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净、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合作业、住立与不动时,引导其心转向于他心智。他能以心辨别、了知其他有情、其他人的心:对有贪心,能了知有贪心;对离贪心,能了知离贪心。对有瞋心,能了知有瞋心;对离瞋心,能了知离瞋心。对有痴心,能了知有痴心;对离痴心,能了知离痴心。对昏昧心,能了知昏昧心;对散乱心,能了知散乱心。对广大心,能了知广大心;对不广大心,能了知不广大心。对有上心,能了知有上心;对无上心,能了知无上心。对得定心,能了知得定心;对无定心,能了知无定心。对解脱心,能了知解脱心;对未解脱心,能了知未解脱心。大王,这也是比前面的现见沙门果更超越、更殊胜的现见的沙门果。”
接着,佛陀讲宿住随念智(简称宿命通):
“当他的心如此得定、清净、洁净、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合作业、住立与不动时,引导其心转向于宿住随念智。他能忆念种种宿住,也即是: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许多坏劫、许多成劫、许多坏成劫:在那里有如此名、如此姓、如此容貌、如此食物、经历如此的苦与乐、如此寿命的限量。他从该处死后投生到那里,在那里有如此名、如此姓、如此容貌、如此食物、经历如此的苦与乐、如此寿命的限量。他从该处死后投生到这里。如是能以形相、细节来忆念种种宿住。”
“宿”:过去;“住”:生;“宿住”:过去生。
“宿住随念智”:其心能忆念起过去生的种种细节。
“他能忆念种种宿住……许多坏劫、许多成劫、许多坏成劫”:他能够忆念起很久远的过去。
对于不同的人,其宿住随念智的能力是不同的:外道得定者最多可以忆念到四十大劫;一般的佛弟子可以忆念到一百劫、一千劫;八十位大弟子可以忆念到十万劫;两位上首弟子可以忆念到一个无数(asaïkheyya, 阿僧祇)及十万大劫;独觉佛可以忆念到两个无数及十万大劫;佛陀可以忆念到很久远以前的事情而没有任何的限量。
如何修习宿住随念智呢?当禅修者熟练地掌握了十四种御心法之后,他先从作为神通基础的第四禅出定,然后用倒推的方法来忆念过去:先从一天、两天、三天,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一年、两年、三年,这样不断地用智往前推;再往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一直推到今生结生的时候;然后再决意他的宿住随念智穿过结生,他将能够见到过去世。
这一点与修缘起时推到过去世很相像,不过,宿住随念智的威力要比修缘起时强得多,他们所见到的过去世有什么区别呢?
由于修缘起属于观智,观智所见到的只是究竟法,所以他见到的过去世只是一堆名色法。例如他见到自己的过去世,但并不能确定那时是男的还是女的,他还必须透过见到的色法来辨别其性根色:如果是男性根色则前世是男的,如果是女性根色则前世是女的;然后,他还必须透过查他当时的心,才能知道当时生起的是善心还是不善心。
而宿住随念智则可以一见到过去世就知道自己过去是男人还是女人、是男天人还是女天人、是雄性动物还是雌性动物。因为,宿住随念智属于神通,神通的威力要比观智强很多,透过神通能见到细节,犹如佛陀说:“如是能以形相、细节来忆念种种宿住。”若禅修者可以透过神通见到过去世,他将会知道过去世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里,甚至可以见到自己的父母是怎样的,知道自己在几岁的时候经历过什么事情,曾经吃过什么食物,曾经玩过什么,在几岁死去,这些属于宿住随念智的范围。
这是观智的缘摄受智与神通的区别。
佛陀继续说:
“大王,犹如有人从自己村前往别的村,从该村前往另一村,又从该村回到自己村。他这样想:“我从自己村前往某村,在那里这样站立,这样坐着,这样说话,这样沉默。从那个村前往某村,在那里这样站立,这样坐着,这样说话,这样沉默。又从那个村回到自己村。”同样的,大王,当比库的心如此得定、清净、洁净、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合作业、住立与不动时,引导其心转向于宿住随念智。他能忆念种种宿住,也即是: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许多坏劫、许多成劫、许多坏成劫:在那里有如此名、如此姓、如此容貌、如此食物、经历如此的苦与乐、如此寿命的限量。他从该处死后投生到那里,在那里有如此名、如此姓、如此容貌、如此食物、经历如此的苦与乐、如此寿命的限量。他从该处死后投生到这里。如是能以形相、细节来忆念种种宿住。大王,这也是比前面的现见沙门果更超越、更殊胜的现见的沙门果。”
