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後來探索人間佛教的起因。
印順法師認爲,當初太虛大師不用“人間佛教”而用“人生佛教”的概念,是出于兩方面的考慮:其一是用以對治當時中國佛教流行的死鬼化弊端,要求重視人、重視人生;其二是爲了凸顯本來重視現實人生的傾向:“依著人乘正法,先修成完善的人格,保持人乘的業報,方是時代所需,尤爲我國的情形所宜,由此向上增進,乃可進趣大乘行——即菩薩行大弘佛教。在業果上,使世界人類的人性不失,且成爲完善完美的人間。有了完善的人生爲所依,進一步地使人們去修佛法所重的大乘菩薩行果。”印順認爲,用“人間佛教”一詞,在對治方面更能顯出佛教人世的、爲人生的現實功用。“人間佛教”體現了佛法原初的用意,將重視死亡、成佛的佛教轉向本來具有的重視現世人生的本質。
印順法師認爲,人間佛教要貫徹在人間的任何事業上:“菩薩遍及各階層,不一定是顯赫的領導者。隨自己的能力,隨自己的智慧,隨自己的興趣,隨自己的事業,隨自己的環境;更能從悲心出發,但求有利于衆生、有利于佛教,那就無往而不人世,而無不是大乘!這所以菩薩人人可學。如不論在家出家,男衆女衆,大衆體佛陀的悲心,從悲願意而引發力量:真誠、懇切,但求有利于人。我相信:涓滴、洪流、微波、巨浪,終將彙成江洋法海而莊嚴法界,實現大乘的究極理想于人間。”但在緣起性空的佛教基本教義的理解上,如何視本無自性的事物而有實際的、利益衆生的意義,對不必執著的人生事業而體現滿心的關懷呢
印順從佛典中辛勤扒搜,力求得到純正的佛教模式:“我的修學佛法,爲了把握純正的佛法,從流傳的佛典中去探求,只是不了理解佛法;理解佛法的重點發展及方便適應所引起的反面作用;經怎樣的過程,而到有一百六十度的轉化,從人間成佛而演進到天上成佛;從因緣所生而到達非因緣所有;從無我到真常大我;從離欲解脫到轉而爲從欲樂中成佛;從菩薩無量億在生死中,演變爲即身成佛;從不爲自己而利益衆生,到爲了自己求法成佛,不妨建立在衆生苦難之上……這種轉化,就是佛法在現實世間中的轉化。泛神化的佛法,不能蒙蔽我的理智,決定要通過人間的佛教史實而加以抉擇,這一基本見解,希望深究法義與精進持行者,能予以考慮!確認佛法的衰落,與演化的神化、俗化有關,那麼應從傳統束縛\神秘催眠狀態中,振作起來,爲純正的佛法而努力。”“能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樸,宏傳中期佛教之行解,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庶足以複興佛教而暢佛之本也欤。”
印順關于人間佛教的修持觀包括發菩提心、修慈悲心、修般若慧。印順將菩提心依次第分爲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認爲修菩提心依于知恩、念恩、報恩,而成就慈、悲、增上意樂、菩提心;關于慈悲心的培養,印順認爲:“經論一致的開示,大乘行果的心髓,不是別的,就是慈悲,離了慈悲就沒有菩薩,也沒有佛。也可以說,如沒有慈悲,就沒有佛法,佛法從慈悲發揮出來。”印順認爲慈悲心的發生依據是人類社會的一體相關性,慈悲心擴展而爲四心,發而爲六度四攝;關于般若智慧的分析,《學佛叁要》中討論了慧的體相、慧的類別、慧的觀境等。
印順關于戒定慧的學說很多,《佛在人間》中說:“修學解脫道的方法,即叁無漏學——戒定慧;唯有這叁學,能令有離煩惱,了生死,得解脫。此外,沒有任何方法,可以使人達到目的。”其《成佛之道》中將修戒定慧的方法具體列爲“密護于根門,飲食知節量,勤修寤瑜伽。”以不淨觀和持息法來修定,對智慧的進修,印順提及了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維、法隨法行等。
印順以學術濟世,以向衆生弘正法爲使命,以“不修禅定,不斷煩惱”爲修行類型。印順自認爲在修行、學問、修福的叁種學佛的路子中,自己偏重于“學問”,他的理想是“爲衆生而學”:“我不是宗派的徒裔,不是講經論的法師,也不是爲考證而考證,爲研究而研究的學者。我只是本著從教典得來的一項信念,“爲佛法而學”,“爲佛教而學”,希望條理出不違佛法本義,又能適應現代人心的正道,爲佛法的久住世間盡一份佛弟子的責任!”“真正的佛學研究者”,要有深徹的反省的勇氣!探求佛法的真實,而求所以適應,使佛法利于人類,永爲衆生作依怙。”
《華雨選集·研究佛法的立場與方法》中說:“我自己很慚愧,沒有能真正向修證的路子上走。”但印順沒有進行具體的修證實踐不說明他否定修證或懷疑修證,相反,他十分強調修證的重要性:“佛法所說,多數是自家身心上事,修證上事。不經實行,怎能深刻踏實地了解。……修行是學佛上第一等事!在佛教中,這也是第一要事。真正修行,能爲僧伽典範,爲衆生所歸向。……佛法的真生命,真活力,都從修行體驗而來。”另外,印順以學術爲修行,以著書立說普度衆生,不能說印順沒有修行。印順以平實的人格處世,不自大、自誇,在當代臺灣佛教好大喜功、商業化、庸俗化、山頭色彩濃的氛圍中,其修行者的平實謙遜的本色是鮮明的。
