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戒律思想初探
以“无相戒法”和《百丈清规》为中心
王月清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四期
1999年07月出版
页131-146
页131
提要
慧能南宗禅倡导的“无相戒法”及南宗传人之一怀海创制的《百丈清规》代表了禅宗独特的戒律观。“无相戒法”是禅门独创的弘戒法门,但有其印度佛教思想之源。无相戒法的倡导,使得南宗禅在会昌法难及唐末五代离乱后开出抖落陈规、自由自在地寻求人生安立与解脱的新路。其后《百丈清规》的创立,表明禅门抖落陈规时,又重新收拾自家戒规的立意,体现了禅门戒律一破一立、破立一体的格局。无相戒法助成了中土佛教戒律“重戒于内心,不重律于外在”的自在解脱的思想特征,《百丈清规》昭示了禅门独特的僧团伦理内容及行菩萨戒法、不舍世间、信仰与生活融合的特色,标志著佛教戒律的中国化走向。
页132
在中土佛教史上,律宗戒律思想的传承与天台、华严、禅宗等佛教宗派对大乘菩萨戒法的弘通是两个不同的系统。两者的区别联系依“戒乘关系”来判断,即前者是以弘戒为主的思想体系,后者是以开法(智慧的开发、教理的研习)为主的思想体系。在处理戒乘关系上,有戒缓乘急、戒急乘缓、戒乘俱急、戒乘俱缓四种分别, 注1总体而言,中土佛教在处理戒乘关系上主张戒乘俱急,即主张既严守戒法,又致力于开发智慧,在佛教伦理意义上,既注重止恶行善的规范的遵行,又注重“向善”的心智的培育、发明和悟解。但在具体分别时,天台、禅宗等宗派又有抑戒扬乘的思想,这完全出于他们注重开发大乘中观智慧的本旨。智者大师曾把戒分理事,以事戒名之为戒,理戒名之为乘,戒即有漏(有烦恼),乘是无漏(无烦恼),明显具有抑戒扬乘之意。他是这样说的:
事戒三品,名之为戒,戒即有漏,不动不出。理戒三品,名之为乘,乘是无漏,能动能出。 注2
天台、禅门虽有抑戒扬乘的倾向,但不影响在戒律观上他们与律宗有共同关心的话题。本文拟以慧能南宗“无相戒法”和《百丈清规》为中心,探讨了禅宗有关戒律问题的独特思路,以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土佛教戒律观的特色。
一、
依禅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的宗风而言,“无相戒法”应是禅门独创的弘戒法门,然而当探究“无相戒法”的内容和实质时,我们仍可以找到无相戒法的典据来源和思想根源:梵网菩萨戒本“佛性戒”思想和大乘中观的般若智慧。
无相戒,即无相心地。“心地”乃《梵网经》中之语,指戒以心为本,恰如世间之以大地为基,所以称戒为“心地”。 注3《梵网经》为代表的大乘
页133
菩萨戒法的精神在于利他行,并且是约于“心”的。正如《梵网经》的姊妹篇《璎珞经》所说:
一切菩萨凡圣戒,尽心为体。是故心尽戒亦尽,心无尽故,戒亦无尽。……声闻尽形,菩萨尽未来际。声闻局于身口,菩萨于三业。 注4
梵网戒法正是本著以心为本的原则,创立了十重禁戒:杀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说四众过戒、自赞毁他戒、悭惜加毁戒、嗔心不受悔戒、谤三宝戒。这十重就是众生自性清净心的十种流露,因为它含摄了道俗众生最基本的净心向善的宗教道德规范。所以梵网戒法声称: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梵网经》(《菩萨戒经》)中是这样说的:
尔时释迦牟尼佛……为是中一切大众略开心地法门……为此地上一切众生、凡夫、痴暗之人,说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十无尽藏戒品,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 注5
从上文中得知,梵网所开示的菩萨戒法(心地法门),是以“自性清净心”、“佛性”为戒体的“光明金刚宝戒”、“佛性戒”,这种“佛性戒”源于自性清净的佛性,也就是说自性清净心、佛性是梵网菩萨戒法的根据。中土禅宗的宗经宝典《坛经》中曾两次引述《梵网经》的观点:
《菩萨戒经》云:戒本源自性清净。 注6
《坛经》在引述“戒本源自性清净”后,紧接著就说:“善知识,总
页134
须自体,与授无相戒。” 注7可见源于自性清净心的菩萨戒法(佛性戒)的本质是“无相”,这是“十重禁戒”的菩萨戒法与小乘声闻戒法的区别之所在。这一点在《梵网经》卷上有关菩萨行修持阶位的“无相心”和卷下要求菩萨戒弟子破除“系缚事”等主张中已有申说。 注8
持大乘菩萨戒,要求持而不执、持而离相,破除小乘执缚戒相,这种思想源于破执扫相的中观智慧对戒法的贯通。
以龙树为代表的大乘中观学派(空宗),本著中道实相说和有无双遣、不落两边的思惟方法看待戒律时,注重的是基于空观的自律,基于从自心去除迷执、愚痴的“无相”、“不取于相”的自觉,所以视不取于相的戒法是最胜尸罗(最高戒法)。中观学派的思想宗经之一《摩诃般若经》说:
菩萨摩诃萨知一切佛法无相,……能具足无相尸罗波罗蜜。具足戒不缺不破不染不著。 注9
《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言:
