀的兩位主要弟子所領導,伴隨著十六阿羅漢,八大sthaviras和所有小乘的僧衆,以不同的禅定坐姿坐著,手持缽與行腳杖。

  後面的支杆上是叁乘的一切經典,完全面向我們,美麗地安放在一個珠寶的龛中。它們自然地發出梵文母音和子音的聲音,如般若波羅密多與一切大乘經典教法之聲。這些經典象征著佛法的承傳――寫下的教法自身,以及佛法的證悟――圓覺的特質。

  環繞在虛空中和支杆間的一切,是像雲般的六種等級密續之忿怒尊,以及勇父、空行與護法。男性的護法,如恭波甯瑪(gonpomaninig)、累等(lekden)、四臂大黑天、六臂大黑王、桑耶寺守護神多傑累巴(dorje lekpa)、羅侯羅(rahula)等,都面向外地擋開我們修法的障礙;而女性的護法如一發母(tseringma)等,都面向內以防止加持與成就漏失到外面。

  所有這些本尊與精神導師們充滿了整個虛空,如同傾巢而出之蜂群般。他們應被觀想的十分清晰、透明、生動,好像由彩虹光所做成的,散發出智慧、慈悲和力量。

  我們想著自己站在皈依對象之前,面對著它。在我們的右邊是此生的父親,左邊是母親。後面是一切六道衆生,前面是所有我們感知的敵人。我們引導著他們一起向皈依的對象,以身頂禮以示敬意;以語持誦皈依文,以心産生對皈依處的全部信心。

  我們必須以大乘…

《《成佛之道—殊勝證悟道前行法》(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