因此,印順“人間佛教”事業的不足處也是明顯的。一、僅以學術濟世,佛教的人間化並未得到真正實現;二、他的“人間佛教”有淺化大乘菩薩道的傾向;叁、缺乏修征體驗、缺乏現實的濟世事業、缺乏對現實的指引;四、對中國佛學、“人間佛教”、特別是臺灣佛教的人間化舉措缺乏認同,難以達至協同溝通。
(二)星雲的人間佛教事業
星雲看到了人類的罪惡:掠奪地球資源,破壞生態平衡,政治上的虛僞欺詐,發動殘酷的戰爭,經濟上實行壟斷,文化上出現極端、腐朽的東西,物質欲望膨脹,心靈內容蒼白,功利色彩彌漫,利他的心行匮乏,等等。對此,星雲大師在他的《佛教現代化》中,提倡佛教現代化,以,佛法救世:“所謂佛教現代化,目的即將佛教慈悲、容忍的精神供給社會作參考,希望社會遵循著佛教的平等法、因緣法、因果法等原則原理,而臻于至善至美的境地。社會如果透過佛法的指引,因此而充實了內涵·品質,提高了精·神層次,那麼佛教對于這個時代、社會,才具有存在的意義。社會的進步化、現代化,才真正是佛教所以走上現代化的宗旨所在!”星雲認爲,人間佛教要具有融合的根本精神:教內諸乘諸宗的融合、教內教外僧俗的融合,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星雲的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有兩大方面。其一,他認爲佛陀思想中展現了佛教具有人間性的六個特點:人間性、生活性、利它性、喜樂性、時代性、普濟性;其二,堅持六種大乘佛教的基本教義:五乘共法、五戒十善、四無量心、六度四攝、禅淨中道觀。星雲的《人間佛教的藍圖》從二十個方面搜集了佛教的人間性的理論根據,規劃了人間佛教的基本輪廓。星雲的人間佛教思想綱要體現在其《如何建設人間佛教》的演講中,分爲六點:1、建設生活樂趣的人間佛教;2、建設財富豐足的人間佛教;3、建設慈悲道德的人間佛教;4、建設眷屬和敬的人間佛教;5、建設大乘普濟的人間佛教;6、建設佛國淨土的人間佛教。星雲循著一般人所關注的財富、快樂、家庭、道德等爲百姓開辟人間佛教合宜的道路,遵循人們普遍的心理,以正面引導的方式告訴人們怎樣追求究竟的財富、幸福和圓滿。他的人間佛教既合佛法又不違背人情,既開闊通達又缜密周詳,不僅是一種現代的宗教,又是一種先進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妨礙人世的生活和事業,並可以在財富、家庭、道德、事業等諸多方面獲得圓滿的收益。
在佛教現代化的理論中,最典型的還是關于財富和欲望的看法。關于財富,星雲認爲要建立富足的佛教,說金錢不是罪過,“黃金非毒蛇”,但要求生財有道,莫取非份財,而“外財固然好,內財更微妙”,更要求超越現實財富而修自身寶;關于人間欲望,星雲也不像過去的修行者奢談禁欲,而是認爲人的各種欲望是人的自然,不是邪惡,“人間有欲樂,世人所需求”,但星雲又進一步說,這種人間的享樂是暫時的和有限的,真正的快樂是精修佛法所得到的喜樂,要在精修佛法中追求這種永恒的快樂。
在使佛教現代化的過程中,重視使佛教事業化,將人世的普濟宗旨落實于具體的濟世事業中,在濟世的事業中深人大衆,教化大衆,進一步使得佛教流向社會,使佛教人間化。星雲重視以文藝方式弘揚佛法,組織合唱團、幻燈隊,建立“佛光美術館”等,實現以文藝美化人間的目的。星雲在寺院的內部管理上有幾大特點。其一,具有傳統的家長式等級管理體製,恪守倫理,上下級間絕對服從;其二,經濟上各自身邊不留錢,並輕微負債,使得僧衆之間無財産糾紛,無紅眼病發生;其叁,佛光山在組織管理上實行軍管的輪調製策略,避免了內部結派抱團,避免了山頭的出現。實行政工思想教育,強調出家人的服從、奉獻精神,要視勞動爲修行;其四,受日本寺院和企業經營理念的影響,將道場建成設施齊全、服務齊全的度假、觀光、娛樂場所;第五,將寺院的一切商品轉化成佛教商品,創造無限的商機;第六,鼓勵多人以小額捐款的方式籌善款,可以廣泛征集資金,此舉既可吸引更多的信衆,使佛光山成爲大家的寺院和佛教,使更多的人愛教護院,同時防止了大股東或金主因捐錢多而功高震主、左右寺院決策的局面。
從比較的角度來說,星雲的人間佛教思想借鑒吸收了太虛、印順等人的人間佛教的思想而有進一步的發揮,吸收了太虛的革新勇氣、開放的眼光、圓融的精神,而能在實際中身體力行,在傳法方式上更爲活潑、開闊、創意,在佛法的生活化上更爲豐富、具體、切實,更重要的是將理論一一付諸實踐,創造了佛光山模式,並在世界各地開花結果。星雲的人間佛教事業的貢獻主要體現在:揭示佛教在曆史和當代生活中存在的弊病並予以診治;力圖使佛法生活化、人世化,使佛法深入社會,進行人類幸福…
《“人間佛教”的曆史邏輯(韓鳳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