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的曆史邏輯(韓鳳鳴)▪P3

  ..續本文上一頁平等慈愛”要求人們平等地對待他人、他物,慈愛關懷一切,這是佛教的平等博愛精神的重要體現,它與儒家的“民胞物與”的仁愛思想一起是現代社會倫理精神的積極來源。佛教思想中的圓融、整體思想,是對西方“人的主體性”思想、“主客二分”思維方式的持久戰,整體圓融思維是將時空背景中的一切當成統一相關的整體,其中每一事物都與周圍的諸事物相關、製約、不可分離的,此一思想有利于自然資源的保護,有利于人類生活的可持續性發展。後者將人類放在與自然對立的位置上,造成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而最終是以人類征服自然和反自然的結果告終的。更進一步發展出的佛教醫學,佛教在生與死、肉體與心靈、健康做人與快樂成佛上一體協調的理論,以四大說和因果說來說明人生的身、心各種病因,創製了許多心理養生法門,如“以德養生”等。在生理養生中強調在日常生活中講究飲食、起居、衛生之道,如食無求飽、提倡素食等。

  佛教的因果報應說認爲人的一切身心活動都會招致相應的果報,這種果報有早有遲,其結果是毫厘不爽的。果報說特別看重心念的方向,要求念正、念善,要求慎獨、防微杜漸,在人們的社會活動中具有其積極的倫理教育意義。由于果報說的長期習染,使人們的心理中都具備了定型化的道德感和行爲趨向,道德信條能轉換爲行爲約束,人們總是從事那些得到利益而不受到懲罰或懲罰較小的事,使行爲和反饋之間的信念關系變成了實際的去惡向善的行爲,從而使道德理念落實到實際生活中;果報說使人免除了怨天尤人等種種煩惱,因爲果報說告訴人們,此時的狀態及未來的生活不是外人、環境、天神等造成的,一切都來自于自我的行爲,這就叫人在生活中常常自省,向內求善驅惡,加強道德自律;叁世報應說使人不僅能解釋從前和現在的生活遭遇,而且使人們爲創造美好的未來不斷自律行善,這對維護社會的和平穩定,維護優良的民族傳統有重要的未來意義。

  按照傳統佛教,現代社會人進行深定、斷煩惱是不太可能的。但真正的普度衆生的大乘行者並不是不修定,只不過不是修四禅八定而已,大乘的一行叁昧、念佛叁昧都不拘于坐,可在行住坐臥中觀念實相,在動用中修定,這在《維摩诘經》、《壇經》等中都有較深刻的說明。這種大乘修定法最適合現代人修持,也是“人間佛教”行者的禅定基本功,在現實社會中行菩薩道,不急求個人證果而普度衆生。

  (二)佛教的正行與世間正業

  佛教的倫理精神是豐富的,佛教爲人生的目標是具體的、實踐中的,“人間佛教”的現實性是顯而易見的。佛教之于當代生活,還需要進一步樹立人世的信念,進行自我理論改造。首先要有正信,信佛所說,增進修學,自覺遠離邪見、妄想;其次,要做到出世人世不二,在生活中修爲,在工作中展現佛法的妙用,爲此要注意在現實人生中發慧,或廣學多聞,或修止觀,或兩者齊用,才能無所不達、真實精通,成就如是智慧;再次,要時時生悲心,發菩提心,與樂撥苦,救度衆生,莊嚴國土,向真實的人間淨土邁進。大乘佛教認爲,人與人之間不是對立、分別的,而是融合、同一的關系,在紅塵衆生無限的生死輪回中,個人的利益是與他人的利益分不開的,自我解脫是與衆生的解脫分不開的,自利利人爲初善,不利已而利人爲大善,大乘佛教的利他精神是慈悲胸懷的實際發展。這種利他的大乘精神告訴人們要將佛法普及到衆生,利樂有情,而隱遁自修、不問世事的思想行爲是狹隘的、沒有人類的前途的。

  人間是佛法修證的道場。常被引用的《增一阿含經·等見品》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四十《華嚴》卷十二:“一切賢聖道果,皆依于人而能修證。”人的聰明智慧使其成爲“聖道正器”,具有修證大乘道的最佳條件;人間又是修證佛教的最好場所,人世間的貧苦、急難、愚癡等等要我們去救助,人間的一切去苦得樂的事業需要大乘行者去履行,所以,人間是佛法修證的最好的道場,是成佛的基地。離開了人間,無衆生可渡,無福可修,無佛可成。而且,作爲人世間的菩薩行者,人世渡人是本分,從事鬼神事無大功德可言,且辱沒菩薩行的身份,那些“應赴流”和“清高流”不是菩薩行。

  佛陀受記,“不修禅定,不斷煩惱”的彌勒比丘當來成佛,根據佛典,彌勒不在十大弟子及一千二百五十阿羅漢之列,沒有證得羅漢果,而彌勒當來成佛就是一大懸案。據《中阿含經》卷十四《說本經》、《彌勒所問本願意經》、《大毗婆沙論》卷一七八所論,彌勒是大乘比丘,不刻意于禅定解脫,但不懈于大乘道,不十分精進,但深具菩薩心,有渡無量衆生願,雖其時在僧團中威望不高,由此而行,終當成佛。又有認爲,彌勒比丘是等覺菩薩的權現,已處禅定中,故不必更修禅定,諸煩惱已斷故不更斷煩惱。又有認爲,大乘行者、或初地菩薩爲“留惑潤生”,作爲來世再來度人的種子,故不斷煩惱。

