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因是滅的,所以今生的果報也是滅的。如此來觀緣生滅,觀照過去的無明、愛、取、行、業等的生與滅以及今生果報的生與滅,觀照它們都是無常、苦、無我的,這稱爲“生滅隨觀智”。
在生滅隨觀智還沒有成熟的階段,禅修者將會有許多很殊勝的體驗,比如見到前所未有的光明,體驗到前所未有的喜悅、樂,精進、信心很強,其觀智很銳利等等一共有十種,稱爲“觀的隨煩惱”。
禅修者修到這個階段,還只是稱爲“初觀”,意思是剛開始的、很幼稚的觀智。即便如此,他的體驗也已經很殊勝了。一些不善巧的禅修者這時會以爲“我已經證悟涅槃了”或“我聖道已經生起”,因爲這些經驗是他之前從來沒有體驗過的,而且這些經驗是很殊勝、很微妙的。他的心有時會執著于這種境界,一但執著于這種境界,就會生起很微細的欲貪,稱爲“欲”(nikanti),認爲“我已經證得了聖道”或“我已經證得了涅槃”。
擁有善巧和智慧的禅修者必須辨明這些並不是真正的聖道和涅槃的境界、體驗,還有更上的,于是他去除此稱爲光明、喜、樂等十種觀之染,繼續修行,這個階段稱爲“道非道智見清淨”。因爲他了解什麼是道,什麼是非道,繼續修行直至達到修行的目的稱爲“道”,而光明等很殊勝的體驗稱爲“非道”。此時他的生滅隨觀智已達到成熟,他應把觀智再加強,使之更銳利。
在生滅隨觀智的階段,他所見到的諸行法還有生、住、滅相,而在壞滅隨觀智的階段,他必須觀照到諸行法的刹那壞滅。如何觀照呢?他不用再去注意生、住及種種的相,而只是看到壞滅,如此修習壞滅隨觀智。此時,他還必須經過一個階段,如同思惟智時必須要反觀一樣,他也要觀照種種的所緣、種種的名色法是無常、苦、無我的,就連能觀的觀智也要觀照其無常、苦、無我,即使是觀智,也是不可執取的。
所以,在修定的階段必須把定力培養得強有力,當禅修者進入禅那的時候,就可以體驗到很殊勝、寂靜的快樂,但是,這種被稱爲很殊勝、很微妙的禅那境界、禅那心,在觀智的觀照之下也是刹那生滅的,也是無常、苦、無我的。
一位沒有禅那的禅修者,他沒有能力觀照色界的名色法和無色界的名法;他也沒有辦法通過入定,然後在出定後用很強有力的心,借助強有力的禅那之光、智慧之光去觀照諸名法;他也沒有能力破除對色界、無色界的貪著。唯有在擁有禅那之後,當他觀照被稱爲極殊勝、極微妙的色界和無色界都是刹那壞滅時,他會發現這稱爲叁界的名色法都是很怖畏的、充滿種種過患的。
名法包括善果報、不善果報的名法,即善心、不善心及唯作心等。色法既有很低劣的不善果報的色法,也有善果報的色法。不善果報的色法,比如動物。善果報的色法,比如一個人長得很漂亮,但是,即使一個人長得再漂亮乃至有天人那麼漂亮,在觀智的觀照之下也是刹那壞滅的。
當他如此觀照叁界,他會發現在叁界之內的諸行法都是恐怖的、充滿過患的、壞滅的,于是他生起很強的想要厭離世間、超出叁界的心,這稱爲“厭離隨觀智”及“欲解脫智”,他的心只想取寂靜的涅槃爲目標。
然而,若他的觀智還沒辦法成熟,他就必須重複地複習之前所修習過的,例如:透過佛陀在《無我相經》裏面教導的十一種觀法觀照五蘊,色、受、想、行、識每一種蘊都用過去、現在、未來,內、外,劣、勝,粗、細,遠、近去觀照;也可以透過在《無礙解道》裏面佛陀教導的40種觀法,緬甸傳統稱之爲“To 40”,即40種思惟法;或者透過七色觀法、七非色觀法;也可以觀照刹那的壞滅以及觀照緣的壞滅等方法。不斷地複習,觀照諸行法的壞滅,這稱爲“審察隨觀智”。
達到觀智很高的階段時,禅修者的心已是很平等、很銳利地觀照諸行法,只是見到諸行法壞滅。那時,他對極其快速生滅的諸行法,不會像之前沒有修觀時那樣執著、那樣生起喜悅,也不會像在觀智還沒有完全成熟時那樣心感到怖畏、厭離,其心只是很平等地觀照諸行法,這時稱爲“行舍智”。舍就是平等的,其心只是對于諸行法保持很平等的觀照,只是見到其壞滅而已,心不會生起之前的歡喜,也不會生起之前的怖畏。
只要他的觀智還沒有完全成熟,就應以複習的方法不斷地觀照諸行法,用各種觀法來觀照,如:七色觀法、七非色觀法、四十種觀照法、十八大觀、七隨觀法等。之後,若他的觀智成熟,就會生起稱爲“道”的心路過程。道的心路過程依次生起隨順智、種姓智、道智,在道生起的那一刹那就能夠斷除相應的煩惱。
隨順智是指這種智慧隨順之前的觀智,又隨順之後的道智。
種姓智雖然只有一個心識刹那,但已經使這位禅修者從此以後永遠告別了凡夫的生涯而成爲聖者的種姓了。
聖道智有以下四種作用:
