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因是灭的,所以今生的果报也是灭的。如此来观缘生灭,观照过去的无明、爱、取、行、业等的生与灭以及今生果报的生与灭,观照它们都是无常、苦、无我的,这称为“生灭随观智”。
在生灭随观智还没有成熟的阶段,禅修者将会有许多很殊胜的体验,比如见到前所未有的光明,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喜悦、乐,精进、信心很强,其观智很锐利等等一共有十种,称为“观的随烦恼”。
禅修者修到这个阶段,还只是称为“初观”,意思是刚开始的、很幼稚的观智。即便如此,他的体验也已经很殊胜了。一些不善巧的禅修者这时会以为“我已经证悟涅槃了”或“我圣道已经生起”,因为这些经验是他之前从来没有体验过的,而且这些经验是很殊胜、很微妙的。他的心有时会执著于这种境界,一但执著于这种境界,就会生起很微细的欲贪,称为“欲”(nikanti),认为“我已经证得了圣道”或“我已经证得了涅槃”。
拥有善巧和智慧的禅修者必须辨明这些并不是真正的圣道和涅槃的境界、体验,还有更上的,于是他去除此称为光明、喜、乐等十种观之染,继续修行,这个阶段称为“道非道智见清净”。因为他了解什么是道,什么是非道,继续修行直至达到修行的目的称为“道”,而光明等很殊胜的体验称为“非道”。此时他的生灭随观智已达到成熟,他应把观智再加强,使之更锐利。
在生灭随观智的阶段,他所见到的诸行法还有生、住、灭相,而在坏灭随观智的阶段,他必须观照到诸行法的刹那坏灭。如何观照呢?他不用再去注意生、住及种种的相,而只是看到坏灭,如此修习坏灭随观智。此时,他还必须经过一个阶段,如同思惟智时必须要反观一样,他也要观照种种的所缘、种种的名色法是无常、苦、无我的,就连能观的观智也要观照其无常、苦、无我,即使是观智,也是不可执取的。
所以,在修定的阶段必须把定力培养得强有力,当禅修者进入禅那的时候,就可以体验到很殊胜、寂静的快乐,但是,这种被称为很殊胜、很微妙的禅那境界、禅那心,在观智的观照之下也是刹那生灭的,也是无常、苦、无我的。
一位没有禅那的禅修者,他没有能力观照色界的名色法和无色界的名法;他也没有办法通过入定,然后在出定后用很强有力的心,借助强有力的禅那之光、智慧之光去观照诸名法;他也没有能力破除对色界、无色界的贪著。唯有在拥有禅那之后,当他观照被称为极殊胜、极微妙的色界和无色界都是刹那坏灭时,他会发现这称为三界的名色法都是很怖畏的、充满种种过患的。
名法包括善果报、不善果报的名法,即善心、不善心及唯作心等。色法既有很低劣的不善果报的色法,也有善果报的色法。不善果报的色法,比如动物。善果报的色法,比如一个人长得很漂亮,但是,即使一个人长得再漂亮乃至有天人那么漂亮,在观智的观照之下也是刹那坏灭的。
当他如此观照三界,他会发现在三界之内的诸行法都是恐怖的、充满过患的、坏灭的,于是他生起很强的想要厌离世间、超出三界的心,这称为“厌离随观智”及“欲解脱智”,他的心只想取寂静的涅槃为目标。
然而,若他的观智还没办法成熟,他就必须重复地复习之前所修习过的,例如:透过佛陀在《无我相经》里面教导的十一种观法观照五蕴,色、受、想、行、识每一种蕴都用过去、现在、未来,内、外,劣、胜,粗、细,远、近去观照;也可以透过在《无碍解道》里面佛陀教导的40种观法,缅甸传统称之为“To 40”,即40种思惟法;或者透过七色观法、七非色观法;也可以观照刹那的坏灭以及观照缘的坏灭等方法。不断地复习,观照诸行法的坏灭,这称为“审察随观智”。
达到观智很高的阶段时,禅修者的心已是很平等、很锐利地观照诸行法,只是见到诸行法坏灭。那时,他对极其快速生灭的诸行法,不会像之前没有修观时那样执著、那样生起喜悦,也不会像在观智还没有完全成熟时那样心感到怖畏、厌离,其心只是很平等地观照诸行法,这时称为“行舍智”。舍就是平等的,其心只是对于诸行法保持很平等的观照,只是见到其坏灭而已,心不会生起之前的欢喜,也不会生起之前的怖畏。
只要他的观智还没有完全成熟,就应以复习的方法不断地观照诸行法,用各种观法来观照,如:七色观法、七非色观法、四十种观照法、十八大观、七随观法等。之后,若他的观智成熟,就会生起称为“道”的心路过程。道的心路过程依次生起随顺智、种姓智、道智,在道生起的那一刹那就能够断除相应的烦恼。
随顺智是指这种智慧随顺之前的观智,又随顺之后的道智。
种姓智虽然只有一个心识刹那,但已经使这位禅修者从此以后永远告别了凡夫的生涯而成为圣者的种姓了。
