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教对全民教育的影响--以“人间佛教读书会”为例(释觉培)▪P2

  ..续本文上一页终身学习

  曾经当选美国杰出教育家、并担任天下远见文化事业群总裁高希均教授,曾在《读一流书,做一流人》书中指出:

  “面对排山倒海而来的新知识,不学习不只是落伍,根本就变成了现代文盲”。11

  大部份的人都仅将学校里的正规教育视为学习的阶段,或者仅著重于学程中知识的传授而停止了终身延续的学习。事实上,在面对浩瀚的生命课题,要成就完人的教育,就应该视人生不同的阶段为无止尽的学程,无论是团队或人我之间,都应该彼此互为学习成长的助缘。

  当代最具影响力之一的学习组织管理大师彼得

  圣吉(Peter M. Senge),在全球各地演讲时,不断呼吁在这个充满变革的年代,唯有透过谦卑的“学习”,凝聚共识,共建愿景,发挥团体力量的观念,方能具备全球化所带来挑战的条件。这位传递著「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的概念与“第五项修练”12(The Fifth Discipline)的彼得

  圣吉,为当代社会所发生的窘境提出了深刻的反省。这其中尤其以“第五项修炼”最为受到当代的瞩目。“修炼”意指“不断深思反省练习以修正自己行为之意”,认为不仅针对家庭、学校、企业、或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都应该相互反省求真,无论是追求自我超越13、修正自己的心智模式14,在团队间建立起共同的愿景15,并学习有根据的说真话,尊重并深度倾听不同意见,使大众参与团队学习16,激发群策群力的智慧总合,并掌握整个系统思考17的原理,了解深入因果互动与变化的关系,藉以有效率的处理可能产生的后果。

  简而言之,要因应时代的危机,唯有仰赖“终身学习”(Life long learning),而佛教观点下的终身学习必需懂得如何去除种种执著下的盲点,不仅重在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者的态度,更要不断检视反省,并力求改进以达到圆满人生的修证目标。在佛教里,磐达特是鸠摩罗什小乘佛教的老师,但是后来他又拜鸠摩罗什为大乘佛教的老师;大乘小乘互为师,成为佛教的美谈。孔子以项橐为师,因为孔子不耻下问,拜童子项橐为师,故而成其为孔子也!18也因此,许多专家认为:“未来在全球经济中居于领导地位的,将是那些最成功地提升知识工作者生产力的国家与企业”。佛教以“广学一切法”作为菩萨的资粮,从凡夫到菩萨行证的历劫缘修乃直至佛果,其内容不仅含括面对生老病死人生四大阶段所应持有的态度,还提出了解脱(自由)最完整的教育课题。尤其宗教以关怀众生为立足点,前提不仅要了解时代的脉动,为人生教育提出理论,更要注重实务与力行,坚持理念但不可有知识的傲慢;除了需要提升这一代的福祉,又要关心下一代的未来。所以,“广学善法,终身学习”尤其成为每一位关心众生者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

  二、尊重包容,同体共生

  星云大师在演讲中曾说到:

  “在科技进步,来往频繁的社会里,尊重与包容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自由,以奉持五戒代替侵占掠夺;尊重生命的价值,以喜舍布施代替伤生害命;尊重大众的所有,以共享福利代替自私自利;尊重天地的生机,以环保护生代替破坏残杀。此外,我们更应用人我无间的雅量,包容异己的存在;用净秽不二的悲心,包容伤残的尊严;用怨亲平等的智慧,包容冤仇的伤害;用凡圣一如的认知,包容无心的错误。如果大家都能以尊重的态度敬业乐群,以包容的心胸广利众生,将娑婆建为净土将是指日可待之事。”19

  与其他宗教相比,佛教不但具备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精神,更立足于现世人生,关怀一切有情生老病死,乃至器世界成住坏空,甚至排除了宿命论与有神论的说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第一个超越“神权主义”、“君权主义”、“人权主义”而倡导众生平等的“生权主义”者20。正也因此,佛教不仅站在“生命共同体”扣紧生命的关怀与超越苦厄的生死问题,更依此展开极其丰沛的人文内涵。

  有鉴于当代社会因竞争、冷漠而产生的疏离与对立,家师 星云上人在1993年国际佛光会第二次世界大会中,特别提出了“同体共生”21的呼吁,认为当代人类最需要的不仅是有良好的科技,更需要懂得如何国与国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乃至人与一切生命物种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共尊共容22的能力。一旦建立了“同体共生”的观念,立足全人类与地球间和谐相处之道时,方能消弭种族或国家本位主义的思考模式。

  站在佛教缘起思想的观点,“全球化”的经验本来应该使人类觉醒“相互依存”的关系,只可惜人类却因为无止尽的欲望而不断开发,其结果必将使地球有限的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人类最后得面对的是更大的生存危机。如果因全球化的竞争造成严重的对立与伤害,必然使人类与大自然两败俱伤,因为每个因素都是改变现象的重要因子;“蝴蝶效应”也正好也说明了这种潜在、无形却足以影响著全球系统的变化例子。也因此,致力于解决当代国际或种族的分裂危机,应该使“尊重包容”成为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或人与大自然之间和谐相处之导因,而“同体共生”也正好提供了转危机为转机的重要方针。

