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淨、無穢、離諸隨煩惱、柔軟、適合作業、住立與不動時,引導其心轉向于他心智。他能以心辨別、了知其他有情、其他人的心:對有貪心,能了知有貪心;對離貪心,能了知離貪心。對有瞋心,能了知有瞋心;對離瞋心,能了知離瞋心。對有癡心,能了知有癡心;對離癡心,能了知離癡心。對昏昧心,能了知昏昧心;對散亂心,能了知散亂心。對廣大心,能了知廣大心;對不廣大心,能了知不廣大心。對有上心,能了知有上心;對無上心,能了知無上心。對得定心,能了知得定心;對無定心,能了知無定心。對解脫心,能了知解脫心;對未解脫心,能了知未解脫心。大王,這也是比前面的現見沙門果更超越、更殊勝的現見的沙門果。”
接著,佛陀講宿住隨念智(簡稱宿命通):
“當他的心如此得定、清淨、潔淨、無穢、離諸隨煩惱、柔軟、適合作業、住立與不動時,引導其心轉向于宿住隨念智。他能憶念種種宿住,也即是:一生、二生、叁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叁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許多壞劫、許多成劫、許多壞成劫:在那裏有如此名、如此姓、如此容貌、如此食物、經曆如此的苦與樂、如此壽命的限量。他從該處死後投生到那裏,在那裏有如此名、如此姓、如此容貌、如此食物、經曆如此的苦與樂、如此壽命的限量。他從該處死後投生到這裏。如是能以形相、細節來憶念種種宿住。”
“宿”:過去;“住”:生;“宿住”:過去生。
“宿住隨念智”:其心能憶念起過去生的種種細節。
“他能憶念種種宿住……許多壞劫、許多成劫、許多壞成劫”:他能夠憶念起很久遠的過去。
對于不同的人,其宿住隨念智的能力是不同的:外道得定者最多可以憶念到四十大劫;一般的佛弟子可以憶念到一百劫、一千劫;八十位大弟子可以憶念到十萬劫;兩位上首弟子可以憶念到一個無數(asaïkheyya, 阿僧祇)及十萬大劫;獨覺佛可以憶念到兩個無數及十萬大劫;佛陀可以憶念到很久遠以前的事情而沒有任何的限量。
如何修習宿住隨念智呢?當禅修者熟練地掌握了十四種禦心法之後,他先從作爲神通基礎的第四禅出定,然後用倒推的方法來憶念過去:先從一天、兩天、叁天,一個月、兩個月、叁個月,一年、兩年、叁年,這樣不斷地用智往前推;再往十年、二十年、叁十年、四十年,一直推到今生結生的時候;然後再決意他的宿住隨念智穿過結生,他將能夠見到過去世。
這一點與修緣起時推到過去世很相像,不過,宿住隨念智的威力要比修緣起時強得多,他們所見到的過去世有什麼區別呢?
由于修緣起屬于觀智,觀智所見到的只是究竟法,所以他見到的過去世只是一堆名色法。例如他見到自己的過去世,但並不能確定那時是男的還是女的,他還必須透過見到的色法來辨別其性根色:如果是男性根色則前世是男的,如果是女性根色則前世是女的;然後,他還必須透過查他當時的心,才能知道當時生起的是善心還是不善心。
而宿住隨念智則可以一見到過去世就知道自己過去是男人還是女人、是男天人還是女天人、是雄性動物還是雌性動物。因爲,宿住隨念智屬于神通,神通的威力要比觀智強很多,透過神通能見到細節,猶如佛陀說:“如是能以形相、細節來憶念種種宿住。”若禅修者可以透過神通見到過去世,他將會知道過去世叫什麼名字,出生在哪裏,甚至可以見到自己的父母是怎樣的,知道自己在幾歲的時候經曆過什麼事情,曾經吃過什麼食物,曾經玩過什麼,在幾歲死去,這些屬于宿住隨念智的範圍。
這是觀智的緣攝受智與神通的區別。
佛陀繼續說:
“大王,猶如有人從自己村前往別的村,從該村前往另一村,又從該村回到自己村。他這樣想:“我從自己村前往某村,在那裏這樣站立,這樣坐著,這樣說話,這樣沈默。從那個村前往某村,在那裏這樣站立,這樣坐著,這樣說話,這樣沈默。又從那個村回到自己村。”同樣的,大王,當比庫的心如此得定、清淨、潔淨、無穢、離諸隨煩惱、柔軟、適合作業、住立與不動時,引導其心轉向于宿住隨念智。他能憶念種種宿住,也即是:一生、二生、叁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叁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許多壞劫、許多成劫、許多壞成劫:在那裏有如此名、如此姓、如此容貌、如此食物、經曆如此的苦與樂、如此壽命的限量。他從該處死後投生到那裏,在那裏有如此名、如此姓、如此容貌、如此食物、經曆如此的苦與樂、如此壽命的限量。他從該處死後投生到這裏。如是能以形相、細節來憶念種種宿住。大王,這也是比前面的現見沙門果更超越、更殊勝的現見的沙門果。”