若菩萨摩诃萨于色法中修行持戒求解脱时,无所解脱持戒可得,无能解脱持戒可得。何以故,谓色自性无所得故。……如是修者,当知是菩萨摩诃萨于色法中修无相持戒。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注10
龙树的《大智度论》说:“不著不猗不破不缺,圣所赞爱,如是名为上清净持戒。若慈愍众生故,为度众生故,亦知戒实相故,心不猗著,如此持戒将来令入至佛道,如是名为得无上佛道戒”, 注11又主张“于持戒布施,心不染著”。 注12此类“不染不著”、“持无相戒”的持戒观亦见于《宝积经》等大乘经典中。《宝积经》中记述佛与大迦叶论“善持戒”时云:
复次,迦叶!善持戒者,无我无我所;无作无非作;无有所作亦无作
页135
者;无行无非行;无色无名;无相无非相;无灭无非灭;无取无舍;无可取无可弃;无众生无众生名;无心无心名;无世间无非世间;无依止无非依止;不以戒自高,不下他戒,亦不忆想分别此戒;是名诸圣所持戒行。无漏,不系,不受三界,远离一切诸依止法。 注13
经中主张的无我无我所、不以戒自高、不轻慢他戒、不考虑分别戒法的行持方法,正是大乘戒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正是禅宗“无相戒”所要弘传的无上法门。
据《坛经》记载,慧能曾因闻诵《金刚经》而开悟。 注14《金刚经》是般若思想、中道智慧的精华,所以其中的“离相无住”的思想与无相戒法也不无联系。《金刚经》言:
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注15
慧能将“离相无住”的思想发展为“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顿教法门, 注16创制了融“四弘誓愿”、“忏悔”、“三归依”为一体的无相戒法。
二、
据《坛经》载,在授无相戒之始,慧能带领信徒们三唱:“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当身圆满报身佛”。 注17慧能认为,人生本来具有的“自在法性”(自性、佛性)就是“清净法身”,因此佛的法身、报身、应身不在人之身外。依佛教伦理的眼光
页136
看,慧能旨在开导人们:人生本具先天的道德属性,这是人们道德觉悟的根据(法身),本著内在德性而起善恶动机的功能,即为化身,善恶的果报即为报身,而所谓归依自性三身佛,就是树立即心即佛的信念、唤起内在的道德自觉。
接著,《坛经》又载:“今既自归依三身佛已,与善知识发四弘大愿。善知识一时逐慧能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 注18在这里,慧能把大乘菩萨行中“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自利利他的宏愿摄入无相戒法中,并要求人们以“自性自度”、“自悟佛道”的独特原则去行誓愿力,以宗教伦理的眼光看,便是要求人们靠自觉的道德意志去实现其自利利他的道德理想:
善知识,众生无边誓愿度,不是慧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各于自身自性自度。……烦恼无边誓愿断,自心除虚妄。法门无边誓愿学,学无上正法。无上佛道誓愿成,常下心行,恭敬一切,远离迷执,觉智生般若,除却迷妄,即自悟佛道成,行誓愿力。 注19
发“四弘誓愿”完毕后,慧能并与徒众行“无相忏悔”。慧能无相戒法中的无相忏悔,摒弃了佛门通行的普请礼赞十方诸佛名号、诵经咒、在佛像前“发露忏悔”或念忏悔文等外在形式,只是要求人们“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迷染,除却从前矫诳,杂心永断,名为自性忏。” 注20
行完强调心性反思功夫的无相忏悔(自性忏)后,慧能便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这种三归依戒一改以往归依佛、法、僧三宝的说法,代之以自心归依觉、正、净,以自性(佛性)的信仰取代了外在的信仰。《坛经》中慧能是这样说的:
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离财离色,名两足尊(指佛,引者注)。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故,即无爱著,以无爱著,名离欲尊(指法)。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妄念虽在自性,自性不染著,名众中尊(指僧)。 注21
页137
慧能最后总结说:“自性不归,无所依处”, 注22把“无相三归依戒”落实到自心自性上,这样,三归依戒便是真正意思上的佛性戒、持心戒。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无相戒是慧能禅宗对大乘菩萨戒法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从这一创造性的无相戒(佛性戒、持心戒)法中,我们可以透视出南宗顿教法门融摄般若空观和佛性…
《禅宗戒律思想初探--以“无相戒法”和《百丈清规》为中心(王月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