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卷第三十六
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二
﹝经﹞舍利弗白佛言:「云何菩萨摩诃萨过声闻、辟支佛地,住阿毗跋致地,净佛道?」
﹝论﹞问曰:舍利弗何因作此问?答曰:舍利弗上问众智无异,佛既种种譬喻,明菩萨智胜,意既已解;今问云何能过二乘、住阿毗跋致地,净佛道。
问曰:小乘不任成佛,何以故问净佛道事?答曰:舍利弗者,是随佛转*轮将,虽自无益,为利益求佛道众生故问。又以菩萨大悲,多所利益;是故问菩萨事,以益众生。
复次,舍利弗蒙佛恩故,破诸邪见,得成道果;欲报恩故,问菩萨事。又舍利弗于声闻地中,究尽边际;所未了者唯菩萨事,是故复问。又以菩萨法甚深微妙,虽不能得,爱乐故问。譬如见人妙宝,己虽自无,爱乐故问。
﹝经﹞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六波罗蜜,住空、无相、无作法,能过一切声闻、辟支佛地,住阿毗跋致地、净佛道。」
﹝论﹞问曰:是三事,后品中各有因缘,佛今何并说?答曰:是中略说,后当广说三事因缘;又今但说空、无相、无作因缘,后当说种种功德;故合说三事。
问曰:入三解脱门,则到涅槃;今云何以空、无相、无作,能过声闻、辟支佛地?答曰:无方便力故,入三解脱门,直取涅槃。若有方便力,住三解脱门,见涅槃;以慈悲心故,能转心还起。如后品中说。譬如:仰射虚空,箭箭相拄,不令堕地。菩萨如是,以智慧箭仰射三解脱虚空;以方便后箭射前箭,不令堕涅槃之地。是菩萨虽见涅槃,直过不住,更期大事,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是观时,非是证时;如是等,应广说。若过是二地,知诸法不生不灭,即是阿毗跋致地。住阿毗跋致地中,教化众生,净佛世界,是为能净佛道。
复次,菩萨住三解脱门,观四谛,知是声闻、辟支佛法;直过四谛、入一谛,所谓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等;入是一谛中。是名阿毗跋致地。住是阿毗跋致地,净佛道地,灭除身、口、意粗恶之业,及灭诸法中从初以来所失之事,是名净佛道地。
﹝经﹞舍利弗白佛言:「菩萨摩诃萨住何等地,能为诸声闻、辟支佛作福田?」
﹝论﹞释曰:舍利弗深心恭敬菩萨,故今问菩萨漏结未尽,住何功德,能为诸声闻、辟支佛作福田。
﹝经﹞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六波罗蜜,乃至坐道场,于其中间,常为诸声闻、辟支佛作福田。」
﹝论﹞释曰:佛以是义示舍利弗,虽三解脱门、涅槃事同,而菩萨有大慈悲;声闻、辟支佛无。菩萨从初发心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欲度一切众生,具一切佛法,故胜。
﹝经﹞「何以故?以有菩萨摩诃萨因缘故,世间诸善法生。」
﹝论﹞释曰:佛先已以一因缘益、行众行故,为诸声闻、辟支佛作福田;今说菩萨外益因缘故,世间有一切诸善法。所以者何?菩萨发心虽未成佛,令可度众生住三乘道;不得三乘者,令住十善道,何况成佛!
问曰:声闻、辟支佛因缘故,亦使世间得善法,何以但说菩萨能令世间有善法?答曰:因声闻、辟支佛世间有善法者,亦皆由菩萨故有。若菩萨不发心者,世间尚无佛道,何况声闻、辟支佛!佛道是声闻、辟支佛根本故。
复次,虽因声闻、辟支佛,有善法少,以少故不说;尚不说声闻、辟支佛,何况外道诸师!