佛陀在这里举了一个例子:犹如一个人在一天之内走了几个村子,当他回到自己村(家)的时候,对于今天所发生的事情、所走过的路、所说过的话……都可以记得清清楚楚。同样的,一位拥有宿住随念智的禅修者(比库)也可以清清楚楚地回忆起他过去生所经历的事情,过去生叫什么名字,投生到哪里,是怎么样的。这是一位有宿住随念智的禅修者所能够了知、明白、知道的范畴。
佛陀接着说:
“当他的心如此得定、清净、洁净、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合作业、住立与不动时,引导其心转向于有情死生智。”
有情死生智也可以称为天眼智。
“他能以清净、超人的天眼,见到有情的死时、生时,低贱、高贵,美丽、丑陋,幸福、不幸,能了知有情各随其业:“诸尊者,此有情的确因为具足身恶行、具足语恶行、具足意恶行,诽谤圣者,为邪见者,受持邪见业;诸尊者,他们身坏死后,生于苦界、恶趣、堕处、地狱。然而,诸尊者,此有情的确因为具足身善行、具足语善行、具足意善行,不诽谤圣者,为正见者,受持正见业;诸尊者,他们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如此能以清净、超人的天眼,见到有情的死时、生时,低贱、高贵,美丽、丑陋,幸福、不幸,能了知有情各随其业。”
一位成就天眼智的人能够了知有情的种种死与生,以及业果运作的规律。这里所说的禅修者有能力见到一个人在过去生所造的业,在那里死后,又依所造业而投生到另一个地方,称为“随业趣智”,即了知一个人随业而投生到哪里的智慧。
当禅修者拥有天眼之后,他可以知道一个有情在过去生曾经造了什么样的业而导致今生投身到这里:如果一个人造的是身的恶行、语的恶行、意的恶行,这种不善业成熟将使他堕落到恶趣;又有一些人,他们毁谤圣者、拥有邪见、坚持自己的邪见,这种不善业成熟将使他们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还有一些人,他们修习、培养身的善行、语的善行、意的善行,由于这种身、语、意善行的成熟,将使他们投生到善趣、天界。
成就天眼智的禅修者能拥有这样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有时候也会因为短视的原因而错误地判断业果。犹如经典里讲到有一些外道,他们认为造了善业会没有善果,造了恶业也没有恶果;造了善行的人会投生到地狱、恶趣,造了恶行、不善行的人却可以投生到天界。因为他们拥有天眼智,看到有一部分有情由于造了善业却堕落到苦界、恶趣;有一些人造了不善业、恶业,甚至杀人放火,却可以投生为人或天界。于是他们说业果是虚假的,或者认为造了善行不一定会投生到善趣,造了恶行也不一定投生到恶趣。
佛陀在《中部·大业分别经》里讲到:这些人虽然有能力看到部分业果,但是不能看到更久的,若他能够看到更久远,就会发现:如果一个恶人在命终后能投生到善趣,那是因为他很多世以前的善业在其临终时成熟;或者一个善人由于很多世以前的不善业在今生临终时成熟,而使他投生到恶趣、苦道、堕处乃至地狱。
因为业果是跨时的,不一定都立刻成熟。就像种下西瓜籽,也许第二年或第三年才能成长;有时候种下苦瓜或木瓜,可能不久或一年内就能结出果实。同样的,由于业造下后,还必须要有种种外缘、助缘的促成,它才会成熟;如果没有缘,种子能潜伏很多世,直到遇到因缘,它才会成熟。因此,业果是很复杂的。
虽然拥有天眼智的人可以看到业果的关系,但是也不能看到很详细,而只能看到大概。例如:有些人造了傲慢的业,因此投生为低贱;有些人造了恭敬谦虚的业,因此投生为很高贵;有些人经常生起慈心,不发怒,性格很好,所以投生为美丽;有些人经常爱发怒、生气,脾气大,于是投生为很丑陋;有些人经常乐善好施,于是投生为很富有;有些人很吝啬,一毛不拔,甚至偷盗,于是投生为很贫穷。
透过天眼智,将会看到原来一切众生都是依照业果来运作的,在业果当中都是很平等的,并不会因为你的威力大,业果就对你侥幸一点,也不会因为你长得丑陋或低贱,业果就对你狠一点。不可能!业果法则是很平等的,是按照自己的规律来运作的。之所以会有命运的升沉、好坏、吉凶祸福,乃至我们会投生到高或低的层次,都是由各自的行为、所造的善业或不善业决定的。
天眼智还有另一种能力——可以知道未来的事情。这是一种特别的天眼智,还必须通过修习“未来分智”才能达成。对于拥有天眼智的未来分智的禅修者,他们能够知道未来将会发生的事情。
佛陀继续用比喻说:
“大王,犹如十字街头中间的殿楼,有具眼之人站立其上,能看见人们进入、离开其家,或行走于车道、人行道,或坐于十字街头中间。”
就如在十字街头的路边有一座高楼,一个人站在楼上往下看,能够看到下面的行人走在路上或人行道上;看到车水马龙;也可以看到有些人坐在街头。(中国没有坐在十字街头的习惯,但是在印度或尼泊尔,很多人喜欢在十字街头悠闲地坐着。)
“他这样想:“那些人进入其家,那些人离开,那些人行走于车道、人行道…
《沙门果经10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