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社會主義的典範
理想的君主必須奉行巴利經典所說的「十王法」。西方的政治理論並未談及所謂的「十王法」,這是否意味著「十王法」就像我們所認爲的絕對君主製度一樣,因不符合時代潮流,而被人唾棄呢?
君主獨裁製度下的暴君,當然必須被推翻,但如果君主符合「十王法」的話,那麼他必然會以社會主義治理國家,爲國家、社會帶來滿足。社會上不會出現資本主義的剝削者,更不會因爲財富和權勢而有勞資雙方的區別,也不會有下層社會人士因爲受到剝削,缺少累積個人財富的權勢而忿恨不平。真正的社會主義政治會奉行如法的本質,不會依財富劃分階級,也不允許有人以剝削他人爲手段,來累積個人的財富。因爲這種政治製度對「自由」的限製,所以也可以稱之爲「獨裁的」政治,但它仍然保持和諧的平衡,能創造全體社會的福利,而且把自然的社會主義延伸爲政治製度的基礎。
[僧人只取自己所需之物]
在理論和實踐上,佛法都是「獨裁的」社會主義的一種典範。僧團裏的所有活動都是屬于「獨裁的」,爲了使每位僧人都擁有應得的一份,所以每人能擁有的份量都加以限製,僧伽的戒律更明確地規定僧人能夠食用、使用及可以私下儲存的份量,若違背這些規定,盡管是輕微的,也都被視爲是嚴重地犯戒。
在穿著方面,僧人只可以擁有叁衣,超過規定就犯戒,必須接受懲罰,他必須把多余的袈裟交給僧團,這就是社會主義的精神。就飲食而言,不可儲存食物,若把食物留置過夜也違反戒律,每位僧人只能食用足夠維持色身健康的食物,必須把多余的食物供給其他僧人食用。根據戒律,僧人的住所必須自行建造,它的範圍大約七呎寬、十二呎長大小,超過就是犯戒。至于醫藥方面,戒律規定,任何身體健康的僧人服用藥物,就視同犯戒,如果一定要服用藥物,必須是從大自然中垂手可得的東西,如尿、排泄物、樹灰、泥土或火山噴出的岩漿。總而言之,僧人不可隨其所好地取用食物,也不需要吃得太好,不可有多余的東西,如果有的話,就必須分與其他僧衆,由此創造出一個沒有妄求的社會。任何宗教都有類似的教理,任何的多余都被視爲有罪,與上帝的旨意相違背,因爲這多余的事物會加深人的自私心。佛教有句話說:「衆生都是在生、老、病、死中同甘共苦的朋友」,這種說法可以破除自私的個人主義。
佛陀采用「獨裁的」方法來發展僧團的社會主義系統,不像自由放任的民主政治無法快速、適時地采取行動,佛陀這種如法的社會主義可以快速地采取必要的行動,戒律中很多規定可以說明佛陀反對耽擱、拖延和逃避。同理可知,遠古時期的法律系統也有類似的社會主義。在這種系統下,沒有任何人可以占別人便宜,而其采取的是一種「獨裁的」方法,因爲這種方法能消除混淆,並有效地完成工作。
[阿育王著眼于全體人民的福利]
現在,我們需要更仔細地研究建立在「十王法」上的君主製度。這種君主製度也是一種「獨裁的」社會主義,其中最好的典範是阿育王,研究阿育王的書籍和著作不勝枚舉,尤其是關于在他的帝國內所發現的石柱敕文。從這些敕文上可以明白阿育王的政治製度,就是一種全然「獨裁的」社會主義。他驅逐僧伽中的外道人士,並且嚴格要求所有階層百姓的行爲都要端正。但阿育王絕對不是暴君,他是一位爲全體福利著想的君主,他建造水井、集會廳,並且爲大衆種植種類繁多的果樹。稱他是「獨裁的」,是就他處罰那些不履行建設公共設施者的角度而說的。
阿育王下達命令之後,他的大臣之一──達磨救(Dhammajo或達磨磨他耶Dhammamataya)會考察大衆是否確實在全國各地奉行命令,如果發現有人不奉旨行事,就會受到某種「獨裁的」處罰。這種處罰符合社會主義的原則,因爲它有利于社會而不是出于個人或自私的原因。
阿育王這種「獨裁的」作風可以從他晚年的一個例子中得到證明。他去世前,所有的財産不過是半個羅望子【譯注一】的種籽,臨終時,他甚至把這羅望子捐贈給一位比丘。從他一生的所作所爲來判斷,他究竟是一位暴君或一位社會主義者?從他著名的石刻敕文和石柱的碑文也可以看出,阿育王傳承佛教「獨裁的」社會主義。
[佛教長者布施所有予社會]
從普通在家信徒的行爲舉止,更可以進一步地說明佛教所內含的社會主義。佛教的在家信徒生活節儉,而把多余的東西供給社會。舉例來說,佛教中的企業家(或長者)是擁有布施場的人,沒有這種布施場的人不能稱之爲「長者」。愈有財富的人,他們就有愈多的布施場。今天的資本家設有這種布施場嗎?如果沒有的話,他們就不是佛教當時所謂的長者,在那個時代,社會主義的真義全被彰顯出來。佛教時代的企業家普遍受到人們的尊崇,而不會遭受攻擊,只爲個人累積權勢和財富的資本家比起佛教中爲世間提供福祉的長者,二者實在大相徑庭。
