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終身學習
曾經當選美國傑出教育家、並擔任天下遠見文化事業群總裁高希均教授,曾在《讀一流書,做一流人》書中指出:
“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新知識,不學習不只是落伍,根本就變成了現代文盲”。11
大部份的人都僅將學校裏的正規教育視爲學習的階段,或者僅著重于學程中知識的傳授而停止了終身延續的學習。事實上,在面對浩瀚的生命課題,要成就完人的教育,就應該視人生不同的階段爲無止盡的學程,無論是團隊或人我之間,都應該彼此互爲學習成長的助緣。
當代最具影響力之一的學習組織管理大師彼得
聖吉(Peter M. Senge),在全球各地演講時,不斷呼籲在這個充滿變革的年代,唯有透過謙卑的“學習”,凝聚共識,共建願景,發揮團體力量的觀念,方能具備全球化所帶來挑戰的條件。這位傳遞著「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的概念與“第五項修練”12(The Fifth Discipline)的彼得
聖吉,爲當代社會所發生的窘境提出了深刻的反省。這其中尤其以“第五項修煉”最爲受到當代的矚目。“修煉”意指“不斷深思反省練習以修正自己行爲之意”,認爲不僅針對家庭、學校、企業、或政府機構、非營利組織,都應該相互反省求真,無論是追求自我超越13、修正自己的心智模式14,在團隊間建立起共同的願景15,並學習有根據的說真話,尊重並深度傾聽不同意見,使大衆參與團隊學習16,激發群策群力的智慧總合,並掌握整個系統思考17的原理,了解深入因果互動與變化的關系,藉以有效率的處理可能産生的後果。
簡而言之,要因應時代的危機,唯有仰賴“終身學習”(Life long learning),而佛教觀點下的終身學習必需懂得如何去除種種執著下的盲點,不僅重在學習的內容,以及學習者的態度,更要不斷檢視反省,並力求改進以達到圓滿人生的修證目標。在佛教裏,磐達特是鸠摩羅什小乘佛教的老師,但是後來他又拜鸠摩羅什爲大乘佛教的老師;大乘小乘互爲師,成爲佛教的美談。孔子以項橐爲師,因爲孔子不恥下問,拜童子項橐爲師,故而成其爲孔子也!18也因此,許多專家認爲:“未來在全球經濟中居于領導地位的,將是那些最成功地提升知識工作者生産力的國家與企業”。佛教以“廣學一切法”作爲菩薩的資糧,從凡夫到菩薩行證的曆劫緣修乃直至佛果,其內容不僅含括面對生老病死人生四大階段所應持有的態度,還提出了解脫(自由)最完整的教育課題。尤其宗教以關懷衆生爲立足點,前提不僅要了解時代的脈動,爲人生教育提出理論,更要注重實務與力行,堅持理念但不可有知識的傲慢;除了需要提升這一代的福祉,又要關心下一代的未來。所以,“廣學善法,終身學習”尤其成爲每一位關心衆生者所應該具備的基本條件。
二、尊重包容,同體共生
星雲大師在演講中曾說到:
“在科技進步,來往頻繁的社會裏,尊重與包容顯得尤其重要。我們應該尊重他人的自由,以奉持五戒代替侵占掠奪;尊重生命的價值,以喜舍布施代替傷生害命;尊重大衆的所有,以共享福利代替自私自利;尊重天地的生機,以環保護生代替破壞殘殺。此外,我們更應用人我無間的雅量,包容異己的存在;用淨穢不二的悲心,包容傷殘的尊嚴;用怨親平等的智慧,包容冤仇的傷害;用凡聖一如的認知,包容無心的錯誤。如果大家都能以尊重的態度敬業樂群,以包容的心胸廣利衆生,將娑婆建爲淨土將是指日可待之事。”19
與其他宗教相比,佛教不但具備了豐富的人文教育精神,更立足于現世人生,關懷一切有情生老病死,乃至器世界成住壞空,甚至排除了宿命論與有神論的說教,在人類曆史上也是第一個超越“神權主義”、“君權主義”、“人權主義”而倡導衆生平等的“生權主義”者20。正也因此,佛教不僅站在“生命共同體”扣緊生命的關懷與超越苦厄的生死問題,更依此展開極其豐沛的人文內涵。
有鑒于當代社會因競爭、冷漠而産生的疏離與對立,家師 星雲上人在1993年國際佛光會第二次世界大會中,特別提出了“同體共生”21的呼籲,認爲當代人類最需要的不僅是有良好的科技,更需要懂得如何國與國之間、人與大自然之間、乃至人與一切生命物種之間能夠和諧相處、共尊共容22的能力。一旦建立了“同體共生”的觀念,立足全人類與地球間和諧相處之道時,方能消弭種族或國家本位主義的思考模式。
站在佛教緣起思想的觀點,“全球化”的經驗本來應該使人類覺醒“相互依存”的關系,只可惜人類卻因爲無止盡的欲望而不斷開發,其結果必將使地球有限的資源受到嚴重的破壞,人類最後得面對的是更大的生存危機。如果因全球化的競爭造成嚴重的對立與傷害,必然使人類與大自然兩敗俱傷,因爲每個因素都是改變現象的重要因子;“蝴蝶效應”也正好也說明了這種潛在、無形卻足以影響著全球系統的變化例子。也因此,致力于解決當代國際或種族的分裂危機,應該使“尊重包容”成爲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或人與大自然之間和諧相處之導因,而“同體共生”也正好提供了轉危機爲轉機的重要方針。
