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戒律思想初探--以“無相戒法”和《百丈清規》爲中心(王月清)

  禅宗戒律思想初探

  以“無相戒法”和《百丈清規》爲中心

  王月清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四期

  1999年07月出版

  頁131-146

  頁131

  提要

  慧能南宗禅倡導的“無相戒法”及南宗傳人之一懷海創製的《百丈清規》代表了禅宗獨特的戒律觀。“無相戒法”是禅門獨創的弘戒法門,但有其印度佛教思想之源。無相戒法的倡導,使得南宗禅在會昌法難及唐末五代離亂後開出抖落陳規、自由自在地尋求人生安立與解脫的新路。其後《百丈清規》的創立,表明禅門抖落陳規時,又重新收拾自家戒規的立意,體現了禅門戒律一破一立、破立一體的格局。無相戒法助成了中土佛教戒律“重戒于內心,不重律于外在”的自在解脫的思想特征,《百丈清規》昭示了禅門獨特的僧團倫理內容及行菩薩戒法、不舍世間、信仰與生活融合的特色,標志著佛教戒律的中國化走向。

  頁132

  在中土佛教史上,律宗戒律思想的傳承與天臺、華嚴、禅宗等佛教宗派對大乘菩薩戒法的弘通是兩個不同的系統。兩者的區別聯系依“戒乘關系”來判斷,即前者是以弘戒爲主的思想體系,後者是以開法(智慧的開發、教理的研習)爲主的思想體系。在處理戒乘關系上,有戒緩乘急、戒急乘緩、戒乘俱急、戒乘俱緩四種分別, 注1總體而言,中土佛教在處理戒乘關系上主張戒乘俱急,即主張既嚴守戒法,又致力于開發智慧,在佛教倫理意義上,既注重止惡行善的規範的遵行,又注重“向善”的心智的培育、發明和悟解。但在具體分別時,天臺、禅宗等宗派又有抑戒揚乘的思想,這完全出于他們注重開發大乘中觀智慧的本旨。智者大師曾把戒分理事,以事戒名之爲戒,理戒名之爲乘,戒即有漏(有煩惱),乘是無漏(無煩惱),明顯具有抑戒揚乘之意。他是這樣說的:

  事戒叁品,名之爲戒,戒即有漏,不動不出。理戒叁品,名之爲乘,乘是無漏,能動能出。 注2

  天臺、禅門雖有抑戒揚乘的傾向,但不影響在戒律觀上他們與律宗有共同關心的話題。本文擬以慧能南宗“無相戒法”和《百丈清規》爲中心,探討了禅宗有關戒律問題的獨特思路,以便我們更全面地了解中土佛教戒律觀的特色。

  一、

  依禅宗教外別傳、以心傳心的宗風而言,“無相戒法”應是禅門獨創的弘戒法門,然而當探究“無相戒法”的內容和實質時,我們仍可以找到無相戒法的典據來源和思想根源:梵網菩薩戒本“佛性戒”思想和大乘中觀的般若智慧。

  無相戒,即無相心地。“心地”乃《梵網經》中之語,指戒以心爲本,恰如世間之以大地爲基,所以稱戒爲“心地”。 注3《梵網經》爲代表的大乘

  頁133

  菩薩戒法的精神在于利他行,並且是約于“心”的。正如《梵網經》的姊妹篇《璎珞經》所說:

  一切菩薩凡聖戒,盡心爲體。是故心盡戒亦盡,心無盡故,戒亦無盡。……聲聞盡形,菩薩盡未來際。聲聞局于身口,菩薩于叁業。 注4

  梵網戒法正是本著以心爲本的原則,創立了十重禁戒:殺戒、淫戒、妄語戒、酤酒戒、說四衆過戒、自贊毀他戒、悭惜加毀戒、嗔心不受悔戒、謗叁寶戒。這十重就是衆生自性清淨心的十種流露,因爲它含攝了道俗衆生最基本的淨心向善的宗教道德規範。所以梵網戒法聲稱:一切衆生戒,本源自性清淨。《梵網經》(《菩薩戒經》)中是這樣說的:

  爾時釋迦牟尼佛……爲是中一切大衆略開心地法門……爲此地上一切衆生、凡夫、癡暗之人,說我本盧舍那佛心地中,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光明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佛性種子。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吾今當爲此大衆重說十無盡藏戒品,是一切衆生戒,本源自性清淨。 注5

  從上文中得知,梵網所開示的菩薩戒法(心地法門),是以“自性清淨心”、“佛性”爲戒體的“光明金剛寶戒”、“佛性戒”,這種“佛性戒”源于自性清淨的佛性,也就是說自性清淨心、佛性是梵網菩薩戒法的根據。中土禅宗的宗經寶典《壇經》中曾兩次引述《梵網經》的觀點:

  《菩薩戒經》雲:戒本源自性清淨。 注6

  《壇經》在引述“戒本源自性清淨”後,緊接著就說:“善知識,總

  頁134

  須自體,與授無相戒。” 注7可見源于自性清淨心的菩薩戒法(佛性戒)的本質是“無相”,這是“十重禁戒”的菩薩戒法與小乘聲聞戒法的區別之所在。這一點在《梵網經》卷上有關菩薩行修持階位的“無相心”和卷下要求菩薩戒弟子破除“系縛事”等主張中已有申說。 注8

