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最真實?也就是什麼最有意義,什麼最有價值?這就是反思,不是去胡亂的思考,不是說雜念多就是思維意識強,東想西想很隨意,那不是強思維的優勢,強思維的優勢是能夠去僞求真。其他幾道的衆生他不可能做到這一點,比人高級的天人也做不到。所以經典裏面一再肯定了人身難得,第二個就是佛法難聞。我們把佛法換一個詞,佛法也可以用真理來代表,佛法難聞,或者說真理難求。因爲真理更能夠貼近現代人,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真理我們知道,大宇宙時間空間都是無限,無限時空。現在科學證明,世界沒有一個開始,佛祖認爲是這樣,像大爆炸只是科學家的一種說法,並不一定所有的科學家都承認這種說法。我們讀佛經,會發現佛祖說世界沒有一個開始,有開始就有結束,那結束以後要到哪裏去,存在的事物以後到哪裏去。我們讀般若經典,佛祖在般若經典裏面說的很清楚,存在本身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這是佛祖的時空觀,無限時空本身也是我們人的意識、妄識、虛妄的,爲了一時一地的方便所形成的虛而不實的一種觀念。真正對于存在本身來說,時空對他們是沒有意義的,因爲存在是超時空的。
這個就涉及到大宇宙是不是所有的都是虛妄,沒有一個真實的東西?我們說有,至少成佛以後對什麼是真理,徹悟開悟以後,自證以後,我們對大宇宙的真實才能夠有一個直接的體驗。在認識的過程中,我們就叫作真理,至少有一個真實的理,我們把他稱爲真理,那什麼是真理呢?各個宗教、各個學說、主義都有自己的一個說法,都認爲自己的學說是世界唯一真理或者說是究竟真理,有的宗教認爲他們的教主神是唯一真神,所說的法是真理。辯證唯物主義也說馬列主義是最普遍的真理,那究竟孰是孰非?我們說世間沒有兩個真理。真理自身的特點——唯一性,有兩個真理就是天上有兩個太陽,那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規則、規律。孰是孰非,光憑一時的感情用事是靠不住的,要禁得起時空的考驗、檢驗才行,其他的宗教、學說、主義我們先不說,佛法,我們說那是禁得起時空的考驗,時空再怎麼變,佛法就是佛法,就像授記,教主佛,十方叁世佛那麼多,爲什麼還分教主佛?這就是佛法與衆生,也就是宇宙大真理體現功用的時候,他還是要在一定的規則,也就是他還是在特定的時空範圍內的。超時空指的是存在本身而言、源本是超時空的,但是體現功用的時候,是不離開時空的,說超時空是從絕對真理的角度,不二法門的角度,但是體現法的功用的時候,絕對要從哪裏體現?絕對從相對體現,我們要認識絕對必須要通過相對,也就是我們要認識佛法、真理必須要在某一個時間某一個地方,具體到一時一地,具體到什麼人物,這樣的通過局部來認識全局。
這是講到教主佛授記,只有教主佛才可以給後來者授記,雖然佛很多,教主佛不同,他比較特殊,這就像我們世間並不一定當主席的人就是最聰明的、最有福氣的人,那是他的宿世因緣,感得他來作主席,教主佛也是講他的宿世因緣,也就是多生多劫的積累。爲什麼要有教主呢?這就是規則的需要。如果沒有主席,無政府,整個世間處在無規則狀態,那不是亂套了,沒有主席令,行政聽誰的,誰說了算,孰是孰非。同樣的道理,教主起到了承前啓後,把宇宙間的大真理一代一代往下傳。教主授記就像主席培養接班人一樣,就是按這樣的一個規則行事。
既然是真理,最普遍的,衆生都有認識真理的可能,都有認識真理的能力,爲什麼還一定要教主發話才算?這就又說到真理的唯一性,正法的絕對地位。我們現在大家講到修行涉及到生命自身圓滿的這種方法,許多人提到阿彌陀佛怎麼樣,觀音菩薩怎麼樣,但實際上都是教主釋迦牟尼佛祖給我們帶來的,是他介紹給我們的。
曆史上也有過,離我們很近的,前幾年也出現過,有人否定了古佛已經不管用了,新佛要來了。我們讀到授記品,或者《金剛經》裏的授記,我們知道授記的概念了,對這種現象就應該很明了,這是無根之草,無源之水。
世間沒有偶然的事物,尤其是象征、代表人類社會文明成果的精神文化現象,精神食糧,那絕對不是橫空出世,絕對不是無中生有,他都有很深的淵源、傳統。我們說宗教,宗,本身就是傳承的意思,必須要有傳承、要有出處,就連釋迦牟尼佛祖他也不是說我在喜瑪拉雅山靜坐、開悟,我成佛了,我是世間真理的代言人,或者是真理的化身,世界真理由我發現的,他也不自居,他要講他的宿世,佛法還是講我的法是從我的師父燃燈佛祖那裏來的。佛法作爲大真理不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時間再怎麼變,我們說真理不變,空間再怎麼變,真理還是真理。這就是講宿世、講傳承。授記,更准確一點說是傳承、法的傳承。爲什麼要傳承,這就是真理的可貴,難能可貴,能夠遇到他、認識他的難度,他的寶貴。佛經裏叫做“稀有難得”,剛才我們唱叁寶歌,佛法僧爲什麼叫做叁寶?我們大家都知道寶貝難得、稀有。這就是從授記品我們初步認識到、參悟到他的本意、用意。
富樓那是佛祖的常隨衆,他的上首弟子之一。佛祖預示富樓那尊者是怎麼說的呢?
