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的社會主義▪P4

  ..續本文上一頁事,而且根據自然法則,仁慈地對待他人,使所有的衆生有能力形成一個互助互益的社會,這是自然的創作,假如自然少了這個特性,我們都會死亡。凡是了解這原則的人,都應該奉行,甚至他們種稻不只是爲了自己,也爲了依此維生的野生動物,他們盡力種稻,就是爲了和所有的生物共享。(注十九)

  

  戒律應該被看作是最恰當的生活方式,而不是限製人類的自由,佛使尊者認爲自然是一體的,但他也不否定整體中各個組成份子的特殊性,我們不僅享有個人的自由,更有權利去實現我們的禀性和特質,然而在照顧我們個人的權益之下,也必須兼顧整體的利益。在自由民主的資本主義社會裏,趨向將個人的自由權益和群體的利益分開,因而造成兩者處于緊張或競爭的狀態。而在佛法的社會主義裏,小自原子,大到宇宙,其中一連串互爲因緣的條件都與自由有關。因此,戒律應是最恰當的行爲,而不是一種限製的觀念,因爲它同時兼顧了個人和整體的利益。

  

  法的社會主義所指涉的是一種簡單而中道的生活,雖然法的社會主義所認爲的中道或過度,會因人、群體和文化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但中道的原則則適合于所有的時代。身爲一個泰國比丘,佛使尊者認爲佛陀和當時僧團(佛陀是其中的一份子)生活型態,對于現在人們如何過法的社會主義的生活,具有特殊的指導意義。

  

  佛陀所製定的僧團戒律,把所有的事物都連結成不可分離的群體,我們從「僧伽」這個字就知道它的意義,因爲「僧伽」字面的意思是指一個和合體,而不是指單獨的個人。當人們群居時,就需要一種法則把他們結合成一個和合體,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若進一步探討就會發現,這社會群體和自然很和諧地相處在一起。例如,戒律要求的生活型態是:能知足並且合乎中道,比丘尤其必須遵守一種特別的規則:他們不能拿取多于所需的東西,假如多拿了,就是犯戒;又比丘若擁有超過叁衣的衣物,也是違犯了規定。比丘只能擁有叁衣一缽和一間小房間──這種教導比丘們適量拿取的理念,就是社會主義的真正基礎。(注二十)

  

  佛使尊者並不是在提倡每個人都應該出家,而是在倡導佛陀所說的「中道」,這種中道的生活既不會過度縱欲,也不是嚴苛的苦行。比丘依循中道並尊重團體戒律的簡樸生活,提供了理想的法的社會主義的典範。在物質的層面上,它提供了適當的食物、衣物、住所和醫藥等四種基本的需求。但最重要的是,它也爲人類社區和自然帶來了道德與心靈的福祉。

  

  

  

  [原則叁──尊重和慈悲]

  以上所說的引導我們進入第叁項原則,我將它歸爲對生命尊重和慈悲的原則,它承認每個人都處在互相依賴、共享所有的團體中,而每個份子也都各有其份。這項原則擁護和平、譴責戰爭:

  

  今天人類非常殘酷,可以丟下他們明知會殺害數以萬計生命的炸彈,而我們的祖先甯可投降,也不願做出這樣可怕的舉動。如今所謂的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國家都劍拔弩張,隨時准備丟下這樣的炸彈……。如果我們希望和平,我們就應該選擇和平之道,因爲殺人者只會導致被殺,唯一和諧的相處之道就是實行慈悲。……我們應該以善來對治惡,因爲以惡不能服惡。(注二一)

  

  就珍惜所有的生命而言,這項原則也對現今科技、工業化對生態所造成的威脅,提供一個有益的評判點:

  

  蹂躝自然的結果,使得一些動植物已經絕迹,甚至有些種族也因大量反社會思想的出現而滅種。(注二二)

  

  雖然佛使尊者從佛教徒的觀點去鼓吹社會主義,但他的哲學是普遍性的,他認爲社會主義是建構在一種特別的本體論或真理上,這種觀點具有真理的特性。因此,只要我們的世界沒有遵循法的社會主義的原則(如全體的利益、戒律和布施、尊重和慈悲),這世界就會否定事物的本來面目,因此産生虛僞和邪說。佛使尊者以下的說法很明顯地流露出他觀念中所具有的普遍性: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是社會主義的……每個宗教的創始者,都希望人們能依照社會主義的原則過活,這樣人們的行爲才能符合社會的整體利益。(注二叁)

  

  佛教所說的社會主義觀,持平而論,也存在其他所有的宗教中,因爲佛教和其他宗教都是建立在對一切衆生慈愛和悲憫的基礎上。由于這種精神,就産生了平等和自由,以及萬物互相關連的想法。(注二四)

  

  

  

  佛使尊者的政治哲學

  

  

