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沙门果经11讲

  

沙门果经

  

(Sàma¤¤aphala-suttaü)

  

  

玛欣德尊者讲于广东六祖寺

  

2009.12.25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三遍)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尊者、法师、居士大德们:

  晚上好!

  上一讲我们学习了一位比库在成就八遍与八定之后,如何引导其心修习以及成就种种神变、神通。

  依禅修的次第而言,透过禅那的成就而成就神通,透过观智的成就而成就解脱。但是,在经文中我们看到佛陀解释了四种禅那之后,讲到如何透过拥有定力的心转修观,然后才讲到神通,最后讲漏尽智。佛陀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在诸经典里都是先讲世间神通,再讲出世间神通。我们平时所说的六通是指:神足通(或称神变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和漏尽通。前面的五种是世间的、共凡夫的神通,后面的漏尽通是圣者的、出世间的神通。

  对于实际的修习次第,犹如《清净道论》中所教导、揭示的:先讲修习禅定;证得八定后,接着讲神通;讲完神通后,再讲修慧;讲了修慧、修观智后,再讲最后的解脱、断烦恼、证涅槃。佛陀在这部经典里也揭示了次第,但没有直接揭示,而是先讲透过修习观培养观智,然后讲世间的神通,再讲出世间的神通,这样就不会分割佛陀以及圣弟子们所具足的八种明或三种明。

  

  接着请看经文第248段:

  “当他的心如此得定、清净、洁净、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合作业、住立与不动时,引导其心转向于诸漏尽智。”

  这里佛陀讲到,当禅修者拥有定力后,在培养定力的基础上转修观,而达到最终烦恼的断尽。

  应当如何才能达到烦恼的断尽呢?对于要培养神通的禅修者来说,十四种御心法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想要断尽烦恼的禅修者来说则不是必修的,因为十四种御心法是开发神通的基础。想要断尽烦恼的禅修者一定要通过修观,而且是在培养定力的基础上才能转修观。

  应该如何修观呢?修观有修观的次第,犹如在《清净道论》中详细地解释了十六种观智,或者在《中部·转车经》等经典里所揭示的修行所经过的七种清净。透过这样来次第地培养戒、定、慧。

  慧包括两种:一种是世间慧;另一种是出世间慧。

  在七清净中:戒清净属于增上戒学;心清净属于增上心学(或称为定);后五种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以及智见清净)属于增上慧学

  增上慧学所包含的五种清净当中,从见清净到行道智见清净四种清净属于世间慧;智见清净属于出世间慧。想要达到出世间慧,必须先培养世间慧,即观智。智见清净属于出世间慧,特指道智,也包括果智,即圣道、圣果。

  如何培养漏尽智呢?

  “他如实了知此是苦,如实了知此是苦之集,如实了知此是苦之灭,如实了知此是导至苦灭之道;如实了知此是漏,如实了知此是漏之集,如实了知此是漏之灭,如实了知此是导至漏灭之道。”

  这段话包括了两个方面:透过观智了知世间的谛和透过出世间的道智了知四圣谛。应当如何透过世间观智的成熟,而生起道智来了知苦、了知苦之集、了知苦之灭、了知导致苦灭之道呢?禅修者应先培养起定力,当定力变得强有力之后再转修观。修观有修观的次第以及观照的方法。

  什么是“观”呢?《无碍解道注》或《法集论注》中说:

  ßAniccatàpasena vividhehi àkàrehi dhamme passatãti vipassanà.û

  “通过无常等种种行相观照诸法,称为观。”

  vividhehi àkàrehi意思是不同的形相,不同的角度。哪些不同呢?透过无常(anicca)、苦(dukkha)、无我(anatta)等不同的本质去观照诸法。观照(passati),也有看的意思。用不同的角度去看,称为“观”(vipassanà)。所以,vi是不同的,passati是看,作为名词是vipassanà,即透过观照诸行法的无常、苦、无我来培养观智。

  什么是诸行法(saïkhàra dhamma)?saïkhàra是指由因缘和合的、具有生灭相的、最终会毁灭的。

  哪些是诸行法呢?佛陀在经典里从各种角度进行了分析,例如:

  五取蕴:色、受、想、行、识。

  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二十二根:信、念、精进、定、慧,眼、耳、鼻、舌、身、意,女性、男性等。