“諸比丘。富樓那。亦于七佛說法人中而得第一。今于我所說法人中亦爲第一。”他很優秀。
“于賢劫中當來諸佛說法人中亦複第一。而皆護持助宣佛法。亦于未來護持助宣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教化饒益無量衆生。”這就是他長劫修行,上助佛宣化佛法,同時教化饒益衆生。
“令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淨佛土故。常勤精進教化衆生。漸漸具足菩薩之道。”他將來作佛,資曆也是漸漸具足菩薩之道。
“過無量阿僧祇劫。當于此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富樓那尊者他的號“號曰法明如來”,接下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是每一位作教主的佛都具備的十種德號,他的功德圓滿。
“其佛以恒河沙等叁千大千世界爲一佛土。”他的佛土很大,可能比釋迦牟尼佛祖的世界可能還要大,以恒河沙等叁千大千世界爲一佛土,佛土很莊嚴:“七寶爲地。地平如掌。”沒有山地,都是平地。爲什麼平地?那是種種善因緣所致。“無有山陵溪澗溝壑。七寶臺觀。充滿其中。諸天宮殿。近處虛空。人天交接。兩得相見。”這個國土還有一個很特別殊勝的地方——人天交接,就像我們中國人講的天人合一,真正的天人合一,古人可能多一點,我們現代的人,別說真有感應,恐怕連有這種概念的都越來越少。
“無諸惡道。亦無女人。一切衆生皆以化生。無有淫欲。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志念堅固。精進智慧。普皆金色。叁十二相而自莊嚴。”我們淨土宗經常講極樂世界是依正莊嚴,也就是衆生修行好,感得他所在的地方,所處的地方,所依賴的環境也是非常美好。富樓那尊者他的國土是清淨國,環境非常的清淨美好,爲什麼?環境是外境,關鍵是主語,所在的衆生他的修爲德行,因爲衆生身心清淨故,所以感得他的環境也非常清淨、美好。
“其國衆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悅食。”我們佛法裏經常用到的詞“禅悅”、“法喜”,應該說出處就是出自《法華經》的這一品。因爲《法華經》屬于早期傳過來、翻譯過來的經典,這裏特別強調了禅悅、法喜。國土爲什麼清淨,是因爲此國衆生身心清淨,此國衆生爲什麼身心清淨?主要是飲食清淨。佛法修行清淨飲食特別重要,修行從哪裏體現?主要就是穿衣吃飯,每天離不開的這些,就從日常生活中來修行,關鍵是清淨飲食更重要。我們現在社會中爲什麼衆生身心不自在,尤其是煩惱、病苦比較多?當前我們正在開的兩會,今年兩會提的比較多的就是醫療問題、房價問題還有就是教育問題。醫療問題爲什麼那麼突出?主要就是醫院擁擠,病人多,身心不自在。身心爲什麼不自在?我們參照富樓那尊者他將來的國土那麼美好,是因爲衆生的飲食清淨。我們疾病爲什麼那麼多,因爲飲食不清淨。不要太貪圖口味,食量過多、營養過剩,我們佛法裏面講,淨飲食就是食用天然食物,另外雖然是天然飲食,量多也不算清淨,要節食,這是具體到修行上。
接下來“有無量阿僧祇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衆。得大神通。四無礙智。善能教化衆生之類。其聲聞衆。算數校計所不能知。皆得具足六通叁明。及八解脫。其佛國土。有如是等無量功德莊嚴成就。劫名寶明。國名善淨。”我們知道咱們所處的劫名是賢劫,國名是娑婆。這個國的劫名是寶明,說明從衆生到國土衆寶聚,光明無量;國土善淨,衆生身心清淨,國土淨,飲食淨,禅悅、法喜,以精神食糧,以定慧爲食,滋養慧命,以清淨食就會慧命長、慧命增,業報身自然就轉化爲清淨法身。轉飲食相應的就會把我們的業報身轉爲清淨法身,這是很實際的、很關鍵的一點。飲食不調、飲食不轉,不節飲食、不清淨飲食的話,業報身轉清淨法身就會落空,難度就比較大。西藏因爲曆史…
《《妙法蓮華經》淺釋—五百弟子授記品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