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顺法师之“人间佛教观”略探(释会慈)▪P3

  ..续本文上一页就不能免于歧义的。[37] 此中说明世间的名言,原本就无法圆满地呈显其完整的风貌,所以不可过于拘泥于语言文字。而立此名,是往大处著眼,有参考的价值。其实法师的这段话,除了肯定虚大师的判摄外,同时也强调了另立三系名的意义。另外,法师的立名中,皆有一“唯”字,关于这个字的定义,有必要作一探讨,他说到:佛法不应该说“唯什么”,这确是我说过的。佛法的究竟了义,决不是“唯什么”的。然而佛法的方便说,却也唯这唯那。经中有此说,学者有此说,我依此而判教系,也就不能不说唯这唯那了。哲学者的“唯”,尽管说得玄妙,心,物,生等,都不外乎具体事物的升华,作为万化的本源。然而佛法说:一切皆是因缘所生法,或者说一切唯是假施设,这就不同于哲学。凡有,一定是因缘生,一定是假名有,而此假名的缘起法,决非唯心、唯物的万化根源可比。[38]法师说明用“唯”什么,是佛法的方便,是假施设的,亦是缘起法,此与哲学家说的唯心唯物的“唯”有著根本的不同。如此,我们知道了原则后,接著来看看他是如何分判的:

  成立一切法,说明一切法,所依的基本法则不同(实就是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涅槃寂灭,三法印的著重不同),出发点不同,所以分为三大系──性空,虚妄,真常。而此依于性空的,虚妄(生灭)的,真常的,而成立的一切法,到底是些什么?到底以什么为中心,可能少少不同(所以真常论也有不唯心的,虚妄论也有不唯识的),但依三大系的主流来说:性空者以为唯是假名施设,虚妄者以为唯是识所变现的,真常者以为唯是自心所显现的。因此,又称之为唯名,唯识,唯心。

  [39] 一切法,皆不离三法印的原则,也就是依此而立三大系,而唯名、唯识、唯心,是采各系的主要理论而定。

  (五)小  结

  事实上,笔者之所以会以较大篇幅来比较印顺法师与虚大师一些重要观点上之不同,主要还是紧扣著主题——“人间佛教观”的立埸来探讨:二者同样是主张佛法的人间性与适应性,但在开展时之方向与抉择则容有不同,此相异之处实值得后代学人留意。

  四、人间净土的建立

  虚大师曾说:“律为三乘共基,净为三乘共庇”。也就是说:修学佛法,不论你是宗那一门那一派,都必须以戒律为基础;同样的,完善的生活空间——净土,亦是所有行者所趋向的。所以,依广义来说,净土法门并非仅指一处,而是依著各人不同的修学方法去建立的。

  庄严佛土成熟众生,是行菩萨道的必经路程。既是以“人间佛教”为重,就不得不注重人间的国土。于此,有两个重要的课题:一是净土的意义,二是菩萨道的行持与净土之建立。以下将分别作探讨。

  (一)净土新论

  在中国的法门中,一直以来是重净土的,特别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净土。其代表的是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其中所教方法虽略有不同,但皆为劝人念佛求生西方。此法门在中国有著深远的影响力。对此,法师认为: 中国净土宗,发展得非常特别。但知发愿往生,求生净土,而净土从何而来,一向少加留意。一般都以为,有阿弥陀佛,有佛就有净土,而不知阿弥陀佛,并不是发愿往生而得净土的。大乘经中,处处都说庄严净土,即菩萨在因地修行时,修无量功德,去庄严国土,到成佛时而圆满成就。现在只听说往生净土,而不听说庄严净土,岂非是偏向了!即菩萨在因地修行时,修无量功德,去庄严国土,到成佛时而圆满成就。现在只听说往生净土,而不听说庄严净土,岂非是偏向了![40]此中法师点出了一般修学净土者的问题所在,在于缘起因果上的认知,也就是误认只要往生净土就能和佛一样圆满果德,而不知(也不想知)净土是如何成就的。所以,正确而深入地了解教理,实有助于正当的行持。那么,净土是如何成就的呢?又代表了什么重要的意义?这必须:一、佛的愿力加持;二、众生的三昧力;三、众生的善根力成熟。……佛与众生展转增上相摄的净土,是菩萨行因时,摄化一分同行同愿者共所创造的,依此摄受一分众生,使众生也参加到净土中来。这是净土施教的真正意义,也是净土的特色所在。……总之、说到净土,即是诸佛、菩萨与众生展转互相增上助成的。在佛土与众生土间,不能忽略菩萨与佛共同创造净土,相助摄化众生的意义。[41]净土之所以能够成就,非佛一人所为,而实为共愿与共业所感。从此可知,净土亦不离自身心之造作。这很可以对一分只想离开现实环境,而求生净土的人,说明欲与净土相应,实在和本身的心之清净与否有关。

