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沙門果經11講

  

沙門果經

  

(Sàma¤¤aphala-suttaü)

  

  

瑪欣德尊者講于廣東六祖寺

  

2009.12.25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叁遍)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叁遍)

  

  各位尊者、法師、居士大德們:

  晚上好!

  上一講我們學習了一位比庫在成就八遍與八定之後,如何引導其心修習以及成就種種神變、神通。

  依禅修的次第而言,透過禅那的成就而成就神通,透過觀智的成就而成就解脫。但是,在經文中我們看到佛陀解釋了四種禅那之後,講到如何透過擁有定力的心轉修觀,然後才講到神通,最後講漏盡智。佛陀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爲在諸經典裏都是先講世間神通,再講出世間神通。我們平時所說的六通是指:神足通(或稱神變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和漏盡通。前面的五種是世間的、共凡夫的神通,後面的漏盡通是聖者的、出世間的神通。

  對于實際的修習次第,猶如《清淨道論》中所教導、揭示的:先講修習禅定;證得八定後,接著講神通;講完神通後,再講修慧;講了修慧、修觀智後,再講最後的解脫、斷煩惱、證涅槃。佛陀在這部經典裏也揭示了次第,但沒有直接揭示,而是先講透過修習觀培養觀智,然後講世間的神通,再講出世間的神通,這樣就不會分割佛陀以及聖弟子們所具足的八種明或叁種明。

  

  接著請看經文第248段:

  “當他的心如此得定、清淨、潔淨、無穢、離諸隨煩惱、柔軟、適合作業、住立與不動時,引導其心轉向于諸漏盡智。”

  這裏佛陀講到,當禅修者擁有定力後,在培養定力的基礎上轉修觀,而達到最終煩惱的斷盡。

  應當如何才能達到煩惱的斷盡呢?對于要培養神通的禅修者來說,十四種禦心法是必不可少的,但對于想要斷盡煩惱的禅修者來說則不是必修的,因爲十四種禦心法是開發神通的基礎。想要斷盡煩惱的禅修者一定要通過修觀,而且是在培養定力的基礎上才能轉修觀。

  應該如何修觀呢?修觀有修觀的次第,猶如在《清淨道論》中詳細地解釋了十六種觀智,或者在《中部·轉車經》等經典裏所揭示的修行所經過的七種清淨。透過這樣來次第地培養戒、定、慧。

  慧包括兩種:一種是世間慧;另一種是出世間慧。

  在七清淨中:戒清淨屬于增上戒學;心清淨屬于增上心學(或稱爲定);後五種清淨(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行道智見清淨以及智見清淨)屬于增上慧學

  增上慧學所包含的五種清淨當中,從見清淨到行道智見清淨四種清淨屬于世間慧;智見清淨屬于出世間慧。想要達到出世間慧,必須先培養世間慧,即觀智。智見清淨屬于出世間慧,特指道智,也包括果智,即聖道、聖果。

  如何培養漏盡智呢?

  “他如實了知此是苦,如實了知此是苦之集,如實了知此是苦之滅,如實了知此是導至苦滅之道;如實了知此是漏,如實了知此是漏之集,如實了知此是漏之滅,如實了知此是導至漏滅之道。”

  這段話包括了兩個方面:透過觀智了知世間的谛和透過出世間的道智了知四聖谛。應當如何透過世間觀智的成熟,而生起道智來了知苦、了知苦之集、了知苦之滅、了知導致苦滅之道呢?禅修者應先培養起定力,當定力變得強有力之後再轉修觀。修觀有修觀的次第以及觀照的方法。

  什麼是“觀”呢?《無礙解道注》或《法集論注》中說:

  ßAniccatàpasena vividhehi àkàrehi dhamme passatãti vipassanà.û

  “通過無常等種種行相觀照諸法,稱爲觀。”

  vividhehi àkàrehi意思是不同的形相,不同的角度。哪些不同呢?透過無常(anicca)、苦(dukkha)、無我(anatta)等不同的本質去觀照諸法。觀照(passati),也有看的意思。用不同的角度去看,稱爲“觀”(vipassanà)。所以,vi是不同的,passati是看,作爲名詞是vipassanà,即透過觀照諸行法的無常、苦、無我來培養觀智。

  什麼是諸行法(saïkhàra dhamma)?saïkhàra是指由因緣和合的、具有生滅相的、最終會毀滅的。

  哪些是諸行法呢?佛陀在經典裏從各種角度進行了分析,例如:

  五取蘊:色、受、想、行、識。

  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

  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二十二根:信、念、精進、定、慧,眼、耳、鼻、舌、身、意,女性、男性等。

