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原屬于自然、上帝或任何名稱的。地球資源被濫采、濫挖,而且被漫不經心地浪費掉,它們不僅沒有被拿來做建設性的發展,反而被製造成傷人的武器。礦産從地底下被挖出,用來做攻擊和屠殺的武器,如此怎能帶來好的結果?最後這些資源將因爲完全無意義的浪費而消耗殆盡,假如我們持續浪費下去,據估計這地球上的油礦將在五十年內被用完。
假如我們根據自然法則節製地使用地球的資源,那我們就無須用得像現在這麼多,這樣未來每個人都有許多甚至無限的自然資源可以使用,然而現今毫無節度地使用地球的礦産,不久它們將會被用盡。這樣的行徑違背法、宗教和上帝,假如我們都能依照自然法則去使用它們,那麼資源就不會短缺了。
這使我想起一個耶稣的故事,耶稣能用二、叁條面包和五、六條魚喂飽上千的人而仍有剩余。假設人們只取所需,這世界就有足夠的資源供給所有的人,然而當今的現象並非如此,放眼所見都是嚴重的不足。假如能拿取並使用真正需要的物質,我們所需求的物質將不虞匮乏,同時我們也會因依照自然法則生活,而得到精神上的益處。我們會感受到平靜和滿足,不再被沒有節製的欲望所左右,但是在現代的社會,人們仍被無盡的欲望所控製。
假如我們都能依自然的法則共處,就不難見到自然之道就是和平,當人們違反自然之道而行時,結果將是混亂與不安。宗教的功能就是要解決人類的根本問題,帶來和平並且平息混亂與不安。宗教藉大自然的完美和力量表現出它的功能,我們必須依自然法則和諧相處,否則不但不能體會只有人類才能體會的真正和平與滿足,而且枉費生爲人身,甚至連動物都不如。動物至少能依循自然而過活,因此它們較少受苦;而人們仗著優越的聰明才智,互相競爭,過著違反佛法和上帝之道的生活。人類本來是應該享受高于動物的生活,但當我們與自然背道而馳時,卻使自己活在比動物還苦的生活煉獄中,相反地,動物們就不會經驗到人類這種不如意或痛苦。
現在的人缺乏做人的精神特質,只是徒具人類外表的生物。如果從最好的角度去看人類,我們應該是聖經上所說的「上帝的子民」。人類之所以稱爲「上帝的子民」,而非魔、撒旦或一些令人不喜歡之物的後代,是因「人」具有比其他動物更高的心智,當心真正處于高層次時,就能超脫所有的憂慮和苦惱。但如今我們遠離正道,幾乎不配稱爲「人」,真的,我們甚至不能稱爲人類的後代,更不用說是上帝的後代。我們離正道如此遙遠,可說是空有人類的外形,並不比動物好到那裏去,我們只具有飲食、睡眠、生育等動物的感覺和欲望,所以我們和動物並無差別。這是因爲我們沒有依據人類的潛能和佛法的正道而活,爲了走上正道,我們必須回頭,回到原來的軌道。
[奉行佛法和宗教可以解決煩惱]
每個宗教都說痛苦來自墮落和死亡,然而,由于被煩惱所左右,今天我們的處境比死亡還糟,正處在最墮落的狀態中。肉體死亡比不上煩惱所帶來的苦,所以,解決社會問題必須回到「煩惱」這個根源點。
若要解決人類的痛苦,只提及解決饑餓、文盲和疾病等問題,那是非常可笑的,因爲這些並非真正的問題,它們只不過是症狀而已,根本的問題是在現代的社會缺乏宗教和道德原則。假如我們針對此問題加以解決,那麼文盲、饑餓和疾病就會消失嗎?即使沒有消失,不識字的人仍可活得比大部分識字的人快樂。我們甚至也可以指出,在過去不懂閱讀的時代,當時的人們比現在腦中裝滿書本知識的人快樂得多。
食物對一個只有痛苦和不安的人來說,有什麼用處呢?在這種情況下,死亡不是更好嗎?與其大談食物和饑餓,我們何不相信真正的生命是由「法」所支撐,而不只因食物而活著。有的宗教認爲假如我們不能依「法」而活,就不是完全的人,不僅因之喪失人性,也處于比死亡還糟的狀態,因爲死亡至少不會感受到痛苦。
由于人們摒棄宗教和佛法,許多的問題因而出現,也使得社會工作有其必要性,假如人們能奉行佛法和宗教,那麼我們前面所提的問題就不會存在。現代的社會缺乏同情心,因爲人們變得自私且執著于「我」及「我所有」,忽視上帝要世人互愛的願望,也就是說,在我們想到個人利益前,應先考慮到社會的利益。因此,社會問題持續地增加,社會工作的需求也相對地提高,但很可悲也很可笑的是,我們還是治標不治本地處理這些問題。
我以上所說的第一個要點是:最好的社會工作是幫助人們回頭、回到正道上。如此才是真正地服務社會,因爲現今人們已偏離正道太遠,所以導致世界面臨大災難。
社會服務的真義
[社會主義不是共産主義]
第二點是:「社會工作」或「社會服務」的真正意義是什麼?社會服務意指對社會做服務。社會服務局的設立是要實現種種社會工作,「社會的」這個詞明顯含有對社會做服務的意思,爲什麼我們用這個詞呢?爲什麼不采用強調對某些特定人士或個人服務的字眼呢?當強調「社會主義的」工作時,我們是不是在討論那些令人惶恐和仇恨的社會主義呢?最近有人一提到社會主義,就會被認爲是共産黨員,然後被逮捕入獄,但當我們提到社會服務局時,有沒有人想到共産主義者或所謂的社會主義者呢?
