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智度論卷第叁十六▪P2

  ..續本文上一頁,則非本色。如五尺刀中,橫觀則面像廣,縱觀則面像長,則非本面。如大秦水精中玷,玷中皆有面像,則非一面像;以是因緣故,非還見本像。

   複次,有鏡、有人、有持者、有光明,衆緣和合故有像生,若衆緣不具則像不生。是像亦非無因緣,亦不在因緣中;如是別自有法,非是面也。此微色,生法如是,不同粗色;如因火有煙,火滅煙在。

   問曰:若爾者,不應別說影,同是細色故?答曰:鏡中像有種種色,影則一色,是故不同。是二雖待形俱動,形、質各異;影從遮明而現,像則從種種因緣生;雖同細色,各各差別。诳色者,如焰、如幻、如化、如乾闼婆城等,遠诳人眼,近無所有。如是等種種無量色,總名色衆。

   受衆者,內眼因,外色緣,念欲見,有明,有空,色在可見處;如是等因緣生眼識。是上因緣及識和合故,從識中生心數法,名爲觸;是觸爲一切心數法根本,叁衆俱生,所謂受、想、行。

   問曰:眼識中亦有觸及叁衆,何以故言觸法因緣生叁衆?答曰:此論現在因緣觸生叁衆,非眼見因緣。

   問曰:因心、心數法生叁衆,何以但觸?答曰:言眼識少許時住便滅,生意識細微不了,故不說生叁衆,但說從觸生。如色法從因緣和合生,心數法亦如是,從觸法和合生。如色法從和合生,無和合則不生;心數法亦如是,有觸則生,無觸則不生。此受衆一種,所謂受相。複有二種受:身受、心受;內受、外受;粗、細;遠、近;淨、不淨等。

   複次,有叁種受:苦、樂、不苦不樂;善、不善、無記;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見谛所斷、思惟所斷、不斷;因見谛所斷生受、因思惟所斷生受、因不斷生受;或因身見生、不還與身見作因,或因身見生、還與身見作因,或不因身見生、不還與身見作因。複有叁種受;欲界系、色界系、無色界系。如是等叁種受。複有四種受:內身受、外身受、內心受、外心受。四正勤、四如意足等相應受,及四流、四縛等相應受,是名四種受。複有五種受:樂根、苦根、憂根、喜根、舍根;見苦所斷相應受,乃至思惟所斷相應受。五蓋、五結諸煩惱相應受,亦如是。複有六受衆,六識相應受。意識分別爲十八受:所謂眼見色思惟分別心生喜,眼見色思惟分別心生憂,眼見色思惟分別心生舍,乃至意識亦如是。是十八受中,有淨、有垢,爲叁十六;叁世各叁十六,爲百八。如是等種種因緣分別受義無量,名爲受衆。

   想衆、相應,行衆、識衆,亦如是分別。何以故?與受相應故。

   複次,佛說有四種想:有小想、大想、無量想、無所有想。小想者,覺知小法;如說小法者,小欲、小信、小色、小緣想,名爲小想。

   複次,欲界系想,爲小;色界系想,名爲大;叁無色天系想,名爲無量;無所有處系想,是名無所有想。

   複次,煩惱相應想,名爲小想,煩惱覆故;有漏無垢想,名爲大想。諸法實相想,名爲無所有想;無漏想,名爲無量想,爲涅槃無量法故。

   複次,佛說有六想:眼觸相應生想,乃至意觸相應生想。行衆者,佛或時說一切有爲法名爲行。或說叁行:身行、口行、意行。身行者,出、入息,所以者何?息屬身故。口行者,覺、觀,所以者何?先覺、觀,然後語言。意行者,受、想,所以者何?受苦、樂取相心發,是名意行。心數法有二種:一者、屬見;二者、屬愛。屬愛主名爲受,屬見主名爲想;以是故,說是二法爲意行。佛或說十二因緣中叁行:福行、罪行、無動行。福行者,欲界系善業;罪行者,不善業;無動行者,色、無色界系業。阿毗昙除受、想,余心數法及無想定、滅盡定等心不相應法,是名爲行衆。識衆者,內外六入和合,故生六覺,名爲識。以內緣力大故,名爲眼識,乃至名爲意識。

   問曰:意,即是識,雲何意緣力故生意識?答曰:意,生滅相故,多因先生意故,緣法生意識。

   問曰:前意已滅,雲何能生後識?答曰:意有二種:一者、念念滅;二者、心相續名爲一;爲是相續心故,諸心名爲一意,是故依意而生識,無咎!意識難解,故九十六種外道,不說依意故生識,但以依神爲本。

   此五衆,四念處中廣說。所以者何?身念處說色衆,受念處說受衆,心念處說識衆,法念處說想衆、行衆。

   問曰:不應有五衆,但應有色衆、識衆。識衆隨時分別,故有異名,名爲受、想、行;如不淨識名爲煩惱,淨識名爲善法?答曰:不然!所以者何?若名異故實亦異;若無異法,名不應異。若唯有心而無心法者,心不應有垢、有淨。譬如清淨池水,狂象入中,令其混濁;若清水珠入,水即清淨。不得言水外無象,無珠。心亦如是,煩惱入故,能令心濁;諸慈悲等善法入心,令心清淨。以是故,不得言煩惱、慈悲等法,即是心。

   問曰:汝不聞我先說,垢心即是煩惱,淨心即是善法?答曰:若垢心次第,雲何能生淨心?淨心次第,雲何當生垢心?以是故,是事不然。汝但知粗現之事,不知心數法,不可以不知故便謂爲無,當知必有五衆。

