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蜕皮中拔出,他这样想:“这是蛇,这是蜕皮。蛇与蜕皮不同,但蛇是从蜕皮中拔出的。”同样的,大王,当比库的心如此得定、清净、洁净、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合作业、住立与不动时,引导其心转向于变化意所成身。他从此身变化出另一个由意所成、具一切肢体、诸根无缺的色身。大王,这也是比前面的现见沙门果更超越、更殊胜的现见的沙门果。”
当佛陀在三十三天教导“阿毗达摩”的时候,就是用意所成身现出一位佛陀在天界继续说法,他的色身则来到北古卢洲(Uttarakuru)托钵,这称为“意所成神变智”。
接着是种种神变智。
“当他的心如此得定、清净、洁净、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合作业、住立与不动时,引导其心转向于种种神变。他体验各种神变:一[身]能成多[身],多[身]能成一[身];显现,隐匿;能穿墙、穿壁、穿山,行走无碍,犹如虚空;能出没于地中,犹如水中;能行于水上不沉,如在地上;能在空中以跏趺而行,如有翼之鸟;能以手触摸、擦拭有如此大神力、如此大威力的月亮和太阳;乃至能以身自在到达梵天界。”
当禅修者成就种种神变,他便拥有了如下能力:
“一[身]能成多[身] ”:他可以变化出无数个像他一样的人。或者“多[身]能成一[身] ”:以多身恢复到一身。
“显现”:可以把隐匿的东西变明显。“隐匿”:把能看见的东西变成看不见。当他想显现的时候,他作意黑暗的东西为光明,在进入作为神通基础的第四禅之后,可以使原来黑暗的东西变成光明的,让别人可以看到,这称为“显现”。对于“隐匿”,他可以把光明的东西变成黑暗,使别人看不到。
“能穿墙、穿壁、穿山,行走无碍,犹如虚空”:当一位比库拥有神通之后,他可以先进入作为神通基础的第四禅,出定后决意:“让这些山(或墙壁等)变成虚空。”别人看起来还是山或墙壁,但由于他的神通力,他就犹如在虚空中行走。其实是他透过决意,让这一切变成虚空,然后他走进去,我们则看到他穿墙走壁。
“能出没于地中,犹如水中”:当一位比库成就了神通,他先入作为神通基础的第四禅,出定后决意大地犹如一片水,然后他跳进去。我们觉得他跳进水中,其实是他先决意大地犹如水,由于有神通,于是他能够“出没于地中,犹如水中”。
“能行于水上不沉,如在地上”:他进入作为神通基础的第四禅,出定后决意:“此水犹如大地。”然后于其上行走。于是,我们觉得他能够在水上行走。
“能在空中以跏趺而行,如有翼之鸟”:他可以决意在空中形成地,然后行走其上。由于我们没有神通的基础,所以觉得他犹如在空中行走一样。
“能以手触摸、擦拭有如此大神力、如此大威力的月亮和太阳;乃至能以身自在到达梵天界。”这是他的神通。
“以身自在到达”:他可以把远的地方变近,把近的地方变远。他透过这样的方法,我们感觉他能很快地飞。
佛陀用比喻来说明这种神变:
“大王,犹如熟练的陶师或陶师的学徒,能将处理好的泥随其所欲地做成想要的器皿。大王,又犹如熟练的牙雕匠或牙雕匠的学徒,能将处理好的象牙随其所欲地雕刻成想要的牙雕。大王,又犹如熟练的金匠或金匠的学徒,能将处理好的黄金随其所欲地雕刻成想要的金器。同样的,大王,当比库的心如此得定、清净、洁净、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合作业、住立与不动时,引导其心转向于种种神变。他体验各种神变:一[身]能成多[身],多[身]能成一[身];显现,隐匿;能穿墙、穿壁、穿山,行走无碍,犹如虚空;能出没于地中,犹如水中;能行于水上不沉,如在地上;能在空中以跏趺而行,如有翼之鸟;能以手触摸、擦拭有如此大神力、如此大威力的月亮和太阳;乃至能以身自在到达梵天界。大王,这也是比前面的现见沙门果更超越、更殊胜的现见的沙门果。”
对于种种变化或飞行的神通,本人并没有亲眼目睹,听说缅甸有些大长老有飞行的神通。据说在90年代,中国北京灵光寺的佛牙舍利应邀在缅甸仰受供养,当人们朝拜时,发现有一位比库从天空飞走,于是有很多人骑摩托车去追,结果认出了那位大长老,他当时住在上缅甸的密支那(Myitkyina)。
接着是天耳智:
“当他的心如此得定、清净、洁净、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合作业、住立与不动时,引导其心转向于天耳界。他能以清净、超人的天耳界,听到远处、近处的天及人的两种声音。”
“天耳”可以听到很远的地方人的声音、天人的声音,由于这种听力是一般人的肉耳所不能达到的,所以称为“超越人的天耳界”。