  淨土宗並非完全要求離棄人間,淨土是與人間事業不分的。淨土要人在活著的時候好好做人,培養完善的人格,並積極參加人類的事業。相對于“人間佛教”重現生的理論,淨土不僅解決人的死後問題,就人生現世而言,還能在念佛的人生中獲得無上的喜悅安樂,時刻享受佛菩薩恩澤的加被,現世的苦惱和磨難就少多了。不管是西方淨土還是彌勒淨土,淨土思想給人間帶來的是喜悅光明,這也是“人間佛教”的歸宿。《圓覺經》說:“衆生國土,是一法界;地獄天宮,皆爲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在佛眼之中,現實世界是一片快樂淨土,城市、農村、家庭是一處處不同的淨土世界,工廠、學校、商店是一座座不同的寺院,每一種生活都是修行,每一種勞動都是禮佛,每一種人生都是解脫。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說:“一切能影響群衆的精神手段中第一個和最重要的手段依然是宗教。”

  面臨現代生活,佛教要發展自己、在社會衆生中普施還要注意方法。“正行舍方便”是基本的方法,一切行止要符合佛教基本宗旨及教義,佛教自身的正行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依靠。在正行的同時更要注意方便應化,隨時地而宜,進行教法的改革和變通,以方便弘法。特別要注意的是,無論在何時,“中道”是行一切法的基本態度,這是符合佛陀創立佛教的中道精神、也是符合中國傳統文化心理的。面臨實際生活,佛教同樣要積極人世,做世事、世人的榜樣,特別要扭轉傳統對現代人生活方式及現代科技的陌生狀態,甚至鄙棄的態度。佛教在當代生存發展,還要重視組織集團化生活,建立符合社會發展的僧團組織機製,注意因時變通,加強組織建設和內部規製的因應變化,在這方面要認真學習太虛大師的教導,要虛心向國內外先進典範學習。

  佛教的未來要做很多事。1、對傳統佛教不合現代社會的戒規、教義等諸多方面進行繼續的檢討,同時對現代社會的科學、文化、百姓生活等諸多方面進行佛學的新解釋、吸收。2、在佛學的研究方法上須有一個突破。3、要正視社會的陰暗面,以批判的態度人世救渡,以此擴大佛教的影響和救世功能。4、佛教各組織的壯大和發展生存問題、相互擴張帶來的相互關系處理的問題等,都需要從社會整體的角度來思考。

  叁、現代人間佛教的一個重要模式——臺灣佛教

  臺灣的近代佛教曆史隨著政權的變動而曆經了大變動過程。臺灣的日據時期的第一個二十年,新統治者基本上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第二個二十年,日本佛教各派在臺灣發展迅速,建有許多佛教教育機構,並派大批留學生去日深造;最後十年,日配合全面侵華而要求臺灣佛教全面日本化,臺灣佛教喪失了自主權。日據時期,臺灣佛教一直存在著程度不同的政教糾葛,1922年“南贏佛教會”的建立,臺灣佛教的發展受製于日本官方的意圖,許多寺院亦紛紛加入日本佛教組織以求自保。“七·七”事變後,日本政府對臺灣佛教的統治加強,實行了“皇民化運動”,原有受日本佛教組織保護的寺院進一步納入日本臨濟宗或曹洞宗,其余的寺院齋堂要改爲日本神社。國民黨統治的叁十八年戒嚴期,排斥日式佛教,由內地僧侶主宰臺灣佛教組織。解嚴之後,由于兩岸恢複了交流,臺灣佛教回流內地,但隨兩岸關系的不斷變化而有不斷變化。臺灣佛教不僅是在動態發展中,而且形式多樣化,在這裏只就代表性的人間佛教理論形式印順法師和代表性的人間佛教實踐形式星雲法師的道場做一點說明,並就臺灣佛教的“人間性”做一總體評價。

  (一)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理論

  印順法師從學術立場批評了印、中佛學在流傳中有失真和流弊現象。“知道(佛法)爲中國文化所歪曲了不少。而佛法的漸失本真,在印度由來已久,而且越來越嚴重,所以不能不將心力放在印度佛教的研究上”。“我不屬于宗派徒裔,也不爲民族情感所拘蔽”。他認爲印度佛教有變質現象,中國佛教的末流有異質化現象。印順法師強調以中道的原則檢驗一切佛教宗派,如批評聲聞乘急求自證,批評南傳佛教一味指責大乘非佛說,批評中國禅宗棄經毀教自陷困境,等等。印順法師從教理上證明出世人世的合一和人間淨土的可能性,但由于他同樣具有一般佛教徒對“世學”認識缺乏的弱點,他的出世人世說還只是具有教理上的和佛教內部的特殊價值,對于普遍應付風雲變幻的現實世界並無具體的方法,對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還缺乏創造性的見解。

  印順的主要貢獻在將清末唯識複學的傾向轉到後來的人間佛教,在回歸印度佛教與改革者中國佛教之間起了過渡作用。印順人間佛教思想的形成有一個過程,早年在了解到所涉及的佛法的殊勝意義後,同時也發現了佛法與現實的距離、佛法與佛教界的現實狀況的距離,這促使他願意出家探索真正的佛法,解決佛法與現實人生脫節的問題,這即是其…

《“人間佛教”的曆史邏輯(韓鳳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