  十二緣起支: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這些都是在修觀時應觀照的所緣,稱爲慧之地。

  在《清淨道論》裏把修觀分爲叁類:

  1. 慧之地——修觀的所緣、觀照的目標。

  2. 慧之根——修觀的基礎。

  3. 慧之體——觀智本身。

  慧之根是戒清淨及心清淨。要培養戒清淨,然後培養定力,以戒清淨和擁有定力爲修觀的基礎。如果一個人持戒不清淨或沒有定力就修觀,猶如無根之樹。

  樹木要在大地上生長,同樣的,觀智也必須要有所緣,觀諸行法,生滅之法,因緣和合、因緣造作之法,即: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二根、十二緣起支以及四聖谛,這些都是觀智的所緣。這些所緣又可以分爲名法和色法,名法即心理現象,色法即物質現象。我們所處的世間可以分爲物質現象與心理現象,稱爲“名色法”。觀照、分析、透視色法,稱爲“色業處”;觀照、分析、透視名法,稱爲“名業處”。

  透過觀照名色法而次第地培養的觀智,稱爲“慧之體”。透過慧之體而結出的慧之果,即聖道、聖果與涅槃。如同大樹要有根才能生長在大地上,然後發芽,開枝散葉,最後開花結果。修觀也必須按照這種最基本的架構來修習。

  

  應當如何修觀呢?修觀所觀照的是諸行法、名色法。到底什麼是名色法?人是不是名色法?樹、山河、大地是不是?都不是,這些只是由名色法所組成的概念。一切的觀智都必須以究竟法爲觀照的所緣,雖然透過專注概念法可以證得色界的禅那,但是由于概念法在勝義谛上是不存在的,如果對概念法修觀,比如有人觀“人無我”,事實上是不可能起觀的,又比如看到人老了或人死了,認爲這就是無常,然而,這並不是真正的觀,因爲他們並沒有見到究竟法。

  到底什麼是究竟法?

  究竟法可分爲兩大類:一類是有爲法,即名法與色法;另一類是無爲法,即涅槃。

  色法包括四大與四大所造。四大,即地、水、火、風;四大所造,即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等。

  名法包括心與心所。心包括眼、耳、鼻、舌、身、意等識;心所包括觸、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尋、伺、勝解、精進、喜、欲、信、念、慚、愧、無貪、無嗔等52心所。

  要修觀必須先見到這些究竟名法和究竟色法,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觀智才是真正的觀智;而依概念來修觀是不可能培養出真正的觀智的。

  所以,想要修觀的禅修者必須先培養名色識別智。

  名色識別智即先破除概念法的密集。色法有叁種密集:相續密集、功用密集和組合密集。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些概念法都是被包裝的,都是組合的、相續的。之所以我們會認爲花、人等是可以維持一段時間的,認爲山河大地是永恒存在的,是因爲我們並沒有見到它們刹那地生滅,而只是見到它們相續地存在。又由于它們是由若幹的色法所組成,所以我們認爲這些是真實的。于是,我們生起顛倒想:常想、樂想、我想、淨想。

  透過破除色法的叁種密集而見到究竟色法,又透過破除名法的四種密集而見到究竟名法。名法的四種密集是:組合密集、相續密集、功用密集和所緣密集。要透過六門心路過程才能見到究竟名法,擁有禅那的禅修者還必須要見到欲界的心路過程、色界的心路過程以及無色界的心路過程。依照心路過程去分析每個心識刹那裏的心以及若幹個心所。

  既能分析六門心路過程裏的心與心所,又能見到自他身體裏的色法,于是他建立了“名色識別智”,這是十六種觀智中的第一種,此時,他已經見到究竟名法以及究竟色法。

  

  建立了名色識別智後,還必須見到名色法之因。當禅修者能透視究竟名色法及名色法之因後,在此基礎上,再去觀照名色法及其因都是無常、苦、無我的。透過種種的思惟法去觀照究竟名法、究竟色法及其因的無常、苦、無我,這種觀智稱爲“思惟智”。種種的思惟法,即:十八種大觀,七種隨觀,透過觀叁相,40種思惟法,或七色觀法,七非色觀法等。

  

  當他的觀智進一步成熟,再去觀照這種種諸行法的生滅。有兩種觀照生滅:一種是觀刹那生滅,另一種是觀緣生滅。

  他必須把觀智加強到觀任何名色法、任何行法都是刹那生滅,沒有一刻的停留,這稱爲“觀刹那生滅”。

  之後再觀緣生滅:過去生的因生起,所以有今生的果報生起;過去的因是無常的,所以今生的果也是無常的;過去…

《沙門果經11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