  三、理论实践,行解合一

  教育的普及并未使生活品质与道德所有提升,甚至,高学历相形使高智慧型犯罪率增加,人文素养的接续出现断层,再加上速食文明的取代,教育几乎成了职业训练的场所,而非人格养成的殿堂。这其中包括了家庭、学校、媒体、社会等所呈显的错误示范,再再令人感到隐忧。

  人类自有工业化的概念以来,便将“一致性”与“生产力”纳入了教育的方针,造成给学习者很大的创伤;人类不是机器,需要追求独立自主、发挥潜能与多样化的自然界定律,绝不是以公式性的训练就足以制造大量的人才。而人才的定义也绝非只是建立在“知识”而已。知识若要成为力量,除非得不断的思考、体验与践行;如何在形塑知识的过程中,让学习者能真实地认识其世界,并与这个世界产生关联。

  人间佛教的精神著重在佛陀教育的内涵,所谓佛教(Buddha”s teachings)意指佛陀的教示、教法与教导,佛陀所证悟的“诸法实相”称为佛法,从佛陀圆满果位的层次而言,此乃佛陀觉悟的证量;再者,从众生修证的次第,也就是从有情因地起修的层次而言,佛陀为教化众生以成就佛道所宣说的教育法门也称为佛教。如果运用现代名词,其所指的就是“教学原理”,其内容涵盖胜义谛世俗谛,并兼顾理论与实践。然而,就“知识”到“证悟真理”,无上正等正觉的究竟实相之证悟,虽以知识的探讨及思惟作其阶梯,然而功德圆满的佛道必需在具体的实践中完成。23

  换言之,佛教应广义包含修持佛法的具体实践功夫与佛法义理的智性探求互为表里,相辅相成。24更实质地说:人间佛教是一种教育,其所教的内容,主要离不开戒定慧三学,在学程的进展中,从学佛过程的“学人”,到修学完成的“无学”,而佛陀被称“导师”,可见佛陀与信众的关系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并非神教主人与仆人的关系。25而佛指的是“觉者”,佛陀所教育的重点,特别著重在“觉”的课题上,所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成佛是人格教育的究竟完成,太虚大师云:“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种觉化的完人教育,不仅从知识的传授,更是实践体证的觉悟历程,别于其他一般只是知识技能的学习,实有一段相当的距离。

  也因此,佛教若离开了“实践”,便无法掌握佛教的精神;以知导行,又以行致知,其教育方式完全依知而行以明确方向而前进升华,再依行致知以验证所知无误,越行越知,这种既不偏于理亦不偏于事的教育,可说是理事兼备,事理圆融的生命教育。

  在知识解放的年代,人类物质文明的快速与专业化的发展,已经使大部份的人在不知所以然而为之的生活状态中,面对庞大的知识量与来不及深思体验的学习进程,生活与知识最后往往成了抽象的概念而已。科技文明并没有教导人类应该如何发展共同学习与互相了解的工具,如前所言,人类并不了解自己正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部份,当知识无法变成文明的象征,佛教所提出的诸多理论实践以及行解合一的观念,正好提供给现代人作为因应知识困境的学习管道。

  四、除弊更新,与时俱进

  廿一世纪到底是向上提升的文明还是向下沉沦的败坏?当人类正以各种方法掠夺地球资源,造成生态破坏、能源枯竭,再加上价值观的偏颇,经济市场垄断、贫富悬殊、甚至种族分歧、恐怖组织造成生命威胁……失序失衡的景况应该使当代人类做更深度的反省;这其中,除了需要大刀阔斧的除弊更新策略,不再墨守成规、僵固不化,更要随时掌握世局,提出与时俱进足以确实解决人生问题的方法。

  “与时俱进”关怀于每一时代的众生,是佛陀所示佛教弘传的基本原则,更是家师 星云上人一生弘扬佛法所坚持的理念。所谓“与时俱进”,不但了解当代问题,更要懂得洞察时代的需要,将佛陀慈悲的教化,以现代人熟悉且乐于接受的方式,揭橥于大众。而这样的理念,正是人间佛教一贯的原则,星云大师认为:佛教不但要与时俱进地了解现代人的弊病,还要提出解决人生问题为其主旨26。与时俱进的佛教重视“此时、此地、此人”,度生重于度死,法乐重于欲乐,生活重于生死,山林寺院走向学校寺院,经殿楼阁走进书店机构,使佛教资讯化、多元化、国际化、现代化……。

  佛教历史上最具改革代表人物的太虚大师27(一八八九年-一九四七年),正也是在面对明清以来山林佛教的积弊,重新提倡了“人生佛教”的思想,其所改革的内涵,全然以重视人生、改善人生为出发点,提出了“佛学的人生观,合乎现代思潮”28,以校正传…

《人间佛教对全民教育的影响--以“人间佛教读书会”为例(释觉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