﹝经﹞「何等是善法?所谓十善道、五戒、八分成就斋,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尽现于世。以菩萨因缘故,六波罗蜜、十八空、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种智,尽现于世。以菩萨因缘故,有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皆现于世。以菩萨因缘故,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佛,皆现于世。」
﹝论﹞问曰:以菩萨因缘故,有善法于世可尔。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若世无菩萨,亦有此贵姓,云何言皆从菩萨生?答曰:以菩萨因缘故,世间有五戒、十善、八斋等;是法有上、中、下:上者得道,中者生天,下者为人,故有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
问曰:若世无菩萨,世间亦有五戒、十善、八斋,刹利等大姓?答曰:菩萨受身种种:或时受业因缘身,或受变化身,于世间教化,说诸善法,及世界法、王法、世俗法、出家法、在家法、种类法、居家法,怜愍众生,护持世界;虽无菩萨法,常行世法;以是因缘故,皆从菩萨有。
问曰:菩萨清净,行大慈悲,云何说世俗诸杂法?答曰:有二种菩萨:一者、行慈悲,直入菩萨道;二者、败坏菩萨亦有悲心,治以国法,无所贪利;虽有所恼,所安者多;治一恶人以成一家;如是立法,人虽不名为清净菩萨,得名败坏菩萨;以是因缘故,皆由菩萨有。世间诸富贵,皆从二乘道有,二乘道从佛有,佛因菩萨有。若无菩萨说善法者,世间无有天道、人道、阿修罗道;无有乐受、不苦不乐受,但有苦受,常有地狱啼哭之声。菩萨如是大利益故,云何不名为世间作福田!舍利弗闻是菩萨有大功德,应当供养,心念:烦恼未尽,虽有大福,不能消其供养;如人虽啖好食,以内有病故不能消化。以是故:
﹝经﹞舍利弗白佛言:「菩萨摩诃萨净毕施福不?」佛言:「不也!何以故?本以净毕故。」
﹝论﹞释曰:以菩萨从初发心时,便为一切众生供养之上首;所以者何?心决定为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代受勤苦;又利益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得度脱;欲取一切诸佛法大智慧力故,能令世间即是涅槃。如是种种因缘故,言本已净毕。
复次,佛重说消施因缘故:
﹝经﹞「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为大施主。施何等?施诸善法。何等善法?十善道、五戒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种智,以是施与。」
﹝论﹞释曰:先说由菩萨因缘,世间有善法;今说菩萨施善法之主,是为差别。
﹝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习应般若波罗蜜,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释曰:上说一日修般若波罗蜜,胜声闻、辟支佛,从是因缘来,佛种种赞叹菩萨,如是大功德,皆从般若波罗蜜生;是故今问云何菩萨习行是般若波罗蜜,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复次,舍利弗知般若波罗蜜难行难得,如幻如化,难可受持;恐行者违错,故问习应。
﹝经﹞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习应色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受、想、行、识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习应眼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耳、鼻、舌、身、心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色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声、香、味、触、法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眼界空,色界空,识界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耳声识、鼻香识、舌味识、身触识、意法识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苦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集、灭、道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无明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一切诸法空:若有为,若无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释曰:五众者,色、受、想、行、识。色众者,是可见法。是色因缘故,亦有不可见有对;有对虽不可见,亦名为色。如得道者名为道人,余出家未得道,因得道者亦名为道人。何等是可见?一处,是可见有对色少分,一入摄;余九处及无作业,名不可见色。有对者十处,无对者唯无作色。有漏、无漏等分别,亦如是。如经说色有三种:有色可见有对,有色不可见有对,有色不可见无对。是故当知非但眼见故是色,内外十处能起五识者,皆名色;因是色分故,生无作色。是色复有四种:内有受、不受;外有受、不受。复有五种色,所谓五尘。复有一种色,所谓恼坏相。众生身色,名为恼坏相;非众生色,亦名为恼坏相,恼相因缘,故亦名恼。譬如有身,则有饥渴、寒热,老病、刀杖等苦。复有二种色:所谓四大,四大造色;内色、外色;受色、不受色;系色、不系色;有色能生罪,有色能生福;业色、非业色;业色、果色;业色、报色;果色、报色;隐没无记色,不隐没无记色;可见色,不可见色;有对色,无对色;有漏色,无漏色。如是等二种分别色。复有三种色,如上可见有对中说。复有三种色:善色、不善色、无记色;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色;从见谛所断生色,从思惟所断生色,从无断生色。复有三种色:欲界系色,色界系色,不系色;有色能生贪欲,有色能生嗔恚,有色能生愚痴。三结、三漏等,亦如是。有色能生不贪善根,不嗔善根,不愚痴善根。如是等诸三善法,应广说。有色能生隐没无记法,能生不隐没无记法。不隐没无记有二种:有报生,有非报生者。如是等二种无记。复有四种色,如上受、不受中说。四大及造色三种:善、不善、无记。身业作、无作色,口业作、无作色。受色、(受戒时得律仪。)止色、(恶不善业止也。)用色、(如众僧受用檀越所施之物也。)不用色,(余无用之色也。)如是四种色。复有五种色:身作、无作色,口作、无作及非业色。五情、五尘,粗色、动色、影色、像色、诳色。粗色者,可见、可闻、可嗅、可味、可触,如土石等。动色者有二种:一者、众生动作;二者、非众生动作:如水火风动作,地依他故动;下有大风动水,水动地;风之动树,犹自拂动。如磁石翕铁,如真珠、玉、砗磲、码瑙夜能自行:皆是众生先世福德,业因缘不可思议!
问曰:影色、像色,不应别说,何以故?眼、光明对清净镜故,反自照见;影亦如是,遮光故影现,无更有法!答曰:是事不然!如油中见像黑…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