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的社会主义▪P4

  ..续本文上一页事,而且根据自然法则,仁慈地对待他人,使所有的众生有能力形成一个互助互益的社会,这是自然的创作,假如自然少了这个特性,我们都会死亡。凡是了解这原则的人,都应该奉行,甚至他们种稻不只是为了自己,也为了依此维生的野生动物,他们尽力种稻,就是为了和所有的生物共享。(注十九)

  

  戒律应该被看作是最恰当的生活方式,而不是限制人类的自由,佛使尊者认为自然是一体的,但他也不否定整体中各个组成份子的特殊性,我们不仅享有个人的自由,更有权利去实现我们的禀性和特质,然而在照顾我们个人的权益之下,也必须兼顾整体的利益。在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社会里,趋向将个人的自由权益和群体的利益分开,因而造成两者处于紧张或竞争的状态。而在佛法的社会主义里,小自原子,大到宇宙,其中一连串互为因缘的条件都与自由有关。因此,戒律应是最恰当的行为,而不是一种限制的观念,因为它同时兼顾了个人和整体的利益。

  

  法的社会主义所指涉的是一种简单而中道的生活,虽然法的社会主义所认为的中道或过度,会因人、群体和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中道的原则则适合于所有的时代。身为一个泰国比丘,佛使尊者认为佛陀和当时僧团(佛陀是其中的一份子)生活型态,对于现在人们如何过法的社会主义的生活,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

  

  佛陀所制定的僧团戒律,把所有的事物都连结成不可分离的群体,我们从「僧伽」这个字就知道它的意义,因为「僧伽」字面的意思是指一个和合体,而不是指单独的个人。当人们群居时,就需要一种法则把他们结合成一个和合体,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若进一步探讨就会发现,这社会群体和自然很和谐地相处在一起。例如,戒律要求的生活型态是:能知足并且合乎中道,比丘尤其必须遵守一种特别的规则:他们不能拿取多于所需的东西,假如多拿了,就是犯戒;又比丘若拥有超过三衣的衣物,也是违犯了规定。比丘只能拥有三衣一钵和一间小房间──这种教导比丘们适量拿取的理念,就是社会主义的真正基础。(注二十)

  

  佛使尊者并不是在提倡每个人都应该出家,而是在倡导佛陀所说的「中道」,这种中道的生活既不会过度纵欲,也不是严苛的苦行。比丘依循中道并尊重团体戒律的简朴生活,提供了理想的法的社会主义的典范。在物质的层面上,它提供了适当的食物、衣物、住所和医药等四种基本的需求。但最重要的是,它也为人类社区和自然带来了道德与心灵的福祉。

  

  

  

  [原则三──尊重和慈悲]

  以上所说的引导我们进入第三项原则,我将它归为对生命尊重和慈悲的原则,它承认每个人都处在互相依赖、共享所有的团体中,而每个份子也都各有其份。这项原则拥护和平、谴责战争:

  

  今天人类非常残酷,可以丢下他们明知会杀害数以万计生命的炸弹,而我们的祖先宁可投降,也不愿做出这样可怕的举动。如今所谓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都剑拔弩张,随时准备丢下这样的炸弹……。如果我们希望和平,我们就应该选择和平之道,因为杀人者只会导致被杀,唯一和谐的相处之道就是实行慈悲。……我们应该以善来对治恶,因为以恶不能服恶。(注二一)

  

  就珍惜所有的生命而言,这项原则也对现今科技、工业化对生态所造成的威胁,提供一个有益的评判点:

  

  蹂躝自然的结果,使得一些动植物已经绝迹,甚至有些种族也因大量反社会思想的出现而灭种。(注二二)

  

  虽然佛使尊者从佛教徒的观点去鼓吹社会主义,但他的哲学是普遍性的,他认为社会主义是建构在一种特别的本体论或真理上,这种观点具有真理的特性。因此,只要我们的世界没有遵循法的社会主义的原则(如全体的利益、戒律和布施、尊重和慈悲),这世界就会否定事物的本来面目,因此产生虚伪和邪说。佛使尊者以下的说法很明显地流露出他观念中所具有的普遍性: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是社会主义的……每个宗教的创始者,都希望人们能依照社会主义的原则过活,这样人们的行为才能符合社会的整体利益。(注二三)

  

  佛教所说的社会主义观,持平而论,也存在其他所有的宗教中,因为佛教和其他宗教都是建立在对一切众生慈爱和悲悯的基础上。由于这种精神,就产生了平等和自由,以及万物互相关连的想法。(注二四)

  

  

  

  佛使尊者的政治哲学

  

  