叁、理論實踐,行解合一
教育的普及並未使生活品質與道德所有提升,甚至,高學曆相形使高智慧型犯罪率增加,人文素養的接續出現斷層,再加上速食文明的取代,教育幾乎成了職業訓練的場所,而非人格養成的殿堂。這其中包括了家庭、學校、媒體、社會等所呈顯的錯誤示範,再再令人感到隱憂。
人類自有工業化的概念以來,便將“一致性”與“生産力”納入了教育的方針,造成給學習者很大的創傷;人類不是機器,需要追求獨立自主、發揮潛能與多樣化的自然界定律,絕不是以公式性的訓練就足以製造大量的人才。而人才的定義也絕非只是建立在“知識”而已。知識若要成爲力量,除非得不斷的思考、體驗與踐行;如何在形塑知識的過程中,讓學習者能真實地認識其世界,並與這個世界産生關聯。
人間佛教的精神著重在佛陀教育的內涵,所謂佛教(Buddha”s teachings)意指佛陀的教示、教法與教導,佛陀所證悟的“諸法實相”稱爲佛法,從佛陀圓滿果位的層次而言,此乃佛陀覺悟的證量;再者,從衆生修證的次第,也就是從有情因地起修的層次而言,佛陀爲教化衆生以成就佛道所宣說的教育法門也稱爲佛教。如果運用現代名詞,其所指的就是“教學原理”,其內容涵蓋勝義谛世俗谛,並兼顧理論與實踐。然而,就“知識”到“證悟真理”,無上正等正覺的究竟實相之證悟,雖以知識的探討及思惟作其階梯,然而功德圓滿的佛道必需在具體的實踐中完成。23
換言之,佛教應廣義包含修持佛法的具體實踐功夫與佛法義理的智性探求互爲表裏,相輔相成。24更實質地說:人間佛教是一種教育,其所教的內容,主要離不開戒定慧叁學,在學程的進展中,從學佛過程的“學人”,到修學完成的“無學”,而佛陀被稱“導師”,可見佛陀與信衆的關系是老師與學生的關系,並非神教主人與仆人的關系。25而佛指的是“覺者”,佛陀所教育的重點,特別著重在“覺”的課題上,所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成佛是人格教育的究竟完成,太虛大師雲:“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這種覺化的完人教育,不僅從知識的傳授,更是實踐體證的覺悟曆程,別于其他一般只是知識技能的學習,實有一段相當的距離。
也因此,佛教若離開了“實踐”,便無法掌握佛教的精神;以知導行,又以行致知,其教育方式完全依知而行以明確方向而前進升華,再依行致知以驗證所知無誤,越行越知,這種既不偏于理亦不偏于事的教育,可說是理事兼備,事理圓融的生命教育。
在知識解放的年代,人類物質文明的快速與專業化的發展,已經使大部份的人在不知所以然而爲之的生活狀態中,面對龐大的知識量與來不及深思體驗的學習進程,生活與知識最後往往成了抽象的概念而已。科技文明並沒有教導人類應該如何發展共同學習與互相了解的工具,如前所言,人類並不了解自己正是整個生態系統中的一部份,當知識無法變成文明的象征,佛教所提出的諸多理論實踐以及行解合一的觀念,正好提供給現代人作爲因應知識困境的學習管道。
四、除弊更新,與時俱進
廿一世紀到底是向上提升的文明還是向下沈淪的敗壞?當人類正以各種方法掠奪地球資源,造成生態破壞、能源枯竭,再加上價值觀的偏頗,經濟市場壟斷、貧富懸殊、甚至種族分歧、恐怖組織造成生命威脅……失序失衡的景況應該使當代人類做更深度的反省;這其中,除了需要大刀闊斧的除弊更新策略,不再墨守成規、僵固不化,更要隨時掌握世局,提出與時俱進足以確實解決人生問題的方法。
“與時俱進”關懷于每一時代的衆生,是佛陀所示佛教弘傳的基本原則,更是家師 星雲上人一生弘揚佛法所堅持的理念。所謂“與時俱進”,不但了解當代問題,更要懂得洞察時代的需要,將佛陀慈悲的教化,以現代人熟悉且樂于接受的方式,揭橥于大衆。而這樣的理念,正是人間佛教一貫的原則,星雲大師認爲:佛教不但要與時俱進地了解現代人的弊病,還要提出解決人生問題爲其主旨26。與時俱進的佛教重視“此時、此地、此人”,度生重于度死,法樂重于欲樂,生活重于生死,山林寺院走向學校寺院,經殿樓閣走進書店機構,使佛教資訊化、多元化、國際化、現代化……。
佛教曆史上最具改革代表人物的太虛大師27(一八八九年-一九四七年),正也是在面對明清以來山林佛教的積弊,重新提倡了“人生佛教”的思想,其所改革的內涵,全然以重視人生、改善人生爲出發點,提出了“佛學的人生觀,合乎現代思潮”28,以校正傳…
《人間佛教對全民教育的影響--以“人間佛教讀書會”爲例(釋覺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