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淺釋—五百弟子授記品第八
主講:法聞法師(北京廣濟寺)
2010 年3月9 日 北京茶緣茶城洮硯館
剛才所誦讀爲《妙法蓮華經》卷四第八品——五百弟子授記品,簡稱授記品。上次我們學到第七品,第七品的題目叫什麼,大家還記得嗎?化城喻品。這一品,第八品是授記品。主要講以富樓那尊者爲首,五百弟子皆得授記。接下來還說了一個系珠玉諸寶,五百弟子雖都懷有佛種,但未開悟,有煩惱、浮躁,如衣領藏有寶珠,但因不知,故居于窮困之境。這是授記品,就是爲以富樓那尊者爲上首的五百弟子授記。
我們誦讀經文,本經特點已經很熟悉、明了,是用形象的言語講故事,還有《妙法蓮華經》的語言,我們知道,佛祖當年說法,是大白話,佛祖說法的理念是契理契機。契理,就是把佛祖的本意、本懷更簡要、更直接、更顯白地敘說出來,讓大衆,讓弟子,能夠在最短的時間裏能夠最快地接受,這就是契理。契機,就是用最顯白的語言,最方便的語言,越方便越能夠契機,機是根機,就是受衆、聽衆的接受能力、接受程度如何。能夠和聽衆的接受能力相符、接受程度相應,就叫契機。我們知道佛祖說本經的時間是晚年所說,像《涅磐經》、《維摩經》,這些大乘了義的經典都是在佛祖晚年所說。這時候佛祖說法在契理契機上面更完善、更完美、更成熟、更圓滿,所以這個時候在語言方面特別的淺白,甚至用講故事的方式。
我們知道淨土法門是叁根普被、利鈍全收。叁根指的是低、中、上,叁種根器,也就說是衆生接受程度、接受能力的等次、等級,衆生智商有高低,但是,佛祖方便、究竟說法,不管智商高低的衆生,都能夠受益、都能夠理解、都能夠領悟、都能夠接受,這就是佛祖晚年說法的特點:大白話、講故事。
這部經是早期傳過來的經典,早期翻譯的經典,都用的是直譯,爲尊重故,都用的是直譯。不像有些經典是意譯,像有些般若經典,比如《楞嚴經》,都是意譯的成分多,沒有完全按佛祖當年說法的梵文那種表述法來翻譯。在語言上,譯者爲了語言更精要、精煉,表述更准確、直接,壓縮份量,帶有一定的意譯。而我們所讀的《妙法蓮華經》,是早期翻譯的、直譯的,完全遵照記錄當年佛祖所說法的梵文,梵文怎麼說,就怎麼翻譯,與其說是翻譯,倒不如說是轉換爲另一種文字——漢字,中國文字。這是《妙法蓮華經》的特點,至于其中的經意,我們要是多讀幾遍,大意自現,書讀多遍,其意自現,尤其像《妙法蓮華經》這樣的方便說法,應該說沒有很難理解的地方。
我今天強調一下,本品,就是授記品,我們著重來參、來悟“授記”在修行過程中的意義所在,什麼是授記?爲什麼授記?授記體現了什麼功用?我們來一個淺顯的參悟。那麼在座的可能大多數都讀過,學習過《金剛經》、般若經典裏面很有代表的一部經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他裏面講到一些授記,大家還能不能回想起來?誰能夠回想起來?《金剛經》裏面燃燈佛,是久遠劫的一尊古佛,可以說是釋迦牟尼佛祖因地修行、宿世修行的時候,他的老師,當時燃燈佛是那個劫的教主,他作教主的時候給釋迦牟尼佛授記,說他將來過多少劫,在什麼地方成佛,國名是什麼,劫名是什麼,都有預示,這是我們在讀《金剛經》的時候,提到的授記。
讀佛經我們知道了,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是因緣所生世界,都是因緣所生法,佛祖講世界的形成過程——成住壞空。世界是怎麼形成的?用今天科學的話說世界的本源是什麼,科學家說,單從物質的角度講,世界是由宇宙而産生,有一種說法——大爆炸,從一點,從一個小圓點而來,這是從唯物的角度,物質的角度來講;另外,從唯心的,神學的角度講,世界是神創造的。佛祖他開悟以後,他的智慧,無上智慧究徹法源,他能夠開悟,標志著他掌握、發現了認識事物本源的方法。佛祖解釋世界本源是怎麼解釋的?這也是他的學說思想很重要的一點,是佛法理論的基本。佛教立教,佛教之所以是佛教,他的核心理論是什麼?緣起論,從理論角度講,核心理論是什麼?是緣起論。緣起論的意思就是說,他解釋物質世界跟生命世界的本源,真實本源,佛經裏叫作諸法實相,那本源是什麼?本源是什麼都沒有,本源就是空。你要是相信自然科學的證明,想要找一個組成世界的基本東西、基本粒子,就是說世界由什麼組成的,是原子組成的嗎?原來自然科學家認爲物質世界是由原子組成的,最後呢,原子還不是最基本的單位,它還是由別的其他的物質組成的,也就是說它還能夠分解,不是一個實心的,這就否定了原子論。雖然名義上叫原子,但實際上它不是世界本源,不是組成世界的基本單位、基本粒子,還可以繼續分解,那麼最後呢,什麼質子、中子、電子,中子還可以分,分到最後什麼呢,什麼也沒有,是空。這就是說,世界大宇宙存在,就根本沒有一個實質的東西,這個還是從物質角度講沒有實質東西。佛祖的說法更直接、更客觀,他說世界怎麼來的?是緣起,因緣所生法,大千世界、大宇宙,包括物質世界、生命世界,都是因緣所生法,這就是佛法的緣起論,這是佛法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理論,這是很符合科學道理的,很有科學性。
