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統佛教只重視死後、來生,而忽略現實社會及其生活的流弊。太虛大師認爲:中國傳統佛教的根本問題,並不僅限于思想層面,而是整個思想、製度、經濟交織而成的問題。佛教需要表現的應從“現實人生化、證據科學化、組織群衆化”著手,也因此,太虛大師提出了學理革命(人生佛教的理念)、組織革命(僧伽製度的建立)、財産革命(寺産合理化)之主張。藉此期望重振當時佛教積弱不振的景況。這位遊學法海又能融彙貫通各家學派的太虛大師,不僅引進了西學之長,更奠定了以出世心積極入世。其一生最具影響力者,正是在于其“與時俱進”的條件與魄力。
佛教現代化,無甯說是用現代的方式將佛法“化現代”29,使社會進步、迎新、向上之意。當社會國家不斷隨時代行進而謀求發展,佛教更要以觀機逗教,契理契機爲原則,適應當代科技、文化,而改進弘傳的方法。佛光山數十年來不斷將佛教弘法現代化,從寺院傳統講經說法到衛星電臺全球同步開放,使佛法自覺教育從“寺院即學校”、“家庭即道場”到“客廳即教室”皆能處處普及。
綜觀以上對時代危機的觀察與反省,“利益至上,道德沖突”需要除弊更新;“多元價值,困惑加劇”也需要除弊更新;“有限資源,無盡開發”、“競爭對立,人我疏離”在在需要結合各種專才的投入與智力一起“除弊更新”。而“與時俱進”,則需要一群著實立足于人類共同福址爲追求目標,並願意爲其理想而堅持到底的人一起共同努力。
肆、人間佛教讀書會的緣起與發展
一、創辦緣起
(一)“文化、教育、組織”叁足鼎立
“文化”代表精神理念的産物,可從書籍的著作綿延流傳;“教育”代表了人才的培養,藉由不斷的教育弘傳著文化的使命;若將文化與教育作整體的結合,正好形成了一個有機體的組織,這個組織有其理念的依據,更有其弘法人才的傳承。西元一九五七年,自從星雲大師擔任了“覺世月刊”總編輯以來,至一九五九年“佛教文化服務處”相繼展開了整理、翻譯佛教經論,以及出版、流通,一直到“普門雜志”、“佛光出版社”30、“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31、“香海文化出版社”32、“人間福報”33一一的成立,以及分布在美國、澳洲、巴西、阿根廷、德國、法國、亞洲等“國際翻譯中心”34所從事的數十種外語翻譯佛學著作,四十余年來爲佛教留下了豐富的文化資産。
除此外,自一九六五年創辦佛教叢林學院35至今,佛光山培養上千位佛教青年加入弘法的行列,如今散布在全球各地,或投入文化編輯工作,或擔任教育弘法,或從事慈善救濟工作,一千兩百余位出家人以及百萬在家信徒,藉其所設立的道場作爲弘揚的據點,並結合佛教文化教育,同步爲“人間佛教”的理念而努力。
八十年代,隨著臺灣經濟成長,政治民主、教育普及、社會多元化,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之提升,佛教在集改革、創意、教育于一身的星雲大師,毅然跨出寺院、走向城市,並深入社會,面對群衆,甚至超越國界,弘化至全球五大洲。一九九二年五月十六日,來自歐、亞、美、非、澳等佛教人士,大家齊聚美國洛衫機,並正式成立“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36。會中除了確定國際佛光會的名稱、宗旨、任務、組織章程等主要架構,以及未來籌組工作的重心、步驟,同時與佛光山的四大宗旨:教育、文化、慈善、修行37作爲其發展方向。
佛光山與佛光會猶如鳥之雙翼、車之雙輪,不但將佛教“僧俗四衆平等38”的精神作一明確之落實,更以“人間佛教”的理念爲其發展,除了體現佛教國際化的目標,二○○○年于世界各地同步宣導“生活書香化”的理念。二○○二年一月一日將讀書會納入佛光山宗務堂派下的事業單位,正式成立“人間佛教讀書會”總部39,結合佛教文化、弘法僧才以及佛光會組織的運作,同步在各地成立讀書會,並積極帶動全民閱讀的風氣。
(二)多元化弘法方針
“佛光普照叁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這是佛光山開山 星雲大師開山時立下的弘願。曆經五十年來的披荊斬棘,佛光山打破了國界、地域、種族的觀念,以同體共生的宇宙觀,培養了近千余位的出家弟子,在全球五大洲建立了兩百余個弘揚佛陀教育的道場,以及百萬余名信衆的護持,其內涵以“建立現代教團,發展國際佛教”,並將“傳統與現代融合,僧衆與信衆共有,行持與慧解並重,佛教與藝文合一”以作爲弘法之方向。
