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的社會主義▪P7

  ..續本文上一頁只是爲了個人或特定人士的利益,如果將個人利益放在社會利益之上,那麼將不能有效解決社會問題,因爲問題的症結就出在社會是以整體的方式來運作的。

  

  

  

  [社會主義的精神是自然法則]

  社會主義的精神或核心是自然的法則,社會主義的目標是自然之道。只要我們過著只取所需的生活,不論我們是否刻意在做,都能依自然之道生活。

  

  

  

  <只取所需>

  值得注意的是,在自然界中,除了人類之外,沒有一種生命在應得的量上要求更多。根據科學研究,在人類演化之前有低等的動物和植物,在此之前,有單細胞生物,而這些生物中沒有任何生物的消耗量會多于它們的所需量;甚至最早的器官狀細胞也只取用它們簡單細胞所需之物,細胞群也只吃維持生命的東西;然後是植物的演化,每一種植物也是僅取所需;最後是魚、鳥等動物,也都依據它們機能所需而取用。它們沒有倉庫或貯藏室來積聚物品,因此,它們取用時不能超出自己所需之量,鳥兒只吃它的胃所能容納的食物,它的攝取不可能超出生存必須之量。

  

  人類剛開始進化時,居住在森林和叢林之間,一樣沒有倉庫和貯藏室,所以只吃足以維持生命的量,每天只攝取所需的食物,沒有人累積剩余的物質,因此,沒有我們前面提到的社會問題。

  

  佛教經典說:我們的問題起源于有人開始積聚糧食,因爲積聚會造成他人的不足,一旦積聚物品,分配不均的問題就出現。問題隨著時間的遷流而更加嚴重,人類的領導者爲人民貯存物品,如此一來,群體間就不可避免地會互相攻擊,甚至叢林中的原始居民,取用時也開始超出他們所需之量。爲了維持社會秩序並製止煩惱的産生,法律和道德製度也因而發展起來。

  

  自然是要我們每個人都只取自己所需之量。多年來,人們忽視自然,而一味地相互競爭,在能力範圍內不顧一切地奪取資源,因此,造成今日的問題。如果我們都能適量拿取所需,那麼所有的問題就不會存在,因爲不會有人利用、壓榨別人。

  

  問題在于要多少才算足夠?這並沒有一定的標准,必須是依時間、地域和各種狀況而有不同。就當今的情況而言,似乎沒有任何一件事是令人感到滿足的。佛教有個諺語說:「即使是兩座金山也不能滿足個人的欲望。」這說法顯示了人們不惜以犧牲社會爲代價,來滿足個人不斷增加的欲望。

  

  

  

  <分享多余>

  甚至是共産主義也將財富分配不均視爲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然而它的解決方法是不符合自然之道的。真正解決方法是取用不超出所需,要符合自然原則,人們才能以慈悲心來分享多余之物。人們只保有他們所需之物,多出的都願意留給社會。

  

  問題是怎樣才算是超出我們真正所需?我們可以擴大「所需」的意義。當人們宣稱需要時,實際上並非真的有需要。例如,將自己所有的百分之五捐出,我們仍然可以生活。人類應學會分享自己所擁有的,而且將它看作是必要的事。這樣的分享和上帝的道德(自然法則(相符合,而且每個人也能從中獲益。假設有些孩子可帶五十沙丹(satang)【譯注一】到學校購買午餐或食品,那麼這些孩子可以很輕易地分享五沙丹給那些連一沙丹都沒有的孩子。只要有十五沙丹,小孩就可以買東西吃,因此,若有許多小孩願意從五十沙丹中拿出五沙丹給朋友,就沒有人會一無所有。即使我們認爲自己並無多余之物,只要願意,我們仍可有東西和別人分享。

  

  任何宗教,特別是佛教,都依資源共享而得以生存。例如這個寺院所以能夠存活是依靠附近村民的布施,他們雖然貧窮,卻願在早晨時將食物分給僧人們,由于他們願意施舍,這寺院裏六十位僧衆就能借著這個人口稀少、貧窮的小村落的護持,度過雨季。而在曼谷卻是完全不同的情況,在那裏你可以見到極富有的人,但從不曾像村民那樣護持寺院並分享他們所有。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村民還是照傳統方式過活,但曼谷人卻非常的現代化,現代到他們認爲可以做自己的上帝。

  

  將多余之物與他人分享的意義是什麼呢?對某些人而言,一億元仍然不夠,他們永遠不會有多余之物可與人分享,他們希望擁有上兆、上億元。對他們而言,從來沒有所謂的多余或超出他們需要的情況,然而有些人,雖然只有很普通的物資可用,卻能找到一些東西和缺乏者分享。

  

  

  

  [以正見、正精進做社會服務]

  社會主義就是立基于這簡單的自然法則,也就是說,任何人取用時都不應超出自己的需求,我們應該將多余之物分給那些不足的人。這不是說我們不應該有更多的生産,人們有權利去生産,假如生産超出他們所需,這樣做也是適當的,只要他們能將多余的分享其他人。即使是窮人,雖然認爲自己沒有能力布施,只要他願意,也可以和他人分享自己所擁有的東西。

  