佛陀在這裏舉了一個例子:猶如一個人在一天之內走了幾個村子,當他回到自己村(家)的時候,對于今天所發生的事情、所走過的路、所說過的話……都可以記得清清楚楚。同樣的,一位擁有宿住隨念智的禅修者(比庫)也可以清清楚楚地回憶起他過去生所經曆的事情,過去生叫什麼名字,投生到哪裏,是怎麼樣的。這是一位有宿住隨念智的禅修者所能夠了知、明白、知道的範疇。
佛陀接著說:
“當他的心如此得定、清淨、潔淨、無穢、離諸隨煩惱、柔軟、適合作業、住立與不動時,引導其心轉向于有情死生智。”
有情死生智也可以稱爲天眼智。
“他能以清淨、超人的天眼,見到有情的死時、生時,低賤、高貴,美麗、醜陋,幸福、不幸,能了知有情各隨其業:“諸尊者,此有情的確因爲具足身惡行、具足語惡行、具足意惡行,誹謗聖者,爲邪見者,受持邪見業;諸尊者,他們身壞死後,生于苦界、惡趣、墮處、地獄。然而,諸尊者,此有情的確因爲具足身善行、具足語善行、具足意善行,不誹謗聖者,爲正見者,受持正見業;諸尊者,他們身壞死後,生于善趣、天界。”如此能以清淨、超人的天眼,見到有情的死時、生時,低賤、高貴,美麗、醜陋,幸福、不幸,能了知有情各隨其業。”
一位成就天眼智的人能夠了知有情的種種死與生,以及業果運作的規律。這裏所說的禅修者有能力見到一個人在過去生所造的業,在那裏死後,又依所造業而投生到另一個地方,稱爲“隨業趣智”,即了知一個人隨業而投生到哪裏的智慧。
當禅修者擁有天眼之後,他可以知道一個有情在過去生曾經造了什麼樣的業而導致今生投身到這裏:如果一個人造的是身的惡行、語的惡行、意的惡行,這種不善業成熟將使他墮落到惡趣;又有一些人,他們毀謗聖者、擁有邪見、堅持自己的邪見,這種不善業成熟將使他們投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還有一些人,他們修習、培養身的善行、語的善行、意的善行,由于這種身、語、意善行的成熟,將使他們投生到善趣、天界。
成就天眼智的禅修者能擁有這樣的能力,但是,這種能力有時候也會因爲短視的原因而錯誤地判斷業果。猶如經典裏講到有一些外道,他們認爲造了善業會沒有善果,造了惡業也沒有惡果;造了善行的人會投生到地獄、惡趣,造了惡行、不善行的人卻可以投生到天界。因爲他們擁有天眼智,看到有一部分有情由于造了善業卻墮落到苦界、惡趣;有一些人造了不善業、惡業,甚至殺人放火,卻可以投生爲人或天界。于是他們說業果是虛假的,或者認爲造了善行不一定會投生到善趣,造了惡行也不一定投生到惡趣。
佛陀在《中部·大業分別經》裏講到:這些人雖然有能力看到部分業果,但是不能看到更久的,若他能夠看到更久遠,就會發現:如果一個惡人在命終後能投生到善趣,那是因爲他很多世以前的善業在其臨終時成熟;或者一個善人由于很多世以前的不善業在今生臨終時成熟,而使他投生到惡趣、苦道、墮處乃至地獄。
因爲業果是跨時的,不一定都立刻成熟。就像種下西瓜籽,也許第二年或第叁年才能成長;有時候種下苦瓜或木瓜,可能不久或一年內就能結出果實。同樣的,由于業造下後,還必須要有種種外緣、助緣的促成,它才會成熟;如果沒有緣,種子能潛伏很多世,直到遇到因緣,它才會成熟。因此,業果是很複雜的。
雖然擁有天眼智的人可以看到業果的關系,但是也不能看到很詳細,而只能看到大概。例如:有些人造了傲慢的業,因此投生爲低賤;有些人造了恭敬謙虛的業,因此投生爲很高貴;有些人經常生起慈心,不發怒,性格很好,所以投生爲美麗;有些人經常愛發怒、生氣,脾氣大,于是投生爲很醜陋;有些人經常樂善好施,于是投生爲很富有;有些人很吝啬,一毛不拔,甚至偷盜,于是投生爲很貧窮。
透過天眼智,將會看到原來一切衆生都是依照業果來運作的,在業果當中都是很平等的,並不會因爲你的威力大,業果就對你僥幸一點,也不會因爲你長得醜陋或低賤,業果就對你狠一點。不可能!業果法則是很平等的,是按照自己的規律來運作的。之所以會有命運的升沈、好壞、吉凶禍福,乃至我們會投生到高或低的層次,都是由各自的行爲、所造的善業或不善業決定的。
天眼智還有另一種能力——可以知道未來的事情。這是一種特別的天眼智,還必須通過修習“未來分智”才能達成。對于擁有天眼智的未來分智的禅修者,他們能夠知道未來將會發生的事情。
佛陀繼續用比喻說:
“大王,猶如十字街頭中間的殿樓,有具眼之人站立其上,能看見人們進入、離開其家,或行走于車道、人行道,或坐于十字街頭中間。”
就如在十字街頭的路邊有一座高樓,一個人站在樓上往下看,能夠看到下面的行人走在路上或人行道上;看到車水馬龍;也可以看到有些人坐在街頭。(中國沒有坐在十字街頭的習慣,但是在印度或尼泊爾,很多人喜歡在十字街頭悠閑地坐著。)
“他這樣想:“那些人進入其家,那些人離開,那些人行走于車道、人行道…
《沙門果經10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