在佛陀時代,即使是奴隸、仆人和做低賤工作的人都具有社會主義的意義。當時的奴隸並不願意離開他們的主人,而當今的奴隸卻痛恨資本家。佛陀時代的長者對待奴隸一如對待自己的子女,大家一齊爲共同的利益而努力,他們在佛教的齋戒日一齊持齋,他們共同生産的産品都用在布施場,假使長者累積財富,也是爲了日後布施之用。現在一切都變了,當時的奴隸製度符合社會主義,所以無須廢除,奴隸和主人爲共同的利益而努力;當今資本主義下的奴隸製度才需要廢除,因爲現在的主人對待奴隸就像對待動物一樣,所以奴隸們都渴望自由,但社會主義下的奴隸卻想留在主人身邊,因爲他們感覺很自在,以我自己而言,我就覺得做一位普通的比丘比做僧團的住持更輕松自在。同理可知,在社會主義下的仆人比主人的日子更輕松自在,而且受到與子女般相同的待遇。
在佛教徒的觀念裏,長者是擁有布施場的人,大長者擁有很多的布施場,他們擁有足夠自己使用的物資,然後把多余的拿來布施。佛陀從很早時就鼓吹如法的社會主義,不論是對君主、富商或奴隸階層,他都如此做。例如大部分的奴隸雖然無法剃度成爲比丘,但都對自己的社會地位感到滿足,他們都可選擇脫離(奴隸)義務或繼續履行他的義務,奴隸可得到很多的愛、慈悲和照顧。從以上所說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社會主義本質上是純淨的,與當今的社會主義截然不同。
【譯注一】一種熱帶植物,果實可以做清涼劑,花朵芬芳,木材也可以使用。
「獨裁的」統治提升大衆利益
[「十王法」具社會主義的精神]
讓我們再次討論, 可作爲有效的佛法社會主義形式的「十王法」。很多學生在高中或大學階段都研讀過「十王法」的法義,但都興趣索然。佛法所謂的「十王法」是:(一)布施;(二)持戒;(叁)解脫;(四)正直;(五)仁慈;(六)克己;(七)親愛;(八)不殺生;(九)忍辱;(十)不害。
布施就是「給予」或「給予的意願」;持戒就是道德,持戒嚴謹,順應天地之道的人,不會受到煩惱的侵擾;解脫就是去除心中所有的惡法,如自私;正直就是真實;仁慈就是溫順和善地對待百姓;克己代表國君必須自我克製;親愛就是沒有憤怒;不殺生就是不可傷害他人,即使非惡意的傷害也不可以;忍辱就是寬容或承擔寬容的後果;不害就是免于罪惡的自由。奉行此「十王法」的君主就能展現社會主義的精神,那我們爲何要放棄這樣的「十王法」呢?如果具足此「十王法」的君主是位獨裁者,那就是像阿育王般的君主,他的獨裁統治是爲了提升社會大衆的利益和廢除個人的私利。
讓我們共同來回顧一下本裏安(Phumriang)鎮的沙慕漢尼米特(Samuhanimit)精舍興建的過程,並以之說明佛教的「獨裁的」社會主義。該精舍的碑銘告訴我們精舍是在布那(Bunnag)家族的贊助下,于第叁任君主統治時建造完成的,工期共花了四個月,要在四個月期間完成這樣的工程,必須采取「獨裁的」方式,城裏成千上萬的人被命令必須協助建造,偶爾也有處罰的行爲出現,參與建設的工人製造磚塊,帶石頭、動物、樹木等任何他們能夠帶來的東西。精舍興建完成之後,城市中某位住持被任命來主持該精舍。不錯!興建該精舍確實采用了獨裁的方式,但其結果卻對社會大衆有益。
[「獨裁的」社會主義的領導者須具足「十王法」]
君主的德性是佛教「獨裁的」社會主義的關鍵,如果君主是善良的人,那麼「獨裁的」社會主義就會有好的結果;但如果是邪惡的君主,則結果就是無法讓人容忍的社會主義。具足「十王法」的君主是最好的社會主義獨裁者,大多數的西方人對這種佛教的君主統治觀念非常陌生,好的君主並不就是一般意義的專製君王,因爲我們誤解「君主」的涵意,而認爲所有的君主製度都是錯誤的。從最深刻法的觀點來看,具足「十王法」的君主是一社會主義的君主,第一位聖王摩诃叁摩多(Mahasammatta)、阿育王、蘇可達耶(Sukhodaya)和阿育達耶(Ayudhaya)國王等都是如此的君主。建立在「十王法」的君主製度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這樣的製度不應予以廢除,相反地,我們必須打從心裏認定這種製度不是專製的帝王製度。在某些情況下,佛教「獨裁的」社會主義可以比任何政府都有效地解決世界問題。
現代人都接受西方的觀念,認爲人人平等,受過教育的知識份子則主張每個人都有權利去管理大衆的事物,而這就是民主製度。但是,今日民主政治的意義非常模糊。請各位想想看,我國過去…
《法的社會主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