  十二缘起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这些都是在修观时应观照的所缘,称为慧之地。

  在《清净道论》里把修观分为三类:

  1. 慧之地——修观的所缘、观照的目标。

  2. 慧之根——修观的基础。

  3. 慧之体——观智本身。

  慧之根是戒清净及心清净。要培养戒清净,然后培养定力,以戒清净和拥有定力为修观的基础。如果一个人持戒不清净或没有定力就修观,犹如无根之树。

  树木要在大地上生长,同样的,观智也必须要有所缘,观诸行法,生灭之法,因缘和合、因缘造作之法,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二根、十二缘起支以及四圣谛,这些都是观智的所缘。这些所缘又可以分为名法和色法,名法即心理现象,色法即物质现象。我们所处的世间可以分为物质现象与心理现象,称为“名色法”。观照、分析、透视色法,称为“色业处”;观照、分析、透视名法,称为“名业处”。

  透过观照名色法而次第地培养的观智,称为“慧之体”。透过慧之体而结出的慧之果,即圣道、圣果与涅槃。如同大树要有根才能生长在大地上,然后发芽,开枝散叶,最后开花结果。修观也必须按照这种最基本的架构来修习。

  

  应当如何修观呢?修观所观照的是诸行法、名色法。到底什么是名色法?人是不是名色法?树、山河、大地是不是?都不是,这些只是由名色法所组成的概念。一切的观智都必须以究竟法为观照的所缘,虽然透过专注概念法可以证得色界的禅那,但是由于概念法在胜义谛上是不存在的,如果对概念法修观,比如有人观“人无我”,事实上是不可能起观的,又比如看到人老了或人死了,认为这就是无常,然而,这并不是真正的观,因为他们并没有见到究竟法。

  到底什么是究竟法?

  究竟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为法,即名法与色法;另一类是无为法,即涅槃。

  色法包括四大与四大所造。四大,即地、水、火、风;四大所造,即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

  名法包括心与心所。心包括眼、耳、鼻、舌、身、意等识;心所包括触、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寻、伺、胜解、精进、喜、欲、信、念、惭、愧、无贪、无嗔等52心所。

  要修观必须先见到这些究竟名法和究竟色法,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观智才是真正的观智;而依概念来修观是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观智的。

  所以,想要修观的禅修者必须先培养名色识别智。

  名色识别智即先破除概念法的密集。色法有三种密集:相续密集、功用密集和组合密集。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些概念法都是被包装的,都是组合的、相续的。之所以我们会认为花、人等是可以维持一段时间的,认为山河大地是永恒存在的,是因为我们并没有见到它们刹那地生灭,而只是见到它们相续地存在。又由于它们是由若干的色法所组成,所以我们认为这些是真实的。于是,我们生起颠倒想:常想、乐想、我想、净想。

  透过破除色法的三种密集而见到究竟色法,又透过破除名法的四种密集而见到究竟名法。名法的四种密集是:组合密集、相续密集、功用密集和所缘密集。要透过六门心路过程才能见到究竟名法,拥有禅那的禅修者还必须要见到欲界的心路过程、色界的心路过程以及无色界的心路过程。依照心路过程去分析每个心识刹那里的心以及若干个心所。

  既能分析六门心路过程里的心与心所,又能见到自他身体里的色法,于是他建立了“名色识别智”,这是十六种观智中的第一种,此时,他已经见到究竟名法以及究竟色法。

  

  建立了名色识别智后,还必须见到名色法之因。当禅修者能透视究竟名色法及名色法之因后,在此基础上,再去观照名色法及其因都是无常、苦、无我的。透过种种的思惟法去观照究竟名法、究竟色法及其因的无常、苦、无我,这种观智称为“思惟智”。种种的思惟法,即:十八种大观,七种随观,透过观三相,40种思惟法,或七色观法,七非色观法等。

  

  当他的观智进一步成熟,再去观照这种种诸行法的生灭。有两种观照生灭:一种是观刹那生灭,另一种是观缘生灭。

  他必须把观智加强到观任何名色法、任何行法都是刹那生灭,没有一刻的停留,这称为“观刹那生灭”。

  之后再观缘生灭:过去生的因生起,所以有今生的果报生起;过去的因是无常的,所以今生的果也是无常的;过去…

《沙门果经11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