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不能免于歧義的。[37] 此中說明世間的名言,原本就無法圓滿地呈顯其完整的風貌,所以不可過于拘泥于語言文字。而立此名,是往大處著眼,有參考的價值。其實法師的這段話,除了肯定虛大師的判攝外,同時也強調了另立叁系名的意義。另外,法師的立名中,皆有一“唯”字,關于這個字的定義,有必要作一探討,他說到:佛法不應該說“唯什麼”,這確是我說過的。佛法的究竟了義,決不是“唯什麼”的。然而佛法的方便說,卻也唯這唯那。經中有此說,學者有此說,我依此而判教系,也就不能不說唯這唯那了。哲學者的“唯”,盡管說得玄妙,心,物,生等,都不外乎具體事物的升華,作爲萬化的本源。然而佛法說:一切皆是因緣所生法,或者說一切唯是假施設,這就不同于哲學。凡有,一定是因緣生,一定是假名有,而此假名的緣起法,決非唯心、唯物的萬化根源可比。[38]法師說明用“唯”什麼,是佛法的方便,是假施設的,亦是緣起法,此與哲學家說的唯心唯物的“唯”有著根本的不同。如此,我們知道了原則後,接著來看看他是如何分判的:
成立一切法,說明一切法,所依的基本法則不同(實就是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涅槃寂滅,叁法印的著重不同),出發點不同,所以分爲叁大系──性空,虛妄,真常。而此依于性空的,虛妄(生滅)的,真常的,而成立的一切法,到底是些什麼?到底以什麼爲中心,可能少少不同(所以真常論也有不唯心的,虛妄論也有不唯識的),但依叁大系的主流來說:性空者以爲唯是假名施設,虛妄者以爲唯是識所變現的,真常者以爲唯是自心所顯現的。因此,又稱之爲唯名,唯識,唯心。
[39] 一切法,皆不離叁法印的原則,也就是依此而立叁大系,而唯名、唯識、唯心,是采各系的主要理論而定。
(五)小 結
事實上,筆者之所以會以較大篇幅來比較印順法師與虛大師一些重要觀點上之不同,主要還是緊扣著主題——“人間佛教觀”的立埸來探討:二者同樣是主張佛法的人間性與適應性,但在開展時之方向與抉擇則容有不同,此相異之處實值得後代學人留意。
四、人間淨土的建立
虛大師曾說:“律爲叁乘共基,淨爲叁乘共庇”。也就是說:修學佛法,不論你是宗那一門那一派,都必須以戒律爲基礎;同樣的,完善的生活空間——淨土,亦是所有行者所趨向的。所以,依廣義來說,淨土法門並非僅指一處,而是依著各人不同的修學方法去建立的。
莊嚴佛土成熟衆生,是行菩薩道的必經路程。既是以“人間佛教”爲重,就不得不注重人間的國土。于此,有兩個重要的課題:一是淨土的意義,二是菩薩道的行持與淨土之建立。以下將分別作探討。
(一)淨土新論
在中國的法門中,一直以來是重淨土的,特別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淨土。其代表的是叁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其中所教方法雖略有不同,但皆爲勸人念佛求生西方。此法門在中國有著深遠的影響力。對此,法師認爲: 中國淨土宗,發展得非常特別。但知發願往生,求生淨土,而淨土從何而來,一向少加留意。一般都以爲,有阿彌陀佛,有佛就有淨土,而不知阿彌陀佛,並不是發願往生而得淨土的。大乘經中,處處都說莊嚴淨土,即菩薩在因地修行時,修無量功德,去莊嚴國土,到成佛時而圓滿成就。現在只聽說往生淨土,而不聽說莊嚴淨土,豈非是偏向了!即菩薩在因地修行時,修無量功德,去莊嚴國土,到成佛時而圓滿成就。現在只聽說往生淨土,而不聽說莊嚴淨土,豈非是偏向了![40]此中法師點出了一般修學淨土者的問題所在,在于緣起因果上的認知,也就是誤認只要往生淨土就能和佛一樣圓滿果德,而不知(也不想知)淨土是如何成就的。所以,正確而深入地了解教理,實有助于正當的行持。那麼,淨土是如何成就的呢?又代表了什麼重要的意義?這必須:一、佛的願力加持;二、衆生的叁昧力;叁、衆生的善根力成熟。……佛與衆生展轉增上相攝的淨土,是菩薩行因時,攝化一分同行同願者共所創造的,依此攝受一分衆生,使衆生也參加到淨土中來。這是淨土施教的真正意義,也是淨土的特色所在。……總之、說到淨土,即是諸佛、菩薩與衆生展轉互相增上助成的。在佛土與衆生土間,不能忽略菩薩與佛共同創造淨土,相助攝化衆生的意義。[41]淨土之所以能夠成就,非佛一人所爲,而實爲共願與共業所感。從此可知,淨土亦不離自身心之造作。這很可以對一分只想離開現實環境,而求生淨土的人,說明欲與淨土相應,實在和本身的心之清淨與否有關。
那麼,建立淨土的目的與意義又何在呢? 菩薩的所以攝取淨土:一、一切諸佛成就清淨莊嚴淨土,菩薩發心學佛,當然也要實現佛那樣的淨土。二、爲什麼要實現此淨土?不是爲自己受用著想,而是爲了教化衆生。有淨土,就可依淨土攝化衆生;攝引了衆生,即可共同的實現淨土。攝取淨土以攝化衆生,這是淨土的要義;淨土是從爲利益衆生而莊嚴所成,不是從自己想安樂而得來的。[42]原來佛之所以成就莊嚴淨土,是由于因地的本願所致,菩薩的本願:“莊嚴佛土,成熟衆生”。爲了要化度衆生,所以建立一可攝受衆生之處,比方說要辦僧伽教育,就必須要成立一專門的機構——佛學院,而院內也要有教室、大殿、圖書館等設備,才可進行教育工作。如此,菩薩在因地,是經過不斷地力行,也吸引衆生一起輾轉增上,方能成就淨土。這是合乎佛法,與因果相應的,我們不能忽略了重點:中間的過程,也就是——菩薩行。
