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戒律的精神與特色(淨因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他可以不要戒,他本身就具有戒。而對于我們普通根機的人來說,本身就充滿了貪嗔癡,有好吃的嘴巴就饞,有好看的就管不住自己的眼睛,所以我們就需要戒的約束。五戒是最好的,是幫助你約束自己的,你感謝都來不及呀,可現在很多人認爲受五戒了不起,還要誇他幾句了不起,有什麼了不起的?你應該感謝五戒才對,它是幫助你防範錯誤的,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說穿了,作爲一個人,無論你是不是佛教徒,殺盜淫妄酒都戒不掉還算人嗎?所以,五戒是一個人最起碼的選擇,那爲什麼有人不肯受呢?因爲他對五戒有誤解,他不能定量地去認識五戒。我們中國現在講的普通的五戒跟原來真正的五戒還有一些差別。這個問題,我在講怎麼守戒的時候可以跟大家談一下。總之,再向大家強調一點:“戒律過時論”是錯誤的,“戒律虛無論”是錯誤的。在當今社會,對于末法的衆生,對于像我們這樣的人,不但需要法的幫助,更需要戒的幫助。

  另一種極端是什麼樣的呢?有人問我:“師父,我受了五戒,是不是有25個護法神跟在我的後面保護我?”我說:“還排著隊呢吧?”這種說法在民間特別多,說受一條戒有5個護法神,這麼看來我們只要受一條戒就夠了,5個護法神還不夠嗎?廟裏面也就只有四大天王。這就是把戒律當成一種神化的東西。在南律佛教,人們往往把戒律當作僵化的教條,他們認爲戒只有釋迦牟尼佛才有資格去製定,普通的人,包括大長老呀,都沒有資格也沒有智慧去更改一個字。這也是非常有害的!

  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就有人把戒律當成一種僵化的教條,以一種“衛道士”的身份出現,說是要保護戒律,其實是在保護戒律的幌子下把戒律變成了虛無。當時有一條小戒,是說比丘用過廁所後要沖水,以便後來的人用起來幹淨。這條戒是新製定的,有個新來的比丘不知道,用過廁所之後沒有沖就出去了。這時,比丘裏面就分成兩派:一個是所謂護戒的大長老,一個是講法的大長老。兩派開始對立起來:一邊要製裁那個比丘,捍衛戒律,因爲戒律就是不可動搖的;另一邊認爲沒有必要,說他不知戒不爲罪。兩派吵得一蹋糊塗,釋迦牟尼佛勸他們不要吵了,但是比丘們就是不聽,釋迦牟尼佛只好悄悄地跑到一個山上結夏安居,安安靜靜地修行去了。而那些出家人還在繼續爭吵,後來,在家的信徒看到出家人一直在吵架,也找不到佛陀了,就不給他們供養了。比丘餓了叁天,吵不動了,事件也就漸漸平息下來。

  講這個故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如果去執著小小的東西,而使整個僧團都分裂了,弄得大家無法修行,哪一個罪過大?所以,不能把戒律當成僵化的教條,任何一種理論、任何一種思想流派,只要成爲僵化的教條,就是它衰敗的起點。這個是至關重要的!

  在座的學過佛法的人都知道提婆達多,他給僧團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很多人咬著牙恨這個提婆達多。從我個人來看,提婆達多跟釋迦牟尼佛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怨恨,說穿了,還是對“小隨小戒”的態度問題。你們可以去查查書,看看提婆達多講的法有沒有違背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法。如果說提婆達多所講的法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法,也不違四聖谛,也不違十二緣起,也不違叁法印,那麼也就不存在提婆達多反對釋迦牟尼佛的問題。從戒律上講,釋迦牟尼佛和提婆達多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恩怨,不就是“五事”或者說“五法”嗎?“五法”其實很簡單,第一是“盡形壽乞食”,就是說終身托缽化緣,釋迦牟尼佛早就這樣做了。第二是“盡形壽糞掃衣”,就是把從垃圾堆裏揀來的布縫好以後穿在身上,意思是“苦行”。第叁是“盡形壽露坐”,就是說一輩子必須是在樹下坐,佛教裏有一個說法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印度的晚上比較熱,坐在樹下打座過夜也是很正常的。然後是“盡形壽不食酥油”,提婆達多講出家人不可以吃酥油,因爲做酥油奶酪要擠牛奶,搶了小牛的奶,對小牛不恭敬,還是不慈悲。最後一個是“盡形壽不食魚和肉”,原始佛教的僧人可以吃魚和肉,南傳佛教、藏律佛教的僧人也是吃的,只有我們大乘佛教的僧人不吃。這麼看來提婆達多提出的“五法”,只是增加了一條不吃魚和肉,也就是不吃葷腥。對于這一條我們現在都接受了,但在當時卻爭吵不休,整個僧團爲此分裂爲兩個部分。過去爭吵的經過釋迦牟尼佛勸說都和好了,只有提婆達多這一派例外。 所以,釋迦牟尼佛和提婆達多去世以後,整個僧團仍然在分裂。

  其實提婆達多主張的這“五法”,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也不是什麼“罪大惡極”,那麼他錯在哪裏呢?錯就錯在他把這五種戒條推向了極端,變成了僵化的教條,要求每一個人必須遵守,而且必須終身地去遵守,甚至爲“五法”犧牲。比如說,你坐在樹下,下再大的雨,你還得坐在那兒;在任何情況下,你都不能吃魚和肉,哪怕是餓死了。佛教最大的特征是講中道,戒條是爲人服務的,都是從人的利益出發而製定的,目的是有利于我們修行,保證我們身心健康的。

