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沙門果經10講▪P2

  ..續本文上一頁蛻皮中拔出,他這樣想:“這是蛇,這是蛻皮。蛇與蛻皮不同,但蛇是從蛻皮中拔出的。”同樣的,大王,當比庫的心如此得定、清淨、潔淨、無穢、離諸隨煩惱、柔軟、適合作業、住立與不動時,引導其心轉向于變化意所成身。他從此身變化出另一個由意所成、具一切肢體、諸根無缺的色身。大王,這也是比前面的現見沙門果更超越、更殊勝的現見的沙門果。”

  當佛陀在叁十叁天教導“阿毗達摩”的時候,就是用意所成身現出一位佛陀在天界繼續說法,他的色身則來到北古盧洲(Uttarakuru)托缽,這稱爲“意所成神變智”。

  

  接著是種種神變智。

  “當他的心如此得定、清淨、潔淨、無穢、離諸隨煩惱、柔軟、適合作業、住立與不動時,引導其心轉向于種種神變。他體驗各種神變:一[身]能成多[身],多[身]能成一[身];顯現,隱匿;能穿牆、穿壁、穿山,行走無礙,猶如虛空;能出沒于地中,猶如水中;能行于水上不沈,如在地上;能在空中以跏趺而行,如有翼之鳥;能以手觸摸、擦拭有如此大神力、如此大威力的月亮和太陽;乃至能以身自在到達梵天界。”

  當禅修者成就種種神變,他便擁有了如下能力:

  “一[身]能成多[身] ”:他可以變化出無數個像他一樣的人。或者“多[身]能成一[身] ”:以多身恢複到一身。

  “顯現”:可以把隱匿的東西變明顯。“隱匿”:把能看見的東西變成看不見。當他想顯現的時候,他作意黑暗的東西爲光明,在進入作爲神通基礎的第四禅之後,可以使原來黑暗的東西變成光明的,讓別人可以看到,這稱爲“顯現”。對于“隱匿”,他可以把光明的東西變成黑暗,使別人看不到。

  “能穿牆、穿壁、穿山,行走無礙,猶如虛空”:當一位比庫擁有神通之後,他可以先進入作爲神通基礎的第四禅,出定後決意:“讓這些山(或牆壁等)變成虛空。”別人看起來還是山或牆壁,但由于他的神通力,他就猶如在虛空中行走。其實是他透過決意,讓這一切變成虛空,然後他走進去,我們則看到他穿牆走壁。

  “能出沒于地中,猶如水中”:當一位比庫成就了神通,他先入作爲神通基礎的第四禅,出定後決意大地猶如一片水,然後他跳進去。我們覺得他跳進水中,其實是他先決意大地猶如水,由于有神通,于是他能夠“出沒于地中,猶如水中”。

  “能行于水上不沈,如在地上”:他進入作爲神通基礎的第四禅,出定後決意:“此水猶如大地。”然後于其上行走。于是,我們覺得他能夠在水上行走。

  “能在空中以跏趺而行,如有翼之鳥”:他可以決意在空中形成地,然後行走其上。由于我們沒有神通的基礎,所以覺得他猶如在空中行走一樣。

  “能以手觸摸、擦拭有如此大神力、如此大威力的月亮和太陽;乃至能以身自在到達梵天界。”這是他的神通。

  “以身自在到達”:他可以把遠的地方變近,把近的地方變遠。他透過這樣的方法,我們感覺他能很快地飛。

  佛陀用比喻來說明這種神變:

  “大王,猶如熟練的陶師或陶師的學徒,能將處理好的泥隨其所欲地做成想要的器皿。大王,又猶如熟練的牙雕匠或牙雕匠的學徒,能將處理好的象牙隨其所欲地雕刻成想要的牙雕。大王,又猶如熟練的金匠或金匠的學徒,能將處理好的黃金隨其所欲地雕刻成想要的金器。同樣的,大王,當比庫的心如此得定、清淨、潔淨、無穢、離諸隨煩惱、柔軟、適合作業、住立與不動時,引導其心轉向于種種神變。他體驗各種神變:一[身]能成多[身],多[身]能成一[身];顯現,隱匿;能穿牆、穿壁、穿山,行走無礙,猶如虛空;能出沒于地中,猶如水中;能行于水上不沈,如在地上;能在空中以跏趺而行,如有翼之鳥;能以手觸摸、擦拭有如此大神力、如此大威力的月亮和太陽;乃至能以身自在到達梵天界。大王,這也是比前面的現見沙門果更超越、更殊勝的現見的沙門果。”

  對于種種變化或飛行的神通,本人並沒有親眼目睹,聽說緬甸有些大長老有飛行的神通。據說在90年代,中國北京靈光寺的佛牙舍利應邀在緬甸仰受供養,當人們朝拜時,發現有一位比庫從天空飛走,于是有很多人騎摩托車去追,結果認出了那位大長老,他當時住在上緬甸的密支那(Myitkyina)。

  

  接著是天耳智:

  “當他的心如此得定、清淨、潔淨、無穢、離諸隨煩惱、柔軟、適合作業、住立與不動時,引導其心轉向于天耳界。他能以清淨、超人的天耳界,聽到遠處、近處的天及人的兩種聲音。”