“大王,犹如有人行于途中,他听见大鼓声,小鼓声,螺贝、腰鼓、铜鼓声,他这样想:“这是大鼓声,这是小鼓声,这是螺贝、腰鼓、铜鼓声。”同样的,大王,当比库的心如此得定、清净、洁净、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合作业、住立与不动时,引导其心转向于天耳界。他能以清净、超人的天耳界,听到远处、近处的天及人的两种声音。大王,这也是比前面的现见沙门果更超越、更殊胜的现见的沙门果。”
这是对天耳智的解说及譬喻。想要成就天耳智的比库,可以先进入作为神通基础的第四禅,出定后他可以决意一个范围,例如:“在这整个寺院的范围内,任何的声音我都能够听到。”于是,他听到这间寺院里,有风刮过树的声音,有人说话的声音,有鸡鸣的声音,有鸟叫的声音……此后,他慢慢地把决意的范围扩大,扩大到整个县、整个省乃至更远的地方。于是,他可以随自己的意愿,想听哪个方向、哪里的声音,都可以听到。这是天耳智的修习方法。
第四种是他心智。
“当他的心如此得定、清净、洁净、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合作业、住立与不动时,引导其心转向于他心智。他能以心辨别、了知其他有情、其他人的心:对有贪心,能了知有贪心;对离贪心,能了知离贪心。对有瞋心,能了知有瞋心;对离瞋心,能了知离瞋心。对有痴心,能了知有痴心;对离痴心,能了知离痴心。”
这里的“有贪心”,指如果他人生起八种贪根心之一,他能够知道对方生起贪根心的其中一种。对于“有瞋心”与“有痴心”也是同样。当他人生起两种瞋根心之一时,他能够了知对方生起哪种瞋心。两种瞋心分别是:有行与无行。痴心也有两种,如果禅修者拥有神通,他可以知道对方生起哪种痴心。同样的,当对方没有生起贪心、瞋心和痴心,他也能了知:这时他没有生起贪心、瞋心和痴心。
“对昏昧心,能了知昏昧心;对散乱心,能了知散乱心。”
“昏昧心”:昏沉睡眠的心。
“散乱心”:掉举的心,胡思乱想。
“对广大心,能了知广大心;对不广大心,能了知不广大心。”
“广大心”:色界与无色界的禅那心。换而言之,当一个人入定的时候,他的禅那心称为“广大心”。
“不广大心”:即欲界心。若一个人没有能力入定,没有证得任何的禅那,那么他的心就只能是不广大心。
“对有上心,能了知有上心;对无上心,能了知无上心。”
“有上心”:一切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心。
“无上心”:指出世间的圣道、圣果心。
若一位禅修者是圣者而且拥有他心智,他可以知道对方是不是圣者。如果他是初果圣者,他只能知道初果圣者的心,为什么?因为他可以检查到对方也能生起初果的果心,但不能知道更高的果心。如果他是二果圣者且拥有他心智,他可以知道对方是初果还是二果,但不能知道更高的。如果一位禅修者证得阿拉汉果,他可以知道哪些人是圣者,为什么?因为圣者可以取涅槃为目标而生起圣果心,圣果心属于无上心,所以,他可以通过他心智知道对方是圣者还是凡夫。然而,对于凡夫来说,就只能知道凡夫的心,而不能知道圣者的心,因为圣者的心超越了他们的能力范围,他们不能够检查到作为出世间心的圣果心。
“对得定心,能了知得定心;对无定心,能了知无定心。”
证得近行定和安止定的心称为“得定心”,没有证得这两种定的心称为“无定心”。一位有他心智的禅修者能知道他人是否有定力,是否能入禅。例如有一些人,虽然看上去他坐得很好,但其实他并没有定力,只是坐着胡思乱想,连禅那都没有,这对于有他心智的禅修者,他是能够了知的。
“对解脱心,能了知解脱心;对未解脱心,能了知未解脱心。”
“解脱心”:一种是透过修禅而入定的解脱心,另一种是透过圣道而完全断除烦恼的解脱心。对于已经证得圣果、已经断除烦恼的他心通者,他能够知道对方是否已经断除烦恼、证得几果及哪些烦恼不再生起。这是一位拥有他心智的圣者才有的能力,凡夫禅修者是没有这些能力的。即使是圣者,如果没有他心智,也没有能力知道对方生起哪种心。
这里一共有八对、十六种心,它们是一对一对出现的。例如:有贪心、无贪心;有瞋心、无瞋心;有痴心、无痴心;昏昧心、散乱心;广大心、不广大心;有上心、无上心;得定心、无定心;解脱心、未解脱心。有他心智的圣者能了知这十六种心的全部,而拥有他心智的凡夫,他们除了无上心和解脱心不能了知以外,其余的心则可了知。
佛陀接着举了个比喻:
“大王,犹如年轻、青春、爱打扮的女人或男人,对着清净、洁净的镜子或澄清的水钵观看自己的脸容,有痣知道有痣,无痣知道无痣。”
当一个爱漂亮的女孩或男孩照着镜子,若他(她)的脸上长了一颗痣或者有一块斑,他能看得清清楚楚。
“同样的,大王,当比库的心如此得定、清净、洁…
《沙门果经10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