  根據我個人的考察,釋迦牟尼佛去世叁個月以後的第一次結集,也是因僧團爲一個小小戒爭吵得不可開交而引起的。有一位老年出家的比丘,聽說釋迦牟尼佛去世了,就高興地說以後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大迦葉聽了心裏有點兒害怕,擔心以後會出問題,所以就號召大家在一起收集佛教的經典,然後給它一個權威: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任何人不能改變。從這種意義上來講,第一次結集的直接動機還是因“小小戒”的問題而引起的。因爲釋迦牟尼佛說 “應該做”、“應該學”,都屬于“小小戒”的範圍;至于“四根本戒”,釋迦牟尼佛從來都沒有妥協過,沒有說你可以做也可以不做。釋迦牟尼佛臨終時留下一句話,可能大家知道,說小隨小戒可以舍,如果僧團願意的話。第一次結集快結束時,大迦葉問阿難:“你當時有沒有問釋迦牟尼佛,哪些戒小小戒是可以舍的?”阿難說:“我那個時候太痛苦了,忘記問了。” 最後,大迦葉講了一句話:“佛所未製,禁不必製;佛所已製,不可稍改。”就是說,凡是釋迦牟尼佛已經製定的就不能更改,凡是釋迦牟尼佛沒有製定的就不增加。

  那麼,問題就出現了。第一,如果當時阿難問了釋迦牟尼佛,哪些小隨小戒可以改,佛陀會不會指明呢?第二,佛陀既然說小隨小戒可改,而迦葉講凡是釋迦牟尼佛講過的不改,凡是釋迦牟尼佛沒有講過的不增加,那豈不是跟釋迦牟尼佛的遺囑産生矛盾了嗎?第叁,大家都知道,到會的人是500羅漢,要論得羅漢的果位,有一個很重要的標准:你必須沒有疑惑。怎麼會500個大阿羅漢連哪些小小戒要舍,哪些不要舍,還糊裏糊塗的?這裏面有種種的問題。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對待戒律呢?是要改呢,還是不要改呢?怎麼改呢?改到什麼程度呢?還是說就擁護迦葉尊者講的“兩個凡是”呢?其實,答案誰講也不算,還是看看釋迦牟尼佛是怎麼做的,沒有任何人比釋迦牟尼他自己的所做所爲更有說服力。所以,下面我們就從釋迦牟尼佛本人與戒律的關系,來探討戒律的精神與特色。明白了戒律的精神與特色以後,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看這些問題,就非常地容易回答了。

  (二)

  要想了解戒律的精神與特色,最重要的,剛才已經講了,看看釋迦牟尼佛本人對他所製定的戒律持什麼樣的態度,這是最好的一個說明。我們都知道,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初度五比丘,那時沒有建立僧團,也沒有寺院,“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托缽化緣。當時,佛把自己的教義總結爲一首偈子,叫做“七佛偈”,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過去諸佛教化時都同樣用的一首偈子。在頭12年的時候,出家人的動機非常純正,又有釋迦牟尼佛做榜樣,而且釋迦牟尼佛隨時隨地爲他們講解佛法,去除他們心中的貪嗔癡等種種煩惱。當時,佛陀教誡的主要是什麼當做,什麼不當做。每月十五,大家在一起“布薩”,佛陀叫比丘們誦《略說教戒經》:“善護于口言,自淨其意志,身莫作諸惡,叁業道清淨,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所以剛開始的時候,釋迦牟尼佛作爲整個沙門集團中的一個成員,也可以說是“大仙人”,是在這個世界上尋求真理的一個人,當時還沒有“佛教”這個名稱。

  隨著僧團中人數的不斷增多,釋迦牟尼佛不得不製定戒律。因爲僅僅靠釋迦牟尼佛的教誡,已不足以在衆人心中産生防非止惡的作用。這跟我國古代是一樣的,堯舜時期靠的是“德化”,用道德感化人。後來,隨著人們道德水准的下降,人的貪心的增加,才不得不在道德的基礎上加上律製。釋迦牟尼佛也是因爲不得已才將律製引進僧團的,其實,在這12年間,有很多人要求釋迦牟尼佛實施戒律,但佛陀說:“現在不需要,製定戒律的因緣還不成熟。將來有一天,一旦因緣成熟,我會製定的。”這告訴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佛教的戒律跟其他任何宗教都有不同的地方。其他宗教的戒律或者戒條,要麼是“天”或者“神”的啓示,要麼是他們派人到世間送達的,像基增教的“摩西十誡”,就是摩西在一個山上時神傳給他的,所以他們的戒條是神聖不可動搖的,凡人不解動半個字。而佛教戒律的製定,是因爲有人犯錯誤了,然後釋迦牟尼佛才相應地製定一條所謂戒律,來幫助他矯正他的錯誤,這在佛教中有個專用的術語,叫做“因事製戒”,因爲某件事而製定戒律。

  根據《大智度論》所講,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第12年的時候,因迦羅陀夷與他的前妻行淫,釋迦牟尼佛製定了第一條戒。從此,幾乎每一個戒條都是因某一種不規範的行爲或者行爲所引起的混亂而不得不製定的,目的是爲了幫助大家修道,更好地協調僧人與僧人之間、僧團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所以,戒條並不是完全由釋迦牟尼佛自己想出來然後再發布教令,有的戒條是在家信徒跟釋…

《戒律的精神與特色(淨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戒律的現實價值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