1. 遍知——遍知諸名色法、遍知五蘊、遍知世間、遍知苦。
2. 斷除——斷除煩惱、斷除苦的原因。
3. 證悟——證悟涅槃。
4. 修習——已經完全開展了聖道。
聖道智一滅去,立刻生起聖果智。聖果智一滅去,緊接著生起省察智,省察他已經證得了聖道、聖果及涅槃,省察還有哪些煩惱沒有斷除,哪些煩惱已經被斷除。
這就是禅修者由培養世間觀智一直到證得出世間觀智的過程。這個過程的進展可以分爲十六種觀智,若依清淨來分,則可分爲五種清淨: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行道智見清淨,當聖道生起的那一刹那就稱爲智見清淨,他已經如實地見到四聖谛,如實地見到了世間的真相。
我們再看經文:
“他如實了知此是苦,如實了知此是苦之集,如實了知此是苦之滅,如實了知此是導至苦滅之道;”
如果從世間智的角度上來說,“如實了知此是苦”是指透過名色識別智,他見到了稱爲苦的世間,或者五取蘊稱爲苦,五取蘊只是一堆名色法而已,于是他不會再執著于名色法或五蘊爲“我”,認爲有人、衆生等等。他暫時地透過名色識別智鎮伏了邪見,稱爲“見清淨”。
之後,又透過世間的觀智去觀照五取蘊和名色法之因,都是由于過去造了業。爲什麼會有業?由于過去有無明、愛、取。于是,他已經了知五取蘊或名色法生起的原因,這稱爲“如實了知此是苦之集”。
在道非道智見清淨的時候,禅修者已經知道光明、喜等很殊勝的境界並不是道,而唯有繼續再修觀才是道,這稱爲世間的“了知此是導至苦滅之道”。
這屬于世間的。
而在聖道生起的那一刹那,出世間聖道使他透澈地了知此是五取蘊、此是名色法、此是苦;使他斷除了相應的煩惱,例如初道斷除有身見、戒禁取、疑叁種最粗的煩惱;他了知此是苦之集,由于有了煩惱、有了愛而導致有五取蘊;在證悟聖道的那一刹那,稱爲“證悟涅槃”,他取涅槃爲目標,于是他了知涅槃是苦之滅;在聖道心裏面同時具足了八支出世間的聖道,于是他“了知此是導致苦滅之道”。
“如實了知此是漏”:這裏的“漏”(àsava)是煩惱的別名、異名。有四種漏,分別是:欲漏(kàmàsava)、有漏(bhavàsava)、無明漏(avijjàsava)和見漏(diññhàsava)。爲什麼這些煩惱稱爲漏呢?就好像一個成熟的瘡會滲出膿水,煩惱也如同滲漏之膿一樣,所以稱爲漏。這時,禅修者:
“如實了知此是漏,如實了知此是漏之集,如實了知此是漏之滅,如實了知此是導至漏滅之道。他如此知,如此見,心解脫欲漏,心解脫有漏,心解脫無明漏。于解脫而有“已解脫”之智,了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再無後有。””
“如此知,如此見”:包括了世間的觀智及出世間的道智。
“心解脫欲漏,心解脫有漏,心解脫無明漏”:禅修者的觀智已經到達了完全成熟而斷除了一切煩惱。心解脫叁種漏是指第四道阿拉漢道。
“于解脫而有“已解脫”之智”:“已解脫”是指解脫之後。“解脫”是指聖果。
在這句話中:
“他如此知,如此見”包括了世間的觀智和出世間的道智;
“心解脫欲漏,心解脫有漏,心解脫無明漏”指道智;
“于解脫”意爲對于解脫,指果智;
“有“已解脫”之智,了知”指省察智。
從“心解脫……“已解脫”之智,了知”都屬于道智和果智,是出世間的智。
了知什麼?“了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再無後有。””
什麼是“生已盡”?禅修者已經透過圓滿地培育聖道而斷除了種種的結生,“斷除結生”就是未來不會再有使他投生的業了。因爲透過圓滿地培育聖道,生已經被滅盡,所以,不可能在未來再生起而繼續帶來結生、帶來果報、帶來苦。
“梵行已立”的“梵行”指聖道的梵行或指清淨的生活。對于善的凡夫和七種有學聖者來說,只要他們依法而生活,依照佛陀的教導而生活,就稱爲“梵行”;或者一位在家居士從受持叁皈五戒開始,直到證得第四道,也稱爲“過著梵行生活”。第四道一滅去,阿拉漢果立刻生起,那時圓滿的梵行生活已經確立,稱爲“梵行已立”。
“應作已作”,哪些是“應作”?即培育聖道。“應作已作”:應該遍知的、完全了知的他已經了知,應該斷除的他已經斷除,應該證悟的他已經證悟,應該培育、修習的他已經完全培育起來,這些稱爲應作的他都已經完成,應學已學,應修已修,應證已證…
《沙門果經11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