  從自然之道而言,在不超過所需的原則下,我們都有權利去取得所需要的物質,假如我們都能奉行自然法則,這世界就會像天堂、上帝的天國或彌勒佛國般,處處都令人滿意,沒有痛苦也沒有令人不滿意的地方,這就是最高的自然法則!只取自己所需之物,並爲整個社區的利益去累積和做更多的生産,這就是依循自然法則的社會主義。它和自然法則、上帝之道或所有宗教的基本教理都相應,這種宗教性的社會主義因爲看清問題的根源是來自人們貪婪無度地追求私利,所以可以對治當今嚴重的社會問題。

  

  在實踐我們所謂的社會主義時,我們必須懂得運用最好的方式去做社會服務,也就是必須有正見和正精進。邪見是對自然或真理有偏差的理解,它是問題的根源,因此,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就必須依賴正見。這種正見使人們在做錯事時能有所察覺,並將思考和行爲引導回自然法則的正確之道。假如人人有正見,那麼社會就會愈來愈好,因此,我們必須回頭,回到正道上。但是,今天我們普遍忽視上帝、法,甚至科學所教導的,正確地依自然法則而生活。

  

  【譯注一】沙丹(satang)是泰國的幣值,一百個沙丹等于一貝斯(bath),一貝斯等于一美元。

  

  

  以佛法的社會主義解決人類共同的問題

  

  以上所說的第二項要點就是有關「社會服務」的意義。我最後要說的是如何處理現代世界日益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宗教和道德逐漸消失,而且消失到令人擔憂的程度。宗教有各種風貌:道德、真理、依自然法則而生活或遵從上帝的旨意,這些都逐漸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這也就是爲何當今世界會一再出現危機的原因。危機始終沒有解除,因爲解決問題者就是那些製造問題的自私者,他們是不可能解決問題的。

  

  當國際組織的組成份子都是一些自私的家夥時,他們如何可能解決全球的問題呢?請大家要非常小心,千萬不要加入那些自私者所領導的機構,這些人組成機構只是爲了增加個人私利。撒旦、魔鬼和所有罪惡的力量,都會大大地嘲笑你錯誤的努力。我們爲何不照著上帝或自然法則去做,將他人的利益放在個人私利之前,並以此精神解決問題,使自己成爲真正有意義的人呢?

  

  

  

  [宗教變成只是哲學或邏輯]

  在這個自私和煩惱熾盛的世界裏,宗教和道德都被摒棄一旁,結果使人們變成受苦的一群。我們的宗教變得如此膚淺,以致于不能再被稱爲宗教,這就是我所說的宗教已從我們的生活中淪喪到令人吃驚的程度。

  

  總而言之,真正的宗教已經消失了,只剩下哲學的成分。雖然哲學和宗教還有一些關連,二者卻不相同。人們普遍透過文學、自由藝術和哲學來接近宗教,而且對于哲學特別感興趣,但哲學不是宗教。哲學的研究,是以推理的方式將人們無法理解的抽象事物,加以分析和理論化。

  

  宗教所采取的是科學的方式,它首先指出「苦」這個切身的問題,然後找出原因並提出可解決的方法。由此可知,宗教處理的雖是心靈和精神層面的問題,但它的方法卻十分科學。相反地,哲學預設臆測性的問題,如我們應不應該相信上帝或佛法?爲何我們應做這件事而不是另一件事?某事是否真實,是真正的好嗎?所謂的快樂是真正的快樂嗎?這些問題都是對自己沒有信心的人的想法。他們從心中尋找問題,並以推理方式解決它,這就是人們所謂的哲學。當我們思考愈多臆測性的問題時,産生的問題就愈多,然後這些問題就離有用的方法愈來愈遠。

  

  在兒童讀物裏有個巧妙有趣的例子,可用來譬喻哲學思考的無用。有個跑步者在兩條鐵軌間跑步,他看到兩條鐵軌似乎在遠方彙成一條,所以他就一直跑,想要發現鐵軌在何處彙集成一條。而哲學就像跑步者想追尋的彙集點,常帶領我們進入思考的虛妄歧途。

  

  相反地,科學式解決問題的方法,需要有具體的問題以及解決該問題的方法。宗教也是一樣,例如執著有「我」的幻覺會造成苦,那麼放下執著,就能使我們從苦中解脫,只要我們未完全接受這個真理,就必定會受苦,一旦接受它,苦就能止息,而這就是真正的奉行宗教。

  

  因爲我們從來沒有真正奉行宗教,因此,我們所說的宗教就變成只是哲學或邏輯。我們必須回到正道上,將真正的宗教帶入自己的生活中,也就是實踐宗教的教法而止息苦。哲學永遠不可能解決我們的問題,因爲哲學理論的探討永無止盡。如果將科學方法運用到實踐宗教上,我們就可以很清楚地界定問題的範圍和本質,也可以預見它能爲我們有生之年帶來快樂的結果,然而,如果我們依賴哲學來解決問題,不只終其一生無法達到目的,甚至一百輩子也做不到。

  

  我們常對自己的宗教是多麼蓬勃發展,且到處可見宗教象征而引以爲豪,但卻不知自己正在逐步地毀滅真正的宗教。當今所殘…

《法的社會主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無我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