也因此,佛光山所展現的佛法教育,是一種與生活結合的教育,以不離開現實生活的教育,唯此足以更貼近大衆生活層面的需要。也因此,星雲大師以五十年弘法的歲月,致力于人間佛教理念的推動,首創青年歌詠隊,帶領著青年從歌詞中領悟佛法,或從星期學校40、兒童班41、光華文理補習班42、青年學生會43、民衆補習班44等,一路首創多元化的弘法方式後,又紛紛在全球各地展開“都市佛學院”45、“社教班”、“信徒講習會”、“佛教冬(夏)令營”、“婦女法座會”、“佛學講座”、“金剛護法講習會”、“教師研習營”、“生命教育研習營”、“佛教論文學術發表會”、“世界宗教學術交流”、“海外遊學營”、“松鶴學苑”、“兒童冬(夏)令營”、“善童學園”、“人間佛教學術研討會”、“人間音緣─佛教歌曲發表會”、“佛教梵呗音樂會”……等無數種類型的弘法內容,其主要目的無非希望在時代不斷演進的脈動下,與時俱進地提供不同年齡層的需要,讓佛教徒從多元學習的向度,培養對佛教的認識與樂趣,並透過不同管道以深入佛法,使大衆隨其根器之不同,皆能在其生活中親嘗佛法的殊勝妙味。
家師認爲:雖然數十年來信衆多以聽講作爲學習的管道,但是,能夠以自主性取代被動性的學習方式,應該是人人皆可參與並對佛法提出深度彙談的平等式學習,而不是上下關系所産生依賴性的教育模式。也因此,使人人具體落實“深入經藏”的理想,成了“人間佛教讀書會”首要發展的工作,透過計劃性的培訓課程,從鄉村到都市,從寺院到學校社區,也從國內到海外各地,期望將“生活書香化”視爲“終身學習”的最佳途徑,同時以循序漸進的方法,在面對人生不同課題的需要時,皆得以找到斷惑證真的依據與力量。
二、發展步序
在佛光山與佛光會全球基本的組織架構下,人間佛教讀書會正以叁階段式的步序,落實“生活書香化”爲其目標:
(一)理念宣導期
人間佛教讀書會的成立,乃經過數十年文化教育的觀念播種,當佛光山正式提出“生活書香化”的理念時,信衆莫不群起呼應護持,並隨著各別分院道場的法師,以及國際佛光會全球各分會的督導、會長不斷宣導,使信衆會員們了解到成立讀書會之必要。讀書會總部在全省各地亦同時舉辦宣導課程,使民衆了解讀書會的時代意涵以及對個人學習成長的重要性。
(二)方法培訓期
人間佛教讀書會總部成立以來,透過一連串對各佛光會幹部與佛光山各道場住持的讀書會帶領人培訓課程46後,也同步將其理念方法帶入非漢語系國家,其中包括:日本、澳洲、美國、加拿大、巴西47(葡萄牙語)、阿根廷48(西班牙語)……等。其中尚有韓國一乘寺住持深山法師帶領著叁十位韓國信徒代表,在二○○叁年一月份前來佛光山接受讀書會培訓講習,並決定將讀書會帶回韓國。
同年十二月底在叁峽金光明寺所舉辦的“寺院管理講習會”中安排讀書會培訓課程後,臺灣共五十余所佛教寺院亦加入人間佛教讀書會的組織,期望使佛教徒也能廣受讀書會的影響而自我提升。根據總部統計,至二○○四年叁月份爲止,已超過七千人接受讀書會帶領人培訓課程。而讀書會的成立,除了在全球兩百余個寺院道場落實外,也同時延伸至家庭、社區、鄰裏、學校、監獄、社團、企業、廣播、衛星電臺49、平面媒體50……等,其所成立的讀書會包括:經典讀書會、藝文讀書會、社區讀書會、鐵窗外春天(監獄)讀書會、校園讀書會、企業讀書會、雲水讀書會、空中讀書會51等共有兩千余個。爲了使不同年齡層獲取其不同的需要,所開發出豐富多元的讀書會類型52也已形成十余種之多。
(叁)交流成長期
爲了使讀書會擁有彼此交流學習的機會,讀書會總部每年固定舉辦一次“人間佛教全民閱讀博覽會”53,主要使讀書會之間加強觀摩成長的機會,藉由全球各地讀書會的閱讀成果作品,評鑒年度“模範優良讀書會”,並安排“動態閱讀”54認識佛教弘法的內容與方針、以及“佛教文化走廊”以展示上千種各類型讀書會閱讀教材……等。二○○叁年八月卅一日讀書會總部繼與與“臺灣PHP素直友會”55結盟56後,又受邀與“天下文化讀書俱樂部”57結盟,爲共同攜手創造全民閱讀風氣爲其宗旨。
此外,馬來西亞也以驚人的成長,在同年七月份成立一百七十余個讀書會,並舉辦八百余位來大馬各地讀書會帶領人培訓課程,同年十二月,首次創下大馬曆史性集最多人讀書的博覽會活動58,該國教育部副部長韓春錦拿督親自莅臨,並擔任大馬人間佛教讀書會召集人,希望藉此喚醒全國閱讀的學習風氣。
一個卓越的團體,不僅需要強而有力的觀念基礎,更要能夠因將其高深的觀念進行诠釋、協調、轉化爲可被人接受,實際可行的計劃,再將之引進組織。同樣的,人間佛教讀書會需要一群結合人間佛教思想,又能普及于大衆的需要;要能開發成員們對讀書的樂趣,更要兼顧時代性與自覺性爲其內容;雖然琳琅滿目的龐大知識量與時代性的脈動隨時變化,但其主軸始終不離開佛陀教法爲其內涵。總而言之,人間佛教讀書會不但源于傳統之佛教,更要與現代社會結構相契合,其包容性與實用性,必需契時契機地提供現代人在面對不同階段的人生課題,作一最佳學習成長的管道。
伍、人間佛教讀書會對全民教育的影響…
《人間佛教對全民教育的影響--以“人間佛教讀書會”爲例(釋覺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