  持大乘菩薩戒,要求持而不執、持而離相,破除小乘執縛戒相,這種思想源于破執掃相的中觀智慧對戒法的貫通。

  以龍樹爲代表的大乘中觀學派(空宗),本著中道實相說和有無雙遣、不落兩邊的思惟方法看待戒律時,注重的是基于空觀的自律,基于從自心去除迷執、愚癡的“無相”、“不取于相”的自覺,所以視不取于相的戒法是最勝屍羅(最高戒法)。中觀學派的思想宗經之一《摩诃般若經》說:

  菩薩摩诃薩知一切佛法無相,……能具足無相屍羅波羅蜜。具足戒不缺不破不染不著。 注9

  《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經》言:

  若菩薩摩诃薩于色法中修行持戒求解脫時,無所解脫持戒可得,無能解脫持戒可得。何以故,謂色自性無所得故。……如是修者,當知是菩薩摩诃薩于色法中修無相持戒。須菩提,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注10

  龍樹的《大智度論》說:“不著不猗不破不缺,聖所贊愛,如是名爲上清淨持戒。若慈愍衆生故,爲度衆生故,亦知戒實相故,心不猗著,如此持戒將來令入至佛道,如是名爲得無上佛道戒”, 注11又主張“于持戒布施,心不染著”。 注12此類“不染不著”、“持無相戒”的持戒觀亦見于《寶積經》等大乘經典中。《寶積經》中記述佛與大迦葉論“善持戒”時雲:

  複次,迦葉!善持戒者,無我無我所;無作無非作;無有所作亦無作

  頁135

  者;無行無非行;無色無名;無相無非相;無滅無非滅;無取無舍;無可取無可棄;無衆生無衆生名;無心無心名;無世間無非世間;無依止無非依止;不以戒自高,不下他戒,亦不憶想分別此戒;是名諸聖所持戒行。無漏,不系,不受叁界,遠離一切諸依止法。 注13

  經中主張的無我無我所、不以戒自高、不輕慢他戒、不考慮分別戒法的行持方法,正是大乘戒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正是禅宗“無相戒”所要弘傳的無上法門。

  據《壇經》記載,慧能曾因聞誦《金剛經》而開悟。 注14《金剛經》是般若思想、中道智慧的精華,所以其中的“離相無住”的思想與無相戒法也不無聯系。《金剛經》言:

  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爲非住。 注15

  慧能將“離相無住”的思想發展爲“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的頓教法門, 注16創製了融“四弘誓願”、“忏悔”、“叁歸依”爲一體的無相戒法。

  二、

  據《壇經》載,在授無相戒之始,慧能帶領信徒們叁唱:“于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于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于自色身歸依當身圓滿報身佛”。 注17慧能認爲,人生本來具有的“自在法性”(自性、佛性)就是“清淨法身”,因此佛的法身、報身、應身不在人之身外。依佛教倫理的眼光

  頁136

  看,慧能旨在開導人們:人生本具先天的道德屬性,這是人們道德覺悟的根據(法身),本著內在德性而起善惡動機的功能,即爲化身,善惡的果報即爲報身,而所謂歸依自性叁身佛,就是樹立即心即佛的信念、喚起內在的道德自覺。

  接著,《壇經》又載:“今既自歸依叁身佛已,與善知識發四弘大願。善知識一時逐慧能道: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邊誓願學,無上佛道誓願成。” 注18在這裏,慧能把大乘菩薩行中“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自利利他的宏願攝入無相戒法中,並要求人們以“自性自度”、“自悟佛道”的獨特原則去行誓願力,以宗教倫理的眼光看,便是要求人們靠自覺的道德意志去實現其自利利他的道德理想:

  善知識,衆生無邊誓願度,不是慧能度。善知識,心中衆生,各于自身自性自度。……煩惱無邊誓願斷,自心除虛妄。法門無邊誓願學,學無上正法。無上佛道誓願成,常下心行,恭敬一切,遠離迷執,覺智生般若,除卻迷妄,即自悟佛道成,行誓願力。 注19

  發“四弘誓願”完畢後,慧能並與徒衆行“無相忏悔”。慧能無相戒法中的無相忏悔,摒棄了佛門通行的普請禮贊十方諸佛名號、誦經咒、在佛像前“發露忏悔”或念忏悔文等外在形式,只是要求人們“前念後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迷染,除卻從前矯诳,雜心永斷,名爲自性忏。” 注20

  行完強調心性反思功夫的無相忏悔(自性忏)後,慧能便與善知識授無相叁歸依戒。這種叁歸依戒一改以往歸依佛、法、僧叁寶的說法,代之以自心歸依覺、正、淨,以自性(佛性)的信仰取代了外在的信仰。《壇經》中慧能是這樣說的:

  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離財離色,名兩足尊(指佛,引者注)。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故,即無愛著,以無愛著,名離欲尊(指法)。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妄念雖在自性,自性不染著,名衆中尊(指僧)。 注21

  頁137

  慧能最後總結說:“自性不歸,無所依處”, 注22把“無相叁歸依戒”落實到自心自性上,這樣,叁歸依戒便是真正意思上的佛性戒、持心戒。至此,我們可以看出,無相戒是慧能禅宗對大乘菩薩戒法的創造性繼承和發展,從這一創造性的無相戒(佛性戒、持心戒)法中,我們可以透視出南宗頓教法門融攝般若空觀和佛性…

《禅宗戒律思想初探--以“無相戒法”和《百丈清規》爲中心(王月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