  那么,建立净土的目的与意义又何在呢? 菩萨的所以摄取净土:一、一切诸佛成就清净庄严净土,菩萨发心学佛,当然也要实现佛那样的净土。二、为什么要实现此净土?不是为自己受用著想,而是为了教化众生。有净土,就可依净土摄化众生;摄引了众生,即可共同的实现净土。摄取净土以摄化众生,这是净土的要义;净土是从为利益众生而庄严所成,不是从自己想安乐而得来的。[42]原来佛之所以成就庄严净土,是由于因地的本愿所致,菩萨的本愿:“庄严佛土,成熟众生”。为了要化度众生,所以建立一可摄受众生之处,比方说要办僧伽教育,就必须要成立一专门的机构——佛学院,而院内也要有教室、大殿、图书馆等设备,才可进行教育工作。如此,菩萨在因地,是经过不断地力行,也吸引众生一起辗转增上,方能成就净土。这是合乎佛法,与因果相应的,我们不能忽略了重点:中间的过程,也就是——菩萨行。

  (二)人菩萨行

  佛法的究竟义是出世的,是不共世间的;但这样的完成,也必须是不离世间的。所以人间佛教的落实,是以人类为主且不离开人世间的。有了此前题,接下来就是菩萨道的内容和修习方法的问题了。

  要建立人间净土之前,或许我们可以先看看经典中的西方净土是如何建立的。在《无量寿经》中,法藏比丘 (此为阿弥陀佛的因地)欲成正觉、拔生死苦本,而问世自在王佛,应如何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妙土,而彼佛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及天人国土之粗妙,并应现其前,后法藏比丘经过了长时间去思惟方法并且实行,之后方立下种种利生大愿,渐而成就了极乐净土[43]。此中值得注意的是,须先有愿后方成,故“愿”为先导。另外有一段文很值得参考:

  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殖菩萨无量德行:“不生欲觉嗔觉害觉、不起欲想嗔想害想;不著色声香味触之法;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和颜软语先意承问;勇猛精进志愿无惓,专求清白之法以慧利群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远离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彼我兼利;弃国捐王绝去财色;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无央数劫积功累德,随其生处在意所欲,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44]这段文中说到很多修行的原则和方法,但归纳起来,其中一部分是菩萨行的四摄和六度;另外“专求清白之法以慧利群生,…令诸众生功德成就”与“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前者是度生的慈悲心,后者则是无所得的智慧,再加上之前的愿心,也就是“信愿”、“慈悲”、“智慧”。对这三者的行持,印顺法师说道:由人菩萨而发心的大乘,应把握这三者为修持心要,要紧是平衡的发展。切勿偏于信愿,偏于智证,或者偏于慈善心行,做点慈善事业,就自以为菩萨行。真正的菩萨道,此三德是不可偏废的![45]而这三德也就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所说的“应一切智智心,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46],这些可说是行菩萨道的根本原则,而实行的内容就是六度万行了。而之间的交涉,在《佛法概论》中提到,应“依三心修六度”,且“依六度圆满三心”[47],而达理事的圆融,进而完成佛果、成就净土。

  五、未来努力的方针

  为了缩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我们应致力于对现实问题的深刻了解,和正确的掌握未来的重点与方向。印顺法师在倡导“人间佛教”时,对于佛教界的情况是如何的看法呢?

  (一)心行的一致

  修行者一般依性向可分为:好独善寂静的阿兰若比丘与不离尘嚣方便度生的人间比丘。前者是较属声闻种性的二乘行者,倾向于解脱道;而后者则属菩萨种性的大乘行者,倾向于菩萨道。两者当中,不管是属于那一边,其心向与实际的生活都应该是一致的;但是,其状况似乎并不全然如此,如法师说:

  其实,南方的佛教,虽是声闻三藏,由于失去了真正的声闻精神,几乎没有厌离心切,专修禅慧而趋解脱的。缺乏了急求证悟的心情,所以反能重视世间的教化,做些慈善文化事业。而中国呢,不但教理是大乘的最大乘,顿超直入的修持,也是大乘的最大乘。称为大乘的最大乘,实是大乘佛教而复活了声闻的精神──急求己利,急求证入。失去了悲济为先的大乘真精神,大乘救世的实行,只能寄托于唯心的玄理了![48]法师的这种说明,其中针对的问题是由来已久的,不过并非意指全体的。但对于这种心行不一的情况,确实是很讽刺的!尤其是在大乘思想盛行的国度。然而,在它的背后势必有令其如此的原因。从上文来看,引发笔者几点看法:学习大乘教义而无法实行,是否:一、理论过于高深,难以实践,抑或以一般根性者不易接受;二、于现实无法改变(如环境或自身烦恼)的无奈下,而选择另一条较“容易”的方法?三、将此理论完全转换成自心的部分,而漠视现实的环境,如导师所说“唯心的玄理”?其实这些原因,是和佛教的传播、发展,与民情环境息息相关的。

  佛教是…

《印顺法师之“人间佛教观”略探(释会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