社會服務是社會主義的一種,但不同于共産主義,不要讓「社會主義」這個詞的相關意義所欺騙。文字具有強大的欺蒙力,世界許多問題都起源于人們誤解自身語言中的用字,從某方面來說,社會主義雖爲人唾棄,但我們將要做的就是社會服務,而這種社會工作事實上也是社會主義的一種。
[佛教是社會主義性的宗教]
進一步來說,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是社會主義的,而不是人人可以爲所欲爲的個人民主主義。每一個宗教的創始者都希望人們能依照社會主義的原則過活,依社會整體的利益而行,一旦人們將個人的利益擺在社會利益之前時,我們就會被煩惱所控製,也就是說,人們變成私欲的奴隸,尤其佛教的教義更表達出佛教是一種社會主義性的宗教。
有個看待社會主義意義的好方法,那就是只取用個人所需,而剩余的供別人使用。在佛教的教義和戒律裏,都記載佛教僧衆只能取個人所需的物品。
以戒律爲例,一個僧人只能擁有叁衣,超過叁衣就是犯戒;假設僧人有多于叁衣的衣物,就必須將它交給僧團,多余的衣服不屬于任何一個人 ──只能給僧團。在居住方面,規定一個僧人的住所不能大于七呎寬和十二呎長,否則也是犯戒。這種種規定都是爲了使僧人只取自己所需之物,而不會多取,以確保整個僧團有足夠的物資可用。進一步地說,一個僧人只能擁有一個缽,假如他不只擁有一個缽,那麼就必須舍去,因爲擁有多余的缽是違犯僧團規定的。這些規定都是要使僧人們只取自己需要的部分,並確保其他的人也有足夠的物資可用。
同樣地,佛教的教法也教導我們對自己所擁有的要知足,也就是只擁有足夠自己所用的物資,因此,佛法極力強調我們要慷慨布施。一個真正的佛教社區,即使是在家居士,也能滿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若非真正所需,就願意將它留給需要的大衆。
舉例來說,在佛教的傳統裏,有財富的人(長者)相當不同于今日的資本家。非佛教徒的財富觀是要累積超過個人所需的物質;然而在佛教的傳統看來,財富是依照一個人擁有布施場的多寡來決定。布施場是個公共場所,貧困的人可以在那裏得到他所缺乏的物質,一個人擁有愈多的布施場,表示這個人愈富有,因爲富人剩余的財富和他所雇用的許多傭人、工人,可以形成一種社會服務的布施場。然而非佛教徒的富人,只是道道地地的資本主義者,他們累積無盡的財富,並且再投資,同時壓榨勞工,爲自己謀取更多的利益。反之,在佛教中,富人雇用員工一齊爲整個社會的利益而努力。在佛教社區裏,不論是僧衆或在家衆,被教導且被要求只能依自己的需要適量取用,過度的消耗是錯誤且犯戒的。因此,佛教不論就教義或精神內涵而言,都是實實在在社會主義的宗教。佛陀說:「我是爲了幫助世間一切衆生而出世」,他並非爲特定的某人或他自己的利益而出生,所有宗教的創始者都說他們是爲了衆生而來,也都反對過度的浪費。
[社會服務是以整體社會爲對象]
從這點來看,所有的宗教都是社會主義的,然而,「社會主義」這個詞會引起相當的誤會。社會主義者被視爲是共産主義者,這是多麼無知的事啊!我們被自己的語言所騙,成爲語言的奴隸。爲了執行我們的社會工作,也就是服務社會,我們仍然必須抱持著這工作是「社會的」的想法,否則我們就會落于倡導「個人的」主義,或爲特定人士的利益而服務,那就不是爲整體社會服務了。
如果我們倡導民主政治,它必須是社會主義式的民主,而不是助長以自我爲中心的個人式民主主義。許多的政府體製,如自由民主體製允許個人累積龐大的財富,相反地,社會主義式的民主將整個社會擺在第一,是在符合自然原則之下只取自己所需,因此,它能考慮到其他衆生的權利。
上面所提到的種種問題是因社會形成後而發生的。當人們處于如石器時代尚未組成大團體時,這些問題並不存在;而當人口不斷地增加,人們大量地聚集在一起時,社會問題就出現了。當社區不斷地發展與成長,人們開始互相壓擠,危機也就因此産生。
因爲當前的問題不只是個人的問題,它關連到整個社會,所以我們必須對准問題的源頭 ──「社會」來探究。任何爲社會群體所製定的製度,都是爲了社會整體的利益,而不…
《法的社會主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