  佛使尊者所诠釋的法的社會主義,是少數原始上座部佛教思想家,從亞洲本身的信仰系統中,爲其時代提出一套政治哲學建議的嘗試之一。亞洲的政治領導者,如毛澤東或胡志明都深受卡爾‧馬克斯革命理論的影響,佛教政治家如班達拉奈克也比佛使尊者更受到西方政治理論的影響。

  

  佛使尊者受到批評,說他未曾提出其哲學,或未能詳細說明他的理念應如何付諸實行,以及他的思想並未有系統的發展完成。雖然這些批評都有道理,但仍須待進一步商榷。

  

  首先要注意的是相關的周邊資料。佛使尊者的作品雖多,但大部分都來自于他演講的錄音帶,雖然他也曾寫過一些像<緣起論>(paticcasamuppada)這種有系統的論文,但很多題目是含藏在他原始的演說稿中,例如「法的社會主義」的政治哲學就是如此。而這些原始講稿中簡略的資料和前後文所透露的訊息,將可提供我們作更進一步的討論和分析。

  

  

  

  [傾向宗教道德而非西方哲學]

  第二點值得注意的是:佛使尊者處理社會道德的方法和傳統西方宗教道德比較接近,而與西方現代哲學雷同之處較少。

  

  實際上,佛使尊者曾強烈地批評所謂的「哲學化」(注二五),因此,用嚴謹的西方哲學的純理性思考方式,來批評佛使尊者的思想是不公平的。當我們分析佛使尊者有關法的社會主義的觀點時,可以發現到他是借著佛陀和僧伽的典範,教導實踐道德所強調的普遍性法則,當然佛使尊者本身在泰國就是一個很重要的道德典範,他不只是個思想家或哲學家,而且具體實行他的理想。他在泰國南方建立僧團,吸引了數以千計的拜訪者,並已激起其他許多現代佛教的運動,如聖提阿肓王寺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是實踐家而非哲學家]

  最後,我要提出的是佛使尊者的演說和作品反應了佛教徒深刻的信念,即沒有正見(Samadditthi)就沒有正確的行爲。佛使比丘試圖激起人們的正見,這種正見可以改變生活並激勵人們建立一個更好、更人性化的世界,我用「激起」而不用「教誨」是因前一個字隱含有自我覺醒的意思,因爲他認爲真理是無法用世俗法表達的,也無法用言語適切地加以說明。因此,佛使尊者像禅師一般,在他的演說、作品和行爲中扮演著激發者的角色,他希望藉此激起我們的覺醒,並深刻地思考我們是誰,及身爲一個人且處在群體和國家中的我們正在做什麼。

  

  最後,他希望我們能被真理感動,並付諸行動,我們可發現他經常使用似是而非或矛盾的議論來闡述。如他在《民主的社會主義》一書就說:「我們爲了要『向前』,所以我們必須先『後退』。」也就是說,爲了要恢複並實踐本性,我們必須先找回原來的本性;而在另一篇關于佛教的社會主義的重要資料裏,佛使尊者用怪異且表面上看來不太適宜的「獨裁的法的社會主義」,以此吸引觀衆的注意,然後他開始用探索的方式來解釋「獨裁的」這個詞,這是他實現並推行法的社會主義的方法。(注二六)因此,佛使尊者,不應被看成是一位哲學家,他應是一位實踐家,一位努力提倡真理實相的人。佛使尊者希望藉此真理,改變人們的生活,甚至改變社會乃至整個世界。

  

   美國賓州 史瓦斯莫學院宗教系

   都那德.史衛爾(Donald .Swearer)

   一九八五年八月

  

  (注一)參見Emanuel Sarkisyanz所著《緬甸革命的佛教背景》(Buddhist Backgrounds of the Burmese Revolution, the Hague:M. Nijhoff, 1965)及Bardwell L. Smith所編的《泰國、緬甸與寮國的宗教和政治法統》( Religion and Political Legitimation in Thailand, Burma and Laos, Chambersburg: Anima Books, 1977)。

  (注二)參見佛使比丘著,Donald K. Swearer編《朝向真理》( Toward the Truth,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71),以及一九七九年Donald K. Swearer在《宗教倫理雜志》(Journal of Religious Ethics vol 7:1)所發表的<佛使比丘的倫理和社會觀>(Bhikkhu Buddhadasa on Ethics and Society)一文。

  (注叁)《我和我所有》(泰文 Tua Ku, Khong Ku )一書,Phra Greoff DeGraff已翻譯,此文將刊登在康乃爾大學東南亞專題系列(the Cornell University Southeast Asia monograph series)所收集的《佛使比丘翻譯散文集》第2冊中。

  (注四)《道德的價值》(The Value of Morality, Chaiya: Suan Mokha, 1976),第8頁。

  (…

《法的社會主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無我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