   問曰:若有者,何以不多不少,但說五?答曰:諸法各有定限,如手法五指,不得求其多少。

   複次,有爲法雖複無量,佛分判爲五分則盡。

   問曰:若爾者,何以故複說十二入、十八界?答曰:衆義應爾,入、界義異。佛爲法王,爲衆生故,或時略說,或時廣說。有衆生于色識中不大邪惑,于心數法中多有錯謬,故說五衆。有衆生,心、心數法中不生邪惑,但惑于色,爲是衆生故,說色爲十處,心、心數法總說二處。有衆生于心數法中少生邪惑,而多不了色心,爲是衆生故說心數法爲一界,色心爲十七界。或有衆生不知世間苦法生滅,不知離苦道,爲是衆生故說四谛。世間及身,皆爲是苦;愛等煩惱是苦因;煩惱滅是苦滅;滅煩惱方便法,是名道。或有衆生著吾我故,于諸法中邪見生一、異相;或言世間無因無緣,或墮邪因緣;爲是衆生故,說十二因緣。有人說常法,或說神常,或說一切法常;但滅時隱藏微細,非是無也!若得因緣會還出,更無異法;爲是人故,說一切有爲法皆是作法,無有常定。譬如木人,種種機關、木榍和合,故能動作,無有實事,是名有爲法。

   問曰:是中說五衆,有何次第?答曰:行者初習觀法,先觀粗法,知身不淨、無常、苦、空、無我等,身患如是。衆生所以著此身者,以能生樂故,谛觀此樂,有無量苦常隨逐之;此樂亦無常、空、無我等。六塵中有無量苦,衆生何因緣生著?以衆生取相故著。如二人身一種,偏有所著能沒命,隨死取相受苦樂,發動生意等諸行。心行發動時,識知離苦得樂方便,是爲識。

   複次,衆生五欲因緣,故受苦樂;取相因緣,故染著是樂;以染著樂故,或起叁毒;若叁善根,是名爲行;識爲其主,受用上事。五欲即是色,色是根本,故初說色衆,余次第有名。余入、界諸法等,皆由五衆次第有;唯法入、法界中,增無爲法;四谛中,增智緣滅。入、界乃至有爲、無爲法,如上說。今五衆等諸法皆是空,何以故?聖主說故。聖有叁種:下、中、上。佛爲其主,如星宿月中,日爲其最,光明大故。佛得一切智慧,故名爲聖主,聖主所說故,應當是實。

   複次,以十八空故一切法空,若以性空能空一切法,何況十八!若以內空、外空,能空一切法,何況十八!

   複次,若有法不空,應當有二種:色法、非色法。是色法,分別破裂,乃至微塵,分別微塵亦不可得,終卒皆空。無色法,念念生滅故皆空,如四念處中說。

   複次,諸法性空,但名字,因緣和合故有名字。如山河、草木,土地、人民,州郡、城邑,名之爲國;巷裏、市陌,廬館、宮殿,名之爲都;梁柱、椽棟,瓦竹、壁石,名之爲殿;上中下分和合,名之爲柱;片片和合,故有分名;衆劄和合,故有片名;衆微和合,故有劄名。是衆微塵,有大、有中、有小;大者遊塵可見,中者諸天所見,小者上聖人天眼所見;慧眼觀之則無所見。所以者何?性實無故。若微塵實有,即是常,不可分裂,不可毀壞,火不能燒,水不能沒。

   複次,若微塵有形、無形,二俱有過。若無形,雲何是色?若微塵有形,則與虛空作分,亦有十方分;若有十方分,則不名爲微塵。佛法中色,無有遠近、粗細是常者。

   複次,離是因緣名字,則無有法。今除山河、土地因緣名字,更無國名;除闾裏、道陌因緣名字,則無都名;除梁椽、竹瓦因緣名字,更無殿名;除叁分柱因緣名字,更無柱名;除片因緣名字,則無分名;除劄因緣名字,則無片名;除衆微因緣名字,則無劄名;除中微塵名字,則無大微塵名;除小微塵名字,則無中微塵名;除天眼妄見,則無小微塵名。如是等種種因緣義故,知諸法必空。

   問曰:若法畢竟空,何以有名字?答曰:名字若是有,與法俱破;若無,則不應難!名字與法俱無有異,以是故知一切法空。

   複次,一切法實空,所以者何?定無有一法故,皆從多法和合生。若無一,亦無有多。譬如樹,根、莖、枝、葉和合故有假名樹;若無樹法,根、莖、枝、葉爲誰和合?若無和合,則無一法。若無一法,則亦無多!初一、後多故。

   複次,一切諸觀語言戲論,皆無實者;若世間常亦不然,世間無常亦不然,有衆生、無衆生,有邊、無邊,有我、無我,諸法實、諸法空,皆不然;如先種種論議門中說。若是諸觀戲論皆無者,雲何不空?

   問曰:汝言諸法實、諸法空皆不然者,今雲何複言諸法空?答曰:有二種空:一者、說名字空,但破著有而不破空;二者、以空破有,亦無有空:。如小劫盡時,刀兵、疾疫、饑餓,猶有人物、鳥獸、山河;大劫燒時,山河、樹木,乃至金剛地下大水亦盡;劫火既滅,持水之風亦滅,一切廓然,無有遺余。空亦如是,破諸法皆空,唯有空在而取相著之。大空者,破一切法,空亦複空。以是故,汝不應作是難!若滅諸戲論,雲何不空?如…

《大智度論卷第叁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