圣道智有以下四种作用:
1. 遍知——遍知诸名色法、遍知五蕴、遍知世间、遍知苦。
2. 断除——断除烦恼、断除苦的原因。
3. 证悟——证悟涅槃。
4. 修习——已经完全开展了圣道。
圣道智一灭去,立刻生起圣果智。圣果智一灭去,紧接着生起省察智,省察他已经证得了圣道、圣果及涅槃,省察还有哪些烦恼没有断除,哪些烦恼已经被断除。
这就是禅修者由培养世间观智一直到证得出世间观智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进展可以分为十六种观智,若依清净来分,则可分为五种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当圣道生起的那一刹那就称为智见清净,他已经如实地见到四圣谛,如实地见到了世间的真相。
我们再看经文:
“他如实了知此是苦,如实了知此是苦之集,如实了知此是苦之灭,如实了知此是导至苦灭之道;”
如果从世间智的角度上来说,“如实了知此是苦”是指透过名色识别智,他见到了称为苦的世间,或者五取蕴称为苦,五取蕴只是一堆名色法而已,于是他不会再执著于名色法或五蕴为“我”,认为有人、众生等等。他暂时地透过名色识别智镇伏了邪见,称为“见清净”。
之后,又透过世间的观智去观照五取蕴和名色法之因,都是由于过去造了业。为什么会有业?由于过去有无明、爱、取。于是,他已经了知五取蕴或名色法生起的原因,这称为“如实了知此是苦之集”。
在道非道智见清净的时候,禅修者已经知道光明、喜等很殊胜的境界并不是道,而唯有继续再修观才是道,这称为世间的“了知此是导至苦灭之道”。
这属于世间的。
而在圣道生起的那一刹那,出世间圣道使他透澈地了知此是五取蕴、此是名色法、此是苦;使他断除了相应的烦恼,例如初道断除有身见、戒禁取、疑三种最粗的烦恼;他了知此是苦之集,由于有了烦恼、有了爱而导致有五取蕴;在证悟圣道的那一刹那,称为“证悟涅槃”,他取涅槃为目标,于是他了知涅槃是苦之灭;在圣道心里面同时具足了八支出世间的圣道,于是他“了知此是导致苦灭之道”。
“如实了知此是漏”:这里的“漏”(àsava)是烦恼的别名、异名。有四种漏,分别是:欲漏(kàmàsava)、有漏(bhavàsava)、无明漏(avijjàsava)和见漏(diññhàsava)。为什么这些烦恼称为漏呢?就好像一个成熟的疮会渗出脓水,烦恼也如同渗漏之脓一样,所以称为漏。这时,禅修者:
“如实了知此是漏,如实了知此是漏之集,如实了知此是漏之灭,如实了知此是导至漏灭之道。他如此知,如此见,心解脱欲漏,心解脱有漏,心解脱无明漏。于解脱而有“已解脱”之智,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再无后有。””
“如此知,如此见”:包括了世间的观智及出世间的道智。
“心解脱欲漏,心解脱有漏,心解脱无明漏”:禅修者的观智已经到达了完全成熟而断除了一切烦恼。心解脱三种漏是指第四道阿拉汉道。
“于解脱而有“已解脱”之智”:“已解脱”是指解脱之后。“解脱”是指圣果。
在这句话中:
“他如此知,如此见”包括了世间的观智和出世间的道智;
“心解脱欲漏,心解脱有漏,心解脱无明漏”指道智;
“于解脱”意为对于解脱,指果智;
“有“已解脱”之智,了知”指省察智。
从“心解脱……“已解脱”之智,了知”都属于道智和果智,是出世间的智。
了知什么?“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再无后有。””
什么是“生已尽”?禅修者已经透过圆满地培育圣道而断除了种种的结生,“断除结生”就是未来不会再有使他投生的业了。因为透过圆满地培育圣道,生已经被灭尽,所以,不可能在未来再生起而继续带来结生、带来果报、带来苦。
“梵行已立”的“梵行”指圣道的梵行或指清净的生活。对于善的凡夫和七种有学圣者来说,只要他们依法而生活,依照佛陀的教导而生活,就称为“梵行”;或者一位在家居士从受持三皈五戒开始,直到证得第四道,也称为“过着梵行生活”。第四道一灭去,阿拉汉果立刻生起,那时圆满的梵行生活已经确立,称为“梵行已立”。
“应作已作”,哪些是“应作”?即培育圣道。“应作已作”:应该遍知的、完全了知的他已经了知,应该断除的他已经断除,应该证悟的他已经证悟,应该培育、修习的他已经完全培育起来,这些称为应作的他都已经完成,应学已学,应修已修,应证已证…
《沙门果经11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