  佛使尊者所诠释的法的社会主义,是少数原始上座部佛教思想家,从亚洲本身的信仰系统中,为其时代提出一套政治哲学建议的尝试之一。亚洲的政治领导者,如毛泽东或胡志明都深受卡尔‧马克斯革命理论的影响,佛教政治家如班达拉奈克也比佛使尊者更受到西方政治理论的影响。

  

  佛使尊者受到批评,说他未曾提出其哲学,或未能详细说明他的理念应如何付诸实行,以及他的思想并未有系统的发展完成。虽然这些批评都有道理,但仍须待进一步商榷。

  

  首先要注意的是相关的周边资料。佛使尊者的作品虽多,但大部分都来自于他演讲的录音带,虽然他也曾写过一些像<缘起论>(paticcasamuppada)这种有系统的论文,但很多题目是含藏在他原始的演说稿中,例如「法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哲学就是如此。而这些原始讲稿中简略的资料和前后文所透露的讯息,将可提供我们作更进一步的讨论和分析。

  

  

  

  [倾向宗教道德而非西方哲学]

  第二点值得注意的是:佛使尊者处理社会道德的方法和传统西方宗教道德比较接近,而与西方现代哲学雷同之处较少。

  

  实际上,佛使尊者曾强烈地批评所谓的「哲学化」(注二五),因此,用严谨的西方哲学的纯理性思考方式,来批评佛使尊者的思想是不公平的。当我们分析佛使尊者有关法的社会主义的观点时,可以发现到他是借着佛陀和僧伽的典范,教导实践道德所强调的普遍性法则,当然佛使尊者本身在泰国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道德典范,他不只是个思想家或哲学家,而且具体实行他的理想。他在泰国南方建立僧团,吸引了数以千计的拜访者,并已激起其他许多现代佛教的运动,如圣提阿肓王寺就是很明显的例子。

  

  

  

  [是实践家而非哲学家]

  最后,我要提出的是佛使尊者的演说和作品反应了佛教徒深刻的信念,即没有正见(Samadditthi)就没有正确的行为。佛使比丘试图激起人们的正见,这种正见可以改变生活并激励人们建立一个更好、更人性化的世界,我用「激起」而不用「教诲」是因前一个字隐含有自我觉醒的意思,因为他认为真理是无法用世俗法表达的,也无法用言语适切地加以说明。因此,佛使尊者像禅师一般,在他的演说、作品和行为中扮演着激发者的角色,他希望藉此激起我们的觉醒,并深刻地思考我们是谁,及身为一个人且处在群体和国家中的我们正在做什么。

  

  最后,他希望我们能被真理感动,并付诸行动,我们可发现他经常使用似是而非或矛盾的议论来阐述。如他在《民主的社会主义》一书就说:「我们为了要『向前』,所以我们必须先『后退』。」也就是说,为了要恢复并实践本性,我们必须先找回原来的本性;而在另一篇关于佛教的社会主义的重要资料里,佛使尊者用怪异且表面上看来不太适宜的「独裁的法的社会主义」,以此吸引观众的注意,然后他开始用探索的方式来解释「独裁的」这个词,这是他实现并推行法的社会主义的方法。(注二六)因此,佛使尊者,不应被看成是一位哲学家,他应是一位实践家,一位努力提倡真理实相的人。佛使尊者希望藉此真理,改变人们的生活,甚至改变社会乃至整个世界。

  

   美国宾州 史瓦斯莫学院宗教系

   都那德.史卫尔(Donald .Swearer)

   一九八五年八月

  

  (注一)参见Emanuel Sarkisyanz所著《缅甸革命的佛教背景》(Buddhist Backgrounds of the Burmese Revolution, the Hague:M. Nijhoff, 1965)及Bardwell L. Smith所编的《泰国、缅甸与寮国的宗教和政治法统》( Religion and Political Legitimation in Thailand, Burma and Laos, Chambersburg: Anima Books, 1977)。

  (注二)参见佛使比丘着,Donald K. Swearer编《朝向真理》( Toward the Truth,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71),以及一九七九年Donald K. Swearer在《宗教伦理杂志》(Journal of Religious Ethics vol 7:1)所发表的<佛使比丘的伦理和社会观>(Bhikkhu Buddhadasa on Ethics and Society)一文。

  (注三)《我和我所有》(泰文 Tua Ku, Khong Ku )一书,Phra Greoff DeGraff已翻译,此文将刊登在康乃尔大学东南亚专题系列(the Cornell University Southeast Asia monograph series)所收集的《佛使比丘翻译散文集》第2册中。

  (注四)《道德的价值》(The Value of Morality, Chaiya: Suan Mokha, 1976),第8页。

  (…

《法的社会主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无我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