(二)人菩薩行
佛法的究竟義是出世的,是不共世間的;但這樣的完成,也必須是不離世間的。所以人間佛教的落實,是以人類爲主且不離開人世間的。有了此前題,接下來就是菩薩道的內容和修習方法的問題了。
要建立人間淨土之前,或許我們可以先看看經典中的西方淨土是如何建立的。在《無量壽經》中,法藏比丘 (此爲阿彌陀佛的因地)欲成正覺、拔生死苦本,而問世自在王佛,應如何修行攝取佛國清淨妙土,而彼佛即爲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刹土及天人國土之粗妙,並應現其前,後法藏比丘經過了長時間去思惟方法並且實行,之後方立下種種利生大願,漸而成就了極樂淨土[43]。此中值得注意的是,須先有願後方成,故“願”爲先導。另外有一段文很值得參考:
于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殖菩薩無量德行:“不生欲覺嗔覺害覺、不起欲想嗔想害想;不著色聲香味觸之法;忍力成就不計衆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癡;叁昧常寂智慧無礙;無有虛僞谄曲之心;和顔軟語先意承問;勇猛精進志願無惓,專求清白之法以慧利群生;恭敬叁寶奉事師長,以大莊嚴具足衆行,令諸衆生功德成就;住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遠離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習善語自利利人彼我兼利;棄國捐王絕去財色;自行六波羅蜜,教人令行。”無央數劫積功累德,隨其生處在意所欲,無量寶藏自然發應。教化安立無數衆生,住于無上正真之道。[44]這段文中說到很多修行的原則和方法,但歸納起來,其中一部分是菩薩行的四攝和六度;另外“專求清白之法以慧利群生,…令諸衆生功德成就”與“住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前者是度生的慈悲心,後者則是無所得的智慧,再加上之前的願心,也就是“信願”、“慈悲”、“智慧”。對這叁者的行持,印順法師說道:由人菩薩而發心的大乘,應把握這叁者爲修持心要,要緊是平衡的發展。切勿偏于信願,偏于智證,或者偏于慈善心行,做點慈善事業,就自以爲菩薩行。真正的菩薩道,此叁德是不可偏廢的![45]而這叁德也就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所說的“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爲上首,無所得爲方便”[46],這些可說是行菩薩道的根本原則,而實行的內容就是六度萬行了。而之間的交涉,在《佛法概論》中提到,應“依叁心修六度”,且“依六度圓滿叁心”[47],而達理事的圓融,進而完成佛果、成就淨土。
五、未來努力的方針
爲了縮短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我們應致力于對現實問題的深刻了解,和正確的掌握未來的重點與方向。印順法師在倡導“人間佛教”時,對于佛教界的情況是如何的看法呢?
(一)心行的一致
修行者一般依性向可分爲:好獨善寂靜的阿蘭若比丘與不離塵囂方便度生的人間比丘。前者是較屬聲聞種性的二乘行者,傾向于解脫道;而後者則屬菩薩種性的大乘行者,傾向于菩薩道。兩者當中,不管是屬于那一邊,其心向與實際的生活都應該是一致的;但是,其狀況似乎並不全然如此,如法師說:
其實,南方的佛教,雖是聲聞叁藏,由于失去了真正的聲聞精神,幾乎沒有厭離心切,專修禅慧而趨解脫的。缺乏了急求證悟的心情,所以反能重視世間的教化,做些慈善文化事業。而中國呢,不但教理是大乘的最大乘,頓超直入的修持,也是大乘的最大乘。稱爲大乘的最大乘,實是大乘佛教而複活了聲聞的精神──急求己利,急求證入。失去了悲濟爲先的大乘真精神,大乘救世的實行,只能寄托于唯心的玄理了![48]法師的這種說明,其中針對的問題是由來已久的,不過並非意指全體的。但對于這種心行不一的情況,確實是很諷刺的!尤其是在大乘思想盛行的國度。然而,在它的背後勢必有令其如此的原因。從上文來看,引發筆者幾點看法:學習大乘教義而無法實行,是否:一、理論過于高深,難以實踐,抑或以一般根性者不易接受;二、于現實無法改變(如環境或自身煩惱)的無奈下,而選擇另一條較“容易”的方法?叁、將此理論完全轉換成自心的部分,而漠視現實的環境,如導師所說“唯心的玄理”?其實這些原因,是和佛教的傳播、發展,與民情環境息息相關的。
佛教是…
《印順法師之“人間佛教觀”略探(釋會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