  “天耳”可以聽到很遠的地方人的聲音、天人的聲音,由于這種聽力是一般人的肉耳所不能達到的,所以稱爲“超越人的天耳界”。

  “大王,猶如有人行于途中,他聽見大鼓聲,小鼓聲,螺貝、腰鼓、銅鼓聲,他這樣想:“這是大鼓聲,這是小鼓聲,這是螺貝、腰鼓、銅鼓聲。”同樣的,大王,當比庫的心如此得定、清淨、潔淨、無穢、離諸隨煩惱、柔軟、適合作業、住立與不動時,引導其心轉向于天耳界。他能以清淨、超人的天耳界,聽到遠處、近處的天及人的兩種聲音。大王,這也是比前面的現見沙門果更超越、更殊勝的現見的沙門果。”

  這是對天耳智的解說及譬喻。想要成就天耳智的比庫,可以先進入作爲神通基礎的第四禅,出定後他可以決意一個範圍,例如:“在這整個寺院的範圍內,任何的聲音我都能夠聽到。”于是,他聽到這間寺院裏,有風刮過樹的聲音,有人說話的聲音,有雞鳴的聲音,有鳥叫的聲音……此後,他慢慢地把決意的範圍擴大,擴大到整個縣、整個省乃至更遠的地方。于是,他可以隨自己的意願,想聽哪個方向、哪裏的聲音,都可以聽到。這是天耳智的修習方法。

  

  第四種是他心智。

  “當他的心如此得定、清淨、潔淨、無穢、離諸隨煩惱、柔軟、適合作業、住立與不動時,引導其心轉向于他心智。他能以心辨別、了知其他有情、其他人的心:對有貪心,能了知有貪心;對離貪心,能了知離貪心。對有瞋心,能了知有瞋心;對離瞋心,能了知離瞋心。對有癡心,能了知有癡心;對離癡心,能了知離癡心。”

  這裏的“有貪心”,指如果他人生起八種貪根心之一,他能夠知道對方生起貪根心的其中一種。對于“有瞋心”“有癡心”也是同樣。當他人生起兩種瞋根心之一時,他能夠了知對方生起哪種瞋心。兩種瞋心分別是:有行與無行。癡心也有兩種,如果禅修者擁有神通,他可以知道對方生起哪種癡心。同樣的,當對方沒有生起貪心、瞋心和癡心,他也能了知:這時他沒有生起貪心、瞋心和癡心。

  “對昏昧心,能了知昏昧心;對散亂心,能了知散亂心。”

  “昏昧心”:昏沈睡眠的心。

  “散亂心”:掉舉的心,胡思亂想。

  “對廣大心,能了知廣大心;對不廣大心,能了知不廣大心。”

  “廣大心”:色界與無色界的禅那心。換而言之,當一個人入定的時候,他的禅那心稱爲“廣大心”。

  “不廣大心”:即欲界心。若一個人沒有能力入定,沒有證得任何的禅那,那麼他的心就只能是不廣大心。

  “對有上心,能了知有上心;對無上心,能了知無上心。”

  “有上心”:一切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心。

  “無上心”:指出世間的聖道、聖果心。

  若一位禅修者是聖者而且擁有他心智,他可以知道對方是不是聖者。如果他是初果聖者,他只能知道初果聖者的心,爲什麼?因爲他可以檢查到對方也能生起初果的果心,但不能知道更高的果心。如果他是二果聖者且擁有他心智,他可以知道對方是初果還是二果,但不能知道更高的。如果一位禅修者證得阿拉漢果,他可以知道哪些人是聖者,爲什麼?因爲聖者可以取涅槃爲目標而生起聖果心,聖果心屬于無上心,所以,他可以通過他心智知道對方是聖者還是凡夫。然而,對于凡夫來說,就只能知道凡夫的心,而不能知道聖者的心,因爲聖者的心超越了他們的能力範圍,他們不能夠檢查到作爲出世間心的聖果心。

  “對得定心,能了知得定心;對無定心,能了知無定心。”

  證得近行定和安止定的心稱爲“得定心”,沒有證得這兩種定的心稱爲“無定心”。一位有他心智的禅修者能知道他人是否有定力,是否能入禅。例如有一些人,雖然看上去他坐得很好,但其實他並沒有定力,只是坐著胡思亂想,連禅那都沒有,這對于有他心智的禅修者,他是能夠了知的。

  “對解脫心,能了知解脫心;對未解脫心,能了知未解脫心。”

  “解脫心”:一種是透過修禅而入定的解脫心,另一種是透過聖道而完全斷除煩惱的解脫心。對于已經證得聖果、已經斷除煩惱的他心通者,他能夠知道對方是否已經斷除煩惱、證得幾果及哪些煩惱不再生起。這是一位擁有他心智的聖者才有的能力,凡夫禅修者是沒有這些能力的。即使是聖者,如果沒有他心智,也沒有能力知道對方生起哪種心。

  這裏一共有八對、十六種心,它們是一對一對出現的。例如:有貪心、無貪心;有瞋心、無瞋心;有癡心、無癡心;昏昧心、散亂心;廣大心、不廣大心;有上心、無上心;得定心、無定心;解脫心、未解脫心。有他心智的聖者能了知這十六種心的全部,而擁有他心智的凡夫,他們除了無上心和解脫心不能了知以外,其余的心則可了知。

  佛陀接著舉了個比喻:

  “大王,猶如年輕、青春、愛打扮的女人或男人,對著清淨、潔淨的鏡子或澄清的水缽觀看自己的臉容,有痣知道有痣,無痣知道無痣。”

  當一個愛漂亮的女孩或男孩照著鏡子,若他(她)的臉上長了一顆痣或者有一塊斑,他能看得清清楚楚。

  “同樣的,大王,當比庫的心如此得定、清淨、潔…

《沙門果經10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沙門果經11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