這段我們說的是世界,講世界本源,講到了佛祖的基本理論——緣起論。這大家不能不知啊,作爲與佛走的這麼近的人,甚至是佛弟子來說,緣起論不能不知。《妙法蓮華經》沒有直接講緣起論,緣起論屬于基本教理、基礎教理。按理說我們在學《妙法蓮華經》之前,應該對基礎教理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才行,否則對佛祖晚年總結性說的無上妙法,在有些方面領悟起來就比較困難一點。比如說授記,不是說佛想給某個人授記就可以授記,用現代話說是要遵循一定的規則、規律,我們讀《金剛經》的時候,燃燈佛給釋迦牟尼佛授記,說多少年以後成佛,在某地方成佛,國名、劫名,他國土的大概情況,以及國土衆生,國名的大概情況,他都有一個預示。讀上一品的化城喻品也提到了我們所處的時代劫名是什麼?是賢劫。國名呢是什麼?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國名,這個國也叫世界,娑婆世界,國名叫做娑婆國土。釋迦牟尼佛祖教化的這個國名叫娑婆世界,這是燃燈佛,他當時給他的弟子釋迦牟尼佛祖授記。
今天我們讀到《妙法蓮華經》第八品,看到釋迦牟尼佛祖給他的弟子,以富樓那尊者爲上首的弟子授記。授記,我們通過讀經典可以看到,首先作爲教主,給有一定因緣的弟子,用我們今天簡單的理解,就是修行已經到一定程度了,多生多劫、供養、承事諸佛,廣結善緣、佛緣,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可以作教主,成佛。作教主,首先他有教化區,也叫國名,一般是一個小世界,就像釋迦牟尼佛祖的教化區是娑婆世界,在此國佛壽是多長時間,此國土大致情況是什麼樣,都有一個預示。這是不是佛祖以他的神通力給弟子一個鼓勵呢?也可以這麼說,也是對他精勤修行的一個肯定,因爲還要多少劫以後你才能夠成佛,既是肯定也是鼓勵,也是給後來者一個榜樣。同時也是對于佛法作爲大宇宙間唯一真理,他的傳承,以什麼樣的方式傳承,很形象地來了一個部署。
我們知道六道衆生中人身最爲難得,爲什麼人身難得,人處在六道的中上階段,再往上還有兩階,往下呢有叁階,往下低級生命,俗稱叁惡道,善根慧根都非常的低,非常的少,非常陋劣,也就是說福德智慧非常低劣,他忙于小我,以及維持自己個體的生命,怎麼樣能夠有吃有喝,忙吃忙喝,顧不上精神上的追求,同時也感到福德智慧不夠,真理對于他來說太遙遠。人往上呢,是天人、阿修羅,這兩個階層雖然從福德智慧角度講,應該說比人要高,但是他又落到福德福報中,因爲在生命提升的過程中他執著于、側重于修福,修感官五欲,感官五識的享受,是落在物質追求方面去了,雖然比人高,但是他的思維並不發達,他形體比人肯定要殊勝,佛法中講的六通裏有天眼通,天人在某些能力上要比人高多了,雖然有些能力高,但最關鍵的思維——第六識,沒有人發達,其他的眼耳鼻舌身也許都比我們人要強,而意識卻停留在平常階段。
生命存在是提升還是墮落,關鍵在意識。人在六道中最難得,是因爲他的意識很難得。人爲什麼是萬物之靈?就是因爲有極度發達的思維意識,高級思維、高度發達的思維意識,在佛經裏把他認爲是反思能力,所以我們說人的可貴就是能夠反思,也就是說反思是整個所有修行的基本原理,就是靠第六意識的反思,人身難得就體現在他的反思能力。人以下的低級生命幾乎沒有反思,人以上的天人他們的反思能力也很弱,可以說比人低級的也好,比人高級的也好,這幾類的衆生,他的生命活動過程都是跟隨環境走,受環境影響,隨波逐流,只有人才能夠不一定都完全隨波逐流,當然人裏面隨波逐流的人也不少,這就是沒有反思意識,是沒有修行的人。從實質上講隨波逐流之類,沒有修行,不講修行,沒有信仰,沒有精神支柱,沒有自己的辨別能力,不求聖解,不求真理。
有很強的反思能力,究竟要反思什麼呢?求真理、求真實。什麼…
《《妙法蓮華經》淺釋—五百弟子授記品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